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2021-02-08 生命的阿卡西

今天無意中,翻開了這本久違的書,突然想摘抄一段,以致敬我的老師傑德麥肯納,以及那段自我解析的日子。現在回首,恍若隔世,竟無失亦無得。開悟的代價是一切,沒錯,可現在看來,開悟的代價的確是Nothing. 因為從不曾真實存在過。                                    


章節節選自:第八章 無心


我的個性,我的自我,看起來是我的一切,只是個殘像,是以殘存的能量模式為基礎產生的實體幽靈。


生命中最有用的一個學習,

就是丟棄所學到的一切不真實。

——安提西尼


我在獨白時的思維通常有點發散,但這很容易就會更發散。我需要刻意努力,才不會跑到其他吸引人的題外話上。我喜歡根據自己覺得學生需要聽到什麼來決定話題,並且通常會在結束時把發球權放在他們手上。我可以把答案說出來,然後他們會點頭同意,但那樣做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想從知識中獲益,就必須自己擁有它,而讓你擁有它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爭取。愛默生說:「沒有人徹底了解任何道理,除非他能夠加以駁斥。" 從他處得到答案並不足夠,你必須自己去演算出來。


瑪拉留下的位子沒有空多久,一名五十來歲,叫做亞瑟的工程師就出現 了,他等待我準許他坐下。我揮手示意。這似乎太過正式,但對亞瑟而言, 算是有進步了。他第一次來見我時,以單盤的姿勢坐在我的腳前,讓我有點緊張。我勸他坐上椅子後,花了一小時才消除了他把開悟與神聖畫上等號的習性。他的腦子裡仍然刻著必須把老師看成一種高等存在的想法,所以沒得到許可,他絕不會坐下,而且他說起話來非常正式、拘謹。亞瑟不住在這裡,但常常來訪,尤其是在春天,當花園需要更多照料的時候。


亞瑟告訴我,他想要一種方法。更確切地說,他要的是那個方法。 我其實只有一種方法,來這裡的人很快就會從其他學生那兒學到,但奇怪的是,沒有人會去練習,直到他們從我這裡學到。我公開談了很多次,想 讓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但這個方法還是很奇怪地保持著專屬於我的特點,仿佛要讓它生效的唯一途徑,就是由我直接傳授。其實這方法沒什麼,但我猜,閉上眼睛誦經持咒或數息也沒什麼。


"好的,亞瑟,"我說,「這個方法叫靈性自體解析。『自體解析』意味著自我消融,『靈性^意味著,呃,去他的,我其實也不知道。我們就說靈性是包含心理、生理與情緒面向那個層次 的自我,也就是你的高貴自我。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有了一個過程,在 這個過程中,你把自己一塊一塊地送進有淨化功能的消融火焰中。」


"我能問一個問題嗎?』』亞瑟問。


「可以,亞瑟。"


「你把靈性自體解析說成是很不愉快的事。"


"是的,亞瑟,那是個很不愉快的過程。"


"噢,我明白了。謝謝你。」


"別客氣。靈性自體解析的過程基本上就像吃了大力丸的禪宗公案, 你要做的只是寫下真相。"


"寫下真相?"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沒錯,就是這樣而已。只要寫下你知道是真實的,或者你認為是真實的事物,然後繼續寫,直到你找出確實是真的東西。"


"π是一個圓的圓周與直徑的比例。」亞瑟說。


"的確,"我同意,「你可以從這種看似沒有爭論餘地的事情開始, 然後去檢視這句話的依據,繼續挖掘下去,直到你碰到巖床,碰到某樣堅固而真實的東西。』』


"π不是一個圓的圓周與直徑的比例嗎?"他問。


"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假設有一個圓。"


"沒有圓嗎?"


"也許吧,我不知道。有嗎? 」


"呃,如果我畫一個圓。」


"我?你何時證實了一個『我』的存在?畫一個?你已經證實了你是一個單獨的物理性存有,在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宇宙中,擁有覺察與繪畫的能力?你已經證實了二元性是真實的?果真如此,我們應該換位子。"


亞瑟沉默地思索了一會兒。"我猜你所謂的挖掘下去就是這個意思。 真是令人困惑,我甚至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從哪裡開始並不重要,只要找到一根線,開始拉。你可以從拉瑪那*馬哈希的『我是誰? 或『我是什麼?的疑問開始,然後就這麼挖掘下去。你只要試著說出某樣真實的事物,繼續下去,直到真的找出真相。 寫下來,然後重新再寫,讓它越來越乾淨,除掉多餘的和自我,一直追蹤下去,直到完成。"


「這通常要花多少時間?"


