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聽話?那是你沒有做好這兩點!

2021-02-23 媽咪OK


▲添加私人微信(mmbmf6)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最近一兩年,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經常在不同場合不同程度地向我表達過意見:該給孩子立立規矩了。

因為小鬧姐經常質問:為什麼就得聽你們的?為什麼你們說的就是對的?

這的確是個問題。

畢竟,三個孩子,沒規則一定是不行的。但在我們這個講究「民主」的家庭,規則怎麼制定,怎麼才能有效執行,也不是靠一根鞭子可以解決的。

在執行規則這件事上,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小鬧姐。

在我們家,常態經常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忙碌的主婦,我晚上安頓好兩個小朋友,就要匆匆忙忙地催促姐姐洗澡睡覺。

有一天,房間裡突然很安靜。被我安排去收拾書包的小鬧姐突然沒了聲音。這樣的安靜真是讓人不習慣,跑進去一看,原來小鬧姐在看希臘童話系列,手裡捧著一本《特洛伊戰爭》,床上還放著一本《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

 

「8點50去洗澡!」說完我就走出了。那時候距離8點50還有8分鐘。

 

到了時間,我在客廳扯著嗓子叫:「該洗澡了!」

 

沉默!持續的沉默!

 

事實上,她大概壓根沒有聽到我說什麼。直到看完一本,才走出房間,刷牙洗澡換衣服。這時候是9點。

 

當她沉默的這段時間裡,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要規定她是8分鐘後洗澡,而不是讓她看完書洗澡?!她肯定要看完書才走出來,我那時候要責問她為什麼不聽話嗎?我這樣「放任」她,會不會導致以後無視我提出的規則呢?


小鬧姐現在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不高興的時候經常扯著嗓子抬高八度叫:為什麼都要聽你們的?為什麼不能聽我的?

 

別說,這還真是個問題——為什麼在家裡,就該是父母制定規則?為什麼我們制定的規則,常常被她打破?

 

關鍵還在於規則的形成過程。如果是靠父母的權威制定的,孩子不是真的認同這個規則,即便是遵守規則,那也只是表面現象,一旦監督不在,打破規則就是難免的事。

 

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起他們家跳沙發的事,就很能看出問題。

 

朋友說,他們家爸爸最煩孩子跳沙發,覺得既不安全又有灰塵,所以嚴禁孩子們跳沙發。孩子們若是跳沙發,被爸爸發現了,必然就是一頓教訓。但是如果沒有爸爸在,小孩子總是熬不住會在沙發上蹦躂幾下。

 

你看,由於規則是靠權威制訂的而不是自發形成的,再加上不同的監督者對於同一個規則執行的程度不同,孩子們就會「看菜吃飯」,根據後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他們的關注點不是不跳沙發,而是爸爸在儘量不跳,媽媽在就無所謂。

 

但如果跳沙發是危險的,這個結論是孩子自己得出的,那麼不跳沙發就能成為孩子們內化了的規則。因為從沙發上摔下來,他會受傷、疼痛。於是他就會自然地去遵守這個規則。

 

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從沙發上摔下來過,這說明他們的平衡性、協調性已經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那麼,不能跳沙發就只是成人的一個觀念而已。

所以,我們是不是要反省自己制訂的規則是不是一定正確呢?

 

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在不同階段也是不同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對規則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這一階段,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們還沒有約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要擺脫孩子的自我中心,這一階段就是要和同伴玩耍,促進形成合作關係。

 

第二階段:權威階段 (6-8歲)。這一階段:兒童一方面絕對遵從成人、權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們也服從周圍環境對他們所規定的規則或提出的要求。

 

