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俗話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
私以為,說這句話的人,並沒有將戀愛看的多重要,反而賦予婚姻過多的意義,有心將婚姻塑造成了「不可逆」的狀態,以保證家庭結構的穩定。
即便這場婚姻並不合適,家庭成員之間也矛盾不斷,也依舊要堅持「忍」字當頭,得過且過。
近來,有許多讀者向我訴說,結婚後的日子真的過得不幸福,但是又不能離婚。
我問為什麼,她們往往會回答,為了孩子。
可想而知,在大多數媽媽眼裡,孩子不僅比丈夫還重要,更是夫妻雙方的維繫。
孩子只要能快樂成長,做母親的犧牲再多也願意。
但是媽媽們有沒有想過,或許孩子也希望你們離婚呢?也許他生活在爸媽「貌合神離」的家庭中並不快樂呢?
正好,這裡有一封單親孩子寫給媽媽的信,希望你讀完可以明白孩子真正想要什麼。
二
「媽媽,感謝您與爸爸離婚。
小時候,我經常看見您坐在床頭暗暗抹淚,我知道您是在等爸爸回家。我一直想努力睡著,拼命閉眼,可您的啜泣聲還是讓我無法入夢。
您白天會帶著我出去玩兒,每次碰到小區裡的阿姨都會跟她抱怨爸爸不回家,抱怨他對這個家一點都不上心,對您也不好,阿姨勸您離開爸爸,早早過新生活。
每當這時,您總是朝我所在的方向努努嘴,嘆一句:「還有孩子呢,這不就是為了他嗎。」
媽媽,說真的,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很難過,我希望您開心快樂,我不想成為您幸福的絆腳石。
可是如今,您真的離婚了,我不光鬆了一口氣,竟也感到前所未有的開心。
我終於不用在夜裡聽著您的哭聲入睡,再也不用看著您與爸爸劍拔弩張的爭吵,更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害怕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因為他們每次吃飯都會說您的壞話,而您也再也不會疾言厲色地告訴我,別聽爺爺奶奶胡說八道。
我不用看您的臉色做事,更不怕您是不是因為受了委屈而將脾氣發洩給我。
我能自由自在的在家裡做想做的事,不用再擔心門外突如其來的怒吼,嚇得我心臟砰砰跳。
媽媽,感謝您與爸爸離婚,讓我享受到了家的溫暖。如果爸爸不能帶給您幸福,希望您能自己創造幸福。
如今沒有爭吵,沒有冷言冷語,沒有抱怨的日子真的很美好。
對了,媽媽,您不用擔心因為您上班沒人管我吃飯的問題,我同學他們家裡父母也都是雙職工,他們平時要麼去爺爺奶奶家吃飯,要麼就在食堂吃。
我也可以這樣,中午放學去爺爺奶奶家吃飯,晚上在家等你回來做飯,反正離得很近,我一點都不嫌麻煩。
最後,希望媽媽您能早日找回笑容,只要在這個家裡您開心了,我才能開心。」
三
以上這封信,出自一位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一封真實的信。
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是脆弱且敏感的,他們能第一時間察覺出父母的感情是不是出了問題,還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不和婚姻帶來的壓抑。
試想,當夫妻雙方沒有愛情,只有爭吵,當家庭氛圍和諧不在,只剩抱怨時,孩子究竟在遭受怎樣的「暴擊」,尤其是那句「為了你我才不離婚」,又會給予孩子多大的傷害。
許多專家都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比較敏感,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但是這種負面情緒的產生絕不是在父母離異之後,而是在離異之前他就在無形中承擔了家庭不和帶來的壓力。
即便在現代社會,離婚也是一件不光榮的事情,走到離婚這一步,夫妻雙方一定大小矛盾不斷,以至於吵無可吵,無話可說。
而在這些不斷拉鋸、反覆的爭吵中,孩子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旁觀、躲避、還是無視,甚至是自責?
四
最後,我們來想想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兩個字,幸福。
如果不幸福,堅持有何用?
如果你費勁心力,傾盡所有想改變對方冷冰冰的態度,還依舊無能為力,堅持又有何用?
為了孩子離婚,也許不是一條最好的選擇,起碼是人生的另一個開端。
否則,讓孩子一直活在爭吵與冷漠的家庭中,真的是為了他好,還是單純在為自己的懦弱找藉口。
前段時間,我老公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他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所有做出來的決定肯定都在腦中演練過無數遍。
結婚如此,離婚也是如此,一段婚姻是否應該存續,孩子的感受或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的內心,給出的答案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