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算力達到極致,送餐員時間無法再縮短,輪到用戶讓步了?

2021-01-18 程程瑾瑜

外賣平臺又出事了。

近兩日,網友對外賣平臺進行了兩輪討伐,第一輪是起源於網上的一篇名為【外賣系統,困在系統裡】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當下外賣平臺為了將外賣員的效率最大化進行的一系列優化,而這個優化當然是依靠算法,目的是為了讓外賣員用更少的時間送更多的餐,在效率和市場上始終保持緊鑼密鼓的節奏。

由此,效率保住了,市場也開拓了,但所有的副作用都轉嫁到了外賣員身上。為了趕時間,外賣員要逆行、闖紅燈、超速,和商家吵架也是常有之事,爭取每一份外賣都準時地送到用餐者手上,只要時間超了就是扣錢,這個錢用餐者能拿到很少的一部分,大頭還是屬於外賣平臺。

外賣平臺、外賣員和用戶這三者,形成了一個閉環。

外賣平臺為了效率極大的優化送餐路線,一旦送餐路線無法進一步的優化的時候,就把主意達到了可以擠擠就有潛力的人身上,比如,算出外賣員之前送餐路線的平均時間,在這個基礎上每次送餐時間規定的稍微短一點點,由此積少成多,送餐時間也從40分鐘變成了30分鐘,再到25分鐘。

在這個過程中,能讓步的對象並不多,外賣員本身就是為了賺錢爭分奪秒,他們依仗著外賣平臺,就得遵守平臺的規則,從某種程度上,大部分外賣員的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識不足以支撐他們為自己爭取更應當的權利,或者說,與其有這功夫,還不如多跑幾單為家人多寄一點錢。

當外賣員被優化得差不多了,那就只能優化用戶了。用戶這麼的操作空間非常大,例如,當外賣員快遲到的時候,餐還沒送到但會請求客戶讓自己提前點一下送到。再例如,當外賣員遲到的時候會叫你不要投訴,順便再點個好評,又比如,當外賣員把飯菜散了後,讓你大人不記小人過。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會同意,自己的利益被傷害到的同時還不能有意見,有的人不同意,會被人說不近人情,人家工作也不容易,就不要那麼計較了,而你自己投訴或者計較了後看著外賣員落寞的聲影,你心裡也不好受。但是,你又有什麼錯呢?你只是在很累的時候或者不想動的時候,花相應的錢買相應的服務,但服務和花費不對等時候,為什麼不能發洩自己的不滿呢,這個道理在哪裡都說得通吧。

原本,我們認為這樣的問題大致就處於這樣的一個模糊地帶,會繼續保持下去,但某平臺的一篇聲明卻戳破了這個一直存在的問題。

該平臺說,既然大家這麼心疼外賣員,那我們把決定外賣員命運的按鈕交到大家手上,在平臺上添加一個多等外賣員五分鐘的功能,潛臺詞是,誰心疼,誰買單。

這樣說,大家自然氣不過,大家希望的是你平臺能夠優化自己的系統,讓外賣小哥能夠更合理的安排送餐,或者說能在超時的時候不罰錢,讓超速、逆行以及創紅燈的情況更少一些,平臺不能為了賺錢就犧牲外賣員的健康問題。

但是你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用戶怎麼選擇呢?外賣員遲到了,這個功能你按不按,按了就遂了平臺和外賣員的意,犧牲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按,有這個功能你都不按,為什麼不能相互體諒呢?這不是把原來存在的問題激大化嗎?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看。

有沒有可能,平臺在算法上已經優化到了極致,已經無法在配餐路線上縮短更多的時間,至少短期內做不到。而為了保持競爭力,將外賣員也優化到了極致。暫時就剩用戶沒動手了。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該平臺在時間上寬容許多,那會發生什麼事?平臺取消對外賣員處罰的話,外賣員會不會得寸進尺,這家晚點沒事的,那家晚點也沒事的,那一整套流程下來,會超出多少時間?長久下來,最不滿意的只會是客戶,客戶自然會去找更符合自己心意的平臺。

如果允許外賣員更多的送餐時間的話,平臺單子減少,用戶拿到餐的時間變久,外賣員收入變少,是三輸的局面。

其實細究下來,我們會發現,資本和人文關懷自古以來是對立的,企業家上的第一課就是,企業的商業道德就是為企業賺錢,這個才是唯一的標準。但在這個問題上或許不是簡單的賺不賺錢,而是市場的問題。

