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選自 Méditations sur les 22 arcanes majeurs du Tarot, Lettre I, Le Bateleur(《塔羅默想集》,第一封信 魔法師,侯王怡文譯) 。
· 此書是西歐古典神秘學、神智學、人智學、天主教傳統神學、印度宗教的「集大成」,信息量豐富,見解深刻,頗有參考價值。
· 作者Valentin Tomberg(1900-1973),出身於路德宗家庭的愛沙尼亞——俄國神秘學家,比較宗教學家,上世紀40年代皈依天主教 。
本篇並非提供冥想相關的教程,而是談論其背後的意涵。
聖德宜,據傳為巴黎的第一任主教,公元三世紀基督教殉道者。
據傳,他被反對基督信仰的劊子手斬首,可他失去頭顱的身體卻雙手捧著腦袋走了兩公裡,直到安息之處。
—————— 正文 ——————
文章僅是摘錄節選,不免漏掉關鍵部分導致一些詞句脫離上下文環境而造成理解困難,若感興趣可購買全書。
聖十字若望和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都不厭其煩地重覆告誡信徒,唯有淨化後的意志力( la purification morale de la volonté)才能為靈性祈禱帶來專注力。你的意志力如果被迷惑,就算再努力也無法專注。意志本身如果不投入到靜默裡,你那「不斷活動的腦子」是無法靜止的。只有靜下來的意志能夠讓思維和想像安歇。因此所有卓越的克己修行者都是精通專注這門藝術的大師。這些道理相當清晰易懂,但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一般所指的專注,而是不用力的專注(la concentration sans effort)。這究竟是什麼呢?
請觀察一位走高空繩索的人,你會發現他是全神貫注的,因為不這麼做他肯定會掉落地面。他賭上了自己的性命,只有全神貫注才能保命。但是你認為他會一直思索或揣度自己要做的動作嗎?你覺得他會不斷臆測或設想著在繩索上移動的每一步嗎?
這麼做他一定會立刻摔下來。若是不想摔下來,他就必須排除思維或想像之類的大腦活動,這樣才有機會發揮早已熟悉的技藝。當他在表演特技時,身體的自律神經本有的智慧——呼吸與循環系統的配合(respiratoire et circulatoire)——必須取代頭腦的活動。從理智和想像的角度來看走繩索的特技,簡直就像聖德宜(St. Dionysius,或"Saint Denis de Paris",臺灣天主教新譯為聖德宜)展現的奇蹟。聖德宜是高盧人中的第一位傳教士(原文僅說是"apôtre des Gaules",即「高盧人的使徒」,並沒有說是第一位),也是巴黎的第一位主教,傳統上人們經常將他和聖保羅的門徒亞略巴古的丟尼修( St.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混淆成同一人:
聖德宜坦白承認了對三位一體的信仰,在墨丘利(Mercury)的雕像前
被斬首。據說他被斬首後身體筆直地站立起來,用雙手捧起被砍
下的頭顱;在一位天使和一道光的引下走了兩英裡路,從蒙馬特到達
另一個他自己選擇的、也是天意安排的休憩之處。他就在那裡安息了。
( Jacobus de voragine, Legenda
aurea; trsl. G. Ryan and H. Ripperger, The Golden
Legend, New York, 1948, pp. 620-621)
再回到那位走繩索的人。當他在表演特技,同樣也像是用雙手捧著被砍下的頭顱——斬斷所有的思維與想像——藉著頭腦以外的另一種智慧和身體本有的律動,從一個點走到了另一個點。
對走繩索的人、變戲法的人或魔法師來說,特技表演如同聖德宜示現的奇蹟一般,袐訣就在於如何將覺知從頭腦移至胸口——從大腦轉到身體的自律系統。
不用力的專注也是要把大腦的主宰權讓渡給自律系統——從思維和想像的領域轉到德性和意志的領域(la transposition du centre directeur du cerveau au système rythmique, - du domaine mental et del'imagination à celui de la moralité et de la volonté. )。魔法師(即第一張大阿卡納呈現的畫面)頭上的那頂雙曲線大帽子就如同他從容的態度,暗示著這種意識上的轉變。雙曲線(橫向的數字8:∞)不只象徵永恆,也象徵著呼吸和循環的節奏——一種永恆韻律或韻律的永恆性。因此,魔法師代表的就是不用力的專注,意志的主宰權(l'état de conscience ou le centre directeur de la volonté)已經從大腦「下降」(其實是提升)到自律系統。如此一來,「腦子停不住的活動」終於被克制住而安靜下來,不再阻礙專注力的出現。
