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並非一勞永逸

2021-02-07 絕對e家

這世界有個愛上帝的人,而他的生活永遠都會受到安全保護——那是從未聽說過的,因為我從未曾目睹。但我明白:在生命不斷的起伏之中,我們永遠都活在珍貴的愛裡面。——諾裡奇的朱莉安(Julian of Norwich)

你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頂峰。你終須再走下來……登高必能望遠,下山之後就無法再見美景,但此刻的他已遍覽一切。一個人如何引導自我是一項藝術。但我們所見一切的記憶卻更勝一籌。當我們不再看見什麼,至少內心仍是明白的。——勒內•多馬爾(Rene Daumal)

在佛陀初開悟的那夜,他誓言要喚醒眾生,這時候他受到幻象和邪惡的神衹魔羅所派遣的軍隊的攻擊。只見佛陀端坐於菩提樹下,絲毫不受魔羅設下的貪婪與歡愉等可怕陷阱的誘惑,而且他懷抱慈悲心,克服了對魔羅所宣洩的憤怒和侵略不滿等情緒,最後魔羅被擊敗了。這次事件之後,這位大覺者起身週遊全印度,向眾生講經說法達四十九年。

但我們從佛陀後半生的故事中得知,魔羅的消失只是暫時的。後來魔羅又好幾次向佛陀挑釁,不斷進行攻擊,破壞或施行誘惑的伎倆。據說每當魔羅幻化成各種樣貌出現,佛陀都能一眼識破,因而不為其誘惑,而且不懼不疑。「又是你嗎,魔羅?」佛陀會這樣問。

其他佛經記載,最後佛陀和魔羅竟成了朋友。有一次魔羅又來破壞, 佛陀正端坐於某個洞穴內,洞穴外的學生們非常驚駭,打算要除掉魔羅, 直呼他是老師的敵人。「佛陀說過他有敵人嗎?」魔羅反駁道。學生們眼見自己無法招架,只得請佛陀出面。佛陀饒有興味地立即予以回應。

「哦,原來是老朋友來了。」佛陀親切地歡迎魔羅到來,還邀他一同喝茶。他們坐下來後,佛陀寒暄道,「近來過得可好?」而魔羅就抱怨惡魔難做。佛陀滿臉同情地聆聽魔羅的傾訴,然後問道,「你以為當佛陀就容易得多嗎?你知道他們怎麼糟蹋我的教海?在某些寺院,他們又如何借佛陀名義肆意妄為?不論是身為佛陀,還是身為魔羅都會遭遇困難。這點無一例外。」某則經文故事裡,魔羅後來也像佛陀一樣得到大證悟。

必然的轉化

不論我們聽到的是哪種版本,魔羅其實都未曾離開過,人生沒有所謂開悟退休的狀態。萬物各適其分,各得其所。不論日月星辰、股票市場,我們心臟的律動或宇宙間眾銀河系的渦旋都無限擴張,並與生命的律動互相感應。天地間的靈性生命都處在得與失、喜樂和痛苦的輪替之中。對於我們每個人,甚至對菩薩而言,唯有藉由放下妄執,讓自己生命契合真理的軌道,才能明白何謂永恆、自由的實相。

對每個靈修的人而言,我們總是得先經歷某些恐懼和痛苦不安,生命才會進入覺醒和開放的圓熟階段。我們生命裡曾擁有的沉穩平靜以及初覓的情愛,往往會被一些失落經驗、恐懼或他人的背叛封閉、擊垮,而這一切是為了讓心靈再嘗平靜或喜悅的滋味。人類的心靈猶如花朵,它的綻放與收合自有其神秘的方式。

令人驚訝的是,這事實常被忽視。這情形猶如所有人內心深處都希冀發生某些殊勝經驗,能有偉大的開悟。靈修多年終究能使我們不受世俗之事羈絆,超脫煩瑣沉重的掙扎,但我們心裡總認為過靈修生活的人,能夠不受傷害,不再有痛苦的折磨,也不再有人間苦難。我們期盼某些開悟經驗能持久不衰。但恆常不變並非真正的自由,也不是心靈確實的解放。

每個明智的旅者都明白,不論眼前美景多麼令人心醉神迷,我們都不能執著而將其視為生命最後的避風港。這麼做無異於屏住呼吸, 讓自己成為過去記憶的囚犯。正如某位禪學大師所言:「開悟只是個開端,這只是旅程的第一歩。你不能執迷於那個新的身份,否則會馬上陷入麻煩。你必須回歸到瑣碎的人生現實,如實面對自己今後的生活。唯有抱持這樣的心態,才可能把所領悟的道理融入生命中,學會真正的信任。」

