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並非靈光一閃即逝,而是持續處於光明自在的狀態。恆常保持一種清明、智慧,這個比一時的、偶爾的感受難得多。
開悟如果是閃電式發生,前提是你已經全部準備完畢,你已經全然接受那個。就是說,你的渴望是徹底的,毫無保留的,因為人通常有巨多事物放不下,牽記這掂記那。也就是說,只有一小部分的渴望,企圖在靜坐的時間看到點什麼,別的時候照常,那麼,開悟就當然是一個極漫長的過程,豈是通過一句話就達到呢?
通常,覺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句話這麼簡單。除非一個人正抵達臨界點,剩下最後一擊。瞬間開悟,頓悟,這可能對多數人來說,需要學習經典,需要修行、靜心,有一個量的積累,方能抵達質的飛躍。
練習靜心,體悟當下,就是領會什麼是此刻。真正的此刻,連接著那個無限的存在。但活在當下,雖可助你放鬆,離「回家」還有很大距離,因為深藏於潛意識的問題(罪疚、錯誤知見、累世怨恨等等,一切有待深層次的寬恕,糾錯,去除知見障礙)並未解決。這裡要提到我們是否「上道」的一個點,就是「平安」。
在修行路上,設若你能感受到深層的內在平安,這是通往天國道途的一個標記,因為終極源頭的狀態即是平安,你的心靈得先回到平安狀態,否則就像拿方形積木塞圓形孔洞,內在的平安感是「回家」的先決條件。沒有平安則無法長久安住於當下。
因為我們都是從那個原始的能量體分出來的,而那個源頭存在就好像是混沌無知的狀態,其能力很強卻隱而未顯,其覺知能力超強卻無所應用,所以,要透過好好的靜心,去接通那個源能量。
假如我們一天中安排15分鐘(或更長時間)做一個靜心練習,夜深人靜,端坐一處,讓自己暫時處於停頓,時間沒有那個流動,進入一種靜寂。同時讓頭腦也休息,無思無念,沒有任何想法,順其自然,而靜待頭腦空靈的那一刻。
當一種思維止息時,你會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體驗到思維的中斷——思維空白。開始短暫,慢慢會長久一些。當空白出現時,你會覺察到一種靜止的、寧靜的狀態。於是進入與本體合一的融合的狀態。並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
在現今這種忙碌的生活,我們要讓頭腦保持寂靜幾分鐘都很難,即使坐下來想靜一靜,白天的思緒像狂風暴雨一般紛亂。而跳躍是頭腦的本質,過度活躍就成了靜心者的焦點所在。我們的頭腦總是煩躁不寧,像拍動作片一樣令人目眩,但也有人終於能讓內在的電影變成慢動作式的播放,這樣內在的喧鬧安靜下來,我們就將觸及到別樣的景觀。
讓狂躁的心智活動沉靜下來,找到寂靜相對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在放鬆的狀態中,注意呼吸之間的空檔。有一個暫停,就是呼與吸之間,試試感覺那個空檔,體會寂靜。呼吸一般可採用腹式呼吸。放鬆、舒緩,自在,無念。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世界,那麼,你的世界模型是什麼?要在自己的世界裡帶來改變,你將必須升級這個世界地圖的品質,更換過時的模型,成為更有益於精神向的提升。
如果你抱殘守缺,像多數人一樣,仰賴一種恐懼纏身、充滿匱乏的地圖,來引導自己渡過一生。你將需要把它置換成一個包含整個宇宙在內的、浩瀚的、使人解脫的地圖。
當個體化解小我,得到更多來自心靈的力量,就會發展出自己都會驚奇的能力。隨著心靈的覺知擴大,腦容量的使用也會增加,因為它是心靈狀況的一種反映。實際上,聖愛始終臨在於昏睡的心內,牠一直在那,所以當你去呼喚牠,就會感知到牠的存在。
我們通常會有一種追尋,追那個 悟 的境界,後來慢慢了解,追尋是指向內追尋,而向外獲取的東西都將消失。此即 無常法則 。一切均生生滅滅,好比呼吸吐納,凡一切事物都必須 消散 ,以便生命能夠呼吸如新。
我們所看到、觸碰到、感覺到的一切終將消散,並回歸本源,退回源頭,等待著再次的重生與出現。啟程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這就是那個 入口 。
世界存在於你之內,不在你之外。如果你見到了自己內在的浩瀚無垠,就算銀河也不過是一抔土。當一個人的言行和心態沒有瑕疵,他就能隨時調整自己的小宇宙,並且超脫橫向的領域。