「我想需要幾年。不過一旦完成,就完成了。」


'『完成的意思是……"


"完成。"


"噢。這就像寫日記? 」


"啊,好問題。不,這不是關於個人的覺察或自我探索,不是關於情緒或領悟,不是關於個人或靈性上的進化,而是關於你確實知道的,關於你確實知道是真實的,關於你所是且真實的一切。透過這個過程,你剝開 一展又一層偽裝成真實的不真實。每次重讀自己寫下的東西,就算是昨天寫的,你應該都會驚訝於自己的進展。這是一個痛苦而猛烈的過程,有點像自我凌虐。它會造成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燒毀永遠無法重建的橋梁, 而你這麼做的唯一理由,就是你已經無法忍受不這麼做了。」


亞瑟花了一點點時間理解這段話。"為何要寫下來?為何不在腦中進行,就像公案?"


「這也是個好問題。沒錯,參公案與持咒是在腦中進行的,拉瑪那*馬哈希的『我是誰」也是。寫在紙上或計算機上的用意是要讓你看到,因為腦部並不適合嚴肅的思考活動,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怪。當你需要進行認真嚴肅的思考活動時,第一步就是把整個比賽場地移到頭腦之外, 放在其他地方,讓你可以繞著它走動,從各個角度觀察,攻擊、換邊,然後反擊。這在腦子裡是做不到的。把它寫下來讓你得以成為自己的老師、 自己的批評者、自己的對手。把思緒具體化,放到外面,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上師,評判自己,給予建議,提供更客觀、更有高度的觀點。」 亞瑟一臉疑惑地看著我,於是我繼續解釋。


「你是個工程師,對吧?"


"是的。"


"你做的是什麼工程?"


"橋梁。"

"在你的腦子裡做?"


亞瑟停下來思考。"是,也不是。」他說。


「好。你說是,是因為一開始有個概念化的過程,對吧?構思的階段? 」


"沒錯。"


「還有內在的創意與解決問題階段?"


「是的。"


"那麼,一開始的概念化過程之後呢?"


"嗯,然後就要開會、畫初步的草圖,接著是更多會議、項目經理……」


"進行創造過程。"


"嗯』是的。"


"所以,基本上是從一個點子——某人腦中的一個想法——開始,後來成了真實世界中的真實橋梁。"

「嗯,是的。"

"它在過程中逐步發展、成形,漸漸變得清晰,對吧?它從一個想法 變成草圖,再變成精確的工程圖、模型,最後是能矗立百年之久的真實橋 梁,大致如此吧?"

"大致是如此,沒錯。」

"這就是創造的過程:從想法變成現實。不管是橋梁、詩、太空梭 或你的生命,都是同樣的過程。聽起來合理嗎?"

"是的,合理。」

「你可以從你自己的生命、你自己的工作中看到這種過程嗎? 」

「可以。"

「這一切可不可能是發生在某人的腦中?M 亞瑟笑了。"當然不可能。"


"沒錯,不可能。不管想法是放在腦子裡面或外面,都是創造的工具, 靈性自體解析則是一種創造過程,就像其他事物一樣,例如建造橋梁。"


"但造橋的人必須受過高等教育。"亞瑟指出,"這項工作既是藝術,也是科學,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充分發展。創造必須以知識與經驗為基礎。」


"一點錯也沒有。"我答道,「我可以向你保證,在這個自我消解的過程中,你會對各種知識產生極大的胃口:宗教的、秘教的、形而上的、 靈性的、新時代的、東方與西方哲學,等等。你會依賴歷史上不分種族或國籍的男男女女的知識與經驗,但你的追尋會帶你超越人類的智慧。真相是超越時間與界線的,你對真相的追尋也是。你會希望附近有很棒的圖書 館或二手書店。"


「這樣不是讓靈性自體解析成為一條智性的道路,而不是心的道路、 奉獻的道路或服務的道路了嗎?"