如同《十牛圖》裡面的僧侶,大部分人悟道後仍必須重返人群。當我們從山林間回到塵世,可能會驚異地發現自己的老舊習性是多麼根深蒂固,就像我們常穿的舊衣服。即使我們精神上的轉化極劇烈, 而且自覺有股巨大、難以撼動的寧靜感,但內在某部分頑強的習性, 還是不免再回頭來考驗我們。我們可能因此感到無所適從,對於該如何在家庭或社會中與人互動,覺得惶惑且不知所措。我們可能憂心忡忡,不知該怎麼讓靈修生活跟日常的工作方式和互動協調。我們可能因而萌生逃避念頭,只想回歸簡樸寧靜的生活,全然隱居於山林寺院中。但某個關鍵點又將我們拉回到現實世界,而困難的轉化正是需要面對的一部分。某位喇嘛回憶道:

當我重返家園時,感覺恍若隔世,似乎自己在印度和西藏生活了十二年的經驗是一場夢。在回到在美國中西部的家庭及工作所珍視的價值,都深受文化的衝擊、挑戰。染上舊習氣出奇地迅速。我變得暴躁易怒,內心混亂不已。我根本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對於金錢和友誼都很憂慮。在情況最糟的時期,我深恐當初所學的東西都喪失殆盡。之後,我才了悟其實自已不可能一直活在開悟的狂喜回憶中,心裡日漸澄明,理解到靈修只是在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其他皆為夢幻泡影。

所有的靈修生活都是在為精神轉化做準備,它是由某個境界或環境,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過程。而我們若想做睿智的轉化,就要讓佛陀保持求道者的初心。人生中的變化並非大敵。正如邪惡之神魔羅,他不斷回來騷擾佛陀,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進入更深的層次。

靈性開悟經驗的整合過程是長期的。學生們在經過三個月靜默的內觀禪修之後,常會受到告誡:接著可能要進人長達一年的轉化階段。這時他們會經歷到喜悅與失望、挫敗交替的日子,並增長新的智慧。而他們在體驗的同時,也學會把所有見聞都應用在生活中。曾在寺院裡修行或在亞洲訪師尋道的人,有個實用的經驗,就是雖然靈修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但通常前五年到十年的轉化期,只是在為新的靈性生命奠定更周延及紮實的基礎。

有位內觀禪修的老師的進階是以五年為一個循環期。她密集禪修的前五年,讓自己生命進入了一個寬廣的內在天地,並且產生了深刻又自由奔放的體認。

開始碰觸那些悲傷往事之前,我的心非常需要修行帶來的穩定和滋養。但我終於嘗到禪悟的甘甜之後,接下來五年的體驗卻截然相反。這段期間所經歷的痛苦和煎熬、試煉,其強烈程度不亞於前幾年的狂喜。我想自己必須兩種滋味都嘗吧。

有位基督教冥思派女修道院院長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她在初入修道院時,覺得自己靈性生命蒙受極大恩寵,但之後就面臨了困難的瓶頸。

修道院的生活是簡樸而聖潔的,而我則是懷抱著所有的愛和精神,全心投入這生活中。我憑藉著基礎完善的生活操練以及自己的防禦性格來過修道院要求嚴格的生活。深入的禱告和冥思經驗支持了我好長一段時間。過了些時候,我覺得可以完全把自己託付給修道院,所以就開始暫緩步調休息一陣子。這段期間有位年老的修女過世了。我跟她一向都很親密,而她的死亡觸動我內心一連串悲痛的回憶:我的孿生弟弟剛出生就死亡,我母親曾面臨瀕死經驗,親人間的疏離、憎恨以及後來父親的過世。我領悟到,由於一再喪失親人的悲愁,我的生命一路跌撞,四分五裂。我看清即使身在修道院裡,其實自己也不敢面對自己,只會不斷逃避生命中的空虛和悲傷。我終於停止逃避。這份領悟開啟日後多年的內在療傷旅程,我努力尋求一種辦法,可以同時把自己生命裡的痛苦、悲傷以及修道院和這世界的苦難都容納在這顆神聖的心中。

崩潰與耗竭

生命中這種狂喜和封閉交替出現的起伏周期,其實是讓我們心靈完整的必備良藥。然而在某些情況裡,面臨的考驗不僅是起伏的周期, 還有人生崩潰的現象。我們心靈能夠爬升得多高,就有可能跌得多深多慘。我們靈修生活的藍圖中也必須包含這沉淪的部分,並要將它視為淨化的大循環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在第八章所介紹的禪門公案中,初次開悟的學生被問及一個絕對開悟的人落人井中,何以致之?有位禪學大師提醒他的學生,「你們中凡是經歷過劇烈開悟體驗的人,後來都免不了面臨某種沉淪時期,這是我們內心急欲表達自己開悟見聞的表徵。"我們之所以跌落井裡,或因無法擺脫舊習氣和依附理想化的靈修理念,或因上師的能力對自我和未來都抱持不切實際的誇張看法。那口井可能是我們心理和情感的生命底層,仍有未療愈的部分——像是不願面對自己內心的陰影,不肯承認痛苦和人性需求的存在,以及生命承受著沉重黑暗的負擔,我們不想看清自己總是有一隻腳陷落於黑暗泥沼中。這宇宙看起來有光明的一面,但還是需要我們去開啟它的另一個面向。

