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給養女添負擔,揚州患病老人留下遺書出走」,幾天前,現代快報報導的這條新聞引起巨大反響。一位步履蹣跚的重病老人,在中國社會留下一個久久沒有消散的背影。令人揪心的是,這位老人「已溺水身亡」(《現代快報》10月31日)。
看到這則飽含淚水的新聞,筆者耳邊不禁響起陳紅《常回家看看》,動聽的歌詞中或多或少透露出這種親情缺失的信號。近年來,「常回家看看」、「禁止啃老」等事項作為明文規定被納入法律條文。新聞中發生的悲劇帶來的是沉重的拷問: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一年、一輩子,我們究竟有幾次回家陪母親父親吃頓晚飯?
古有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作為擁有幾千年傳統道德的國家,尊老已深入人們淺意識中。但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獨守「空巢」的老人一旦配偶去世,就進入鰥寡期。空巢期與鰥寡期,老年人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孝順作為重要的中國家庭美德,不應因子女生存艱辛而棄如敝屣。然而探親假也是一年一次,對於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無法達到「常回家看看」的目的,有時探親假只是法律條文上的擺設不能落到實處。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老齡人口增加迅猛,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而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統一、規範、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長期未能建立。對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還只是一個夢想。
如今,作為晚輩的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進了眾多老年人的心坎裡,然而不少兒女只注重對父母物質生活的照顧。子女關心老人有時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在獨生子女家庭更為突出。雖然給老人贍養費,聘請保姆照顧老人也是一種孝心,但是金錢與保姆畢竟代替不了親情。我們常見的抱怨是: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沒時間回家。於是緊接著又將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發洩一通。這是說的假話嗎?當然不是。很多人常年疲於為生計奔波,陪伴父母甚至成為一種奢望。
筆者認為,「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做人倫理。任何物慾都代替不了親情的關心和問候,希望我們每個人時時捫心自問,父母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們到底給了年邁的父母什麼?若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估計也不會出現空巢老人孤獨老去無人知的地步。總之,孝敬父母是美德,也是責任,讓悲劇不要重演,因為「常回家看看」不僅是動聽悅耳的歌詞!(醉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