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位天人來到他面前說:「菩薩殷勤精進,功德無量,我要供養菩薩。」就帶來幾位天女,說要供養他。
持世菩薩問:「你帶這麼多人來,要為我做什麼事?」
天人說:「她們可以唱歌給你聽、跳舞給你看,還能陪你作樂!」
持世菩薩說:「我是佛陀的弟子,世間的娛樂已不能令我動心,你不該拿世俗的欲樂來引誘修行人。」
天人說:「難得人生啊!為何要脫離欲樂……」
持世菩薩正無法應付時,忽然間,維摩詰居士出現在眼前。對天人說:「持世菩薩不接受,我來接受,你將這些天女獻給我吧!」那位天人一見到維摩詰居士,臉色大變,心裡很驚慌。
維摩詰居士說:「你是波旬魔王,想利用魔女引誘修行人的心。」
波旬魔王眼見身份被拆穿,急著要把魔女帶走。但維摩詰居士的法力比魔王強,他將魔女鎮住,不能動彈。
波旬魔王更加驚恐的掙扎,並說:「大士!請原諒我,以後我不敢再來擾亂修行人的道心!」維摩詰居士說:「你能掙脫就讓你走,但這群魔女我要定了!」波旬魔王只好獨自一人脫身而去。
佛法點亮無盡燈 心燈照亮迷茫的人
此時,維摩詰居士為魔女說法,警惕她們不可再沉迷於五欲中,應好樂佛法,利益一切眾生。魔女聽了,覺得菩薩的境界真是清淨地,那分歡喜快樂不是魔界的享樂所可比擬的,因此很歡喜的住於佛法中。
波旬魔王愈想愈不甘心,又現形要求維摩詰居士讓他把魔女帶走,結果倒是魔女都不願意。但維摩詰居士說:「你們回去可以化導同伴。」
魔女問:「要如何在汙濁欲樂之中而不受汙染?」
維摩詰居士回答:「要以佛法點亮無盡燈。一盞心燈可以點亮無數黯淡的心地,回去之後,趕快把心燈傳出去。」
魔女們心開意解,對於人世欲樂與菩薩境界之間的差異,已了了分明,因此發願要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猿猴與魔巖女的傳說
這是一個在西藏地方流傳了幾千年的猴子與魔巖女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觀世音菩薩派一有神變示現的獼猴到西藏雪國的地方修行。這個獼猴來到了一個黑色山巖上,潛心修習菩提慈悲心,對於佛法有了很深的領悟。
就在這時,有一個住在鄰近地方的魔巖女來到他面前,用非常愛慕的口氣說:「讓我們結成夫妻吧!」獼猴與魔女結為眷屬以後,生下了六隻小猴,他們生性愛好各不相同,在樹林裡各自尋找生活。
過了三年,父猴再去探望時,小猴已繁衍到500多個,此時樹上的果實已經吃完,又別無可吃的食物。
父猴於是返回神界,取來青稞、小麥、豆子、蕎麥、大麥芽,撒到大地上,使那裡長滿不種自生的穀物,猴子們因得到充足的食物,身上的毛和尾巴都變短了,又慢慢懂得使用語言,這樣變成了人,成為雪域高原的先民。
這個故事的傳播不僅十分廣泛,還被記錄進了古老的經書。在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的走廊上,有西藏著名畫師400餘人繪製的698幅壁畫,其中有兩處繪出了藏人起源的故事。
在羅布林卡新宮的經堂裡,也有猴子變人的繪畫。山南澤當,就是因「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你去那裡旅遊,澤當人會指著鎮後的沙當貢布日山告訴你,山上有彌猴住過的山洞。
在離澤當3公裡的撒拉村,有藏族傳說中的第一塊青稞地,是猴子扒出的土地,是西藏之母。每逢播種季節,藏人都會在這裡抓一把神土,祈求祖先保佑豐收。
這種很接近達爾文進化論的神話故事,它的最深層底蘊是什麼呢?是一種天才想像力的展示,還是追尋「我是誰?我來自何處?」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間的慾念有善惡兩種,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開世間的一切;若起惡念則人生方向就會偏差,因此產生了煩惱。
有一次,佛陀來到一個小鎮說法,有位富翁也和鎮上的許多人一樣,虔誠地聆聽佛陀宣說人生的真理;
聽完之後,他便向佛陀請示:「聽了您的教誨,知道心要時時保持平靜,最近我正為了家產而煩惱,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知道心不平靜的根源是因為有煩惱,但是要如何去除煩惱呢?」
佛陀問:「為什麼家產會讓你如此煩惱?」富翁說:「因為我年老了,卻不知要如何放下財產和事業?」佛陀問:「你有兒子嗎?」「有啊!都已經成家了。」佛陀說:「既然兒子長大了,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產業呢?」
富翁說:「我的兒子從來也沒有料理過家務,更沒有幫我經營過事業,他什麼都不會呀!」
佛陀說:「每一種技藝、學問都是學習而得的。你的兒子既然長大了,應該可以好好將你的人生經歷教授給他。」富翁又說:「我要教他,但是他卻沒有意願要學。」
佛陀說:「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最後的一天來臨時,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帶走什麼?」
富翁聽了,仍然猶豫不決。佛陀又舉了一則譬喻:「人生的慾念有如一把乾草,點火之後,你拿著這支火把逆風而行,火愈燒愈大,很快就會燒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會燒到手腕,再不放就會燒到身上。」富翁此時才真正體會了佛陀的教誨,放下了心中的煩惱。
我們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舍之心。因為生命在呼吸間,如不及時反省、看開,放下慾念,這對我們的心念會有很大的傷害。
人的言行舉止總是在一念心,我們要時時抱持一分平靜、淡泊的心,不貪名利、不求權勢,自然內心就會很平靜,且能守在本分上,盡己所能貢獻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