某位蘇菲派教師,二十三歲時參加某個傳承的修會,此派的靈修活動以頌讚真主、唱誦經文為主要內容。她變賣財產,然後在某個充滿靈恩禱告,令人心醉神迷的蘇菲社區住了十多年。這是她生命中明亮又寧靜的時期。然後她決定結婚,整個人生又回到現實世界裡。

在靈修社區中我不斷學習敞開心朐和慈愛。我曾有過奇異狂喜與至樂體驗,我們的禱告生活也充滿喜樂。當我離開社區後,整個人無所適從,內心的恐懼、嫉妒和寂寞又齊湧心頭。我必須在缺乏蘇菲派老師或同修者的鼓勵支持的情況下,獨自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我過去並沒有處理自己內心傷痛和需求的經驗,而我的道侶更糟,他無法去面對憎怒、挫折以及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然後他離我而去。我孤零零獨寧著一棟小院。過去我的心靈能飛翔多高,如今就跌得多重。他的離去使我內心的絕望排山倒海般湧現,所有的舊創全然揭開:先是我妹妹意外溺斃,而後母親又拋棄我們,毅然離家出走——當這一切不幸發生時,我只有奔向蘇菲派教友們身邊才能止痛療傷。哦,天哪,這真艱難。在這漫長的甬道盡頭看不見絲毫亮光,在過程中只是漆黑一片。我就這樣不分日夜與季節地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年。我只能不斷尋訪能真心擁抱我,肯聆聽我的悲怨與憤怒的人,直到我學會自處為止。雖然這過程備極艱辛,但在這些年當中我破碎的生命也得到不少治療和整合。我只希望當時我能夠對事情有更多面向的看法或有更好的靈性上師。

即使是著名的老師也無法避免生命粉碎殆盡的光景。有位求道已二十年的美國人,他追隨某位在印度的靈性上師之後,終於獲得全然開悟的大解脫。他有一年的時間陷人狂喜裡,整個人安住於圓滿中, 浸淫在靜默與愛的氛圍之中。在他,妻子懷孕後,夫妻一起返回美國。在很短時間內,他所獲得的靈性喜悅吸引了不少朋友和求道者。不到兩年時間,他就成立了一個日常性的靈修中心,召集了數以百計的學生。他的事業看來一帆風順,他以為自己今後可以高枕無憂。直到生命出現危機後,他才恍悟原來不是這麼回事。

我總是為自己的學生們感到憂慮,覺得他們的智慧似乎仍未穩定成熟。他們經歷初次對空性與自由的徹悟之後,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再度陷入痛苦的泥淖中。但後來這經驗也發生在我身上! 我整個人陷入一團混亂,驚慌無措和沮喪。剛開始時是因為在印度染上的寄生蟲,使我大病一場。然後我辛苦多年的積蓄以及對兩項繁榮事業的投資,因別人惡性倒閉和欺詐而付諸流水。我這個靈性上師就在一夜之間變得又病又窮。我嚇壞了。我的家庭被搞得雞犬不寧猶如戰場。於是我只好離家,為籌措金錢和平凡瑣碎的事情到處奔波。我跟母親相處困難。過去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這類平凡事物早就置身事外——畢竟我曾登上人生的巔峰呀。我以為自己掌握了全盤的人生。

最後,我不得不停止開班授徒。我整個生活完全失控,進入類似返祖的童稚狀態,在那狀態下我根本不費心去思考,我只是得過且過,身心就這樣全然崩潰。而就某方面而言,我的靈性生命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初次變得純真和誠實。

身為社會名流,同樣會面臨這類身心全然崩潰的危機。事實上,一個人出名正可能引發情緒潰堤。巴加萬•達斯(Bhagawan Das)金髮的瑜伽士,他花了七年時間在印度行腳, 在洞穴內隱修,以狂喜心情頌讚神之名。他把拉姆•達斯(Ram Dss) 介紹給自己的上師寧•卡拉裡•巴巴(Neen KAroi Baba),這段大師與大師相遇的經過,在拉姆•達斯60年代的經典之作《活在當下》(Be Here Now)裡有詳細敘述。後來巴加萬•達斯隨拉姆•達斯週遊美國西岸, 在各種靈性聚會中為大眾演講和歌唱。

