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摸石頭、測男友,還能化身諸葛亮觀測天象…沒錯,你聽到的這些不是又哪部神劇,卻是來自浙師小夥伴給我們爆料的有趣實驗課。
沒想到你眼中高大上的課程還能如此有趣「帶勁」吧?別人家的實驗課是夠有料的,還不快來圍觀!
內隱聯想測試
「你男朋友到底愛不愛你?」
想知道你在另一半心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在心理學的實驗室
一個簡單的「內隱聯想測試」
就可以告訴你答案。
課程名稱:實驗心理學
開課時間: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學期
這個測試是這樣的:當屏幕上出現「女朋友」這一個單詞,你的回答是溫柔或暴躁、是嫻靜或好動、是典雅或神經,(積極詞彙vs消極詞彙),答案隨你選擇。然後系統會根據你的回答等信息進行關於心理的具體分析。
等等,不要以為這就結束了!悄悄告訴你,就算你說遍了所有「好聽的話」,結果出來還是有被女友KO的可能。別問為什麼,因為根據「唐德斯減數法」,它是根據反應時間的長短,對你的選擇行為進行判斷的。(我的天吶!)看了這個測試,你是不是覺得心理學實驗很有趣,不,是非常有趣!
「看起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在之前也需要做好理論和原理的充分講解和學習,然後根據範式進行實驗的策劃,之後找被試進行試驗,分析得出的實驗數據後數據,最後才能得出結論。」汪秋清補充說道。
氣象觀測
想擁有預報天氣的「特異功能」?
上完這門課的你
只需出門前45°角仰望天空
便可知天氣變化
從此再也不怕下雨沒帶傘!
初中語文課文《看雲識天氣》裡展示了很多不同天氣裡雲的形態,我們也曾幻想過擁有預測天氣的能力。而在「氣象觀測」這門實驗課裡,地理152班就有幸學習這種能力。
通過觀察雲量、種類和形態,來預測會有什麼樣的降水或天氣狀況。地理專業的同學需要識別各種各樣的雲。比如,懸球狀雲就像懸掛在雲底的雲團,一般預兆有降水產生;如果出現像城堡般的堡狀雲,表明高空將有不穩定系統逼近,次日可能出現系統性雷暴雨;在夏半年早晨出現如棉絮團般的絮狀雲,預示著可能會下雷暴雨或冰雹。
「雲的形態雖然有很多種,但是通過實驗課的觀察,我們在生活中也能大概地預測一下會不會下雨了。」 地理152班的許靜依說。
釘釘子、砸核桃……
榔頭雖然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但用處也是不少
那麼磨一把榔頭到底有多難?
一起感受下!
上面這把高大上的榔頭,通過鑽、磨、銼、鋸、鑿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是機電技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金工實訓課上的實踐成果。
「鉗工技術是機械加工中最基礎,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門技術。這把看似簡單的榔頭,就涉及到了銼學加工、鋸學加工、鑽孔,擴孔等多個理論知識。」機電技術教育143班的毛旭超介紹,榔頭的製作要嚴格根據設計圖紙,將一塊圓柱形的毛坯料做成四方四正、頭部有斜角的榔頭。
據毛旭超回憶,第一次做榔頭大概需要5天左右的時間,因為鉗工技術是一項很考驗「手藝」的技術,所以在他們製作過程有退休的高級技師進行指導,來提高這個實驗的完成效率。
菠蘿、瓜子、桔子、桃子……
擺在你的實驗臺上
你的牙齒是否已經蠢蠢欲動
忍不住上去大快朵頤
原來這節誘人的「吃瓜果課」是植物生物學課程中的一節實驗課。而所謂的「牙齒解剖」就是用牙齒代替小刀,「解剖」完果實後打包進肚子。
植物生物學實驗一般都是先觀察永久裝片,再自己製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而這節獨特的「牙齒解剖課」則在這些步驟後多了處理實驗材料這一步,所謂的處理方法當然就是下肚啦。
但是不能單單當一個「吃瓜群眾」哦!區別果實類型是該實驗的主要內容,比如:菠蘿是聚花果類的,瓜子是瘦果類的,桔子是柑果,桃子是核果……
「我很喜歡這節實驗課,不僅好吃好玩,而且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書上的理論知識。」 生化學院的呂卓雲說。
剁完了手怎麼解決夥食問題?
地理專業的學生告訴你
浙師哪裡的土最有營養!
聽說
炒過的土吃起來更香哦。
通過酒精幹燒土壤,同時使用玻璃棒不斷地攪拌……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正在做實驗。「正因為這個實驗步驟很像在炒土,『吃土課』就成了這節實驗課的諧稱。」盧寅騰笑著說。
其實整個實驗操作還是很正經的,先將風乾土放入烘乾箱中,將吸溼水全部汽化排出,由烘后土壤失去水分量來計算吸溼水含量。
對於地理科學專業的同學而言,「吃土課」不單單是學習如何「炒土」這些實驗能力,還學會了如何「消化」實驗過程中的原理。
土壤學老師於紅梅介紹:「土壤地理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強化自己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聽說三生三世裡的東華帝君
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
作為深情的高偉光小迷妹
是不是特別好奇這是怎樣一塊石頭呢?
不如去請教一下
地質實驗室的小夥伴們
「這塊石頭的顏色是什麼?那結構呢?快摸摸!」在地質實驗室裡,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們用手邊摸邊仔細地觀察著眼前的這塊石頭。這是一節「摸石頭」的實驗課,實驗名叫做「巖石的肉眼鑑定」。學生通過觸覺和視覺,來鑑定巖石和礦物的各種基本特徵,比如顏色、成分、構造等。
石頭怎麼摸?這裡面也是有門道的:判斷條痕需要觀察在瓷磚上劃出的顏色,硬度則是看能否被指甲或小刀劃出痕跡……
對於還處於新手級別的大一新生,要通過肉眼判斷出巖石的成分,還要求精確到百分比,這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過,石頭摸得多了,每次摸完後諮詢老師,一些晦澀抽象的概念也就逐漸清晰明了。」地理科學專業的丁元慧認為通過「摸石頭」實驗課能將課本裡的概念特徵和對應的巖石聯繫起來。
「礦物和巖石的實習,使學生能肉眼鑑定常見的礦物巖石,這是自然地理研究和地理野外考察必備的基本技能,也是指導中學教師開展戶外教學的專業基礎。」地質學教授呂惠進解釋道。
浙師辣麼大,有趣的實驗課肯定不止這些!那麼小夥伴們還上過哪些有趣「奇葩」的實驗課呢?可以在留言裡分享給大家哦!
文字|陳芸芸 霍夢嬌 胡雨宏 周樂樂 吳錦輝
圖片|張蘭心 馬 鈞 徐文文 部分來自於網絡
編輯|陳瑤瑤 姜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