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閱三藏•丨第五十三期:《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不可思議品第六之師子之座

2021-03-01 大香山空中課堂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不可思議品第六之師子之座

現在我們要討論《維摩詰經》的這一段,一般人的觀念認為是在說神話,像演電影,或者把它當宗教信仰。事實上這一段非常難研究、難了解,必須要先了解《華嚴經》的菩薩境界、《佛說大方廣十地菩薩經》、性宗也就是(般若)、相宗也就是(唯識)的道理,才能徹底了解這一段。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平實的文字中包含了許多問題。

「仁者」這個稱謂,是佛教界客氣尊稱平輩或師友之間所用,是從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維摩詰經》之後才出現。例如唐代六祖在《壇經》中也常客氣稱呼他人為仁者。仁者就像是中國人老師寫信給弟子,比較謙虛,會稱對方為賢弟、賢契、賢者。維摩居士以仁者稱呼文殊師利菩薩,非常恰如其份。

他說,你文殊師利菩薩「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可見文殊師利菩薩,經常在十方上下一切佛國經行、供養、禮拜中。由這一句想到,我常勸年輕同學早晚要念《普賢行願品》,培養自己的願力與心境。當你在念誦禮拜之時,不是只對著一尊佛像,自己此心心量擴大,遍禮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要作這樣的觀想,這裡「觀」要讀如「灌」,帶有灌注、一心不亂的意思。在一念之間,要觀想出來,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之前,都有我在頂禮。如此修行成就了,可以在一念之間遍遊一切佛國,這是個修持的法門。例如小本的《阿彌陀經》或是《無量壽經》都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上品成就的菩薩,不會是光躲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之下,好像逃難,什麼地方都不敢去,諸大菩薩於一念之頃,能遍遊十方世界,供養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何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有這樣的成就呢?就是我們初步學佛的人,要以《普賢行願品》的教導為基礎的原因。

維摩居士在這裡,等於也是在讚嘆文殊師利菩薩智慧功德成就,念念之間「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千萬億隻是小數目,雖然在我們人世間來講已是很大,但是不要忽略前面還有「無量」,加上「無量」就更不止千萬億了。「無量」擺在前面是外文翻過來,倒裝的佛經文學筆法,特別美,唐宋以後也為中國文人所模仿。

接著他起問:「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個「等」字包括了智慧成就、福德成就的平等。這「何等佛土」用白話來說就比較麻煩了,相等於哪一個佛、哪一種地方、哪種功德智慧成就的佛土。這個「土」字,照古本會往右上方加一點,應該讀如「度」。所以中國古書有寫國度的,乾脆直寫了,是尊稱人家的國家。現代的外交辭令都用「貴國」,而自謙稱「敝國」,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你們年輕人要留心。所以「西方淨土」也應該讀成西方淨「度」。

「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這可不是什麼工廠製造的家具,這個座位首先在本經中有個點題,念經時不要就這麼讀過去,忘記了這個點題,下面都在討論這個座位的問題。這個座位是師子之座,是修持成就、功德智慧成就的上師的座位,不是木頭也不是大理石作的,非輕非重,不高不低。我們年輕時讀經,一看只曉得是座位,不會注意這文句中的內涵。讀經決不能馬虎,一個字也不能放過,你能做到這地步,那麼每讀一次經,對你的修證、理解就可以深入一層。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維摩居士問,在何等佛土有這樣的師子座,文殊師利菩薩立即就答出來了,代表他智慧成就等同於佛。

維摩居士稱文殊師利菩薩「仁者」,前兩天有位出家的同學來,他口口聲聲稱我老師,我就告訴他不要叫我老師。我與他相交這麼多年了,去檢查一下我寫給他的信,從沒把他當學生,不是稱他賢者就是仁者,或者是法師。一個居士就要尊重三寶,不管他程度如何,能夠剃光頭,穿上這衣服,就比你難能可貴。這麼一想,世界上任何人就都值得尊敬,何況出家眾?你們可不要學我罵人,我有時吼吼他們出家同學,是恨鐵不成鋼,希望他們能馬上大悟,成為大菩薩,為佛教弘法。但我寫信寫條子給出家同學,從來不稱他某某老弟,對比丘尼我都稱某某師。

你看,文殊師利菩薩有他的身分,稱維摩居士為「居士」,這些地方你都要注意,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時候,一個字都不隨便的。