我回到美國後四處參加群眾聚會活動,這種聚會往往動輒數千人。我替新生兒命名,還為眾人祈福祝禱,人們視我為神明,恭敬地跪伏於我的腳邊。當時我感覺陶陶然,實則我的內在只是個小小孩。年僅二十五歲就被眾人敬奉為靈性導師,平日居住於曼哈頓高級住宅區,端坐在鋪有虎皮的高椅上,虛張聲勢。

若你對於上蒼賦予的神聖力量存有不敬之心,那麼到頭來它也會將你玩弄於股掌之上,因為它是無所不知的,它代表人間所有欲望,是嗔恚和貪取的化身,它無所不能。如果你要的是揚名於世,那它就給你名聲。我在靈修中所獲得的啟悟與智慧,其實是來自親近聖哲的薰陶和恩典。我們是借著聖人所賜的福佑,才得以開創出一片天地。當我開始陷於自我耽溺的迷障中,就不再從事靈修活動了,而我也因此失去一切。

靈性生活的成長,並非是一旦開悟,便能保證終生受用的遊戲。它是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在度過三年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靈性生活之後,我感到非常厭倦,一心只想回家與自己的孩子為伍。我重回現實世界,在聖克魯斯以銷售中古車維生,我成了一名生意人,然後就漸漸與神聖力量完全切斷聯結。

二十年後,有位朋友帶我去見某位來訪的聖哲。我整個人進入甚深的定中三個小時。然後我聽見了上師的聲音,我想要誦唱上帝的名字。我就不斷這樣唱下去。但這次我的態度較為謹慎,留心注意自己到底跟何人為伍。如杲你認為自己悟到某些東西, 那就得特別小心了,因為你也能失去這份領悟。你必須保持精進不懈,並信守當初靈修時所許下的承諾。如今我只想老實本分地對人生的失意禮敬,若他人能從我的經驗學到什麼,那麼過去發生在我生命中的一切也就自有其道理。

向失敗禮敬

當基督教神秘主義者諾裡奇的朱莉安說,她從未見過任何愛上帝的人完全免於沉淪之虞,她是在向世人大聲疾呼,要了解到生命的沉淪, 其實也是上帝的旨意。不論我們能否理解這弔詭的道理,生命中的怪獸的確會隨時再回來。生命所遭遇的困境與沉淪,還有跌落谷底後接踵而至的羞辱,我們都可以視之為某種形式的祝福。

人生的成功不論是在哪方面,通常都只是單面向的。而我們過去忽視掉的靈魂陰暗面,會逐漸浮現出來。這些是我們性格中較粗鈍、衝動的部分。而人生有些真理,往往得借著遭逢失意或挫敗的打擊,才可能恍然悟得。這些極珍貴的道理,使我們學會讓剛硬的心柔順下來,明白臣服與敬畏的重要性,因而把生命帶人更完整、圓滿和謙卑的境界。其實我們的心靈最柔弱無助之際,也是我們的生命最接近宇宙那純潔無私的大奧秘的時刻。生命的周期既需要豐饒富足,也需要有沉潛的休耕期,好讓我們有機會培植營養充分的腐殖土。這情況正如同內在聽見某種輕柔的召喚,要求我們切莫行色匆匆,要放緩人生的腳步,使心靈沉澱下來,以溯源回歸到太初之本心。這種內在自我陶冶與淨化的歷程,更加深我們對宇宙大奧秘的知識和對人間美善事物的理解。

我們從希臘神話人物俄耳甫斯(Orpheus)身上可以略窺這靈魂淨化的道理。俄耳甫斯是天神阿波羅的兒子,擁有非凡的音樂造詣,他能弾奏人間最美麗的七弦琴。但命運之神卻與他作對,在新婚後不久,他至愛的妻子歐律狄刻(Eurydice)便去世了,而傷心欲絕的俄耳甫斯就一路緊追不捨,隨著愛妻亡魂來到冥府。他憑藉具有魔力的七弦琴,無畏地面對嚴峻的死神,深情吟唱他內心的愛之歌。那情景正如詩人裡爾克描述的:

他如此愛這個女人,從魔幻的七弦琴裡流瀉出的悲悼之情, 遠勝過哀悼世上所有女人,全世界也受感動而與其同悲,在這悽涼絕美的強烈激情中,人間山川大地的自然景物得以再現:森林與河谷……田園、溪流和動物都陷於悲傷中……她所得到的愛是如此偉大,天地萬物都為之震動。