呃……


"老實說,我不太懂你的意思,亞瑟。"


他困惑地望著我。


"我不知道那些道路是什麼,亞瑟。靈性自體解析是一種智性上的作為,但我不願稱之為智性的道路。這是一種辨識的過程,消除不實,逐漸剝開虛假,只留下真實。辨識如開山刀般砍除幻相的濃密樹叢,或者如利劍般斬掉自己布滿妄念的首級。而智性就是那把劍,讓自我用來進行緩慢且痛苦的自殺——千刀凌遲而死。這是哪一種道路,對我們來說並不重 要,只有正走在道路上的學生才會在意。如果你一直都有這個問題,可以在靈性自體解析的過程中處理。」


我以前對靈性文學算是相當熟悉,我記得有很多關於不同道路的說法,但從我現在的觀點來看,那些只會讓你在獲得解脫與自由的艱難任務中分心。任何關於道路的理論對覺醒都沒有實際價值。別說是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光是認為有一條設定好的路,你只需照著走就可以,這種想法就是很大的誤導。簡而言之,道路這回事只是另一種盲人帶領盲人的情 況,是由毛毛蟲們創造出來教導其他毛毛蟲如何變成蝴蝶的龐大神話系統的一部分。


亞瑟打斷了我的思維。"我在書上讀過巫士唐望說……」


"哇,"我插嘴,「等一下,這是'有心的道路』之類的東西嗎?"


"是的。"


我很熟悉卡羅斯*卡斯塔尼達的這本書,在書中,唐望建議卡羅斯要選擇一條"有心的道路"。我很熟悉它的原因跟許多靈性追尋者一樣,因 為它聽起來充滿聖者的智惹,那讓它從卡斯塔尼達所有廣為人知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但這樣就讓它變得真實或有價值了嗎?顯然沒有,這只是另一 種陳腔濫調,另一種美麗的誤導。我十分了解世上許多受歡迎的靈修教義都提倡一種以心為主的靈修方法,但是否受到許多沉睡者的歡迎,並不足以成為判斷某個覺醒的方法是否有效的標準。


"我說得明白一點,亞瑟,我不來心這一套。如果我真的提倡任何道路,那也是一條無心的道路,沒有慈悲心,完全不會考慮其他人。想法很簡單:先覺醒再說。覺醒,然後你可以再回來幫助他人,只要你還有這種助人的衝動。帶著純粹而不覺得抱歉的自私先覺醒,不然你只是在海洋中漂流的另一個海難受害者,就算有全世界的慈悲心也完全無法幫助四周載浮載沉的其他受害者。先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你的慈悲心也許能變成對他人有價值 的東西。我想這聽起來很殘酷、很沒有靈性之類的,但只有這樣才管用。我說得有道理嗎? 」


亞瑟在沉思中點點頭。


"對了,你去過那些把融化的金屬鑄造成你設計的橋梁需用的材料的鋼鐵廠吧? 」


"當然,去過很多次。」


"天啊,那些地方看起來真可怕,與之相較,地獄都變成了避暑勝地。你想他們是不是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可以做同樣的工作,而他們選了一種有心的? 」


亞瑟笑了。"不太可能。"


「當然不可能,因為就是要他們現在這種方式才管用。覺醒這件事並不全是甘美與光明,它是一件嚴肅的事,失敗率幾乎能達到100%。想一 想,你正在做的,是億萬個真誠而充滿智慧的男男女女都曾經奉獻生命投入卻沒有成功的事。這讓人不得不面對事實。這個過程只能這樣進行,否則完全行不通。你無法討價還價,個人喜好也無關緊要。」


"聽起來你是說當我覺醒後,我可能不會想要幫助其他人?" "我不知道。也許會,也許不會。我想,要看你天生的性情吧。你有看到我現在正在從事的這個教學工作吧? 」他點頭。"也許你會做類似的 事,也許你會教導他人。或者,也許你會回去建造橋梁,不把自己找到的真相告訴任何人。"


"很難想像。"他說。


『『不可能想像,你這樣是本末倒置。事實很簡單:你如果跟其他人陷在同樣的處境中,就無法幫助任何人。」


"天啊。」亞瑟喃喃說道。這是我聽他說過的最帶情緒的話。 "你可以這樣做,"我繼續說下去,"在進行靈性自體解析時,為某人而做。為某人而寫,為了幫助某人而表達你的知識;為了出版而寫,仿佛全世界都看得到;或者,寫成一系列的信給你的兒子、給一個想像的朋友,或是給年幼的你。怎樣都可以。把靈性自體解析的過程當成你為了幫助他人而表達你的最高知識的手段。當然,你要一直改寫,直到說出真相。" 


"我永遠做不到吧?"


