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晚報微信號:jzwbwx
今天(3日)上午,萬眾期待的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在北京順利舉行,相信好多小夥伴已經被各種刷屏了,但是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習大大為什麼揮左手?」
「習大大檢閱座駕與以往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不邀請我去看閱兵?!」
「儀仗隊的女兵得要多高?」(口水……
來來,小編這就為你揭秘!
揭秘1
為何習近平「左手敬禮」?
有網友發現,閱兵儀式上,習大大在乘坐檢閱車返回金水橋的檢閱路上,是用左手敬禮。有人有疑問,也有熱心網友自發解釋,甚至引經據典,用道德經佐證左手禮大有講究。
其實,據@人民日報 解釋,這只是鏡頭角度誤區,真實情況是,習近平在向三軍將士招手致意。
揭秘2
習近平閱兵檢閱車為何掛國徽亮相?
在今天的閱兵儀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的檢閱車亮相。央視直播畫面顯示,遵循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閱兵傳統,習近平乘坐的檢閱車依舊選用「紅旗」,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檢閱車車牌的位置掛著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有觀察人士向記者指出,檢閱車掛國徽這一細節,也與這次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目的是在於彰顯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定立場,彰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重要歷史貢獻相吻合。
而此前幾次閱兵中,在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中,檢閱車車牌號為「京V·02009」,當時使用的是「2004式」軍車號牌,「京V·02」便是中央軍委使用車牌;在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閱兵中,檢閱車車牌號是「甲A·02156」,按照「1997式」軍車號牌的含義,「甲A·02」一般是中央軍委的車,而對於「2156」,當時有解釋認為,「21」即中國共產黨誕生於1921年,也有人認為是指馬上進入21世紀(次年是2000年);「56」則代表偉大祖國有著56個民族。
那麼,南
歷年中國領導人檢閱車輛全集合↓↓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朱德總司令乘坐的是吉斯110,該車是史達林贈送的。
1954年,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乘坐吉斯115檢閱部隊,也是史達林贈送。
1959年,國產紅旗轎車高調亮相,時任國防部長林彪乘坐紅旗CA72檢閱了部隊。
1984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乘坐紅旗CA770閱兵車檢閱三軍。
1999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乘坐紅旗CA772TJ檢閱了部隊。
2009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乘坐紅旗HQE閱兵。
揭秘3
為何是李克強主持?
今天上午10時,李克強宣布紀念大會開始。
在以往的閱兵中,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主持。比如2009年10月1日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會便是由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主持,宣布國慶慶典和閱兵儀式開始。1999年10月1日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會,也是由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主持。
今年為何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記者了解到,這與紀念大會和閱兵的規格、性質有關。
以往閱兵屬於國慶慶祝典禮,比如2009年10月1日的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會全稱是「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紀念大會包括閱兵儀式、群眾遊行等環節,參與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軍民,還有更多的首都各界軍民。
而今年則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要安排的是曾參加抗日戰爭、現在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範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在邀請外賓參會、大會安排等方面,也更多體現的是「國家行為」,因此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大會最為合適。
揭秘4
哪些人去了現場觀禮?
究竟要怎樣拿到一張閱兵的現場觀禮票?小編表示也很想要一張啊……
圖據《解放軍報》法人微博
雖然沒拿到請柬,但南都君通過整理媒體的公開報導,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去了現場吧:
1、明星/名人
如:陳思思,汪小菲,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參加的鬱釣劍、呂繼宏、莫華倫、譚晶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的藝術家們(如著名作曲家羊鳴、國家一級演員仇非、國家一級編劇石順義、國家一級作曲家孟慶雲、國家一級演員王莉等)
郭晶晶、霍啟山也到了現場——
郭晶晶說:最想把這些畫面帶回家給孩子看,讓他們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和中國軍人的氣質。
張國立——
小崔——
楊振寧夫婦——
毛澤東之孫毛新宇少將亮相北京天安門廣場西一觀禮臺,大夥紛紛找其合影——
中新網記者 田軍 攝
2、國務院僑辦邀請的海外僑胞代表
如:泰國正大國際集團董事長謝國民,菲律賓華人企業家陳永栽,超導體物理學家朱經武,緬甸愛國僑領之子梁有成,國際腎透析領域權威惠京仔,法籍華人、法中文化協會、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福建旅日青年創業家王秀德等
3、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先進模範代表
如:山東沂蒙的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代表王永濤