文殊師利菩薩講,由我們這個世界為中心,向東方一直走,「度」是經過,究竟走多遠?如果佛是在今天說法,會講經過了多少光年。可是兩三千年前的大眾,沒有光年的觀念,只有用「恆河沙數」來比方,這是佛法的創作,其它的文化、宗教都沒有。一個數量到了無法計算的地步,只有用比喻的,這是佛法「因明」的喻。這裡雖然大家都了解,但我還是不厭其詳的再提起大家注意,印度最大的河流是恆河,恆河中有多少沙子,誰也沒法計算。

文殊師利菩薩講的還不是一條恆河,而是三十六條恆河那麼多沙數的國家。像現在坐飛機去美國要十幾個小時之久,這只是一個地球。一個地球在佛經上,勉強只能算是一個國土,完全不是中國、美國、日本這種國土的觀念。實際照大乘說法,這一個太陽系才是一個國土。拿這個觀念看,就更大了。平常為了怕我們凡夫的心量無法接受,也會稱人世間的國家為國土,真正佛法所稱國土,是佛的國土。

文殊師利菩薩說,向東方一直走,經過了三十六個不曉得多少的單位。這些數字,我還沒有見過有人寫一篇關於佛經數理哲學的論文,因為一般人不懂數理哲學。佛經裡頭那麼多的數字,三界、四念、八正道等等,這其中都有大學問,也包含了佛法修持的大奧秘,與《易經》的數也有關。可是一般研究佛學的,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往往略過這些數字。歷代高僧中只有兩三個懂的,唐代的一行禪師,天文、地理、相術都通的。他學禪又學密,是唐代密宗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的嫡傳弟子。一行禪師是唐明皇時代的人,唐明皇也是從善無畏上師修學密宗的。相傳一行禪師死後很多年,人家挖了他的墳,看見他的頭骨變成了金色,一敲居然還發出金屬聲,就去請問一位高僧,高僧說這個人前生一定大有修持,而且修的是密宗。一行禪師在唐明皇之前涅槃,唐明皇曾經問過他國運。一行禪師說得很妙,陛下在我死後會有萬裡之行。後來安史之亂,唐明皇逃難到四川了。

佛經一提到活龍活現神通的表現,一定在東方,這與象數有關。譬如提到長壽佛、藥師佛,就在東方。一說到與生命生生不已有關的神通功能、無量功德,就提到東方。這些都是佛法裡的奧秘,是真正的大密宗,不是西藏或日本那些了,那裡的密宗也沒講這些,因為他們不懂。所以菩薩要學五明,這些是包括在因明裡的,因明不是光講邏輯辯證的道理。這裡面有大學問,懂了就可以幫助各位修持的進步。

文殊師利菩薩說,往東方走過三十六個不可知的單位,有一個佛世界,那個世界真叫什麼名字待考,不過為了方便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了解,用了個代號,把它稱為須彌相。好像我們這個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我們整個地球只是南贍部洲而已。北俱盧洲並不在這個地球上。所以一般寫的佛學概論問題大了,可以說不懂佛教的科學。有的講北俱盧洲在西伯利亞,真莫名其妙,那東勝神洲豈不是在日本或美國了嗎?不是這個道理的!你們青年同學將來去弘法,一碰到這個就成了大問題。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個地球在大乘的佛法裡,只算是南贍部洲。上面說過,嚴格講起來這個太陽系統才是娑婆世界,一個太陽系統才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這個地球世界。

須彌山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最高點,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這個在東方的世界,崇高而偉大,無以名之,就叫作須彌相。這個世界的佛,佛號也就叫作須彌燈王。是形容這個佛的功德智慧成就,無比的光明偉大。而且,這個佛沒有涅槃,現在還在。為什麼沒有滅度?大家如果把《維摩詰經》這一段,配合《藥師經》《法華經》來研究,對你們的修持一定有最好的發現。