在橫向的象限裡,凡事都是既定,包括生與死。而一旦超脫了,他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讓世界與他的本質共鳴。物質世界水平向(橫向),唯精神世界垂直向(上下向)。物的世界只能堆積、聚散;只有精神世界才有提升(向上)的空間。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絕望時,會察覺到人生的不完整和自己的無能;唯有現實逼到他無法呼吸時,「心靈的學校」才會出現。發現「學校」,是一個人一生中最不尋常的事,更是逃離群體催眠的機會。因為你忽然了解了,所有你看到的、包括環繞在身邊的一切,並不是這個世界本身,而只是一種表述。
投射在你視網膜上的影象並不代表真實的世界,只是對其的描述;是一個向你重複了無數次的故事,一個傳說罷了。人的知識不可能比他的本質更大或更小,一定是恰好等量的。去了解,就是去獲取。你的本質越豐富,你的所知才會更豐富。
生命有三大奧秘。對鳥來說,是天空;對魚來說,是水;對人來說,是人自己。也就是說,對人來說,靈性不在天上,不在水中,靈性的奧秘就在人的心內。
我們要從自身開始,不是去 改變 自己,因為我們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就更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 我是誰 ,我們才會步入意識的維度。在這裡,不必要的痛苦才會終結。
當我們不再逃避自己時,就會發現,我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蘊藏著獲得清晰的心靈與智慧的巨大潛能。我們於此才開始看到我們需要看到的一切。於是我們可能看到,我們就是覺知的一個 點 。
當我們向著那超越頭腦的東西敞開的時候,真正發現了什麼?當我們不急於跳到下一個想法中,而是進入定靜,並開始探詢時,會發生什麼?靜靜的問:「真正的我是什麼?」此時,會變得格外定靜了。
當我們停止給自己命名時,我們所以為的 自己的樣子 就會消失,除非我們又開始給自己命名。當我們停下來的看的時候,顯而易見,那裡只有那個 看 ,一個開放的覺知的空間,此外無它,因為接下來就只是下一個念頭而已。當看者退場,被看者隨即消失。
我們就成了空鏡子,映到鏡子裡的是什麼就是什麼,鏡子前沒有東西,鏡子裡便空空如也。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去體驗一種非常簡單的 不知道 的感覺,不知道 我是誰 ,我是什麼?不知道這個片刻有什麼,不知道任何的東西。
如果我們將這個 不知道 作為禮物送給自己,並且去跟隨它,我們的內在就會有一個廣大與神秘的空間漸漸地敞開。放鬆於 不知道 之中,幾乎就像是陷入一張巨大而舒服的椅子裡,跌入一片充滿可能的領域。
超越「我只是身體」的觀念,你會發現,時間和空間在你裡面,而不是你在時空之中。一旦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了悟的主要障礙就消除了。
清空你的杯子並清潔它,否則它無法被裝滿。所謂了悟,就是認識到,鎖住你的門(無明),也是讓你出去的門。「我是」即是門。住在「我是」這裡,直到它打開。事實上,門是開著的,只是你不在門口。你等在不存在的,畫出來的門那裡,而這「假門」永遠不會打開。
自我(小我)就像一面彎曲的鏡子,縮小、扭曲了影像。移除所有屬於頭腦之物(知識),留下了「空」,留下了純粹的意識之光——存在。正如一個房間的所有傢具、物品都搬走了,只剩下一個可供使用的房間,即使連牆壁也被推倒,而空間依然會留下。這便是超越時空的實相的此時此地。
向內走,進入一種狀態,類似於清醒的睡眠狀態,在其中你可以覺知到你自己,但沒有世界。在那狀態中,你會毫不懷疑地確知,在你存在的根源處,你是自由和快樂的。唯一的麻煩是,你沉迷於體驗,並且太留戀你的記憶,要明白,真實的一切恰恰相反,你所記得的,從來都不是真的,真實只在當下。
「我能看到我是虛假的」這句話,包含了解脫所需要的一切。思考它,深入它,到達它的根源,它就會起作用。因為善性的存在,愚昧會被耗盡,然後出現所有新的形態——冷靜、無執、棄絕、超然、不變。
靈性的修行,是從語言到非語言的跨越。這任務看起來毫無希望。直到有一天,突然一切變得清晰、簡單、驚人的毫不費力。但是,只要你還對你眼下的生活方式緊抱著不捨得放開,你就會迴避進入未知的最後的跳躍。
已知的是一種狹隘的限制,走向未知會變得完全無執、超越一切自我擔憂與自我中心,是一種徹底解脫的狀態。只有沉默能表達那不可知的。
實相遍及一切,攻無不克,具備超越語言的強大力量。沒有一個普通的頭腦能毫無痛苦地承受實相。因此靈性的修行是絕對必要的。潔淨身體,讓頭腦清明,在生活中實行非暴力和無私,這對作為一個智慧和靈性實體而生存非常必要。
只有可改變的,能夠被思考和談論。那不可改變的,只能在沉默中被了悟。一旦了悟,它將深深影響那不可改變的。
