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是流行音樂,就覺得不值得尊重」
全文共4200字,讀完大概要花14分鐘時間
你們在「豁達茶几」後臺千呼萬喚的這一篇蘇打綠香港紀行,終於回來啦!
其實最感謝的,是一位遠在臺灣的蘇打綠粉絲,特意發電子郵件給我,希望可以在PPT上轉載這一篇文章。
PTT的臺灣網友真的很有心,轉載之前會先徵得作者同意(而這其實是常識吧?但我們這裡很多人好像都置若罔聞),能夠彼此互相尊重,在網路上實在是太難得了。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喜歡上什麼樣子的偶像吧!
有一位網友在PPT上這樣留言:「以前常看《南方都市報》,那時候就很喜歡王記者寫的打綠報導。」
甚至還有人保存著我2011年採訪蘇打綠時的報紙,他還跑來謝謝我,謝謝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用心報導的娛記」。
好多年前在紙媒認真寫過的文章,本來以為寫了也就是寫了,不會激蕩起什麼大水花,自己覺得寫得高興就行。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即使相隔那麼多年,一字一句裡的情意,仍然會被你們所記得,多好。
謝謝親愛的蘇打綠和打粉,你們給了我好多繼續寫下去的力量。這篇文章也許並沒有你們所說的那麼深刻,但是,一位打粉說得好:生命的流向是未知的,那就讓我們好好發掘吧!
我始終相信,文字可以將身處在這世界不同角落的你跟我,悄悄地連結在一起。
臺灣PTT對「豁達茶几」蘇打綠文章的轉載。
11月27日,蘇打綠休團三年前最後一次巡演香港站的前夜,因為此前幾站現場觀眾不守規矩、屢教不改依舊堅持拍照(甚至使用閃光燈)一事,主音吳青峰再次在微博上與「吃瓜群眾」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
青峰告訴那些在Live現場始終不願意放下手機的觀眾:「你真的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的權利,門票是讓你看演唱會,不是來拍照的。」
青峰最後寫下的這句話,也充滿了無奈之意:其實要在檯面上討好人很簡單啊,可是我們始終不是這樣。
「或許有一天,你會懷念,說話不見得好聽,但總是把真心赤裸地擺在那,哪怕任憑攻擊扭曲,每一次初衷從來沒有不願意替任何人想過的我們。」
青峰在微博對被指「怒罵歌迷」一事的回應。
香港,是蘇打綠這次休團三年前,在內地及香港地區的最後一次巡演「After Summer」的第三站。之前的北京、廣州兩站,都因為有歌迷舉起手機、相機拍攝,當場引發青峰的不滿。
本來是一次為了告別的聚會,沒料卻因為一小部分人的拍照行為,而演變成有點詭異的氣氛,亦是令人始料不及。
這一站的歌迷,並沒有太吸取前面幾場的教訓,閃光燈亮起的次數,甚至多於北京、廣州兩站的總和。
觀眾「屢教不改」,青峰本來溫和中帶點戲謔的口吻,也逐漸變得不客氣了起來:「反正再唱也沒幾場了,他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即使到了完場後的媒體採訪時間,青峰依舊繃著一張臉無法放鬆下來,幾乎大部分問題,都交由最知道他心意的馨儀代答。
香港站「After Summer」的訪問時間,一臉疲憊的蘇打綠(家凱甚至患了重感冒),是時候需要好好地休息上一陣子了。(圖 by 王擊凡)
在我看來,對歌迷拍照與否這件事的較真程度,其實也折射著蘇打綠與這個社會之間的「永不妥協」。
可能有人會這樣覺得:至於嗎?
你生再大的氣,有些人還是非拍不可,你自己還落得一個對歌迷態度差的「耍大牌」罵名,何必呢!
