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虛擬與現實交互乃至模糊,意識獨立於軀體存在,到底哪個才能代表真實的「我」?@薛丁格的猹
《黑鏡》系列是英國電視4臺及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包括第一季、第二季、聖誕特輯和第三季構成。該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了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
而相比於劇集其他主題的冰冷、陰暗,《聖朱尼佩洛》這一集卻講述了兩位女性的愛情故事,顯得格外溫情。但顯然,在溫情背後,不變的依舊是《黑鏡》的反烏託邦內核。
故事由80年代美國浮華喧囂的城市夜生活場景作為開端。白人女孩約克夏在夜店遇到了黑人女孩凱莉,對她一見鍾情。分別之後,對凱莉念念不忘的約克夏,每周都會在固定時間去夜店尋找凱莉。伴隨著約克夏尋找凱莉的過程,故事的真相也逐漸呈現在觀眾眼前——
最後真相大白時,也讓影片上升到了更深一層關於科技和人性的探討,讓觀眾在觀影時產生強烈代入感,並進一步引發對於人類本質及死亡等議題的思考。
《聖朱尼佩洛》的主線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約克夏在尋找、追求心儀的女孩凱莉過程中,逐漸揭開「虛擬世界聖朱尼佩洛」的神秘面紗。
影片開場就藉由復古風格的音樂、髮型服飾、汽車、電視機等元素,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典型的80年代城市夜生活圖景,這也是很多懷舊人群心中的「黃金年代「。
此時,穿著樸素、戴著眼鏡,顯得性格拘謹的女主角約克夏走進一家夜店,在一幫打扮時髦、縱情聲色的年輕人裡顯得格格不入。
之後,約克夏遇到了黑人女孩凱莉,被其邀請一起跳舞,但約克夏顯然適應不了嘈雜的環境,逃離了夜店,而凱莉也追出去詢問。雖然影片這時還沒有明確揭開這是個虛擬世界的真相,但是導演藉由約克夏和凱莉的對話,表達了兩位對於眼前這個虛擬世界「聖朱尼佩洛」截然不同的態度。
為了突出約克夏在理智與情感間掙扎的內心,影片藉由色彩斑斕、氣氛曖昧的霓虹燈、淅淅瀝瀝的陣雨,陰冷潮溼的街道等意象,來營造出一種光怪陸離、似夢似真的氛圍。
而場景最後一個俯視鏡頭,更是讓觀眾仿佛以上帝視角來審視處於虛擬世界的女主。
一周後,約克夏再次來到聖朱尼佩洛,這一次她卸下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和心理包袱,跟隨凱莉去她家裡「放縱」了一回。
然而短暫的激情過後,之後的幾周,凱莉卻不見了蹤影。心急如焚的約克夏穿梭於1980到2002年的各個年代去尋找凱莉的蹤影。
在約克夏看來,自己已經愛上了凱莉無法自拔,但凱莉顯然害怕陷入到這種虛擬的情感關係中。
凱莉向約克夏透露,自己的丈夫理察兩年前去世時,本來也有機會進入到聖朱尼佩洛,但他卻因為不相信虛擬世界選擇了放棄。而如今只剩下幾個月壽命的凱莉也只是想來體驗一下,並不打算永遠留在這兒。
但在約克夏看來,自己卻很「幸運」,全靠在虛擬世界她才能遇到凱莉,在現實世界她們的生活顯然不會有交集,更不可能在一起。
隨著凱莉說出「要來現實中看望約克夏時」,場景也從虛擬世界切換回了現實。
原來,約克夏所在的世界,是一個將現實中人的意識上傳到雲端的虛擬系統「聖朱尼佩洛」。在這裡,那些行將就木的老年人,可以回到年輕時的狀態,穿梭於各個不同的年代,去盡情交友、享樂,而約克夏和凱莉在現實中都是這些病危老人中的一員...