俄耳甫斯悽美的愛之歌感人肺腑,因此冥王哈得斯(Hades)特別恩準他們重返人間,但有一個條件:在回到光明世界的這段路上,俄耳甫斯絕對不能回頭看他妻子。於是,他們便在指引靈魂之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帶領下,沿著狹窄的路徑,開始這場回到人間的艱辛旅程。裡爾克的詩人之筆又敘述道:

他對自己說,他們一定是跟隨在他身後的……

但她的步履聲

竟是如此輕柔無聲。如果他能夠

回頭就好了,只要一回……

人類的天性就是會湧起強烈的好奇心轉過頭去——這正是俄耳甫斯後來忍不住做的事,於是他永遠失去了愛妻歐律狄刻。我們不可能只活在光明的人世間。若要讓心靈敞開,就必須以冒險犯難的無畏精神去接觸所有的事實,面對自己所有的可能性,即使代價是失去生命的至愛,我們也在所不惜。而俄耳甫斯的動人音樂終須兼具悲傷與失落,才能如此完整地表達出我們對人生最深刻的理解。

根據傳統因果法則,若今生我們沒有盡心盡力把該做的人生功課完成,那積累的業力還是會跟隨著,而生命裡未能解決的衝突仍舊會出現;我們必然被迫面對我們所逃避的事。簡言之,外在環境的試煉總是不斷驅使我們省視這個心靈的黑洞。人生的境遇,不論消沉的逆境或昂揚的順勢,我們都應該對它抱持敬意。這正如某位禪學老師開悟後內心起伏的光景:

我在某次禪修中開悟,也得到禪學大師的印證,確定這是真正內在的覺醒。隨後的幾個月,我整個陶醉在至福的大喜悅裡。但在那之後,情緒又開始走下坡,變得消沉沮喪。後來,我為了親炙託妮•帕克(Toni Packer)這位老師,參加了另一次禪修。有天晚上她在演講時說,人們獲得開悟之後,情緒通常會變得相當沮喪。我聽見她這番話,低落的心情不由得振奮。我仿佛需要得到他人的許可,才能名正言順地接受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在那之後, 我的人生又能繼續進行下去了 。

其實人生的低潮是個人內在和外在轉化的動力。有時精神上的消沉無法很快得到醫治,要耗費數年光陰才能跨越藩籬,順利進入另一個階段。有位天主教僧侶,在修道院內靜修十多年後,決定還俗,重新建立人際關係和工作網絡。他這麼描述自己的際遇:

我們平常在修道院裡的生活,是由日常的讀經禱告和靜默神聖的共修氛圍以及寂靜的獨處所組成的諧和節奏。我之所以離開, 是因為內在有某個部分了無生氣。雖然修道院的生活曾使心靈有過繁花麗景和狂喜,但我不斷努力,要把內在激揚的熱情、屬於生理層面和人性的那部分也都包含在這種神聖的生活中。某些部分確實能兼顧,但我發現自己的理想終究不可能在修道院裡實現。當我離開之後,我以前所感受到的寧靜的喜悅,很快就被暗夜吞噬。我以前學會如何保持內心沉穩,如何去傾聽,並在禱告中全然信託上帝。在靈性生命方面的修煉,我算是成熟的,但實際生活中我仍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

我不能重返修道院,那種生活我再也過不下去了,於是我決定去服務人群。我在一家餐飲店的廚房找到一份工作,也有了一個愛人。我們打算一塊兒生活。而我必須借著精神的力量,才能克服內心不斷湧現的疑慮和自殺的念頭。那是我生命中最難熬的三年。如今我回頭省視這段艱苦的來時路,才恍悟它對於我找到心目中的精神志業和服務奉獻的人生,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力。借著這三年生活的歷練與考驗,我才學會信任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現在的我對過去所經歷的風雨心存感激。因為它讓我的生命更接近上帝。

放下

當生命面對難以避免的起伏時,那種過程猶如內在重生一個新的自己,它會周期性地舒張和陣痛,有時就需要我們配合它的律動來施力,朝向升揚的靈性目標精進不懈。但我們更常遇見的挑戰卻是要學會割捨生命中種種美好和熟悉的事物,讓自己培養出更寬廣和高貴的心來尊重生命中的改變。

鈴木大拙曾將佛教的教義歸納為簡單的三個字:「非盡然。」(Not always so)外在的因緣總是變動不居。狂喜過後,我們由頂峰迴到平凡人間。邪惡的魔羅仍舊會來試探我們。對生命的虛幻無常抱持著敬重之心,能夠使我們生命中的黑暗和失意,都轉化為生命更圓滿、成熟的養分。