這一位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不知道有多高大,由旬是度量衡的長度。再注意,佛經經常用到八萬四千這個數目,又是個大問題。印度人過去不注重歷史,所以要研究印度史,還要好好研究中國的《大藏經》。他們對時間也不重視,所以提到過去就說「一時」。由於對數字也不重視,所以說「八萬四千」表示多數。但是這個八萬四千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這位佛的座位,也高達八萬四千由旬,裝飾得非常漂亮。這是個什麼座位?要搬這個座位到我們的世界來,沒有運輸工具可以裝得下。這個是「師」子座,不是「獅」子座,是大師的座位。這個消息是由文殊師利菩薩洩漏,去搬的是維摩居士。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實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注意!維摩居士稱文殊師利菩薩為「仁者」,文殊師利菩薩稱維摩居士為「居士」,現在記錄經文的人稱維摩居士為「長者」。古代能稱為長者、居士的人,要具備十個條件,是年高德劭有道行的,不是隨便稱呼的,現在當然沒這麼嚴格了。佛涅槃時,把護法的工作交代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這裡只說維摩居士「現神通力」,並沒有說他的手伸得好長,不要自己想像。他現神通力,立刻就送來了三萬二千個師子座位,不多不少,正是跟著文殊師利菩薩前來的大眾人數。不要忘記,這時房間裡面,還有維摩居士自己的床座和那麼多的人。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釋」「梵」要分開,不是一樣的。釋不是說出家人,是欲界天的天主,名帝釋,等於中國的玉皇大帝。梵是色界天的天人。四天王是保護這個世界的護世天王,是帝釋天之下的。

各大菩薩和佛的弟子們,包括這些天人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座位。那麼多那麼大的座位,都可以容進維摩居士一丈見方的房間。

毘耶離城是維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經考據是在恆河之南,地處溫帶,是非常富裕的都市。當時的印度分成很多個國家,毘耶離城可以算一個小國家,是個民主自治的地方,沒有長官,也沒有公務員,也不需要法律,人民依道德自律。維摩居士是城中民選的領袖,是當地的長者。毘耶離城這個地方,並沒有因為進來這麼多師子座位而覺得擁擠。甚至於閻浮提(我們這個世界)四天下,都沒有覺得空間膨脹了,大家安然如故。這裡頭不是說神話故事,是說悟道的人的修證功夫境界。

這裡想起有位同學去了美國,寫信來提到件趣事,說美國都市空氣不好,有人去高山裝了新鮮空氣在瓶中,賣到都市來,你買了打開瓶子也不見有空氣出來。如果多買幾瓶在房間中打開,會覺得空氣變好了,大概也是心理作用,可是也沒有見到瓶中空氣把原來室內空氣擠出去。可以用這個例子去了解《維摩詰經》現在講的境界。其實這個境界,就是禪宗的話頭,要參一下。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當時,維摩居士就一擺手,請文殊師利菩薩上師子座,又請諸位菩薩上座。他很客氣地稱菩薩為「上人」。出家弟子對自己的師父可以尊稱上人,在家居士皈依了某法師,也可以稱法師為上人。上人這稱號的來源,也是首次出現於《維摩詰經》。唐代很多詩人,如韓愈,作的文章都題的是贈某某上人,一看就知道是送出家人的。

維摩居士也告訴他們,要坐上這個師子座,有個條件,要「當自立身如彼座像」。立身究竟是說站直身子,還是抽象的立身?中文有「立身處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來,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學們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處世。你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曉得自己為什麼活著?應該作個什麼人、做什麼事?這是立身的問題,用現代話是要把自己的立場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場,出家是出家的立場,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場,學生有學生的立場,都要搞清楚。

後人怎麼批註這句話我們不管,批註是個人的意見,本經翻譯者鳩摩羅什法師,不加任何批註。我們光從這幾個字的表面意思看就嚴重了,他要菩薩們站起來,像那座位的形像。那糟糕了,不能坐了!前面還請人上座,現在又要人站著,不是不通嗎?難道是經文翻得不通?不可能的,他文字用得極好,一個字都不能動的。維摩居士是要求,諸位大菩薩現在的境界,要達到須彌燈王佛那個境界,才能夠坐上那座位。當自立志修道,智慧功德成就,有了智慧神通,不是普通的五通,是般若神通,那樣就立刻轉身了,如彼座像,像須彌燈王佛那個坐姿而坐。

我們打坐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坐像,可是,須彌燈王佛的坐像是怎麼樣的?這就要注意了,要研究密宗佛像了,他同毗盧遮那佛一樣,只是手印不同。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得到了智能神通的菩薩,聽了這話,當場一念之間立刻就變了,身體無比的高大。不過比八萬四千差了一半,這是坐像,所以只有一半高。你看佛經在文字上沒有一點漏洞。

