專訪《歌舞線上》製作人:自由舞者締造的百老匯傳奇

2021-02-17 復興中路597號

距離年末大戲《歌舞線上》正式落下帷幕只有最後2場演出了,自開演以來,打動了無數觀眾,喚起了觀眾們對初心與夢想的記憶。

本周廣場君專訪了《歌舞線上》的復排版製作人John Breglio,他與我們講述了這部百老匯大戲緣何而來,以及這半世紀以來百老匯演員的生存境況。

復排版製作人 約翰·布雷格裡奧

已從事戲劇、電影、出版、音樂等文化產業近40年。曾是麥可·本內特、韋伯、桑德海姆等多位百老匯知名音樂劇人的代理律師。後來他從律師崗位隱退,開始獨立製作戲劇、音樂劇和電影,包括備受好評的《歌舞線上》和《追夢女郎》復排。

Q:您是如何與《歌舞線上》結緣的?


A:我在1972年便認識了麥可·本內特。當時他還是一位非常年輕的演員,而我是一名年輕的律師,我們一見如故。麥可當年正是百老匯冉冉升起的新星,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會功成名就,在行業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與他共事。

 

說到《歌舞線上》的靈感,其實在1975年那會兒很多舞者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於是麥可與我便召集了一些舞者,大家坐在一起講述自己的生活與故事,比如,在百老匯工作的感受;如何面對兩三年都沒有辦法得到角色的窘境等等。麥可更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人們,舞者的真實生存狀態。

 

舞者們述說自己何時開始跳舞,為何他們想要跳舞,以及堅持學舞至今的經歷。根據這些舞者們的故事,麥可找到了編劇、詞曲主創,很快便投入到《歌舞線上》的創作中去。一年半後,這部作品的「工作坊」成型,並在工作坊中發現如何更好地呈現每個人物的每個故事。這就是《歌舞線上》最初的誕生。

 

我從一開始就和麥可一起策劃如何讓作品更具商業性。《歌舞線上》在紐約市區一座擁有400座的小劇場完成了首演,從首演那一刻起,便是我永遠無法忘卻的回憶——作品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百老匯、好萊塢甚至整個美國的明星們都非常想看這部作品,整個紐約都在談論著《歌舞線上》。三個月後,我們從小劇場轉至百老匯最中心的劇場演出,整整15年。

Q:您是否後悔授權製作《歌舞線上》的電影版?


事實上,我並沒有後悔,但麥可從來沒有喜歡過電影版。《歌舞線上》其實創造了音樂劇作品製作成電影的授權費之最——成交金額超過600萬美金。

這筆錢對創作者、演員甚至所有人都是好事。然而達成授權協議後的十年裡,電影都沒有開拍,當它真正開拍並上映後,麥可去看了電影,但他並不喜歡。

事實上,電影拍得並不好,只是簡單地把舞臺劇作品放到了屏幕上,失去了很多想像的空間,很遺憾,這雖然是一部耗巨資製作的電影,卻並不是一部好電影。

我和所有的演員說,如果你想加入《歌舞線上》,請不要去看電影,那可能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與提升(笑)。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去看音樂劇,畢竟還有很多個製作版本在世界各地上演著,就像這一次,這是我們第一次走進中國大陸的劇場,我們非常高興。

Q:退出法律界後,您為什麼會決定進入音樂劇行業成為一名製作人?

A:當我還是一個律師的時候,代理了很多百老匯製作人導演、演員、編劇,成為了所謂的「影子製作人」,在幕後給許多想要製作音樂劇的年輕人提供幫助,但我實際上不是一個真正的製作人。

所以在做了很多年律師之後,我決定自己獨立做戲。我很喜歡這份工作,非常享受它帶給我的樂趣,而我也從以前的客戶那裡學到了很多,不算是一張白紙。

我的律師經歷為我在音樂劇製作上帶來許多好處。我看過許多項目製作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失敗才是你可以學習的。成功的原因很難講清楚,可能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失敗的原因都很明確,所以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Q:44年過後百老匯演員的生存環境有沒有變化?