但站在蘇打綠的角度,只要事情的方向是對的,不管旁人怎麼看怎麼說,就值得為之而堅持下去。
機緣巧合之下,一個獨立掛的樂團站上了風口浪尖,身上處處磨不平的稜角,讓他們總是顯得有一點格格不入。
青峰的堅持,讓我有所領悟的是:即使沒有多少人能聽懂你在講什麼,你還是不能放棄每一個發聲的機會。
青峰在《冬 未了》的蘇打志Sodazine內寫的文字,又有多少人記住了?
深夜十二點,站在香港亞博喧鬧的採訪間裡,視頻網站的攝影大哥正準備為了各自Mic牌位置被遮擋而大打出手,港媒的美女記者則不斷試圖問蘇打綠「在香港有吃什麼美食嗎」之類的問題……
那一刻,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青峰在蘇打志裡面提到的,關於「接受訪問」這件事。
當媒體記者這些年,我參與過大大小小的群訪,也聽過許多令人張目結舌的問題——比如,有記者會問「你們的團名到底是怎麼來的」這種百度上隨處可得的蠢問題,讓藝人尷尬非常。
「最近好嗎?」
「對某某城市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這一次會有什麼特別的演出?」
「很多人說你們變了,你們覺得是不是變了?」
「很多人說你們商業化,你們怎麼看待?」
「很多人說你們老了成熟了,失去了青春時做音樂的氣氛,你們覺得呢?」
類似的問題回答了成千上萬遍,總是會厭倦的吧。
「會問出口,本身就很羞恥。」
結束了八卦記者們窮追猛打的提問時間,來到大陸音樂線記者的群訪小組,我能感覺到,青峰頓時整個人放鬆了下來。
只有提起音樂本身的時候,他們才是最快樂、最神採飛揚的。
我喜歡青峰在香港站的這一件演出服!
香港站的「After Summer」,青峰身上的黑色衣服,清晰可見體內的每一根骨頭,就如同他總是無所顧忌地袒露自己的心聲一樣——青峰從不害怕把心裡所想全部一五一十地告訴你,即便這些真心話可能會有一點難聽。
談到近期在臺灣備受關注的婚姻平權聽證會,青峰將之歸納為與這次歌迷拍照事件類似的紛爭。(青峰在臺上說:「你們要罵的話,就去罵護家盟啊!」)
既得利益者無法理解的是:你到底為什麼要爭取這些啊?
即使屢敗屢戰,同志還是要拼命爭取結婚的權利(即使這些參與遊行的人當中有一大部分很可能並不會走上婚姻這條路),但「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小部分人——可以隨時走進婚姻註冊處領結婚證的異性戀者,卻認為同志婚姻平權會讓孩子心靈受損、家庭體系分崩離析,於是成立了「護家盟」反對這一法案。
同理,當一個由小眾變成主流的獨立樂團舉辦他們的告別巡演,強調讓歌迷不要拍照,可是一小撮成功搶到票的「既得利益者」,卻絲毫沒有把這句溫馨提示放在耳裡,他們心裡想到的只有,自己今晚在臉書IG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網絡上,該如何不著痕跡地貼出現場圖炫耀一番。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
受了再大的委屈,還是要把每一首歌敬業地完成,因為這是一場珍重的告別。
這一場,青峰說得最重的一句話是:大家不要因為我們是流行音樂,就不值得尊重。
「未來什麼時候回來,我們也不知道,只能好好珍惜跟彼此相處的這些時光……如果你不願意遵守別人的規則,那就不要來,否則,這跟在路邊強暴別人有什麼分別?」
你拍的是一張小照片,而青峰失去的是一份大尊重。
他是容易敏感的人,敏感得即使在遙遠的舞臺上,臺下的一舉一動都能體察清楚。
相機閃光燈、螢光棒、聊天聲響、胡亂的叫喊聲……都會讓青峰很難進入完美的歌唱狀態(最後吃虧的還不是來聽歌的你們)。
為什麼大家走進古典音樂廳就能懂得自動自覺地把手機關上,而流行音樂不可以呢?