「諸新發意菩隆及大弟子,皆不能升。」菩薩有大小,分十地,再前面還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新發心的菩薩,沒有這個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像舍利弗等,也都上不去。只能「高山仰止」了,好在沒有戴帽子,否則仰頭一看會掉了帽子。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你看,這文章翻譯多好。前面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和諸大菩薩上人,很客氣地請他們上座。對舍利弗這些弟子,就回過頭來,唉!你們也坐啊!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舍利弗吃癟了,只好說,對不起,這位子太大了,我沒有神通,上不去。連號稱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在內,這些弟子一聲都不敢響,不敢在這個場合來耍二乘阿羅漢的神通,他們沒有大菩薩神通。什麼是大菩薩神通?根據佛經,大般若即神通。要大般若的成就,智慧成就。在《大智度論》中,文殊菩薩也說過,真正大神通就是大智慧,就是般若。天眼天耳等五通是小神通,還是生滅法,非究竟。所以即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上不了這大師座位。

現在很多人都成了大師,連我都有人稱為大師,真讓我臉紅,甚至變綠了。當年我們學佛時,看見出家人都稱某某師,已經很客氣了。今天出家人隨便都稱法師了,甚至連法師也不夠,又是導師又是大師的,再過幾年怕大師要加一點變太師了,再下去,人字那一點要是點到上面去就糟了。可見現在的人好虛榮,我們老頭子看來無限感慨。我幾十年寫信寫字,具名都是剃光頭的,只有南懷瑾三個字,因為頭髮都白了,要過分客氣自稱老弟也不好意思,要自稱老師那更狗屁了。我哪有資格!我是永遠做人家徒孫的人。所以不要亂給我加什麼大師、導師的頭銜,不可有此心。

舍利弗上不去,因為要那麼大的智慧和神通,我們不曉得修多少大阿僧祇劫也不到。維摩居士就講一個方法,立刻可以到,任何眾生凡夫都可以到,只要讓此一心、動此一念都可以到。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他就要舍利弗以一心不亂、至誠的一念,向東方世界須彌燈王佛頂禮,就可以上去了。這也是《普賢行願品》的第一條。注意啊!維摩居士沒有叫大菩薩下跪頂禮,是要他們長高。對這些弟子則是叫他們要低下,然後才可以上座。

沒有驕慢心,而且要有至誠恭敬佛法之心,只這一念就可以上這個座。就這麼簡單。這個師子座說難還真難,普通的神通上不了,要大菩薩神通才上得了。但是真那麼難嗎?其實也很方便的,任何人很謙虛地萬緣放下,至心頂禮佛菩薩就到了。當你這個頭磕下去的時候,就已經有那麼高了。如果你是菩薩境界,高還要高才能上座。這就是話頭,是佛學,是真正的佛法,要我們謙虛。一切都在你一念之間,放下它,對一切眾生謙和,視之如佛,你就可以到這個位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聽了維摩居士的教導,他們就頂禮了,這一頂禮下去,大概還沒起身就已經坐上那位子了。經文也不說他們是坐電梯還是直升機上去的,但是你把經文前後仔細一讀,就非常明白了。當這些弟子們一磕頭,一謙虛,至心以求,就上座了。所以《維摩詰經》同禪宗的關係太大了,禪宗大師用的許多語句,都是出自《維摩詰經》。日本人研究,認為中國禪宗是受了老莊的影響,老莊的影響是小部分,其實也不是影響,是與老莊的機鋒相同而已。但是禪宗沒有離開過真正的佛法,要說真受影響,就是《維摩詰經》了。學禪乃至學密的人,都要注意《維摩詰經》。

佛經處處教我們自謙,不要傲慢,貪嗔痴慢疑,這個慢字會擋住我們一切成就,非常重要。眾生本來就有我慢,不要學了佛法,加了佛法的觀念,變得我慢更重,成了增上慢,那就太可怕了,永遠上不了這個座。這是要點,千萬不要有增上慢心。

現在大家都入座了,一個不剩。應該還有一句,經文上雖然沒有寫,但是我用四個字說出來:「各安本位」。本位就是這個座位,本分上就是道,本分上就是佛法。此時,三萬二千人,各安本位,都坐好了,非常安隱,不是安「穩」。佛經上都是用安隱,不是印錯了。實際隱字的意思通於穩,但是不同。除了安詳穩當之外,隱有一切放下,一切皆空的味道。後人有的自作聰明,印佛經時把它改成安穩,是不對的。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這裡翻譯得非常高明,我們讀起來好像在看場電影一樣。可以用中國文學一句話說:「維摩居士方丈一會,儼然未散。」你把這經讀通了,仔細去念,你會到那個境界,好像自己當時在場一樣。