不用力的專注——默觀(原文為«le recueillement»,意為「靜思」,默觀對應的詞語一般是« contemplation »)變得像呼吸或心跳一樣自然,沒有任何壓仰的成分(原意為「再沒有任何(雜念)可以刪去了」)——是一種平靜無波的意識狀態,伴隨而來的是神經與肌肉的徹底放鬆。處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的欲望、執著、想像、記憶和妄念全都止息了。我們可以將它形容成風平浪靜的水面,反映著浩翰無邊的星空以及無法形容的和諧。水面下則是深不見底!那是多麼深的一種感受啊!這寧靜持續延展、擴大,透過你的存在一波波地加深。你啜飲過這樣的寧靜嗎?答案如果是肯定的,你就能了解什麼是不用力的專注了。
此處跳段
奧袐公式的第二句話要表達的就是:
把工作轉化為遊戲。(transformez le travail en jeu )
此處跳頁
魔法師是能夠在「無意識的自發性」(spontaneity of the unconscious)( 榮格﹝C. G. Jung﹞ 的說法) 和有覺知的行為之間達成平衡與和諧的人。這種和諧的意識狀態是源自於無意識與意識的整合,亦即統合了自發的創造力與刻意謀劃的執行力。這也是榮格心理學派所謂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整合人格中的意識與無意識元素」或揭露「本我的完整性」。這樣才可能出現「不用力的專注」和「不用力的洞見」,而我們也才能在實修和理論的學習上有所收穫。
—————— 正文完,後續 ——————
第一張大阿卡納 · 魔法師(雜耍藝人)
·
一名年輕男子戴著一頂雙曲線大帽子,站在一張小桌子後面。桌面上有一個黃色瓶子,三個黃色小圓璧,另外有四個紅色圓璧被分成兩疊,還有一個紅色杯子和兩顆骰子,一把出鞘的刀最後是可以容納桌上所有物件的黃色袋子。這名男子是魔法師(le Bateleur,在法文中也有「雜耍藝人」的意思),他右邊的手握著一根棍子,另一手拿著一個黃色的球狀物(從讀者的方向來看)。雖然雙手都握有物件,他臉上的表情卻泰然自若,沒有任何緊張、用力或慌亂的樣子。他的動作是如此輕鬆自然—看起來就像是在玩遊戲而非認真工作。他沒有留意手上的動作,眼睛也是看著別處的。
在本封信的最後,作者留下了如下的勸告:
感知和理解,嘗試和有能力做到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上界有海市蜃樓,下界有妄想幻覺;你只能透過不同
經驗背後的共識去認清真相——包括感官上的經驗、
道德上的體認、超覺式的領悟,其他真理追尋者的共
同領會,以及被授予光榮頭銜的智者和聖人的體證。
學術界和教會為那些願意努力的上進的人立下了很多學習
方式和道德規範。每當你進入「不用力的專注」的前
後,都必須謹守這些規矩,如此方能成為通曉萬事的
智者或「大魔法師」,否則只會變成假充內行的
江湖術士!
而關於「個體化歷程」涉及的危險和誘惑,作者在第七封信:戰車(LE CHARIOT)中,提到了(在冥想中),所謂「真我」的覺醒,以及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process of individuation)中「自性」的挖掘。
那危險是什麼?「高層我」的體驗會讓人覺得自己就是神。這是的確會有的症狀。
當一個人聖化了自律系統或自我時,會變成只看到自身的神性而忽略上界或自己以外的神。他會誤以為自己體驗到的「高層我」(« Soi Superieur»,或higher Self)便是世上最崇高最獨特的存有(Soi supreme),其實他所謂的「高層我」只比他所認識的自我高了一層而已。(中譯本,236頁)
而這也是多大的靈性罪惡和多麼嚴重的妄想症(megalomania)。如Valentin Tomberg所說,「高層我」距離那上界的、至高無上的、獨一無二的上主,差得遠了。換言之,離「成為神」,還遠得很!
我又聯想到,藏傳佛教「在學習、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傳統,是極為嚴密的修行次第。只有合格完成四加行或五加行的修習,上師才傳授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無上瑜伽」。這在某個方面也許也是為了壓制那種狂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