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悟者的故事①:靈性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中,提到的每一位靈性導師的覺醒故事都很吸引我,他們中有一些對自己的生命經歷做了細緻的分享,而有一些比較「低調」,只留下簡略的故事。
在萊斯特·利文森的自傳中,他就有說到「寫自傳」這件事對他而言是「令人退縮」的,因為這需要他再變回為一個有「自我」(Ego)的人,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溝通的方便,他還是得以這種方式來說話。
那就先從萊斯特開始吧。
一 萊斯特·利文森(Lester Levenson,出生於1909年07月19日,美國人)
在萊斯特的回顧中,他這樣寫道:
我只是個在金錢與女人堆中尋找幸福的普通傢伙,像所有的人一樣在為生命搏殺自己的出路。但沒找著,我繼續用我的腦袋猛力的往「世界」這堵磚牆上撞去,幾乎都要把腦漿給撞出來了。我患有胃潰瘍、偏頭痛、黃疸、腎結石,還有最後差點讓我送命的冠狀動脈病變發作。
萊斯特最初的理想是做個物理學家,但是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有太多物理學家可以去做的工作,所以他做了很多其他的工程師、技術員之類的工作和生意。
直到1952年,他43歲的時候,醫生宣告他的健康狀況進入絕境,隨時可能死去。
他把自己隔絕起來,進行了三個月的沉思,經過這樣一段絕對安靜的內在對話後,他了悟了自己,體驗到內在的覺醒。
萊斯特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在這之前從未呈現過靈性或宗教方面的興趣。是半路出家,僅僅通過自己的決心和領悟就抵達靈性覺醒的開悟者。
開悟之後,萊斯特的人生就處於「讓上帝去執行」的狀態中,他已經了悟「上帝」會照料好一切,於是他不再做任何的計劃和儲蓄。
覺醒之後,他也曾「實踐」過自己的靈性智慧,比如他會跟隨直覺去做生意、賺錢,後來確實賺到很多錢;
他會去「實踐」意識創造實相,為自己「吸引」來任何他想要的東西,比如一輛「凱迪拉克」;
他也曾在一些團體裡教授「聖多納釋放法」,把自己的領悟分享給他人。聖多納釋放法是一套非常簡單和接地氣的「清理」工具,它的重點在於檢視和釋放情緒,讓內在真正的「放下」。放下,就可以letting go,讓它們真正離開自己。
讓自己儘量放鬆並感受自己的情緒,
然後默默的在心中依次誠實的問與答:
我能不能放手讓這股感受離開呢?
(對應答案:能、不能、不知道)
我要不要放手讓這股感受離開呢?
(對應答案:要、不要、不知道)
我什麼時候放手讓這股感受離開呢?
(對應答案:現在、不想、不知道)
每個問句只需問一次,然後不斷默念自己覺得誠實的答案;
每回答一次可以間隔幾秒,覺得想換問句了,就問下一個問句;
三個問句是完整的一輪釋放,憑自己的感覺做一輪或多輪都可以。
在教導他人的過程中,他總結出一個很多人並不會體驗到最終覺醒的原因:
我看得出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想要真理。
他們要的只是把這個世界變好一點而已。這也很好,而且我也會為他們追求好一點的世界而高興。我也歡迎他們利用從我而來的資料去作那個用途,這總還是向前邁進一步了嘛。
多數人所尋求的,我說是95%的人,都只是在尋求一個美好的人生,他們並沒有要追求至上的真理。當他們抵達美好、輕鬆、舒適的人生之境時,他們的成長就停了下來。
相關資料:《萊斯特·利文森自傳》
二 埃克哈特·託利(Eckhart Tolle,出生於1948年2月16日,出生於德國,現居加拿大)
埃克哈特·託利的童年過得不太快樂,父母很早離異,他在學校的生活也難以融入。在戰後的德國環境中長大,也使他經歷了很大的恐懼和焦慮。
13歲時,他搬到西班牙和父親住在一起。父親沒有要求它繼續讀高中,所以託利選擇在家裡自學文學、天文學和各種語言。
15歲時,他讀了幾本由德國神秘主義者Joseph Anton Schneidefranken寫的書,這些書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真正開始靈性探索,是在19歲。那時他已經移居到英國倫敦。在抑鬱、焦慮和恐懼的困擾下,他開始「尋找答案」。
託利一直通過學習哲學、心理學來靠近這個目標,而真正的頓悟發生在29歲那一年。
一天晚上,他從睡夢中醒來,陷入了「幾乎無法忍受」的抑鬱狀態。於是他發出感嘆說:我受不了自己了。
接著,一個問題出現:咦,怎麼有兩個我?「我」是誰,「自己」又是誰?