4、中組部邀請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
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書記敬靜
5、全國婦聯邀請
如:福建廈門前埔北社區婦聯主席陳建萍,福建泉州「全國最美家庭」代表潘明繼,施增英的女兒潘雲苓、女婿陳強,全國「最美家庭」韋英光、肖少芬夫婦等
6、國家民委邀請
四川昭覺縣教育局局長吉色方森
7、公安部組織全國公安民警代表
公安部組織80名公安英模
8、國家外專局邀請的外籍專家
如:山東威海的約翰·費阿德裡安·文
9、全國勞動模範
如:廈門高級技師馮鴻昌、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員工殷顯樹等
10、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
如:四川成都新都區交通運輸管理局公路管理所副所長李國榮
11、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代表
如: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海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羅曉明
12、香港代表團
據中新網報導,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2日)也率領代表團到北京,梁振英擔任代表團團長,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擔任顧問,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團成員共285人,特首辦指代表團成員均以個人身份獲邀
據報導,代表團成員包括:香港特區前任特首曾蔭權及夫人曾鮑笑薇、現屆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行政會議成員、特首創新及科技顧問楊偉雄等。此外,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多名紀律部隊代表包括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廉政專員白韞六、海關關長鄧忍光、入境處處長陳國基等官員及前警務處處長曾偉雄等均獲邀訪京。
另有124名港區政協以及36名港區人大代表隨政協及人大隊伍上京,連同其他以不同身份獲邀赴京的人,料觀禮的香港代表有近500人。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與前特首曾蔭權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13、澳門代表團
據新華網及中新網報導,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的百人代表團昨日(2日)到達北京,代表團以崔世安為團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李剛為顧問,成員包括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和各界人士共100人。
……
此外,連戰及夫人連方瑀也來了——
9月3日上午,連戰與夫人連方瑀等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你身邊有這些「高大上」的朋友嗎?如果覺得離自己太遠,那麼我們來看看廣東有什麼人受邀參加了吧?
廣東有9名勞模代表現場觀禮,其中汕頭全國勞動模範餘漢藩作為粵東地區受邀的唯一勞模代表;
4名佛山籍僑領,分別是旅美鄉賢吳國寶、歐洲僑領伍善雄、澳洲僑領李桂平和祖籍倫教的澳門鄉賢何漢輝;
「80後」博士、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和副院長趙治亞;
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巡警大隊教導員孫建國;
……
揭秘5
閱兵為什麼沒有群眾方隊?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14次閱兵,閱兵儀式後都安排有盛大的群眾遊行隊伍「壓軸」。而今天的大閱兵之後,首次不設群眾遊行。
大家印象最為深刻一次群眾遊行是在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大會上。這次群眾遊行中,北京大學的學生在遊行隊伍行進時打出橫幅「小平您好」,畫面瞬間傳遍世界,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的珍貴記憶。
1984年國慶大典,遊行隊伍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資料圖
2009年國慶閱兵,群眾遊行方陣陸續通過天安門廣場。李明放 攝 新華社 發
今年閱兵後為什麼不設群眾遊行?這與閱兵性質有一定關係。
此前14次閱兵均是國慶閱兵,屬於「國家盛典」;今天的閱兵是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是一種單向的紀念日閱兵,因此閱兵的主題確定為回顧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貢獻、彰顯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擔當,主要安排的是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現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範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以充分展示對抗戰老兵和支前模範的敬重,對抗日英烈的敬仰。
另一原因則是要儘量減少「擾民」。
揭秘6
女儀仗隊員有什麼講究?
三軍儀仗隊方隊在11個徒步方隊中首個出場,女儀仗隊員首次亮相閱兵場。
此外,聯合軍樂團中,也首次出現了女性副指揮和女樂手。在這個以男性為主、陽剛味十足的群體中,女兵的颯爽身影讓閱兵場顯得更為溫馨和諧,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訓練結束,歸隊路上。梁振 攝 中新網 發
女兵步伐鏗鏘有力。梁振 攝 中新網 發
8月19日,三軍儀仗隊新裝亮相,女兵新形象備受矚目。李愛明 攝(國防部官網)
舉起指揮旗的高遠精神抖擻。羅甲振 攝(中國軍網)
崔曉嶸正在組織次中音聲部訓練。閆磊 攝(中國軍網)
「女兵的訓練與男兵執行同樣的標準。」 三軍儀仗隊女兵中隊中隊長程誠介紹稱。據了解,閱兵訓練中,徒步方隊要求達到站立2小時不動,正步行進200米、齊步行進1000米動作不變形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體現東方女性的美,三軍儀仗隊女兵可以化淡妝,這也是女兵的「特權」,符合軍隊條令條例的要求。「化妝都是自己動手,平時訓練很少化妝,主要是抹點防曬霜。」
女儀仗隊員首次亮相閱兵場。閆嘉琪 攝(人民網)
首次亮相閱兵的三軍儀仗隊女儀仗隊員平均身高1.78米,平均年齡20歲,大學及以上學歷達88%。
來源:人民網、新華社、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
新媒體編輯:楊小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