舍利弗上座了,像個小學生似的,提出一個問題,居士啊!從來沒有過的啊!他不說我從來沒有過,否則又要挨維摩居士的罵,以你這個年紀、你這個小神通,怎麼會有這個經驗!他說這麼小的房間,能夠容納那麼多偉大的寶座,並且對毘耶離城沒有妨礙,大家坐在這裡又很寬,這大小中間的差別奇怪極了。不但對毘耶離城沒有妨礙,大至對我們的這個世界(閻浮提),小至對鄉村(聚落,如北方所講的屯,西南人講的場),對城市(城邑,城是有城牆的,邑是沒有一定範圍的),擴而言之對四天下(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對諸天(三界二十八天),對龍王鬼神宮殿,都不擠。

講到諸天,順便一提。明朝亡國後,在太湖一帶有一教派,自稱為諸天教,是吃素供佛的。教主相傳是崇禎皇帝的公主,在北京破城時,被皇帝砍斷一條手臂,她逃出後出家,創立日月教。日月就是明,為了避滿清而取名諸天教,其實骨子裡是朱天教的意思。

在佛教廟宇內常看到一個標語:「不二法門」,也就是《維摩詰經》的重點。像做生意的講不二價,就是沒有兩樣的價格。不二法門是沒有二個法門,只有一個。換言之,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我們學佛法是追求真理,怎麼是不二呢?這就很嚴重了,誰也沒有做到真正的不二。《維摩詰經》講不二,出家在家一樣,修與不修是不二,解脫與不解脫一樣,世界上的一切只有一個,沒有二個。不二法門本身就是個話頭,學佛真達到不二法門,可以說已經把握住入門基礎了。這不是理論,要真實證到。