香港站蘇打綠唱了《羅生門》,這一次拍照事件,剛好也是歌者與觀眾之間各自「自說自話」的一場「羅生門」。
讓吳青峰灰心喪氣的,大概是他對這件事的無力感:「我的能力不足到一直要這樣子跟大家溝通……好吧,我們就各自過各自的人生吧。如果要忘記我們的話,也沒有關係,請忘得徹底。」
香港站的「After Summer」,臺下至少有兩百臺手機、相機舉起來偷偷攝錄,這被青峰形容為「今年最讓我害怕的一天」。
在採訪中,青峰強調自己不是故意去找大家的麻煩,而是性格使然,不平則鳴:「休團這幾年,我可能還是會跟大家在網路上吵架。」
這一場蘇打綠唱了黃韻玲的《喜歡你現在的樣子》,好像也很適合拿來送給青峰呢,我真的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不要改變。
「我就是喜歡你這樣的脾氣……我真的喜歡你這樣的任性。」
聽青峰唱到這幾句的時候,一道強烈的射燈白熾燈光,正好投射在我Block B 54的座位上,好像亦是一種提醒。
千金難買蘇打票,萬水千山奔赴,這是我跟蘇打綠在香港的「八年之約」。
聽蘇打綠的Live,就是永遠在提醒著自己,勿忘出發時的初衷。
2008年,人生第一次看蘇打綠的演出,就是在香港九展Starhall的「陪我歌唱」Tour。(關於那一次的香港行,在上一篇蘇打綠的推文裡有寫到:蘇打綠向你發起了一個提問:你是如何成為了今時今日的這個自己?)
八年過去了,唱歌的人,聽歌的人,各自有了不同的成長,當然也有過挫敗,所幸還沒有失去「堅持為自己做決定」的勇氣。
他們休團三年發現自我,我們也暗自下定決心,要像他們一樣,更忠於自己,為自己而活。
所以,八年後在「After Summer」再一次聽《陪我歌唱》,於我,其實是一種紀念,一種提醒——紀念曾經一起走過的日子,提醒不要忘掉那些想望的未來。
現場有多少人,也跟我一樣,聽過八年前在香港的那一場「陪我歌唱」呢?
青峰把蘇打綠形容為「很難去巴結別人的一個團體」:「我們都太正直,在這個社會中很難生存。」
青峰偶爾也覺得,假如自己能再懂得諂媚一點,那該多好?
他永遠沒有辦法做到「臺上一套,臺下一套」,要罵的話,從來不會暗地裡罵,「我是沒有辦法,我罵你們,一定在你們面前!」
之所以堅持要將「In Summer」、「After Summer」定為中小型Live House式的規格,讓每場僅能容納千人(甚至是數百人),讓門票奇貨可居、黃牛有機可乘……青峰再三強調,這絕不是為了刁難大家。
因為啊,在小一點的場子裡,更容易截取到每一位觀眾想要寄託的情緒,把每一張臉孔的樣子記下來,「希望這些共鳴,可以在我們心中迴蕩很久。」
說到這裡,當然不得不再一次感謝,「After Summer」內地及香港地區巡演的全程主辦方——QQ音樂!
即使時間緊迫,QQ音樂仍然把宣傳工作做得盡善盡美,「After Summer」的巡演燈箱廣告海報遍布全港九地鐵站。
在這樣一個沒有標準的時代,總是有一些瘋子,在堅持著貌似不太可能堅持下去的事——比如堅持要做小場子、堅持不容許歌迷拍照的蘇打綠,比如不計代價成本幫助蘇打綠圓夢的QQ音樂「巔峰Live House」計劃。
馨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蘇打綠這一次的香港站,居然罕有地定在了禮拜一這個有點尷尬的時間。
為什麼是周一?青峰出來解畫:「沒有太多人的演出會放在周一(一般都在周六、日),因為我們實在是太晚才找到願意配合我們的主辦方了……蘇打綠居然在香港這個充滿演唱會的城市裡,訂不到任何的場地。」
歷盡千辛萬苦,QQ音樂才在亞洲博覽館10號展館,訂到了11月28日的演出場地,香港站的「After Summer」才得以順利舉行。
在可以容納幾萬人的亞博,看幾千人的小場子,真的太爽了!感謝蘇打綠的瘋狂。
本來,按照一般意義上的邏輯,既然都訂了一個如此大的場館,為何不乘勝追擊,直接開一場萬人演唱會呢?