第三階段:可逆階段(8-10歲)。這一階段,兒童不再認為成人的命令是應該絕對服從的,道德規則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規則是一種相互約定。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斷好壞的標準不是以權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準,認為公平的行為好的,反之就是壞的。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這一階段,兒童不再刻板地按就是固定的規則去判斷,而會考慮到一些具體情況,從關心和同情出發去判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階段,孩子信任大人,願意服從大人。但是,這一階段成人利用自己的權威,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約束,可能會培養出「遵守規則」的孩子。但是,孩子真的是從內心認同這些規則嗎?更可能的是,只有表面的遵從,一旦離開監督和堅持,「好孩子」就不見了。

制定的規則,孩子如果沒有遵守,有時真會覺得權威掃地,忍不住就會叉腰一吼:我是你媽!我說的你就得聽!此言一出,每每就會陷入和孩子們「爭權奪利」的輸贏戰。可惜的是,和孩子鬥,贏的一方,最終總是輸家。(毫無疑問,指的就是我!)

所以有效的辦法,還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做好他們的榜樣,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

比如,小鬧姐到了睡覺時間,遲遲不關燈;我問她:是你自己關燈,還是我來關燈。她選擇自己關燈。

大寶因為尿褲子中途從飯桌撤退,不想再回去吃飯;我問他:你現在是吃飯,還是去睡覺。他選擇繼續去吃飯。

讓小寶整理玩具,完全沒有回應;我走過去,一邊唱「愛收拾,愛收拾,我也愛收拾」,一邊收拾玩具。於是,他也一邊唱一邊收拾。

(之前ok媽就這點專門分享過,可以回復「不聽話」查看「怎麼可以讓孩子不吵不鬧真正接受你的建議」。)

……

即便是做同一件事情,只是換一種表達,讓他們有選擇權,做他們的榜樣,他們就能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沒有鬥爭,沒有輸贏,快快樂樂地遵守規則,帶孩子這麼難的事情其實也可以變得有樂趣。

鬧鬧媽:二胎是個雙胞胎,因而成為了三孩媽媽,於是專心帶起了娃。自稱「一孩照豬養,二孩照書養」的逆向典型,在比較中更知育兒對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原創,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微信號:mmbmf6,並標註「媽咪OK」詳細介紹和二維碼,否則視無效。)

最後提醒大家,本周五我們請到大咖李月萍來給我們講課:孩子微量元素補充和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錯誤的細節,如果想參加,可以關注「媽咪ok」,回復「李醫生」。具體課程內容查看推送第二條。

關注公眾號「媽咪OK",回復標題前數字即可查閱相關文章。閱讀更多關於睡眠、餵養、情商、智商、大腦、心理等文章,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412【理解】摔東西、膽子小、撒謊……媽媽,你真的懂我嗎?HOT