但是法律規定,活人每周只有限量的幾個小時可以在聖朱尼佩洛體驗。直到真正死去前,才可以選擇是否要在死後將意識永久的留在這個虛擬世界...
在病房中,已經病入膏肓的凱莉來到醫院,看望癱瘓在床同樣命不久矣的約克夏。
這時,約克夏現實中的「未婚夫」,也就是護工格雷戈告訴凱莉,其實約克夏早在21歲時就因為父母反對其「出櫃」而負氣開車出走,不慎出了車禍,從此癱瘓在床大半輩子。
而好心的格雷戈選擇在約克夏臨死前跟其「結婚」,正是為了以配偶身份幫助約克夏安樂死,並在死後將其意識永久上傳到「聖朱尼佩洛系統」。
「聖朱尼佩洛系統」本來是用「沉浸式懷舊療法」幫助那些深陷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群體康復,卻不料過於真實的虛擬實境讓許多病人逐漸模糊了現實和虛擬,沉淪於虛擬世界,甚至死後選擇把意識上傳,永遠留在虛擬之中。
這時,影片前半部分在虛擬世界中的所有伏筆和暗示都和如今的現實世界形成了呼應,可謂環環緊扣,形成強烈反轉。
由於在現實世界的不同人生經歷,導致凱莉和約克夏因為死後要不要留在虛擬世界形成了矛盾。
這也引發了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影片中,聖朱尼佩洛被視為一個完美的天堂、永恆的美好。而凱莉經過掙扎,最終選擇了拋下現實過往,在自己死後把意識上傳到聖朱尼佩洛,和約克夏一起在虛擬世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完全理想化麼?
影片雖然沒有明說,但卻通過描繪了一個叫做「泥潭」的地方,向我們展示了天堂裡,隱藏在陽光下的灰色地帶。
這裡和現實世界一樣,同樣充斥著暴力、情色、混亂、無序。當沒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束縛,人性中陰暗醜惡的一面被放大,「泥潭」的範圍會否擴展到整個聖朱尼佩洛,讓其徹底從「天堂」變為「地獄」,從而摧毀這個系統呢?
另一方面,在聖朱尼佩洛,人們可以設定各種感官乃至疼痛度等級,在這裡,你不會受傷也不會生病,而且只要你厭倦了,可以隨時「清除」自我,永遠告別這裡。
看似十分理想化,但由此導致的倫理問題也會蔓延到現實中——這款原本用於醫療的技術會不會外洩或者商業化復刻,從而讓沉浸於虛擬世界的群體由病危人群進一步擴展到普通人群,而對現實世界的運行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而那些有錢有勢的死者會否利用自己的特權在聖朱尼佩洛獲得更多「權限」,使得「天堂」也出現新一輪的階級分化呢?
這些我們顯然都難以預料。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它卻會成為人性的放大鏡,放大人性的醜惡和陰暗。顯然,影片沒有單純停留在兩位女主看似美好的愛情故事,而是跳出故事本身,上升到了更深一層對於科技發展和人性的反思。
儘管《聖朱尼佩洛》是《黑鏡》系列最「溫情」,也是結局看似最圓滿的一集,但同樣透露出反烏託邦式的悲觀色彩。
「反烏託邦」通常會塑造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來展現當虛擬和現實彼此交融、人和機器的界限模糊之時,引發的社會秩序失控、社會倫理關係混亂等議題,來體現對於科技發展的警醒與反思
在肉眼可見的將來,隨著虛擬實境技術的普及和進步,《聖朱尼佩洛》所描述的場景終究不會是天方夜譚。當人的意識能夠獨立於軀體存在、像一串串代碼數據一般存儲複製,屆時又該如何定義「人」的概念和本質?作為人類個體的義務及權利又該如何規範和保障?
《黑鏡》系列所描繪的世界,看似極端、誇張,但所展現的被科技異化的人性,卻又顯得真實並赤裸。想來,能引發人類對於科技發展的思考和警惕,想必也是《黑鏡》系列最大的魅力所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