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心燈照亮一切,猿猴與魔巖女的傳說,不要有不舍之心

2020-12-25 善知解

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位天人來到他面前說:「菩薩殷勤精進,功德無量,我要供養菩薩。」就帶來幾位天女,說要供養他。  

持世菩薩問:「你帶這麼多人來,要為我做什麼事?」  

天人說:「她們可以唱歌給你聽、跳舞給你看,還能陪你作樂!」  

持世菩薩說:「我是佛陀的弟子,世間的娛樂已不能令我動心,你不該拿世俗的欲樂來引誘修行人。」  

天人說:「難得人生啊!為何要脫離欲樂……」  

持世菩薩正無法應付時,忽然間,維摩詰居士出現在眼前。對天人說:「持世菩薩不接受,我來接受,你將這些天女獻給我吧!」那位天人一見到維摩詰居士,臉色大變,心裡很驚慌。 

維摩詰居士說:「你是波旬魔王,想利用魔女引誘修行人的心。」

波旬魔王眼見身份被拆穿,急著要把魔女帶走。但維摩詰居士的法力比魔王強,他將魔女鎮住,不能動彈。

波旬魔王更加驚恐的掙扎,並說:「大士!請原諒我,以後我不敢再來擾亂修行人的道心!」維摩詰居士說:「你能掙脫就讓你走,但這群魔女我要定了!」波旬魔王只好獨自一人脫身而去。  

佛法點亮無盡燈 心燈照亮迷茫的人  

此時,維摩詰居士為魔女說法,警惕她們不可再沉迷於五欲中,應好樂佛法,利益一切眾生。魔女聽了,覺得菩薩的境界真是清淨地,那分歡喜快樂不是魔界的享樂所可比擬的,因此很歡喜的住於佛法中。  

波旬魔王愈想愈不甘心,又現形要求維摩詰居士讓他把魔女帶走,結果倒是魔女都不願意。但維摩詰居士說:「你們回去可以化導同伴。」 

魔女問:「要如何在汙濁欲樂之中而不受汙染?」  

維摩詰居士回答:「要以佛法點亮無盡燈。一盞心燈可以點亮無數黯淡的心地,回去之後,趕快把心燈傳出去。」  

魔女們心開意解,對於人世欲樂與菩薩境界之間的差異,已了了分明,因此發願要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猿猴與魔巖女的傳說

這是一個在西藏地方流傳了幾千年的猴子與魔巖女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觀世音菩薩派一有神變示現的獼猴到西藏雪國的地方修行。這個獼猴來到了一個黑色山巖上,潛心修習菩提慈悲心,對於佛法有了很深的領悟。

就在這時,有一個住在鄰近地方的魔巖女來到他面前,用非常愛慕的口氣說:「讓我們結成夫妻吧!」獼猴與魔女結為眷屬以後,生下了六隻小猴,他們生性愛好各不相同,在樹林裡各自尋找生活。

過了三年,父猴再去探望時,小猴已繁衍到500多個,此時樹上的果實已經吃完,又別無可吃的食物。

父猴於是返回神界,取來青稞、小麥、豆子、蕎麥、大麥芽,撒到大地上,使那裡長滿不種自生的穀物,猴子們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身上的毛和尾巴都變短了,又慢慢懂得使用語言,這樣變成了人,成為雪域高原的先民。

這個故事的傳播不僅十分廣泛,還被記錄進了古老的經書。在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的走廊上,有西藏著名畫師400餘人繪製的698幅壁畫,其中有兩處繪出了藏人起源的故事。

在羅布林卡新宮的經堂裡,也有猴子變人的繪畫。山南澤當,就是因「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你去那裡旅遊,澤當人會指著鎮後的沙當貢布日山告訴你,山上有彌猴住過的山洞。

在離澤當3公裡的撒拉村,有藏族傳說中的第一塊青稞地,是猴子扒出的土地,是西藏之母。每逢播種季節,藏人都會在這裡抓一把神土,祈求祖先保佑豐收。

這種很接近達爾文進化論的神話故事,它的最深層底蘊是什麼呢?是一種天才想像力的展示,還是追尋「我是誰?我來自何處?」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間的慾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

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富翁說:「因為我年老了,卻不知要如何放下財產和事業?」佛陀問:「你有兒子嗎?」「有啊!都已經成家了。」佛陀說:「既然兒子長大了,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產業呢?」

富翁說:「我的兒子從來也沒有料理過家務,更沒有幫我經營過事業,他什麼都不會呀!」

佛陀說:「每一種技藝、學問都是學習而得的。你的兒子既然長大了,應該可以好好將你的人生經歷教授給他。」富翁又說:「我要教他,但是他卻沒有意願要學。」

佛陀說:「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最後的一天來臨時,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帶走什麼?」

富翁聽了,仍然猶豫不決。佛陀又舉了一則譬喻:「人生的慾念有如一把乾草,點火之後,你拿著這支火把逆風而行,火愈燒愈大,很快就會燒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會燒到手腕,再不放就會燒到身上。」富翁此時才真正體會了佛陀的教誨,放下了心中的煩惱。

我們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舍之心。因為生命在呼吸間,如不及時反省、看開,放下慾念,這對我們的心念會有很大的傷害。