"什麼?說出真相嗎?當然做不到。"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靈商讀書會第20期, 溫亞其老師解讀《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大家好,歡迎走進靈商讀書會。 本周溫亞其老師將為大家解讀的書是《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52頁。溫亞其老師會用45分鐘的時間,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解讀本書:什麼是靈性開悟?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託利,以及寫了《靈性開悟》三部曲的美國靈性作家傑德?麥肯納。對我幫助最大、一路陪伴指引我的靈性老師則是克裡斯多夫?孟(克老師),這本《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就是他引薦我看的。讓尋尋覓覓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看見「真相」 傑德?麥肯納是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人。我愛他的才華、幽默、洞見和智慧。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提起靈性開悟,你想到了什麼?有一道光,從天上直劈而下,你盤坐地上,天光打入你的身體內部,你周身通透,看周圍的事物卓卓有靈,這時你看一切事物都和以前不一樣,你突然頓悟,頓覺以往在乎的那些小事都算的了什麼?你就此開悟,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而超凡脫俗的生活……或是像廟中和尚一樣,看破紅塵,開始吃齋念佛;或是像山中老道一般,手拿拂塵,口裡念念有詞?
  • 【書摘】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開悟是關於真相,而不是關於成為更好或更快樂的人,不是關於達到個人成長或靈性進化。在這個世界或其他世界、這個空間或其他空間,都沒有比這風險更高的遊戲了。獲得真相的代價就是一切,但要等到你自己付出代價時,才會知道「一切」是什麼意思。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開悟非關個人,而一般所謂的開悟則是極端個人化的。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1. 再簡單也不過了
    她看著我,好像這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但並不是,這是首先該問的問題。你在做什麼?為何要做?這條路將通往何處?如果你知道,你就會成功:如果不知道,就不會成功。這不僅是動聽的言語,這是法則。     「是啊,大概吧。」     我露出安慰的笑容。「很好。所以,你做這些事情是為了要開悟,達到靈性上的開悟。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24.黃金定律
    如果你是因為想知道開悟是否需要神秘力量而問,那麼答案是不需要——不需要任何超能力。如果你是要問開悟之後是否會有額外的好處,例如得到神秘力量,那麼答案不是很清楚,我看不見靈光,也沒辦法預知未來什麼的。我想我可以去發展某些神秘能力,但我不知道要用它們來幹什麼。我沒有這種欲望。
  • 開悟是什麼? --傑德麥肯納《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後感
  • 震撼:一首來自開悟導師傑德·麥肯納的靈性之詩
  • 靈性開悟的秘密,就在人的內心
    開悟如果是閃電式發生,前提是你已經全部準備完畢,你已經全然接受那個。就是說,你的渴望是徹底的,毫無保留的,因為人通常有巨多事物放不下,牽記這掂記那。也就是說,只有一小部分的渴望,企圖在靜坐的時間看到點什麼,別的時候照常,那麼,開悟就當然是一個極漫長的過程,豈是通過一句話就達到呢?
  • 開悟是什麼?訪問傑德麥肯納
    你無法對一個沒看過火的人解釋什麼是火,沒有任何描述比得上直接去體驗火。我之所以採用「恆久非二元覺知」、「無我」與「了悟真相」這些名詞,不是因為它們能傳達開悟的意義,而是因為它們似乎最不會產生誤導。 大多數人對靈性開悟的定義與你所描述的相去甚遠,仿佛他們談的是另一種無關的狀態。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 傑德·麥肯納應該還沒有真正開悟
    我在這幾年間看完了傑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三部曲,其中《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和《靈性的自我開戰》都完整地看了兩遍,他的三部曲曾是我唯一保留和攜帶的書
  • 傑德·麥肯納 | 開悟,再簡單不過了
