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澗有清流,雲岫有孤鶴。弦外有清流,音裡配竹簧。枕榻有幽蘭,流韻過清風。
今晚與大家分享一首馬常勝老師的《弦音枕流》,選自專輯《虛谷》
仿佛是停留在山崗上空淡淡的白雲。眷念不已,不願離去。
——壹心
琴為天地之音,寧靜悠然,曠遠深長,縹緲多情。宋代《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
琴與萬物相通,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波光雲影、鳥語蟲鳴皆蘊含其間,寄於弦上。
撫琴者,將萬千心事揉入弦中,在弦音中平和泰然,體會到至靜之極。聽琴者,在清寧潔淨的琴音中,洗澈心靈,恍若天樂。
嶽飛有詩云:「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仿佛撫琴之人,今生必定有一個知音,不然,縱是奏出天籟之音,亦有無法言說的缺失和遺憾。萬物有情,皆可認作知己,只看你是否願意交付真心。
同樣一首曲子,卻因撫琴者的修養、心性不同,而彈出不一樣的意境與妙處。
時而飄逸似明月清風,時而清越如玉泉傾瀉;時而激烈如萬馬奔騰,時而明淨若秋水長天。
無論是喧鬧的琴、寂寞的琴,愉悅的琴、悲戚的琴,流動的琴、靜止的琴,最終都將升華至一種天人相和的意境。過往的恩怨,人世的冷暖,皆付諸琴弦之上。
馬常勝的這首《弦音枕流》超然於弦外之音,與琴者達到無悲無喜、物我相忘的境界。
他仿佛在告訴世人,琴,可以遠離流俗,磨礪心性,滋養情感。這般知交,有如趕赴一場久別的約會,有如歲月平淡的相守。
是幾時,我做了那個焚琴煮鶴之人,讓人生風景匆匆擦肩。也曾風雅無邊,竟不知何時心意闌珊。
如此塵埃落定,不是為了忘記誰,亦不是為了記住誰。只是心中那根弦,被歲月風蝕,早已彈不出清澈曼妙之音。
也許放下我執,那琴,那弦,可以回歸昨日的安靜和悠遠。
也許我們該做那個淡然的撫琴人,不分季節,不問悲歡,於渺渺山河中,彈奏幾曲古調,修養心性,淨化靈魂。
人生最好的時刻,就那麼多,相處過,便足矣。你聽,那弦音,分明含蓄多情,而我,心平如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