相關焦點

  • 維摩詰室中八種極難得的法,常有金色光明照耀
    這位天女藉由這個因緣,而開示了一些殊勝的大乘法義,並且說到自己已經安住在維摩詰大士的房室中十二年了,卻從來沒有聽聞到維摩詰大士講說二乘法,而只有講述不可思議的大乘佛法。  這裡所說的房室,其實是在隱喻如來藏妙法。接下來的經文中,天女就要為舍利弗,描述維摩詰大士的如來藏房室中,有八種未曾有、難得的殊勝景象,所以能夠讓人樂於親近大乘法,而不再愛樂二乘法。
  •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維摩詰所說經》(第一課)
    今天我們開始傳講《維摩詰經》,也名《維摩詰所說經》。在正式開講之前,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傳講本經的緣起。在傳講過程中,如果大家覺得有不合理之處,可以及時提出批評和指正,講解過程中甚至可以舉手提問。如果有必要,大家應當做好記錄,而有些內容若能銘記於心,則不用記下來。
  •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妻妾,財富萬貫,奴俾成群。他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
  • 淺談《維摩經》的文學審美|王維別號王維摩,深受維摩經影響多深
    第四譯是晉竺法護於太安二年(303年)譯出的《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已佚。第五譯是東晉只多蜜譯出的《維摩詰經》,四卷,已佚。[2]第六譯是姚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八年(406年),在長安大寺譯出的《維摩詰所說經》[3],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又名《維摩詰經》,三卷,現存。
  • 維摩詰經第十七講
    不過對初學的眾生,對聲聞乘人,對那些知見偏的人可以這麼講。維摩詰所說的法殊勝難得,那是對不了達實相的人,對二乘人。但在祖師門下,就囉嗦了。我們看,維摩詰是不是夠執著的?人家剛從城外散步回來,問他幹嘛去了?他來個從道場來,一張嘴就是法,整天把法掛在嘴邊,腦子裡全是法。我估計做夢都是法。但是呢?這是一個過程,對吧?不像你,做夢還數錢、數銀子呢!做夢娶媳婦,做夢升官發財。你做夢要能修行就厲害了!
  • 維摩詰經第十講之二
    所以真出家者,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
  • 維摩詰經第十五講
    昨天我們學習到佛請持世菩薩去看望維摩詰。
  • 《維摩詰經》明了『空與業報』走上「安心之道」!
    維摩詰生病的消息一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無數千人都來探病,臥病在床的維摩詰,就從大家最熟悉的「身體」開始,來對大眾說法… …一般人認為真實恆常的色身,其實像泡沫、夢幻、浮雲和閃電一樣,虛妄無常,在一瞬間就會變化消失。看似健壯的身軀,其實和芭蕉樹一般,外表堅實,內層卻是空洞的。
  • 大乘佛法開示:甚深般若,文殊菩薩問維摩詰:菩薩如何通達佛道
    講在前:今天不講佛法方便法,此講,對於我執太深,非利根眾生來說,難懂,難信受之大乘實相,一時,佛陀及大眾在維摩詰居士所,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相互論法,開示大眾。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問維摩詰說:菩薩怎麼樣才是通達佛道呢?
  • 樂享生活音樂榜[第六十七期]榜單揭曉
    ——02 孔祥旗《我好想見到你》——孔祥旗《我好想見到你》第六十七期樂享生活音樂榜投票序號歌曲歌手專輯1說再見吧  胡夏《沐浴之王》電影寒冬告別曲 2送你一朵小紅花趙英俊《送你一朵小紅花》電影主題曲3唱一首歌給你劉潤潔專輯《我想和你拘泥於愛情》4過冬馬卡龍馬卡龍《過冬》5我的答案許藝娜《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又一次,南懷瑾在聖士和尚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很漂亮的《金剛經》,覺得很有興趣,有種特別的感情,就跟聖士和尚說:「送給我吧」。南懷瑾那時住學校宿舍,早上一定四點起床去操場練功夫,練完了有時再鑽回床上,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號再起床。拿到《金剛經》後,早上就多了一個念《金剛經》的環節。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淨土之法難信難說」(三)
    我們看佛說解脫的大乘經典《維摩詰經》,經中維摩詰居士病了,世尊先後遣十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須菩提等前去維摩詰居士處問安,世尊的這些出家弟子大阿羅漢們皆不敢前去,乃至五百羅漢也各說本緣迴避前去維摩詰居士處問安。為什麼會這樣呢?
  • 慧心講堂|《維摩詰經》正宗分第二講(七)
    菩薩如果在婆羅門中,也是婆羅門中尊,因為菩薩隨順法性,行無相行,能使那些婆門歸伏,不敢生大我慢,婆羅門譯為外意,劫初之時,見世人貪嗔爭鬥,即起厭惡之心,遂入山求道,因出人意外,所以稱「外意」,於是世世相承,以修道為業,先在家後出家,種姓中第一位,生大我慢。菩薩如果在大臣之中,也是大臣中尊,因為平等不二即能隨順法性,即能隨緣而正法治世。
  • 世尊法會的上首大菩薩,500位菩薩之首的「文殊普賢」有何深意?
    而至於文殊菩薩在諸佛經中所居的身份,如在《維摩詰所說經》8中,文殊菩薩是唯一赴維摩詰住處問疾,而與之對談的說法主角,與維摩詰居士均是此經的主軸人物。而在《妙法蓮華經》中,文殊菩薩雖非說法主角,卻仍是主軸人物之一。經中〈提 婆達多品〉便提到文殊師利自娑竭羅龍宮湧出而詣靈鷲山,對智積菩薩談及龍女獻寶珠 變男子而赴南方無垢世界之事。
  • 新區養成340天~神器獸決~維摩詰夜光~停電遊戲路上絆腳石~3小時1013萬
    來個猴王出世221殺獅駝殺維摩詰殺完就可以殺五行鬥法了453+(39+98)*5+170=1308萬今天遊戲時間才3小時由於我媽抓了30對大小鬼453+39*10+170=1013萬還是有的
  • 開悟故事:心燈照亮一切,猿猴與魔巖女的傳說,不要有不舍之心
    天人說:「她們可以唱歌給你聽、跳舞給你看,還能陪你作樂!」  持世菩薩說:「我是佛陀的弟子,世間的娛樂已不能令我動心,你不該拿世俗的欲樂來引誘修行人。」  天人說:「難得人生啊!為何要脫離欲樂……」  持世菩薩正無法應付時,忽然間,維摩詰居士出現在眼前。對天人說:「持世菩薩不接受,我來接受,你將這些天女獻給我吧!」那位天人一見到維摩詰居士,臉色大變,心裡很驚慌。 維摩詰居士說:「你是波旬魔王,想利用魔女引誘修行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