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脫貧、戰疫的雙重考驗,網際網路業態迅速發展,短視頻、直播、電商等網生內容從業者呈井噴式增長,從娛樂形式、消費習慣等多方面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新業態催生新職業,而新職業需要培育,大量從業者的入局造成了素質的良莠不齊。如何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導向,如何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成為保持業態良性循環、多元共贏、健康發展的關鍵。
由浙江衛視提出打造的《藍莓孵化營》以「綜藝+短視頻+直播」這一全新模式展開,在特別執行官楊瀾,首席孵化官王祖藍、李誕、張萌以及項目推進專員陳歡的協助下,21組項目人在節目中通過「短視頻創作」及「直播」兩種方式完成競技挑戰,通過不同能力的塑造,最終成長為突破大小屏界限的「無界」主播。節目別出心裁地以直播、短視頻創作為綜藝內容核心,力求為網生職業從業者訂立合格線,並通過大小屏聯動傳播打破觀眾之間代際的壁壘,在內容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之間實現有效統一。
在公益助農活動中,《藍莓孵化營》的項目人集體「下鄉」,前往浙江溫州、浙江衢州、吉林延邊三地了解當地的農產品,製作地窖辣白菜、醃黃魚、去養雞場體驗農戶的艱辛,親自進行實地考察。並通過網絡途徑將讓豐富的特色農產品從「沒有條件走出大山」,到乘上《藍莓孵化營》的翅膀,飛出大山、通往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不僅能夠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還能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地方發展。
除了公益助農外,在「國貨衝衝衝」主題直播中,《藍莓孵化營》向觀眾展示了絨花、魯班鎖、苗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旗袍、油紙傘、團扇、老北京布鞋、硫磺皂等經典國貨以全新的產品形態出現在節目當中。
無論是短視頻創作還是綜藝模式,優質內容永遠是核心競爭力。儘管技術不斷革新,但優質內容永遠是根本,只有突出時代價值觀、彰顯人性閃光點的內容才會擁有影響力和生命力,才是吸引受眾、引領輿論的「硬通貨」。
因此,在堅持公益助農的同時,《藍莓孵化營》還通過內容創作進行文化輸出,用「萬有引力」「大自然的饋贈」「碰撞」等開放性短視頻選題深挖社會層面內容。在《藍莓孵化營》中,無論是參與扶貧助農的公益活動還是深挖社會議題的短視頻創作,都體現了文藝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功能,也反向拓展了節目自身題材領域和價值空間。
文/牛夢笛
來源/光明日報
內容來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