第二天早上醒來,一切變得很平靜。這種平靜源於「自我」消散了,只剩下一種存在感,這個存在只是觀察著、觀看著。
在這之後的大約兩年時間裡,他幾乎每日都坐在倫敦市中心拉塞爾廣場的公園長椅上,臨在於當下,沉浸在幸福之中。
那時候,他放棄了博士學位的學習(估計也沒有收入來源),每天就在各個公園裡靜坐著,運氣好的時候一天能吃上一頓飯。但那時候他體會到很大的快樂和平靜,他說內在的豐盛使他感到「很滿足」(enough)。
1997年,託利的第一本書《當下的力量》出版;這本書受到極大的歡迎,託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相關資料:《當下的開悟》影片、維基百科
三 李爾納 (Leonard Jacobson,出生於1944年10月28日,墨爾本)
李爾納是當代的一位奧秘士和覺醒導師。李爾納的個人資料較少,僅僅能查到在1979年(35歲)之前,他一直從事法律工作。從那以後,他就踏上了漫長的靈性探索之路。美國,中東,印度,以及日本,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經歷過一系列自發性的神秘覺醒,並簡述了這些體驗發生的過程。
第一次是在1981年2月,37歲左右;第二次發生在1984年12月,第三次是1990年12月;第四次沒有記述時間;第五次是1994年夏天。第六次是1997年5月。
每一次的覺醒體驗,都是自動發生的,這些層層推進的覺醒體驗都將他帶入到更深的靈性意識層面,不斷的深入到融合、合一。
他提到:
我對覺醒經歷體驗的描述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跟所有其他的經歷體驗一樣來來去去,它們是來自上帝的恩典,它們隨著它們的意願離去,你不能留住它們,甚至不能欲求它們。
對大多數人而言,覺醒是漸進的,它含括了接受真正的責任,與小我建立正確良好的關係;它要求你有勇氣誠實的去揭露面對,在這漫長的人間之旅和分離所演變而來的你的每一個層面;你必須把所有壓抑在水庫的情感、情緒,完全的洩空;你必須超越批評看法、成見、分別心,你必須完全的打開自己接受生命的實相、愛的真理和力量的真理。
覺醒真正最主要的訣竅是,學習「活在當下」的藝術,使當下時刻成為你生命的根本基石。
相關資料:百度百科、《李爾納覺醒體會》
四 帕拉宏撒·尤迦南達(Paramhansa Yogananda 、1893年1月5日、印度人)
《一位瑜伽行者的自傳》是一本由英語寫成的書,因而也是許多西方的靈性追尋者的啟蒙之書。賈伯斯(前蘋果CEO),馬克·李維特(上一篇有提到的開悟者)都曾提及這本書對自己影響巨大。
此書作者便是尤迦南達,印度人;自小便有強烈的修行願望,11歲的時候就偷偷離家出走,自己跑到了喜馬拉雅山腳,想去實現自己成為瑜伽士的夢想,卻半路被哥哥捉了回來。
他是帶著前世記憶轉世的,所以在嬰兒時期就有著自覺意識。或許前世作為瑜伽士的修行經歷非常美妙,所以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去喜馬拉雅山裡避世修行。在他早年的生活中,他一直迫切的等待可以離家出世、加入僧團的時機。
然而,他的命運雖然與修行之路相連,卻不是以他所期望的方式。
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的師父就告訴他:你好好讀書,拿到文憑,以後你要去西方國家傳播印度的智慧喲。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經」文憑的話,那些西方人很難真正接受你。
他雖然知道師傅的預言準沒錯,但內心還是不太接受這件事的。
1910年,尤迦南達遇見了自己的上師——聖尤地斯瓦爾。這是他生命的一個轉折點。
1920年,他肩負著「平衡人類精神與現代科學文明」的使命(也是諸多大師對他的預言),前往美國進行長達30年的「弘法」。
他是近代印度第一位將印度瑜伽法門傳至西方的聖人。從此以後,東方的古老智慧開始在西方傳播。
尤迦南達的隱士夢想,並未達成。據說尤迦南達曾提到過自己將會在200年後再次轉世,屆時會再去完成自己在喜馬拉雅山修行的願望。
相關資料:《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五 羅伯特·沙因費爾德(出生時間不詳,美國人)
沙因導師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他的著作《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吸引了很多追尋財富的人;因為這本書是關於「靈性致富」的教導,書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應該是《從金錢遊戲裡徹底解脫》。