你能約束這一家,少點單子少點錢,但其他未出頭的平臺正在後面虎視眈眈,你對這塊市場放鬆,人家會一口咬下一大塊肉,所以說得誇張點,當下很多企業是處於不進步就是後退的過程,賺錢和無法生存沒有中間節點,就是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還記得當時的某度外賣嗎?在一次春節表示過「人文關懷」不讓外賣員加班加點後,外賣員直接選擇了其他平臺,被某團佔據了大部分市場,資本真的是很殘酷的。

最有希望的改變便是政府來約束,但是這個約束標準又是一個難題,如何制定外賣員不減少收入的同時能保證安全,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不減少效率的同時不做違規行為,這一點至少從當前來看很難做到。

無論是平臺還是用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說話,這一點上平臺始終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是甲方,平臺是乙方,我們令雙方不開心了,但是我能選擇其他平臺,你能選擇其他用戶嗎?你能忽略掉大部分用戶的意見只服務小部分客戶嗎?做不到的。

所以在這麼大的輿論聲下,我很意外該平臺還是堅決尊重用戶自己的意見,潛意識還是希望能上架這個功能,這讓我們想到上次某巢儲物櫃,在大眾的反對下還是堅持開始收費,截止至今,用戶量應當是少了很多的,至少我本人來說,現在已經減少了該儲物櫃的使用。即使某些時候實在要用到或超時了,也會叫快遞員將快遞取出來再送到我手上。