413【諾貝爾】得諾貝爾獎的牛人們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我們全都學得來

414【不聽話】「不不不」,我就是不聽你的話。媽媽,因為戰爭是你挑起的HOT

415【伴侶】告訴你的孩子:不能選的伴侶 HOT

424【如何設立規矩】爸媽不強勢,孩子養不成好習慣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我們竭力想讓他們避免犯錯或者做一些不恰當的事情,於是,我們告誡孩子不要去做這件事,但事情的結果往往是:明明是父母三令五申禁止的事情,孩子偏偏還是去做了。這時候,我們會認為:這個孩子不聽話,對吧?孩子不聽話,究竟是怎麼回事?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你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自己也越來越控住不住脾氣。 每一天都會有很多很多的媽媽,列舉孩子的種種行為,最後加上一句同樣的發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很多時候,孩子就像「戀愛中的小女孩」,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說不出口,想要父母來「猜一猜」。 我們有時候生氣孩子的「不聽話」,只是在懊惱和不解:這孩子到底想要做什麼? 其實很簡單,孩子只是想要我們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心。
  • 文墨軒練字: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①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現在很多孩子不聽話,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而且振振有詞。不聽話總是讓家長煩惱的,家長說:「孩子實在是讓我生氣,真是恨不得打他幾下,可打了以後又是自己心疼。」「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得我的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的,只有我衝他喊時,他才會聽我說兩句。」
  • 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都怎樣了?看完近況,還敢逼孩子繼續聽話嗎
    「聽話哲學,也有其合理之處:若孩子不聽話,很多中國家長就會覺得生不如死。」所以對於父母來講,想要孩子聽話也無非是這兩點:他們希望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能夠輕鬆一點。在《冰糖燉雪梨》中的喻言與他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相處方式,喻言是一個滑冰天才,才十七歲就拿到冠軍,但是在平時,他總是一個人,也沒有朋友,原因就是他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她母親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家喻言最聽話了。」02聽話的孩子,他們的現狀如何?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有一次閨蜜送孩子去上學,結果馬上就要遲到了,兒子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慢慢悠悠,這時閨蜜徹底火了,不停地給孩子說:"就要上課了,你怎麼就不能快點,剛才我就提醒你很多遍了,可你就是不聽,還是在這裡磨嘰。"閨蜜還沒有說完,孩子就開始捂著耳朵並朝閨蜜吼叫道:"你有完沒完,你能不能夠不嘮叨了?"接著甩門就走。
  • 當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時,你該怎麼辦?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一些中小學老師反映「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而且一些做家長的也在反映:「我們家的孩子怎麼變得不聽話了呢?」對於這種現象,一些家長不免感到發愁、著急,更有甚者還因此開始「訓斥孩子」。總之,這樣的家長們仿佛總是想不出一個合理的方法, 來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家長別逞一時之快,讓孩子承擔後果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用拳頭「打」向孩子。上面的三位父母,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你:孩子乖,母慈子孝,孩子鬧,拳腳相向,慈母嚴父變武行,打孩子不僅打出內傷,自己還後悔不已,再看看要麼孩子該怎樣還是怎樣,要麼形成暴力傾向。很多父母都知道打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可在孩子不聽話時,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逞一時之快,總是打完孩子又心疼➕後悔。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
  • 做好這兩點就行了!
    只要黑五網一和聖誕前賣得不錯的賣家朋友們,都會糾結一個問題:快斷貨, 不給補貨,怎麼辦?有人想盡辦法想用黑科技「突破限制」,有人找海外倉先發過去,隨時準備補貨入倉。但是你有沒有考慮到,不能補貨,或者允許補貨數量太少,也許是你的運輸方式有問題,和你的多餘貨件沒有刪除導致的。
  • 孩子不聽話,家長與其打罵,倒不如嘗試一下「阿倫森效應」育兒
