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又出事了。
近兩日,網友對外賣平臺進行了兩輪討伐,第一輪是起源於網上的一篇名為【外賣系統,困在系統裡】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當下外賣平臺為了將外賣員的效率最大化進行的一系列優化,而這個優化當然是依靠算法,目的是為了讓外賣員用更少的時間送更多的餐,在效率和市場上始終保持緊鑼密鼓的節奏。
由此,效率保住了,市場也開拓了,但所有的副作用都轉嫁到了外賣員身上。為了趕時間,外賣員要逆行、闖紅燈、超速,和商家吵架也是常有之事,爭取每一份外賣都準時地送到用餐者手上,只要時間超了就是扣錢,這個錢用餐者能拿到很少的一部分,大頭還是屬於外賣平臺。
外賣平臺、外賣員和用戶這三者,形成了一個閉環。
外賣平臺為了效率極大的優化送餐路線,一旦送餐路線無法進一步的優化的時候,就把主意達到了可以擠擠就有潛力的人身上,比如,算出外賣員之前送餐路線的平均時間,在這個基礎上每次送餐時間規定的稍微短一點點,由此積少成多,送餐時間也從40分鐘變成了30分鐘,再到25分鐘。
在這個過程中,能讓步的對象並不多,外賣員本身就是為了賺錢爭分奪秒,他們依仗著外賣平臺,就得遵守平臺的規則,從某種程度上,大部分外賣員的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識不足以支撐他們為自己爭取更應當的權利,或者說,與其有這功夫,還不如多跑幾單為家人多寄一點錢。
當外賣員被優化得差不多了,那就只能優化用戶了。用戶這麼的操作空間非常大,例如,當外賣員快遲到的時候,餐還沒送到但會請求客戶讓自己提前點一下送到。再例如,當外賣員遲到的時候會叫你不要投訴,順便再點個好評,又比如,當外賣員把飯菜散了後,讓你大人不記小人過。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會同意,自己的利益被傷害到的同時還不能有意見,有的人不同意,會被人說不近人情,人家工作也不容易,就不要那麼計較了,而你自己投訴或者計較了後看著外賣員落寞的聲影,你心裡也不好受。但是,你又有什麼錯呢?你只是在很累的時候或者不想動的時候,花相應的錢買相應的服務,但服務和花費不對等時候,為什麼不能發洩自己的不滿呢,這個道理在哪裡都說得通吧。
原本,我們認為這樣的問題大致就處於這樣的一個模糊地帶,會繼續保持下去,但某平臺的一篇聲明卻戳破了這個一直存在的問題。
該平臺說,既然大家這麼心疼外賣員,那我們把決定外賣員命運的按鈕交到大家手上,在平臺上添加一個多等外賣員五分鐘的功能,潛臺詞是,誰心疼,誰買單。
這樣說,大家自然氣不過,大家希望的是你平臺能夠優化自己的系統,讓外賣小哥能夠更合理的安排送餐,或者說能在超時的時候不罰錢,讓超速、逆行以及創紅燈的情況更少一些,平臺不能為了賺錢就犧牲外賣員的健康問題。
但是你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用戶怎麼選擇呢?外賣員遲到了,這個功能你按不按,按了就遂了平臺和外賣員的意,犧牲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按,有這個功能你都不按,為什麼不能相互體諒呢?這不是把原來存在的問題激大化嗎?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看。
有沒有可能,平臺在算法上已經優化到了極致,已經無法在配餐路線上縮短更多的時間,至少短期內做不到。而為了保持競爭力,將外賣員也優化到了極致。暫時就剩用戶沒動手了。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該平臺在時間上寬容許多,那會發生什麼事?平臺取消對外賣員處罰的話,外賣員會不會得寸進尺,這家晚點沒事的,那家晚點也沒事的,那一整套流程下來,會超出多少時間?長久下來,最不滿意的只會是客戶,客戶自然會去找更符合自己心意的平臺。
如果允許外賣員更多的送餐時間的話,平臺單子減少,用戶拿到餐的時間變久,外賣員收入變少,是三輸的局面。
其實細究下來,我們會發現,資本和人文關懷自古以來是對立的,企業家上的第一課就是,企業的商業道德就是為企業賺錢,這個才是唯一的標準。但在這個問題上或許不是簡單的賺不賺錢,而是市場的問題。
你能約束這一家,少點單子少點錢,但其他未出頭的平臺正在後面虎視眈眈,你對這塊市場放鬆,人家會一口咬下一大塊肉,所以說得誇張點,當下很多企業是處於不進步就是後退的過程,賺錢和無法生存沒有中間節點,就是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還記得當時的某度外賣嗎?在一次春節表示過「人文關懷」不讓外賣員加班加點後,外賣員直接選擇了其他平臺,被某團佔據了大部分市場,資本真的是很殘酷的。
最有希望的改變便是政府來約束,但是這個約束標準又是一個難題,如何制定外賣員不減少收入的同時能保證安全,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不減少效率的同時不做違規行為,這一點至少從當前來看很難做到。
無論是平臺還是用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說話,這一點上平臺始終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是甲方,平臺是乙方,我們令雙方不開心了,但是我能選擇其他平臺,你能選擇其他用戶嗎?你能忽略掉大部分用戶的意見只服務小部分客戶嗎?做不到的。
所以在這麼大的輿論聲下,我很意外該平臺還是堅決尊重用戶自己的意見,潛意識還是希望能上架這個功能,這讓我們想到上次某巢儲物櫃,在大眾的反對下還是堅持開始收費,截止至今,用戶量應當是少了很多的,至少我本人來說,現在已經減少了該儲物櫃的使用。即使某些時候實在要用到或超時了,也會叫快遞員將快遞取出來再送到我手上。
如果某餓平臺實在要上架該功能的話,一旦影響到了用戶的用餐體驗,那另一個大平臺和其他待出頭的平臺也會伺機而動,後果也是不一定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