如果某餓平臺實在要上架該功能的話,一旦影響到了用戶的用餐體驗,那另一個大平臺和其他待出頭的平臺也會伺機而動,後果也是不一定能承受的。

相關焦點

  • 從國內程序媛到墨爾本送餐員,我經歷了啥?
    從小臉皮極薄,也沒有體驗過辦公室之外工作的我,懷著開放(獵奇)的心態,抱著豐富體驗(作死)的態度,就這樣開始了墨爾本送餐員的體驗。當時的送餐平臺叫墨爾本送餐,用戶主要是中國留學生以及少許上班族(基本都是華人)。用戶在平臺上下單後,後臺運營人員把單分配給送餐員,送餐員從商戶取餐並墊付餐款,送餐上門時再收款。
  • 如果送餐員也秀色可餐? 美女送餐員爆紅日本
    前段時間,國內兩大外賣平臺外賣員的新頭盔,讓外賣小哥們又火了。‍機緣巧合作為Uber Eats girl開始工作時,她也接觸到抖音。突發奇想將自己Uber Eats送餐的視頻上傳,結果關注人數激增。Uber Eats送餐員和抖音博主的身份已經捆綁在了一起,使得她已經無法放棄任何一個身份了。第三個出場的堀小姐姐的理由就更直白明顯了。
  • 新加坡送餐員也不容易,一單竟然要騎40公裡!!
    送餐員接到一項長途工作,要他騎腳車從武吉班讓到後港取魚湯,然後再送回武吉班讓給顧客,全程超過40公裡,卻只給5元送餐費。陳思偉說道,在冠病疫情暴發前,他原本是一名經理,但因冠病暴發而失業,從7月起就當起送餐員,10月份後轉到Foodpanda平臺送餐。
  • 美國「餓了麼」送餐員:沒有小費過不下去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外賣平臺的送餐員們每天都在為了生計奔波。他們想方設法搶時間,甚至冒著受傷風險,只為了多接單多送餐。但與中國送餐員不同的是,美國送餐員在送餐之外,還要關心消費者到底給了多少小費。小費是他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小費,美國的送餐員們甚至連最低工資都拿不到。01、40分鐘送餐8美元小費近期一段美國外賣送餐員的吵架視頻引發了網絡熱議。
  • 給外賣送餐員多五分鐘可以嗎?為了五分鐘需要付出的代價有多高?
    對於給外賣送餐員多五分鐘,一位網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點外賣無非兩個原因,一是不會做或者會做不想做; 二是趕時間或者節省時間。誰都希望外賣能夠及時送達,為外賣員多等五分鐘,意味著我們要多等五分鐘才能吃到點的餐。可能有部分人會接受不了,但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一下,是可以理解的。
  • 誰在催促外賣騎手再快點?顧客,還是平臺?
    >廣西河池,一外賣員撞傷騎車學生後逃逸,繼續送餐;……那究竟是 誰在逼著外賣員不顧自己與他人的安危持續違法呢?平臺導航不考慮繞路和等待紅綠燈一位騎手曾憤怒地表示:「它(算法)基於直線距離預測時間長短。但我們送餐不是這樣,需要繞路,還要等紅綠燈……」導航指示騎手逆行,甚至是引導「穿牆而過」2019年10月,貴州騎手小刀在知乎發帖稱,美團有引導騎手逆行的情況。
  • 在加拿大多倫多做Uber Eats送餐員是怎樣的體驗?送餐一日體驗日記
    昨天上午我在Uber Eats手機APP上提交了一個申請做他們的送餐員,因為我一直都特別好奇在多倫多做Uber Eats送餐員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Uber Eats的送餐員申請流程特別快,大概兩個多小時審批就通過了,所以昨天我就正式成為了Uber Eats的送餐員,但是昨天我並沒有去送餐,因為我還沒有做好心理建設,今天我已經準備好了,邀請大家跟我一起體驗一下,做一個Uber Eats的送餐員的每一步是怎麼運作的。如果你申請做他們的送餐員,他會給你一個連結,讓你下載這個APP叫Uber driver。
  • 廣東中山市:送餐員砸摔並腳踩顧客的外賣
    外賣平臺的出現方便了大眾生活,但是由於外賣員素質各有不同,導致有時會出現外賣員對外賣動手腳的事情,這讓人防不勝防,這也導致多方矛盾無法得到解決。這不,廣東就有一外賣小哥因配送距離太遠,拿外賣撒氣的事件,現場情形讓人氣憤。
  • 應聘送餐員卻陷入車貸,西安「餓了麼」強制送餐員高價貸款買電動車!
    當事人講述應聘送餐員卻陷入車貸一輛電動車共需支付7千多元王先生說,他年初應聘「餓了麼」送餐員,面試後,工作人員給他開了個條子,讓拿著身份證、銀行卡去西安北關一家摩託車車行提車。王先生算了一下,每月還貸款300多元,18個月才能還完,這樣算下來一共需要支付7000多元。當初他一個人到「餓了麼」的指定車行辦理手續時,車行工作人員稱餓了麼公司已經墊付了700元首付款,他本人不用交錢,那700元會在他當月工資裡扣除。當月他的工資裡也的確被扣除了這部分錢。當初他是相信「餓了麼」這樣的大公司,只要靠勞動就能賺到辛苦錢,沒想到會背上18個月的車貸。
  • 殘疾送餐員:我們沒什麼不一樣
    3月7日上午,送餐員薛明將餐品放入摩託車後備箱準備送餐。他的左手四指無法伸直,被鑑定為四級傷殘。  「您好,您點的外賣到了,麻煩出來取一下!」3月7日上午9時30分,送餐員薛明接到了他當天的第一份外賣訂單,《工人日報》記者跟隨他騎行兩公裡,將一份熱騰騰的豆漿送到了顧客手中,「祝您用餐愉快!」薛明將餐品託住,雙手奉上,顧客微笑致謝。