    如果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讓我們頭疼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不聽話了。有些父母發現不論用怎樣的手段,孩子都沒有辦法達成聽話這一點,因為此事父母覺得尤為燒腦。張先生的兒子在小的時候就比較調皮,以至於在上小學的時候,張先生不斷的告訴孩子不要去惹事。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因為在學校裡跟其他的小朋友打架被找了家長。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在教養孩子這一條路上,父母遇到過不少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其中最為讓父母頭痛的就是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小編甚至聽到有父母調侃: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打一頓就好!小編聽到以後只覺得哭笑不得,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一個比一個精明,跟爸爸媽媽鬥智鬥勇,有時候真是故意跟爸爸媽媽作對。
  • 孩子蠻橫、愛發脾氣、不聽話,是家長這件事沒做好 | 團購
    不能因為你是小孩,沒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你的。」這就是在對孩子「邊界感」的提醒。「社交邊界感」在我們日常社交中,很重要,在小朋友的圈子,也是一樣的。沒有界限感的孩子,不懂得「我的」和「別人的」,不理解社交,社交能力差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喜歡我行我素,逆反不聽話;跟家人大喊大叫;不會分享,不受其他小朋友喜歡;被欺負,融入不進小朋友群體;……相反,從小幫孩子建立好社交界限感,幫助他們理解人與人之間良好的社交方式的孩子,更有自主意識,不容易被人欺負,也更容易在小朋友的小圈子裡
  • 孟媽閒聊 | 是孩子不聽話,還是你不懂他?
    買這買那最後都是給自己買「心理安慰」,而沒有站在寶寶的角度想過ta究竟需不需要「補」。  「別人家的孩子都XXX,你也要XXX」 攀比成風也是一大怨結,比身高比體重比成績,什麼都比。有的媽媽給孩子買東西根本不是從需求出發,而是從「隔壁家媽媽買沒買」出發…別人家買小車車,她就買小車車;別人家教娃學鋼琴,她也讓娃學鋼琴…
  • 孩子不聽話,總和父母對著幹怎麼辦?
    平時讓他幹什麼他也不幹?無論是嚴厲的說,還是懲罰他,都沒用,越是不讓幹的事情,他就越想幹,作為成年人,我們先想想自己,你喜歡被人安排乾這幹那嗎?如果你沒聽別人的安排,願意受到威脅,會懲罰嗎?你想做的事情都不讓做,但是又不給一個充分的理由,你喜歡這種感覺嗎?
  • 愛上一個註定得不到的人,做好這兩點,餘生才算安穩
    人這一生,遇上誰,會愛上誰,似乎都是無法預知的。緣分似乎是天註定的,會在你完全沒準備的時候,就那樣突如其來。有句名言是,一份完美的愛情是對的時間裡遇到了對的人,如果這兩個因素錯了一個,那都難以成為完美的愛情。無論是對的時間遇到錯的人,還是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都可能成為一場註定無法在一起的悲劇。
  •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 大都希望孩子聽話
    引言: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說:要乖,要聽話。這句話,也是許多中國父母對自己孩子說的話:要聽話。直到有一天,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嗎?只是這個時候,我已經長大了。現在,當我要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時,我不禁要問自己:我的話,就是對的嗎?孩子的話,就是不對的嗎?
  • 孩子不服管教,越罵越不聽話,和這點直接相關,學學「低聲教育」
    很多人會發現,文化水平越低的父母說話的聲音越大,教育水平高的家長與子女交流時就越冷靜,即使孩子犯了大錯,這些家長處理起來也會有條不紊,不會慌張。家長們知道生氣不能解決問題,但遇到孩子的問題時總是顯得焦慮不安,而有些孩子父母越批評越不聽話。
  •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這是怎麼了?
    她從小聽話懂事,什麼事情都不用她的父母為她操心,每天能自律的早睡早起,還能幫忙照顧弟弟,叫弟弟起床,自己為家人做好早餐。到了晚上,她會輔導弟弟寫作業,那時候我們和她是小學同學,她小學的成績是很優異的,她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是班長,學習成績很好,得過的獎狀不計其數,據說後來也考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 青春期的孩子不聽話,那是因為你沒看這篇文章!
    「三條高壓線」分別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它們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意識,破壞親子關係。「兩個陷阱」是「有條件的愛」和「輸不起的心態」。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做某件事的動力,這是交易而不是愛,在這種條件下,你無論做什麼,孩子都不會感受到你的愛,他不會感激你,他認為這是有條件的交換。
  • 孩子叛逆不聽話總是作對怎麼辦?這樣做,比家長喊一萬句都有效!
    「不知為什麼,聽話的孩子學會了生氣,總是和我對著幹。最近天氣很冷,我讓他穿毛衣,他說:"沒這個必要。「他的頭髮很長。我說。"你的頭髮都長得遮住眼睛了,既礙事又沒顯得沒精神,去理髮店理個頭髮吧。「他立即反駁說:「我喜歡這樣!反正不管你說什麼,他都會給你一個「不」字。
  • 孩子哭鬧任性不聽話,愚蠢的家長打罵孩子,聰明的家長說這三句話
    可慧慧壓根不聽,非要鬧著穿這件棉襖。媽媽生氣地拍了拍慧慧的屁股:「你這孩子一點也不聽話!」慧慧挨打後,更是大哭大鬧。媽媽無助地看著她,不知道究竟如何是好。這個時候爸爸來了,了解完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抱著慧慧說:「爸爸知道你不能穿這個可愛的小棉襖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