意識,就像天空中的雲,水滴是其內容。雲需要太陽光使其能見,意識需要覺知中的焦點。當我們不帶著喜歡或討厭看世界,對此的意識就是覺知。這是反映出來的覺知,「我是覺知」的感覺是見證,而純粹的覺知是實相的本質。毫無疑問,由一滴水映射出的太陽是太陽的反射,不是太陽本身。在由見證者的意識所反映的覺知,同純粹覺知之間有一道縫隙,這是頭腦無法跨越的。為什麼要獲得「我是」(我存在)的想法,因為頭腦需要一個中心來畫圓。這個圓也許會越變越大,而伴隨著每次增長,在「我是」之感中,就會有一個改變。一個控制自己的人,會畫一個螺旋形,然而圓心還在,無論這個螺旋有多大。有一天,這整個企圖(野心)會被視作虛假並被拋棄。中心便沒了,整個宇宙變成了中心。把一切都作為向內走的機會。通過強烈的覺知燃燒掉所有的障礙,來照亮你的路。當你感覺有欲望或恐懼升起時,並非欲望和恐懼是錯的、必須去除的,要去除的是那個有欲望與恐懼的「人」。沒必要與欲望與恐懼戰鬥,它們也許完全是自然而合理的。要仔細審視「人」,看到其虛假性;然後,它的力量結束,「你」將終止。畢竟,睡覺時「人」就消失了。在深眠中,「你 」不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在清醒時,你就像在舞臺上扮演角色,演出結束時,你是什麼?就像看舞臺上演戲那樣看你自己的生活。你沒有身在其中,你只是看著它,當戲還在繼續時,你要記著,你只是在觀看。意志、感情、奮鬥、享受被個人如此地深深染汙,以至於無法信任。(覺醒)旅程開始時需要的澄清、淨化,只有正念能夠給予。愛與意志會出場,但必須做好準備。覺知的太陽必須先行升起——其他一切將水到渠成。對活著的渴望,恰恰是死亡的使者,正如對快樂的渴望即是悲傷的輪廓。這個物質的世界就是一汪痛苦、恐懼、焦慮、絕望之海洋。
樂趣有啊,但是它像魚兒,稍縱即逝,難得來了,很快又走了。智慧低的人不認可所有的證據,只信他自己是個例外,好像這個世界欠他一份幸福。但是這世界無法給予它沒有之物。世界的本質是虛假,是幻相,所以對真正的幸福沒有用處。
我們尋找真相,是因為我們與幻相同在時不快樂。快樂,是我們真實的本性。但我們總是不知道要上哪去找到它。一旦明白,世界不過是對實相的一種錯誤觀念,而不是它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你就會從對它的痴迷中獲得自由。
唯有與你的真實存在相一致時,你才能擁有快樂
保持完全的安靜,觀看那浮現於頭腦表面的。拒絕已知,歡迎到目前為止的未知,並以未知反過來拒絕已知。
於是,你來到一種沒有知識的狀態,只是存在,存在本身就是知識。經由存在而知曉,是直接的知識,它基於觀者與所觀的同一性。間接的知識基於感官與記憶, 基於感知者與其所感的距離,受限於這二者之間的反差。
所有靈性修行方法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一個點,就是作為「空」的體驗。空(總是)被記憶和期待(過去和未來)所填滿(而消失)。我們真正的家,在「空無」之中,沒有任何內容。意識來來去去,覺知一成不變地閃耀著。在非二元的狀態中,一切分離都停止了。
怎樣知道誰了悟了,誰沒有?唯一的證據在你之內,如果你發現自己轉向了良善。你需要做的全部,就是拋棄所有的記憶和期待。只是讓自己準備好徹底的赤裸和虛無。什麼是自我臣服?就是接受到來的一切。
除非你接受內在的冒險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否則發現不會來找你。發現什麼?發現你存在的中心脫離了一切方向,脫離了所有的手段和目的。
首先,你需要內心的平靜,這要求內在和外在之間的和諧。做你相信的,相信你所做的。其它都不需要。就像一條河流——流入實相的海洋,無論誰踏入都會被帶走。力量和恩典對所有尋求的人敞開。有時,恩典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你的性格和行為顯著而快速地變化。
當了悟的障礙在某種程度上消除時,你會突然明白。這就像磨損的繩子突然斷裂,你要做的,就是削那繩子,最後,斷裂一定會發生,可能被推遲,但無法被阻止。當世界不再束縛你,你就變成一個快樂和美麗的居所。只有當你自由的時候,這才可以快樂地生活於其間。通過失去(已知)的一切,你得到(未知)的一切。所以,有的人可能會誤會靈修,好像是否會失去什麼,其實,只是籍由失去妄念,你才過上了好日子。一切都可以在正常的生活軌道裡前行,直到你想要更超越自己,在精神層面攀上更高峰 ,你才放棄了已然得到的,去擁抱那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