主辦方賺大錢,歌迷買票也變得容易一點,歌手的歌酬也能水漲船高,何樂而不為?
但你知道的,無論是蘇打綠還是QQ音樂,都不是這種眼裡只有數字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堅持。
讓青峰感慨的是:「QQ音樂既然都已經訂到這麼大的場子了,居然還願意用黑布圍起來,只賣幾千張票……謝謝QQ音樂懂得蘇打綠的心,而這也正是我們這一次『After Summer』專輯巡迴的意義。」
接受採訪時,阿福也特別提到,一定要感謝QQ音樂,主辦方沒有因為是小場子就掉以輕心,把音樂的品質降低一分一毫:「QQ音樂完全沒有把『After Summer』當成是小場子來辦,他們跟蘇打綠一起,堅持著這個小場的原則。」
對於這一輪高配置、小場地的「After Summer」巡演,蘇打綠六子都表示「太滿意了」,完全實現了他們最初的內心發想。
自稱「不擅長在娛樂圈打滾」的吳青峰,在表達對主辦方的謝意之時,也拿出了全部的真心說出以下的一字一句:
「對於QQ音樂來說,這是一個『看不到未來』的投資……一般的商業合作,當然都會希望未來雙方可以繼續合作,但蘇打綠擺明了之後就是會一直休息啊!」
謝謝世上還有蘇打綠和QQ音樂這樣的瘋子,我們才繼續有好Live可看。請繼續這樣按照自己的原則瘋下去吧!
休息三年,我會想念你的,青峰。
在訪問結束前,有記者提起了林暐哲接下來想要把蘇打綠搬到歐洲發展的鴻圖偉略,沒想到小威連忙擺手+搖頭:「暐哲老師可以夢想,我們是想都不敢想!」
休團三年,蘇打綠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第二人生」規劃:小威拼二胎,家凱跟阿龔進修音樂,阿福搞慈善,青峰潛心寫歌,馨儀則繼續「尋愛之旅」……
《冬 未了》讓青峰覺得「很無憾了」,這張專輯在執行上,達到了每一位團員想要發揮的東西,但同時也把許多內在的能量掏空了。
三年漫長的中場休息,也是想要讓各自沉澱下來,再好好整裝出發。
這可能是蘇打綠休團三年前,最後一次在香港採訪他們了,下一次再見,也說不準會在什麼時候。
無法預知際遇會將我們推到哪裡去,可能才是生命的玄妙之處。
這一夜的採訪,我最喜歡青峰看進我的眼睛裡去、懶洋洋地說出的這麼一句話:「我一向對夢想沒有什麼興趣,請各位團員一直繼續牽著我的鼻子走。」
有相知相愛的人陪伴著,沿路走下去,甚至不惜放掉眼前的一切,重頭再來。所謂的美滿人生,大概也不過如是吧。
最後來一張N年前的《你在煩惱什麼》宣傳期彩蛋(趁著某人服兵役篡位的我……)!我們是:蘇打叉!
關注我們的姊妹號「豁達音樂時代」
(微信公眾號:Huodamusic)
王擊凡前往臺北小巨蛋參與蘇打綠
《故事未了》電影首映現場報導
不日更新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郵件聯絡:xiaowangzi1984@126.com
微博籤約自媒體:@王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