A:百老匯演員們找工作一直都很難!在1975年的時候則是非常非常難,當然現在也不簡單,但是相比而言現在有更多機會了。

在麥可創作《歌舞線上》之前,音樂劇演員分為三種:歌手、演員及舞者。很多舞者在作品中僅負責舞蹈。《歌舞線上》開演之後,出現了所謂的「三面手」,演員需要會跳舞,唱歌和演戲。

 

總而言之,當下演員要生存仍舊很難,成千上萬的演員希望能登上百老匯的舞臺,可百老匯一年也只有40部作品上演,其中一部分已經是運作成熟的老戲了,雖然還有外百老匯,但機會還是很有限的。

Q:你對那些年輕的正在找機會的演員們有什麼建議嗎?

A:我覺得作為一名演員必須要樂觀,要臉皮厚,落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你必須習慣被拒絕。其次是,要堅持。只要你有能力和天賦並且努力,我相信金子總會發光的。但前提是你需要變得強大,失敗之後要繼續去尋找機會,因為落選的次數肯定會比被選上的次數多,那些巨星只是演員之中很小的一部分。

 

做演員真的很難。但是真正想要做演員的人們都知道,自己除了做演員不會再去做其他的職業了。他們想要在臺上演戲,可他們會被拒絕多少次呢?他們會去餐廳工作,開計程車,願意做任何事來維持生計,直到有下一次演出的機會。就是這樣。

(劇照拍攝by董天曄、王琪舒、唐卓人)