有位西方人士剃度為喇嘛,他在歷經七年的靜默閉關修行之後, 決定出關,再花七年時間四處雲遊和教學。

出關後的生活體驗令我最感驚訝的是,在信任別人方面我仍需要學習。多年來我都以為所謂靈性生活意味著某秤圓滿或開悟的特殊境界。它事實上是關乎舍離執著之念。評價人生不僅要憑著你的作為。不論入世或過著脫俗的靈修生活,我們努力營構的各種人生幻象,結果都是謬誤的。但當你學會舍離所有的執妄, 你就會在萬物的根源找到無比堅定的信念,而這份信念不會受無常的人生左右。萬事萬物總是隨著因緣合和而生滅——這份無常才是真正的圓滿。我發現自己能夠信任這個事實了。

在所有修行和釋放心靈禁錮的傳統裡,其實我們的心所承擔的任務是相當簡單的。人生只是如實呈現其面貌罷了,我們只需向它禮敬,以無限的理解和慈悲心來直視它。在人生中沒有什麼榮耀的桂冠可以贏取。那些善於贏得群眾的靈性導師和各種令人目眩神迷的神通,往往成為讓人盲目追求的陷阱,它使人忘記當下本自具足的佛性。小乘佛教寺院第一位美國人方丈阿姜蘇美多(Ajahn Sumedho,阿姜査的首位西方弟子)諄諄告誡我們,不要冀望獲得什麼殊勝的體驗。

若你心中塞滿各種欲求和無法壓制的想法,那就把禪修的目標簡化為兩個字——放下——那些心猿意馬的修行人,不願意循序漸進老實地靈修,他們那顆貪求無厭的心既想要博覽佛經典籍,又想要閱讀阿毗達摩(Abhidamma),還想學習巴利文和梵文,然後是中觀(Madhyamika)般若(Prajna-Paramita)。他們汲汲於杈力地位,冀求在南傳、大乘或金剛乘出家的傳承中獲得舉足輕重的職位,撰寫各種靈修的書籍,成為極負盛名的佛學權威。

我們與其讓自己成為世界知名的佛學專家,受邀到各大國際會議發表專論,當學術界重量級人物,何不放下,放下,放下呢?多年來,這個放下是我修行唯一的目標。每當我試著弄懂或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時,我就會對自己說放下,放下,放下吧,一直到心中的慾念消退為止。因此,我現在把它簡化為一個方便,以免各位的人生陷入巨大的苦難之中。這世間再也沒有什麼比四處奔波去參加國際佛學會議更可悲了。你們有些人可能立志成為當代的大覺悟者,做出世的彌勒,把愛的光與熱輻散到全世界。但我們的修行傳承卻不教導大家立志做大人物,它只要人們當老實的蚯蚓,唯一的事情就是那兩個字——放下,放下,放下。各位明白了吧。我們傳承南傳佛教, 所以,我們也只拿得出這麼寒酸的修行法門。

在西藏最受歡迎的大修行者和瑜伽士密勒日巴,在他的生平故事裡,學會放下正是極關鍵之事。密勒日巴在開悟後很久,有天到洞穴外去收集柴火。平常他都在山洞中愉快地過著修行的日子。當他撿完木柴回來時,發現洞穴內有七隻外殼堅硬的大怪獸,它們身軀極龐大,而且眼睛有如巨杯。它們有的忙著生火,有的在磨麵粉,其他的怪獸則在施行各種幻術。密勒日巴一看見它們就心生恐懼。他觀想佛陀,口誦伏魔真言,都無法降伏那些怪獸。他轉念一想,這些怪獸可能是本地的山林之神,我在此修行多年,疏於關照它們,也沒向它們獻過任何供品。於是他便唱起頌讚之歌:

你們這些非人怪獸聚集於此地是我的障礙。各位喝下這杯代表友愛與慈悲的甘露,然後就請離開吧。

施幻術的三個怪獸聽了這歌之後就離開了。密勒日巴心中明白, 其餘的怪獸是幻化而生的修行障礙,於是他又唱起這首自信之歌:

諸位怪獸今日光臨此地真是美妙。

你們明天一定要再來呀,

這樣我們就能不時切磁談心。

這歌一唱出來,另外三個怪獸立即逃之夭夭。現在只剩最頑劣的那個怪獸,它使出渾身解數,跳起堂皇亮眼的舞蹈。這時密勒日巴思忖著:"這怪獸兇狠又厲害。"於是他便唱起另一首《證悟之極峰》:

怪獸雖兇狠如你,但我卻絲毫不為所動。

若像你這樣的怪獸能動搖我修行的堅定意志,

那麼心中生起的慈悲心就失去意義了。

怪獸呀,若你想待得長久些,我並不以為意。

若你還有其他的友伴,帶它們一塊兒來吧,

咱們不妨聊聊彼此的差異。

至聖金剛王,佛陀呀,

請賜福給這個靈性低劣的生物吧,

讓它生起圓滿的大慈悲。

密勒日巴唱這首頌歌時,心中懷抱著無限仁愛和慈悲心,他毫不擔心自己的身軀,置生死於度外地將全身放入怪獸的嘴巴裡——但這怪獸的力量不足以吃掉他,只好落敗逃走。

藏傳佛教的修行法門教導我們,借著捨身並尊敬怪獸,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大利益。當怪獸出現在眼前時,我們得明白它們原本就是這生命之舞的一部分。當它們惡形惡狀地威脅時,我們所謂的危險處境, 其實只不過是自己恐懼的幻覺罷了。我們對生命變化無窮的神奇能力愈敬畏,就會愈睿智,而當我們擁抱這一切遷流不息的現象,它們就會轉化為一道美麗的彩虹,其中每種炫目亮麗的色彩都在我們那覺醒的心中閃耀生輝。

正如朱莉安告訴我們的,「在人生的起落之中,我們其實都是活在同樣珍貴的愛裡面。」唯有等到我們對生命的變化處之泰然,才可能與周遭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本性和諧共處。無論我們面臨什麼樣的處境, 覺醒心靈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信任:我們得信任宇宙間有更偉大的生命周期,這不息的生命終究會孕育出新奇美好的事物,要相信不論人生的面貌如何,這一切都是圓滿睿智的舍離,而非硬生生地拋棄正常生活。我們全心全意擁抱生命本身,願意全然敞開並盡情活在當下。這正是道家所說的: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真終如始,則無敗事。

秘密的擁抱

要做到放下聽起來容易,但其實它也是一種極高的修煉境界。我們生命遭遇極大挑戰以及臨終時刻,都需要達到這個境界。正是在此刻, 我們的心才領悟到這份秘密:所謂放下其實也就是擁抱生命中最真實的事物。

有位在寺院中修行多年的佛教老師,由於經歷離婚和喪子之痛, 整個人陷入極大憂傷,於是她重新檢視自己這些年來的修行。

我變得完全不知所措。我連續多日不停哭泣,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活下去,或是該怎麼辦。不論我靜坐多久,都無法讓內心平靜下來。我必須真實地面對這世界以及我自己心靈的哀傷痛苦。在那幾年的煎熬中,我終於明白放下的必要性,無論如何我們都要面對真實。

當打擊來臨時,我們必須完全面對它。當佛陀以慈悲心化解魔羅的痛苦,心靈才得到釋放的自由。這正是武術合氣道所教導的秘密: 我們要深入對手的能量場中,與他們的攻擊性合而為一,並隨著他們的律動而動。在這份擁抱中,我們彼此和解並與萬物和平共處。這使得我們和對手都受到保護。

詩人愛默生的有趣論點正好切中要旨:"要是有隻狗在追你,請為它吹口哨。"這道理也適用於心靈:我們不斷抗拒,只會讓自己陷入恐懼、困難和僵硬的泥淖,而一旦我們迎上前去面對它,一切都會得到轉化。

當我們尊重魔羅並邀他入內喝茶時,所有的恐懼、混亂和家族的紛爭都會變成我們的盟友。而我們心靈的軟弱和謙卑也成為我們的護衛。我們放下才能產生信任,放棄對抗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在慈悲的胸懷中,我們的心才會充滿對眾生的愛。我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巔峰,但我們卻可能與萬物融合為一體並找到心靈的平靜。一旦我們面對所有外在變遷,都能以擁抱迎之,那麼不論身處何境,都能成為神聖之地, 都能安住於開悟的大光明中。

2015年3月13日~3月15日,絕對e家在杭州靈隱開啟《本原生活》身心富足之旅,本期課程會有深度療愈關係(主要與父母、伴侶、內在小孩以及與財富的關係)、快速提升擴展意識、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希望有緣分的朋友能夠跟隨指引來到課程中,一起提升生命的品質,清晰生命的意義,感恩各位有緣同修,具體的課程內容請點擊文章左下角的「閱讀原文」查閱


在平臺回復【1~16】其中任一數字,都有驚喜!

【歡迎回家】

「絕對e家」 靈性 豐盛 喜悅 創造

祈願全人類早日覺醒,並祝福所有的恩典流向每個靈魂,Namaste(我向你內在的神性致敬)!

