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33)
作者:拉馬虛·S·巴爾塞卡
翻譯:純然的空
校對:無有
馬哈拉吉經常說,那些來見他的人當中,只有非常少的人是靈性真知的初學者。一般來說,訪客們都遠道而來,廣泛地尋求知識,讀過許多書,見過許多古魯,對於靈性真知有一定的觀點,但對於他們一直在尋找的,很少有清晰的願景。他們中很多人毫不猶豫地承認,他們所有努力的結果都毫無回報,他們感到沮喪和失望。有些人甚至懷疑,他們所追尋的是否僅僅是一個幻影?然而,儘管他們受挫且沮喪,但他們似乎確實知道,生命擁有一種終極意義。馬哈拉吉非常關切這類訪客,並且對他們有個人興趣。但他完全忽略了那些出於無聊的好奇心而來的人,或者那些在周末聚會上,以一種假清高或高高在上的態度談論他的人。
然後,還有一類人——半吊子的知識分子——他們來見馬哈拉吉,是為了測試他們自己所累積的「知識」。接著,在回答馬哈拉吉關於其靈性背景的通常詢問時,這些人很少會毫無自豪感地提到他們研究過的一長串書單以及見過的聖人和聖徒。馬哈拉吉帶著頑皮的笑聲聽著這類信息,還可能會說一些讓他們的自我(小我)進一步膨脹的話。例如,他可能會說:好的,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會有一場非常愉快的談話。或者,他可能會說:好吧,我得說,我們今天都很榮幸您的光臨,我們應該能夠學到一些新東西。或者,他可能會說:我只學到小學四年級,而你來了,一位哲學博士,掌握著所有的奧義書,多麼可喜可賀!
隨著探討的進行,這些傑出人物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他們中的一些人,起初認為自己與馬哈拉吉或多或少是在同一層面的。接著,幾分鐘之內,巨大的差異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他們採取了謙遜的態度,並寧願聆聽,而不是說話。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賣弄學問的空洞,以及他們所鍾愛的理論與概念的虛偽。
一天早晨,一名歐洲女士來見馬哈拉吉。她熱情洋溢地稱讚了《我就是那》這本書,還說,能親自向馬哈拉吉致敬,是她最大的榮幸。她去過很遠的地方,見過很多靈性導師,但從未感覺找到了自己所尋求的,而現在她確信,在馬哈拉吉的腳邊,她的探尋終於結束了。很明顯,她擁有過一些「體驗」,這可能是其他古魯認證過的——作為靈性「進步」的證據。她開始極為詳盡地向馬哈拉吉敘述這些體驗。
馬哈拉吉聆聽了幾分鐘,然後打斷了她的話,詢問道:告訴我,擁有這些體驗的人是誰?因這些體驗而感到愉悅的人是誰?在缺乏什麼時,這些體驗根本不會升起?在這些體驗中,你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在這相當長時間的靈性修煉中,你所能夠發現的、你的身份是什麼?
請不要覺得我有意要侮辱你,馬哈拉吉說道,但是你真的必須弄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後才能決定你是否在沿著正確的路線前進。此時此刻,你就像一個五歲的孩子,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可愛的飾品。三年前的同一個孩子,要麼無視那些精美的衣服和飾品,要麼就把它們當做溺愛她的父母強加給她的累贅。但是現在,她已經接受了這段時間的薰陶,這個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對於那些沒有這種衣飾的小朋友們的羨慕感到幸災樂禍。嬰兒期和兒童期之間發生的事情,正是阻礙你看清自己真實本質的因素。嬰兒不像兒童,仍然保持著它主體化的個性與身份。在它受限之前,用它的名字指代自己,僅僅把自己當作一件「客體」,而不是「我」——認知者或主體。深思我所說的話。個人化的「實體」與開悟是不可能並存的。
如果,在我告訴你這些之後,你仍然決定繼續來看我,那麼我必須提醒你,馬哈拉吉打趣地說道,你不會得到任何東西,但你會失去這麼多年來如此努力所「獲得」的一切。此外,你甚至還會失去你的自我(小我)!所以要小心!如果你要繼續來看我,會得出這個結論:不存在尋求開悟的「我」或「你」,事實上,並不存在諸如「開悟」這類事。領悟這個事實本身就是開悟!
這位女士坐著陷入沉思。她多年來辛苦建造的那棟假想的上層建築崩塌了。她雙手合十,向馬哈拉吉致敬,並請求他允許她在孟買期間每天都去看望他。
歡迎光臨,馬哈拉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