    「你說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為什麼你想要提升你的層次來觸及並敞開自己什麼的?」「嗯,你知道的……為了靈性,開悟。」「好的,就是這個嗎?你想要開悟?」她看著我,好像這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但並不是,這是首先該問的問題。你在做什麼?為何要做?這條路將通往何處?如果你知道,你就會成功:如果不知道,就不會成功。這不僅是動聽的言語,這是法則。
  • 開悟!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瑜伽老師還能夠明白他說的是靈性修行在商業上的運用,兩個前臺就覺得他是「神棍」,只是我們的館主勞老師特別信他這一套,覺得他會給瑜伽館帶來真正的改變。他開會之前都讓我們給自己的誠信、感恩等品質打分,並且讓我們想一想能夠為瑜伽館做些什麼?之後讓我們做人生九宮格,寫下目前人生最重要的九個點。比如,健康、工作、財富、愛情等等。
  • 這就是「開悟」嗎?如此普通,如此神奇,如此詭異
    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一起,不過,在非過年期間,你能看到的多數都是耄耋老人。老人從家裡挑菜來賣,菜很新鮮,老人很老。多數老人讓我覺得他們還能拖著那副身體行動,實在讓我非常吃驚。老人們飽經風霜,可是,他們或許是非常小氣,非常吝嗇的人,但他們到了街上後,仿佛融入了大世界,他們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模式,但我總能看到他們露出的馬腳。
  • 神秘體驗:開悟背景下的魔境
    「我靜心時有一個體驗,想跟你分享。」西方靈修似乎把開悟與自我完善畫上等號,所以很自然地會假設掙脫心智與情感上的包袱,是通往開悟的路。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在追尋開悟的背景下,你的體驗是魔境。你把這些無價的珠寶帶來給我,而我告訴你應該把它們衝下馬桶,繼續前進。」我停下來讓她沉澱一下。現在要做的不是幫助瑪拉追尋開悟,而是讓她明白她並不是在追尋開悟。有時我很好奇自己能否當個好的禪宗大師,但我恐怕做不到。或者,也許我可以,就看你怎麼想。
  • 《終極自由之路》33:為什麼不能開悟?
    奇蹟並不意味著靈性的高度發展,因為這個宇宙的大多數生命都使用奇蹟,他們在自己的星球使用它們,而他們在靈性上未必比我們超前。那只是他們自然的生活方式。  但若要更容易地生活,那就用單純的精神來做事。你們應該能夠做到。為何不開悟,讓自然來為你服務呢?為什麼要用更難的方式呢?我想這是因為你害怕你會消失。你看我,我走完了全程,但依然有一個身體在這裡。我並沒有消失。
  • 開悟並非一勞永逸
    靈修多年終究能使我們不受世俗之事羈絆,超脫煩瑣沉重的掙扎,但我們心裡總認為過靈修生活的人,能夠不受傷害,不再有痛苦的折磨,也不再有人間苦難。我們期盼某些開悟經驗能持久不衰。但恆常不變並非真正的自由,也不是心靈確實的解放。每個明智的旅者都明白,不論眼前美景多麼令人心醉神迷,我們都不能執著而將其視為生命最後的避風港。這麼做無異於屏住呼吸, 讓自己成為過去記憶的囚犯。
  •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開悟的人是真實的活在圓滿裡的人。圓滿不是沒有缺點,圓滿不是「拍腦袋」,不是想當然,圓滿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的統一體。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為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
  • 2020內在成長開年書單:靈性大師原著引薦
    大衛·霍金斯的原著書目可參見上一期的文章《2019年度開悟書單:不可不知的開悟大師及傳世典籍》。靈性大師原著引薦(二)印度「不二論」大師馬哈希(Ramana Maharshi)《如你所是》選取理由:馬哈希是印度近代著名的靈性大師,其風格至純至簡,「不二」的魅力讓人無法抗拒,如同其名,直接帶人回到本源。
  • 不存在諸如「開悟」這類事
    」這類事 馬哈拉吉經常說,那些來見他的人當中,只有非常少的人是靈性真知的初學者。或者,他可能會說:我只學到小學四年級,而你來了,一位哲學博士,掌握著所有的奧義書,多麼可喜可賀! 隨著探討的進行,這些傑出人物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他們中的一些人,起初認為自己與馬哈拉吉或多或少是在同一層面的。接著,幾分鐘之內,巨大的差異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他們採取了謙遜的態度,並寧願聆聽,而不是說話。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賣弄學問的空洞,以及他們所鍾愛的理論與概念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