沙因老師的祖父是萬寶盛華(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企業)的創始人之一,非常非常的富有和成功。
在沙因12歲的時候,他就私下問過祖父是如何獲得成功的。祖父說自己的成功和才能源於「無形世界中的力量」。和祖父的幾次交談,成為了沙因導師的靈性啟蒙。
然而很可惜的是,還沒有學到全部「拼圖」,祖父就去世了。於是後續四五十年的人生,他都自己探索、實踐、驗證。
他創業、經商、賺了很多錢,也失敗過、負債過,東山再起過…
他不僅僅是做生意,而是一邊經營,一邊實踐自己的靈性智慧,也正是如此,才能寫出《你值得過更好的人生》這本經典又獨特的財富之書。
《你值得》這本書出版於2006年,寫這本書的時候,他應該還沒有真正「覺醒」。不過這本書仍然非常值得一讀,是檢視並實踐金錢遊戲的一本很「實操」的書。
真正的覺醒,是在近幾年,他50多歲的時候。
有一天他非常垂頭喪氣,他的財務狀態還是在起起伏伏,這說明他所實踐的那些靈性法則(譬如吸引力法則)並不是終極真理,仍然有一些「拼圖」尚未找到。他在自家後花園裡「仰天長嘯」,責問老天「為什麼、為什麼」。
他幾乎決定要放棄自己的探索。
幾天之後,一個「聲音」在他內在空間出現,開始教導他「真相」。他終於找到了全部的拼圖,而後他在2018年推出了新的課程,分享他的發現。
沙因老師在新課程中分享的智慧,也不斷提醒我們要與小我的「故事」分離,要交出自己,信任並允許「真正的力量」展現出來。
他把我們的真正力量,比喻為太陽;而小我的噪音,猶如烏雲。只有烏雲吹散了,太陽才會閃現光芒。
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尋找終極自由的方法,是做減法,是吹散烏雲,讓「真正的創造本源」顯現出來。
相關資料:
https://www.robertscheinfeld.com/(沙因網站)
《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1》、《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2》
六 馬克·李維特(Marc Leavitt,出生時間不詳,美國人)
馬克·李維特是一位實修者。
他的修行機緣源於某一天,他在一本雜誌的封面看到一句話:神是什麼?
這個簡單的問題吸引他買下了雜誌,然後開始了對「神」的探索。
在閱讀了《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後,他覺得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接著他用五年時間來實修,研究禪宗、藏傳佛教、靜心、到門羅學院學習…還把自己的實修過程都記錄了下來。
他的書《幕後,一位開悟者的實修日記》,詳實記錄了他靈性開悟的每個步驟,值得反覆體會。
摘錄一段他的實修記錄:
我期待每天的靜心,並且很快就有了成果。經過最初無法控制念頭的震撼、以及內在對話是從哪裡來的困惑之後,我開始發現,透過靜心的修習,我可以用一種奇特、非直接、又有一點狡猾的方式來控制內在對話的流動。
我是在試著追蹤念頭(為了發現它們來自哪裡、以及一開始是什麼東西引發它們的出現)的過程中,發現這個方法的。我發現,當我盼望下一個念頭的到來(為了檢視它),就會阻礙念頭本身的流動;我越是期望著下一個念頭,它的出現就會變得越慢。
隨著靜心練習的進步,我的念頭之間的空隙逐漸變大;而且不久我就發現,我越是能在念頭之間的流動中製造這種空隙,我就越能感受到強大的平安和滿足感,這是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
妙的是,我在平常的思維心中找不到真實性,卻在心的寂靜中找到了它;儘管這寂靜稍縱即逝,它卻給人一種古老或永恆的感覺。
我仿佛發現了永恆的實相;事實上。這實相一直都在那兒、人人都可觸及,只是大多數人都被喋喋不休的內在對話蒙蔽住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見動態的心與寂靜的心之間的對比;我覺得自己好像發現了我真正的本來面目的秘密。
相關資料:《幕後,一位開悟者的實修日記》
——————————————
什麼樣的星圖,會暗示出靈性覺醒的潛能?
什麼樣的運勢,會帶來靈性覺醒的可能?
你生命中的哪些時刻,發生過靈性體驗,並促使你了你的靈性追尋?
歡迎你參與探討,輸出不同的想法。
下一次會分享我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