演出地點: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主劇場

演出時間:2019.1.17-1.27

演出票價:80-880元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票務中心 | 陝西南路225號

訂票電話 | 021-64729000、021-64726000

官網在線選座 | www.shcstheatre.com

天貓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旗艦店

 掃下方二維碼加關注

戳「閱讀原文」即可購票

↓↓↓

相關焦點

  • 專訪《歌舞線上》製作人:百老匯演員的幕後故事
    本周我們專訪了《歌舞線上》的復排版製作人John,一起來聽聽他講述《歌舞線上》的幕後故事吧!麥可當年正是百老匯冉冉升起的新星,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會功成名就,在行業中也有非常多的人希望與他共事。 關於《歌舞線上》的靈感,其實在1975年的時候很多舞者是無法順利找到工作。於是,麥可與我便召集了一些舞者,大家一同講述他們自己的生活與故事,例如,在百老匯工作的感受;如何面對兩三年都沒有辦法得到角色的感受等等。麥可更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人們,舞者的真實生存狀態。
  • 音樂劇《歌舞線上》在滬上演,它是如何改變百老匯戲劇生態的?
    舞者們帶著糾結、焦慮、渴望和一絲不情願,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他們的成長過程和職業生涯逐漸展露出來。這不是普通的百老匯劇組面試,而是音樂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的劇情。在經歷了若干工作坊和外百老匯的製作後,《歌舞線上》於1975年7月25日首次登上百老匯舒伯特劇場的舞臺,導演和編舞為麥可·本內特(Michael Bennett)。
  • 歌舞線上,關於夢想經久不衰的百老匯音樂劇!
    《歌舞線上》問世於1975年,在之後15年裡連演6137場,一度保持著百老匯最長演音樂劇的紀錄。該劇憑藉其對演員在舞臺上苦苦掙扎的真實還原,首次登上舞臺便躋身戲劇史傑作並收穫無數讚譽。這部革命性的作品甚至讓當年「即將死去的百老匯」重獲新生,成為了百老匯音樂劇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乾貨 || 音樂劇《歌舞線上 A Chorus Line》(內附音頻+譜例)
    描 述在百老匯追求明星夢的舞者參加甄選會的過程音樂劇《歌舞線上》源自百老匯舞蹈演員們幾次工作坊活動的錄音,故事發生在某百老匯劇院某音樂劇群舞演員面試的舞臺上。通過描述那些改變人生軌跡,促使這群演員和編舞投身舞蹈事業的經歷,該劇展示了他們充滿辛酸的歌舞人生。1985年《歌舞線上》電影在美國上映,影片結尾近乎瘋狂的歌舞透著十足的好萊塢式的狂歡,正如導演理察·阿頓巴羅所說:「所有的演員都瘋癲了,最後一個鏡頭拍完時,140人全累趴下了,沒有一個人能抬起腿來……對所有人而言,這都是情感爆發的頂峰!
  • 2018文廣的年末大戲就是——《卡門》《亂世佳人》《歌舞線上》!
    不賣關子,文廣今年的年末大戲就是——熱辣動情的西班牙語音樂劇《卡門·古巴》、浪漫動人的音樂劇《亂世佳人》和活力四射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歌舞線上》。繼德語、法語和俄語之後,文化廣場又解鎖了新的小語種音樂劇,西班牙語的《卡門·古巴》。這部音樂劇改編自著名歌劇《卡門》,沿用了作曲大師比才的經典旋律。
  •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金牌製作人》來華演出,重返歌舞劇的黃金年代
    因此,《金牌製作人》被稱為一部「特別百老匯的音樂劇」、「帶你重返歌舞劇黃金年代的作品」絕不是浪得虛名,連《衛報》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詞:「真正讓音樂劇回歸『音樂喜劇』行列的佳作。」不僅是劇中的主旋律「I Wanna Be A Producer」,就是典型的百老匯「火箭隊(Rokette)」歌舞團的表演風格;《阿道夫的春光》裡也有百老匯齊格飛的富麗秀(Follies)的歌舞風格;包括最後的謝幕,都是典型的百老匯喜劇風格——意猶未盡。
  • 國際工作坊 | 百老匯舞蹈中心線上培訓計劃
    ONLINE TRAINING PROGRAM百老匯舞蹈中心線上培訓計劃--無論在哪都能與我們一起訓練
  • 百老匯舞蹈即將登陸淮北吾悅 快來線上看直播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貓》If you touch me.如果你靠近我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你會明白幸福的真意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瞧!
  • 「城上」雲課堂:與百老匯演員面對面
    城上音樂劇藝術中心聯合AMDA美國音樂戲劇學院將在4 月 23 日開設線上雲課堂,為大家帶來與百老匯演員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如果你熱愛藝術,執著於音樂劇,那麼不妨宅在家裡,線上觀看一場音樂劇的雲課堂吧,不用漂洋過海,也能增加一些對音樂劇的了解。
  • 經典劇目回顧,《歌舞線上》45周年
    音樂劇《A Chorus Line》(歌舞線上)於1975年7月25日在百老匯上演,這部獲得託尼獎和普立茲獎的經典音樂劇至今已走過45年的歷史。作為百老匯歷史上曾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現在已經被《貓》超越),《A Chorus Line》由麥可·貝內特(Michael Bennett)構思、編排和執導。