絕對e家--覺醒金字塔QQ群號:154479805

好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吧!深深的感恩您!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打完hpv疫苗並非一勞永逸,定期子宮頸癌篩查也很重要
    及早治療可阻不正常細胞成癌注射疫苗後,並非可一勞永逸。因為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類型的HPV病毒,也不能清除已感染的病毒,所以即使已接種疫苗,仍要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監察細胞有否不正常的變化。只要及早發現和治療,這些不正常細胞便不會發展成子宮頸癌。
  • 【薦讀】開悟與不開悟,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
  • 開悟是什麼?訪問傑德麥肯納
    事實上,開悟既不遙遠,也並非無法達成。
  • 種植牙並非一勞永逸 種的牙也要好好刷
    但這並不意味著安裝上種植牙就一勞永逸了。   牙齒是通過牙齦、牙周韌帶和牙槽骨等牙周組織,將牙根牢牢固定於牙槽骨內,而牙周炎會導致牙齒鬆動乃至脫落。種植牙將模擬牙根的種植體固定於牙槽骨內,除了無法恢復牙周韌帶的感受外,其他與正常牙相似。也正因此,種植牙也會因不良口腔衛生導致的細菌感染,造成其周圍牙齦、牙槽骨發生慢性炎症,即種植體周圍炎。
  •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
    」      師傅憤憤回道:「不甘心的話拿出你已開悟的證據出來!」說完把頭轉向他方。真是豈有此理。      待隔壁大廳壁龕前的座鐘下次敲響前,我一定開悟給你看。等我開了悟,再入師傅的房間。那時,再以我的悟道交換師傅的首級。若無法開悟,便無法奪取師傅的性命。所以,我非要開悟不可。因為我是武士。      若無法開悟,只能自刃。武士一旦受辱,怎能苟且偷生?
  • 心臟支降至700元左右,但支架手術並非一勞永逸
    冠心病患者,如果做了支架手術,是否可以一勞永逸?然後定期服用相應藥物,抗凝、調脂、降壓、控糖,這並非治療,而是為了延緩發病的速度,這樣可以給患者更多的時間,而且相比於其他手段來說,藥物的費用絕大多數人是可以接受的。最後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患者病情較重,狹窄程度過高,有嚴重的心肌缺血,這時候為了自己的小命考慮,必須進行支架或搭橋手術急救。
  • 開悟是什麼? --傑德麥肯納《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後感
    我正常無事時的清醒狀態,是從一種快活的歡樂,到一種幾乎讓人難為情的、輕浮的愉悅、我可能會分心沉迷於電玩、電影或一段對話中一會兒,但總是會回到那個包含了敬畏、感恩與莫大喜悅的中心。這是覺醒後的清明與自然的狀態。」 傑德說開悟的狀態是「恆久非二元覺知」。顧名思義,「恆久」就是非暫時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就是無分別、無對立,簡單說,就是「無我」。
  • 一旦「開悟」,你有「5個脫胎換骨」的驚人變化!
    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 雪獅故事集 || 巴竹仁波切開悟傳奇
    小編按:我們往往把開悟想得非常高大上,想得非常神奇。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迦牟尼曾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傑德·麥肯納 | 開悟,再簡單不過了
    我實在很不願意戳破漂亮的年輕女生的希望,但這是我的工作,因為我是個開悟者。「那麼,你之所以做這些事,」我伸出手指一一數著,「靜心、祈禱、唱誦、做瑜伽、吃素、參拜開悟的聖者,以及捐錢給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特赦組織、閱讀靈修經典、淨化自己、禁慾,等等,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她只是沉默地回望著我,仿佛答案明顯到不用說出來。
  • 【書摘】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許多人宣稱他們已經開悟,但究竟有多少人是真的?       我不知道,但我猜,很少。       有些人估計,大約一萬個人裡面,會有一個人想要開悟,而一萬個想要開悟的人之中,會有一個真正開悟。也就是說,在一億人裡面,會出現一個開悟者。
  • 要在夢中醒來,開悟的代價是所有一切
    我希望得到快樂的秘方、一個法門、或一本書,能讓我一勞永逸,但卻一直沒有得到。直到看到《靈性開悟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書上說:開悟的代價是所有一切。人生是一場大夢,你是想從夢中醒來,還是在夢中醒來?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在夢中醒來。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
  • 開悟是什麼境界?
    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靈商讀書會第20期, 溫亞其老師解讀《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大家好,歡迎走進靈商讀書會。 本周溫亞其老師將為大家解讀的書是《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52頁。溫亞其老師會用45分鐘的時間,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解讀本書:什麼是靈性開悟?
  • 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的?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開鍋」並非一勞永逸,用鍋時注意這些,才能養出「不糊」好鐵鍋
    然而,網上各種教程,都只說「開鍋」,卻很少說到平常使用的「養護」問題,要知道,什麼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開鍋」並非一勞永逸,只有用鍋的時候多注意,才能慢慢的養出一口好鍋。所以「開鍋」固然重要,「養鍋」更重要!
  •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南懷瑾先生曾經說:「歷史上很多祖師,就是在這意識之流突然被完全截斷的時候,爆發出開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