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的?

2021-02-08 宜早讀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釋迦牟尼曾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

   道是修出來的嗎?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動、獨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
   所以佛的本意是覺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是通過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黃檗禪師所說:「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修行是一種境界,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永無止境的,「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來立功課?」。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誰?道是究竟的、徹底的,本自圓滿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謂先修行而後悟道,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建立在「我執」上的「法執」。

   誰在修?我是誰?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飯。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開悟的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開悟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開悟前是為成功而拼命,開悟後是「無事以取天下」;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象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開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開悟後「我」在圓滿中存在,「以道蒞天下...抱一為天下式」。

   開悟的人是真實的活在圓滿裡的人。圓滿不是沒有缺點,圓滿不是「拍腦袋」,不是想當然,圓滿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的統一體。

    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老師的成就不代表個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為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借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為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

   圓滿是真實的,圓滿是事實本身。再豪華的宮殿,也有衛生間和垃圾;再美麗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汙泥能生出蓮花也是好泥土,圓滿的本身就是這樣——「不垢也不淨」。認識圓滿就是覺悟,覺悟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對事物真相的認識與把握。當一個人不再妄想,以一顆圓滿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時候,他的心是平靜的,在平靜中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是佛行,就是順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開悟的人會很自信,因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謂自信,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本體認識與毫無疑惑的確信。自信不是給別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證明,自信與外在無關,用禪宗六祖慧能的話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裡沒有黑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他有無畏的勇氣面對一切,沒有牢騷,沒有抱怨,他真實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開悟前是為成功而拼命,開悟後是「無事以取天下」;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象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開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開悟後「我」在圓滿中存在,「以道蒞天下...抱一為天下式」。
  •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彌陀村】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覺悟為本,修行為末,本末不分是謂顛倒;覺悟為體,修行為用,體用一如,是謂自然。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飯。
  • 人開悟後是什麼樣子?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
  • 稻盛和夫:人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這輩子也只經歷過一次
    稻盛和夫卻說:人死後,肉體確實消亡了,但是靈魂卻永遠存續。人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之後,即使現實死亡了,他的靈魂無非都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只不過換了一個地點和時空罷了。稻盛和夫是日本乃至世界公認的「經營之聖」,沒有好的家庭,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就連工作也沒有一個是符合自己心意的,就這樣卻成功逆襲成為擁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在哲學領域也有著不淺的造詣。一個經歷過貧窮也經歷過富裕,體驗過人生的巔峰時刻,也跌入過人生低谷的人,在被問及:「人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南懷瑾這個境界在一般人大喜、大怒、大哀、大樂的時候,也可能會產生。你能在它來臨時認得它,多保持在這個境界,遲早可以開悟的。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
  • 讀《六祖壇經》疑惑隨筆 第二品 開悟與未開悟,誰人知曉?
    這一品主要是記述了六祖為眾人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含義,介紹了《金剛經》的功德以及其對大乘者及小根小智人的功效,指出了自不悟與自悟者的求法修行之路,講解了什麼是般若三昧,無念與法縛邊見的區別,並囑咐如何傳法,最後給出了一「無相頌」,指導修行。
  • 一個開悟的人死後,什麼會發生在他身上
    一位先帝問大師古多(Gudo):一個開悟的人死後,什麼會發生在他身上?如果他問的是哲學家,那麼他們會提供很多答案。著作裡充滿了答案。一個開悟的人死後,什麼事會發生在他身上?佛陀被一次又一次地問這同一個問題,有時候他只是一笑置之。有一次,這事發生在晚上,一盞陶製的油燈正點在佛陀的旁邊。
  • 傑德·麥肯納 | 開悟,再簡單不過了
    我要,呃,你知道的,成為更好的人,能夠更深刻地去愛,並且,你知道的,提升我的振動……你知道的。」我仔細聽著每一個字:「你的振動什麼?」「呃,頻率?我想要,你知道的,提升我的意識層次,想要更能夠觸及,嗯,我的內在自我,我的更高自我。我想要敞開自己,接受那無所不在的神聖能量。」「噢,好的。為什麼?」「呃?」「為什麼?」
  •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你能看出哪裡不對勁嗎?編輯組現在是末法時代,雖然佛教似乎很興盛,但是卻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謬解流傳著,彼此互相激烈地辯論,讓人不知所從。緊握著刀柄,甩掉刀鞘後,冷峻的刀光瞬時劃亮昏暗的房間。宛如有一樣駭人的東西,自我手中嗖嗖奔逃出去一般,然後再聚集在刀鋒上,將所有的殺氣凝聚於一個點上。當我凝視著這把被縮聚成針頭形狀,又在尖端被強迫磨尖的鋒利刀刃,頓時興起一股想扎人的衝動。全身的血液均流向右手手腕,使得握住刀柄的手掌溼粘粘的。雙唇抖顫不已。      將短刀收進鞘內擱置在右後方,我結跏趺坐。……趙州曰「無」。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二、敏感度提升在覺知擴張之後,也有人是同時的敏感度也提升了,這也有多種表現形式:1、也許原來在你周圍發生的幾件事之間,你以為它們是獨立的,但敏感度提升後你會發現其間明顯的關聯關係(多個條件促成一個結果,某事件是其中一個條件)、因果關係
  • 開悟是什麼? --傑德麥肯納《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後感
    我正常無事時的清醒狀態,是從一種快活的歡樂,到一種幾乎讓人難為情的、輕浮的愉悅、我可能會分心沉迷於電玩、電影或一段對話中一會兒,但總是會回到那個包含了敬畏、感恩與莫大喜悅的中心。這是覺醒後的清明與自然的狀態。」 傑德說開悟的狀態是「恆久非二元覺知」。顧名思義,「恆久」就是非暫時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就是無分別、無對立,簡單說,就是「無我」。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
  • 每個人的開悟都是獨一無二的(深度好文)!
    許多人把開悟與了不起的宇宙意識、洞見、無所不知等狀態聯繫在一起。這一切可能與開悟狀態有關,也可能與開悟狀態無關,不應成為開悟的誤區。開悟本身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它只是分離感的瓦解,是你的身體被設計成的一種自然狀態。開悟了就是舒適地隨順生命之流。如果難過,你不會試圖對自己說要離開它。
  • 五年後的你是什麼樣子就取決於兩件事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個樣子,總會因為身邊的一些事情改變。要想在歲月中逐漸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得提前做好準備。世界上80%的人都想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卻只有20%的人學會自律改變自己。而一個人的成長是從自律開始的,你處在什麼樣的圈子和花多少精力提升自己,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
  • 每個人的開悟都是獨一無二的!(深度好文)
    許多人把開悟與了不起的宇宙意識、洞見、無所不知等狀態聯繫在一起。這一切可能與開悟狀態有關,也可能與開悟狀態無關,不應成為開悟的誤區。開悟本身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它只是分離感的瓦解,是你的身體被設計成的一種自然狀態。開悟了就是舒適地隨順生命之流。如果難過,你不會試圖對自己說要離開它。如果快樂,你不會試圖保持那個感覺。
  • 開悟是什麼境界?
    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