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骨瘦如柴》就是講了一個邊緣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尋找自我,最終成長的故事嘛,很眼熟啊。
比如那部高分法國電影《觸不可及》,老年殘疾富翁在別人的幫助下正式自己,勇敢生活。(當然,觸不可及裡的幫助是雙箭頭的,完成度比骨瘦如柴要高。)
《觸不可及》劇照
還有薇諾娜·瑞德和安吉麗娜·朱莉演的那部《移魂女孩》,不也是在說一個患有邊緣性精神錯亂的少女在朋友的幫助下,病好了,找到自我了,成長了,走向新生活了。
《移魂女郎》劇照
這種套路的電影,一抓一大把。《骨瘦如柴》的確很套路,但是它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它至少開始關注了進食障礙這一群體,至少可以讓你去思考進食障礙的危害,以及它對生活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說說進食障礙。進食障礙主要有神經性貪食症和神經性厭食症。厭食症患者是希望自己不停的瘦下去,就算體重到了標準體重以下,依舊希望不停的瘦下去。
而貪食症患者是階段性的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之後通過催吐等方法來「補償」自己,防止體重的增加。
《骨瘦如柴》劇照
你那不是瘦。你這樣會嚇到別人的。
厭食症和貪食症都對身體有極大的危害,甚至有因此死亡的。
《骨瘦如柴》裡的女主角就是得的厭食症,她的家人無時無刻不再擔心她會死去。因為如果長期不進食的話,當脂肪燃燒完之後,身體就會燃燒肌肉、器官、組織等。
《骨瘦如柴》劇照
你知道脂肪燃燒完之後,身體會燃燒什麼嗎?肌肉、器官、組織。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現實中,因為厭食症死亡的也有不少。比如巴西模特安娜·卡羅琳娜·雷斯頓,就是因為厭食症死亡,身高1.74米的她,死時體重才40公斤。
安娜·卡羅琳娜·雷斯頓
包括我們熟知的已故歌星,艾米·懷恩豪斯。Pitchfork官網以前發了一篇文章,詳細探討了艾米之死和進食障礙的關係。
媒體總是喜歡誇大酒精和毒品對艾米的影響,卻選擇性的忽略其實艾米患有神經性貪食症這一事實。紀錄片《Amy》中,有這樣一段採訪,講艾米吃了很多事物,然後消失了一會兒。
結果是,艾米去催吐了,「艾米把吃掉的全都吐出來了」。
在紀錄片裡,克裡斯蒂娜·羅密特醫生將艾米的死因歸結於,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和酒精。
其實艾米一直飽受貪食症的折磨,只是艾米周圍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疾病的巨大危害。
而且我們常常忽略的是,進食障礙摧殘的不止是身體,還有精神(抑鬱症是進食障礙最常見的併發症)。通過網上那些駭人的照片,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厭食症的可怕。但是對於貪食症和催吐,似乎很多人都不當回事,甚至有很多女孩通過催吐這種方法減肥。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催吐減肥有什麼危害,怎麼克服?」
這是一位催吐6年戒掉的女生的回答:「無論催吐一開始看起來多麼無害,但是它真地害人,太害人,非常害人。」
男神向她告白時,沒有甜蜜,只有焦慮:「我還沒有到我完美的體重呢。」
還有一位說:「那段時間,真是人生最最最灰暗的時期。」
而這一切,減肥、厭食、貪食、催吐,都是女性需要在社會上承受的無形的壓力。調查研究顯示,患進食障礙症的女患者,比男患者要多得多。
進食障礙來源於對理想型身體的追求。而理想型身體,早已被社會定型——「以瘦為美」。這種以瘦為美的社會規則,導致了很多女孩盲目的追求瘦。
《骨瘦如柴》劇照
久而久之,女性喪失了對自己身體的話語權。
當我們的自我意識萌芽時,最先意識到的,是我們的身體,身體意識也屬於自我意識的一部分。而這種社會規則,束縛的不僅是女性的身體,還有自我。
也許在這個方面,《骨瘦如柴》沒有走遠,但是我們的思考,可以走得更遠。
文章來源丨看電影雜誌(ID:moview_weekly)
「 關注劇角 」
搜索 劇角映畫 或 magilm_forever
關於電影,你總想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