  • 最強送餐員1-16集劇情介紹 最強送餐員韓劇全集在哪可以看
    第1集:送餐員的日常崔江洙是一名送餐員,他在這個行業已經幹了五年,並且在首爾的多家麵館工作過,在每家麵館工作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丹雅每天準時上班,送餐的速度最快,得到的好評最多,巷子裡的人都很喜歡丹雅。丹雅送餐回來看見了江洙,兩人都是一副驚訝的表情,丹雅故意整整江洙,讓江洙按照她的要求坐在凳子上,江洙不從,丹雅立即錄取了江洙,這讓江洙十分意外。丹雅和江洙一起送餐,巷子裡的人都喜歡丹雅,不喜歡這個新來的,就連巷子裡的狗都對江洙存有敵意。丹雅送餐到一個男人家裡,男人看見丹雅長得還算漂亮,想要佔她便宜,差點被丹雅卸了手臂。
  • 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給送餐員交社保和保險嗎 工資有多少
    國內餐飲外賣平臺在經歷了粗放式生長後,目前正逐漸回歸理性,同時被催熱的還有外賣送餐員行業。­  有關行業調查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外賣用戶已經突破1.5億,月平均工資近7000元的外賣送餐員,撐起了千億級規模的餐飲外賣市場。
  • 生活不易之《最強送餐員》
    有一段時間,活的很喪,覺得自己很慘很慘,沒有誰比我更倒黴,沒有任何錯的我,無辜的被這血緣關係連帶,背負著無望的負擔。
  • 偽造送餐匯款記錄想吃霸王餐,女子被捕!送餐員的艱辛有誰知?
    其實本地的送餐服務總會有一些負面的新聞出現,但也有暖心的一幕。送餐員湯水洩漏導致紙袋破裂,食物掉落一地,但好心女顧客沒有責怪送餐員,還給了他五元小費!女顧客從日式餐館Takagi Ramen點了價值33.90元的日本料理,送餐員領餐後騎著腳踏車,將食物送到顧客的家。在路程中,湯水稍微洩漏,導致紙袋有點潮溼,而且食物相當重。當抵達目的地時,紙袋無法承受食物的重量而破裂,當他把袋子拿出來的時候,食物直接掉落在地上。
  • 58同城發布長三角就業大數據:普工崗位招聘及求職需求最大 送餐員...
    作為國民招聘大平臺,58同城從招聘求職大數據出發,為長三角就業形勢畫像。據58同城招聘研究院於近日發布的長三角就業大數據顯示,2月1日-2月29日期間上海招聘、求職需求均位居城市群第一;批發和零售業招聘、求職需求均居行業首位;普工崗位招聘及求職需求均為最高,長三角企業平均支付月薪為6425元,送餐員月薪最高,為8221元。
  • 【警惕】女子點外賣遭送餐員猥褻,逃出房間呼救!監控視頻讓人不寒而慄!
    ▲監控截圖 21點31分送餐員已進入酒店此時送餐員稱,「已經將到了房間門口」,等待許久的李小姐便穿著睡衣開了門。這時,李小姐意識到情況不妙,十分驚恐,就順手把快餐扔向了送餐員,同時向屋內跑去,並大呼救命;而送餐員則一把抓住李小姐的胳膊,阻止李小姐呼救,並把李小姐按倒在了房間的床上。在送餐員對李小姐繼續實施猥褻動作時,李小姐一邊掙扎一邊呼救,並乘機用腳踢開了送餐員。
  • 雪梨華人送餐員再次集會,抗議熊貓外賣未將被解約騎手復職!
    工會在雪梨華人區Burwood翡翠廣場(Emerald Square)發起送餐員集會,新州工會秘書Michael Kaine、立法會議員Daniel Mookhey到場發言,十餘名送餐員也到場聲援。而李湘黔斥責熊貓外賣的「降酬計劃」如「小刀割肉」,」從$7.5澳元,到$7澳元,再到$6…最後降到$3,熊貓外賣一次次壓榨我們…我因為在微信群聲援楊軍而被解僱,沒有任何溝通的機會。「發布會結束後,今日澳洲App記者現場採訪了楊軍與李湘黔。楊軍是一名摩託騎手,今年50多歲,有4名子女,其中最小的只有11歲。
  • 美國版餓了麼、外賣巨頭Doordash送餐員偷吃、偷包裹、打人... 你還敢叫外賣嗎?
    約克郡的Chris Payton說,他通過DoorDash(美國一外賣送餐平臺)在一家燒烤餐廳點了六根牛肋,結果發現Dasher送餐員(Dasher:DoorDash對公司外賣員的名稱)在把外賣送到之前,已經吃掉了兩根牛肋和一些華夫薯條。Payton拍下了他收到的不完整訂單的照片,有兩根牛肋好像從剩餘的肉上「被扯掉了」。福克斯43頻道報導說,似乎還留下了牙印兒...
  • 新加坡腳踏車送餐員申訴:被要求騎40公裡送魚湯
    右圖:送餐員申訴這一餐若真要送達,將耗上三四小時。(取自面簿)送餐員接到一項長途工作,要他騎腳車從武吉班讓到後港取魚湯,然後再送回武吉班讓給顧客,全程超過40公裡,卻只給5元送餐費。陳思偉(30歲)告訴《新明日報》記者,在冠病疫情暴發前,他原本是一名經理,但因冠病暴發而失業,從7月起就當起送餐員,10月份後轉到Foodpanda平臺送餐。
  • 首發|融資20萬加元 他將中餐外賣送至多倫多 滿足1萬用戶口腹之慾
    韓笛選擇了外賣平臺。彼時,他正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讀大二。「吃飯非常不方便。」距離學校最近的中餐館在3~4公裡的一個小廣場內,坐公交要40~50分鐘。同學們吃飯要麼開車到店,要麼打電話到餐館定外賣。加拿大的外賣行業相當原始,「感覺像國內5~7年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