  • 2018文廣的年末大戲 --- 《卡門》《亂世佳人》《歌舞線上》
    Hula CLUB圈住一切你想要的西班牙語音樂劇《卡門·古巴》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歌舞線上》英文版音樂劇《亂世佳人》三部大IP劇目都將於8月24日(今天)正式開票啦!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歌舞線上》2019.01.17-01.27丨開票場次丨2019年1月19
  • 百老匯終於搬線上!《漢密爾頓》迪斯尼+上演,在家也可看名劇!
    畢竟,這段時間電影院、演唱會、歌舞、話劇、音樂會等一切我們原本在線下享受的各種文化娛樂表演都已暫時「人間蒸發」 ,工作之餘的時間閒得有點恐慌。2018年《漢密爾頓》更是創造了17億美元的年度票房成績,它一改百老匯劇低迷的市場態勢,並成為了一票難求的現象級音樂劇。生正逢時,迪士尼不惜巨資拿下雖然疫情當下讓全球影視行業幾乎陷入停頓的狀態。但也恰恰是這個時期,使得漢密爾頓的線上化有更多的現實意義。
  • 百老匯音樂劇舞蹈看個遍?就在這周日 | 百老彙編舞導演、紐約大學教授為你介紹百老匯跳舞的那些事兒
    《西區故事》在百老匯曾多次重演,已成為百老匯音樂劇中的經典,劇中的片段也成為訓練音樂劇演員的必修課,如果你是音樂劇從業者或是鐵粉,不能跳上一段,那真應該去補補課了。據說今年會到中國演出,在觀眾席中,或許能夠透過演員的滴落汗珠,感受到到舞動的靈魂。
  • 《悲慘世界》重返西區​;百老匯關至明年五月;音樂劇集《歌舞青春》上線丨不正經點評
    雖然目前還沒有關於百老匯演出何時恢復的消息,但日前百老匯聯盟證實,至少要到2021年5月以後才會恢復演出。去年還轉戰了百老匯,到今年本應是第四個年頭。但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的線下場次確認取消,將開放線上觀看渠道為更多觀眾提供觀看機會。辦事員點評時間
  • 大河之舞 一場力感、質感和美感兼具的百老匯音樂歌舞盛宴
    《大河之舞》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巨橋一部愛爾蘭人民重建家園的血淚史以全新動人的百老匯音樂劇面容呈現!它是世界第一的表演它是愛爾蘭的同義詞它是擁有最多國家領導人粉絲的表演它是唯一同時徵服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舞劇它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舞劇它就是媒體追捧的《大河之舞》↓ 狂飆的速度與節奏,化平凡的舞步為神奇!
  • 這部百老匯音樂劇大魔王演出過6137場,現在來到了上海!
    首演之夜盛況音樂劇《歌舞線上》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橫空出世,以21項大獎的驚人戰績與6137場的演出場次成為百老匯當之無愧的「大魔王」,也是許多觀眾2019年最期待的音樂劇作品。如果說每一部音樂劇都有關鍵詞,那麼《歌舞線上》的關鍵詞是愛,是夢想,更是音樂劇。
  • 百老匯經典《追夢女郎》金曲嗨唱流行樂華彩時代
    年末大戲《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於2019年初在文化廣場上演,以璀璨奪目的舞臺呈現和催淚感人的走心劇情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今年年末,文化廣場再次引進《歌舞線上》導演麥可·本內特(Michael Bennett)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追夢女郎(Dreamgirls)》。該劇於1981年在百老匯首演,創造了連演1522場的佳績,獲得了13項託尼獎提名並奪得6項大獎。
  • 百老匯、託尼獎是什麼 音樂劇《金牌製作人》演出時間地點
    ­  大名鼎鼎的百老匯是什麼?­  紐約幾條街道上的劇院發展而來的全球戲劇(尤其是音樂劇)中心!­  金光燦燦的託尼獎是什麼?­  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現由美國劇院聯盟與百老匯聯盟舉辦。真正的託尼寵兒其實是狂攬12項大獎的《金牌製作人》!2001年它橫掃託尼最佳音樂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16年過去了,優秀的百老匯戲劇作品層出不窮,但這個獲獎紀錄至今尚未被打破!到底是多了不起的作品,比《歌劇魅影》《獅子王》這樣叫好又叫座的經典還獲得更多專業獎項認可?­  首先,《金牌製作人》的故事本身爆笑與諷刺並存,十分引人入勝,稱得上是百老匯佳作!
  • 《一步之遙》:再現民國百老匯映像
    「最精良的整體製作水準」,將其對美的獨特認識概括無遺。一部音樂劇《畫舫緣》及其歌舞片版《畫舫緣》(1929年版)和《水上樂府》(1936年版)也讓中國認識了這個沉醉於夏季富麗秀卻在敘事音樂劇創新上知名度遠超富麗秀的齊格菲爾德。1931年5月,與明月歌舞劇團齊名的歌舞領袖、梅花歌舞劇團掌舵人魏縈波導演的五彩歌舞片《凌波仙子》隆重上市,媒體廣告為「與美國齊格飛和日本松竹三足鼎立」,歌舞片精彩不容錯過。
  • 百老匯進入中國的第一次浪潮
    二、從《爵士歌者》到《百老匯之歌舞》  當美國經濟步入大蕭條時期(1929年-1933年),股市崩盤迫使很多歌舞秀不僅不得不從百老匯的豪華劇院移至小劇場,而且,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歌舞劇的中心同時從劇場逐漸向好萊塢的攝影棚轉移,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百老匯劇目被部分地或完整地搬上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