人的言行舉止總是在一念心,我們要時時抱持一分平靜、淡泊的心,不貪名利、不求權勢,自然內心就會很平靜,且能守在本分上,盡己所能貢獻於社會。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心地的耕耘-不要有不舍之心
    佛教故事:心地的耕耘-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間的慾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
  • 點一盞心燈,讓生命之光照亮改造之路
    點一盞心燈,讓生命之光照亮改造之路 2020-11-23 0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點亮心燈,是打開燈罩的過程
    比如說你一進到一個家庭,這個家庭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你的一切,你爸媽是怎麼過日子的,你就以為日子就得這麼過。當你沒有見到更大的世界之前,你爸媽給你的世界就是你認為的世界了,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所以每個人投胎的第一個狀態都是無明的狀態,那點亮心燈點亮的是什麼呢?當你的心燈一點亮開始,你突然之間就像是燈罩啪地就打開了。
  • 心燈,悲哀莫大於心死
    心燈,悲哀莫大於心死小時候,父親常對我說這樣一句話,「悲哀莫大於心死」。父親見我不解其義又解釋說:「這是古人說的一句話,意思是人遇到困難時不能喪失信心,亂了方寸,否則會一事無成。」二十多年來,父親的話像一盞明燈一樣照亮著我的心,鼓勵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繞過一座又一座暗礁,即使身處逆境也能鎮定自若,使我逐步走向成熟。我小時候家住在農村,父親是一所鄉村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母親是當地小鎮上一名出色的裁縫,家境雖不算寬裕,但日子過得十分甜蜜,再加上我又很聽話,因此常受到周圍人們的羨慕。
  •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佛曰:緣來天註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什麼叫「禪」?別胡思亂想就叫「禪」;什麼叫「菩提」?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菩提」;什麼叫「無明」?
  • 不經開悟不能入於真修
    所以,必須先打開電燈,或打開門窗,使室內有了光明,方可著手工作。我們修法也是一樣,心燈一亮,有了光明,黑暗就破掉了,這就是破無明,開悟了。整理物品、清掃垃圾,就是除習氣。所以,修法也有個先後次第,就是先明心見性,而後再著手除習氣,入於真修。關於破無明,並不是難於登天。我們苟能猛然省悟,一切境相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一放一切放,只一覺即可破除!
  • 「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
  • 【薦讀】開悟與不開悟,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心不覺悟之心因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它不會被自己所生出的任何存在(念頭、事物、感受等)所欺騙。它不會顛倒「主」與其「虛造之物」。所以,諸佛能活在空無中,活在空性中。因為認識到「眼之所見、身之所受、心之所想、體之所為」以及出現在自己頭腦中的概念等皆不是真的,所以他們不會被什麼所障礙住。心不能再禁錮它自己。他們不得不活出自由,那是他們唯一的狀態。
  • 寒衣節,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
    讓我們一起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寒衣節,點燃蠟燭,閉上眼睛,低下頭,雙手合十,讓我們深切的緬懷,我們遠在天堂的親人,祝福你們一切安好。寒衣節,點一盞心燈,照亮天堂的路,送上對故人的緬懷之情,讓天堂的故人不再孤冷,給逝去的親人送去溫暖,寄託無盡的思念與懷念,祈願親人在他方世界裡
  • 回味魔巖三傑中國搖滾樂勢力之夜
    1994年的冬天,三個來自北京的搖滾青年在香江之畔香港紅磡體育館創造了一場中國搖滾史上最重要的演唱會,這場演唱會在中國搖滾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為中國搖滾音樂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讓香港娛樂圈認識和接受了來自北京搖滾的價值,影響力擴展至整個東南亞地區。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不必把「開悟」搞的太神秘,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一、心中無事、心無掛礙,不生任何雜念妄想。佛教禪樂《春歌》裡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最大的福氣不是家財萬貫,而是內心的安寧與清淨。身上事少,自然苦少。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迦牟尼曾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通臂猿猴做了什麼讓萬妖女王對他至死不渝?看完原因心都碎了!
    在西遊記這部經典著作當中,有一個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而香港翻拍的電視劇《天地爭霸美猴王》裡面也有一集是講述這一個故事的,在通臂猿猴還未修煉成佛前,是一個大將軍,而去世之後,皇帝為了表彰他的軍功,而封他為神猴大將軍,並且還為他塑造了金身,以此接受百姓們的景仰,可是通臂猿猴在死後也不忘保衛百姓。
  • 開悟是什麼境界?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
  • 《琉璃》璇璣明明想的念的都是司鳳,為何種心燈卻失敗了?
    能讓一個六識不全、沒有心的人動心,憑的可不止是司鳳的用心,還有他們之間的緣分。被打落凡塵後,璇璣和司鳳歷經了九生九世,而在過去的九世裡,每一次司鳳都是因為璇璣而死。這一世,一切或許會被改變,要不然,沒有心的璇璣也不會愛上司鳳而不自知。
  •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開悟者的故事②:通往覺醒的不同道路.
    在《開悟者的故事①:靈性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中,提到的每一位靈性導師的覺醒故事都很吸引我,他們中有一些對自己的生命經歷做了細緻的分享,而有一些比較「低調」,只留下簡略的故事。在萊斯特·利文森的自傳中,他就有說到「寫自傳」這件事對他而言是「令人退縮」的,因為這需要他再變回為一個有「自我」(Ego)的人,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溝通的方便,他還是得以這種方式來說話。
  • 胎教故事 | 聰明人與猿猴
    聰明人與猿猴 從前有兩個人在海上遇到風浪被衝到了猿猴國,他們被帶到猿猴王的面前,猿猴王問:「你們看我是一位怎樣的國王?」 聰明人說:「尊敬的陛下,您是我見過最有權力的國王,而他們都是您的棟梁之材。」猿猴王聽了非常滿意,於是送給聰明人很多禮物。
  • 心有濁淚,沉默亦如雷
    心有濁淚,沉默亦如雷。生活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讓眼淚往心裡流。人生的路上,凝聚自己的力量,就要保持沉默。
  • 一旦「開悟」,你有「5個脫胎換骨」的驚人變化!
    明心見性無非是受持「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在這個前提之下,把無量法門作為明心見性以後助修的高級法門,用來增上品位,成就圓滿之佛。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