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在西安交大一附院科教樓大會議室,一場特殊的新聞通氣會正在進行。患有神經纖維瘤症(「獅面」)導致面容嚴重畸形的18歲甘肅小夥子小楊,終於在經歷長期的病痛折磨後,在交大一附院及社會各界的多方籌資努力下,通過7個多小時的精心手術,成功「改頭換面」,笑容重新出現在他的臉上。當天的歡送儀式上,醫院院領導、十餘個相關科室的專家教授相聚一起,為他舉行隆重的康復出院儀式。
「因為面容太嚇人,我自己都不敢照鏡子,更不敢出門!」小楊患有神經纖維瘤病,面部長了一個巨瘤,如同「獅面人」,走路時需將肉瘤掀開方能視物。疾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瘤子越長越快,面積也越來越大,給一家人心理造成了難以形容的煎熬。家庭的貧困更是雪上加霜,一家人省吃減用節省的錢也是杯水車薪,這個農村家庭根本無力面對將要治療的費用。
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施秉銀
2018年上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甘肅省中醫院醫生下鄉支農扶貧見到患者小楊,醫生們被患者的情況震動,面對治療卻無能為力,後經推薦,患者慕名從甘肅轉至西安,找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整形美容頜面外科主任舒茂國教授希望得到治療。
經過交大一附院舒茂國教授團隊檢查發現,小楊所患的疾病是神經纖維瘤病,面部增生的神經纖維瘤和松垂的皮膚及瘤體不僅影響了面部的外形,同時也遮擋了視野,必須進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要切除增生的瘤體組織和松垂的皮膚及瘤體,將上瞼上提,收緊面部皮膚、切除頦部瘤體。
但是,這麼大面積的纖維瘤要切除,手術前的主要難點在於術前評估切除皮膚及病變組織量以及切口的設計。術中的難點主要在於對於出血的控制,因為神經纖維瘤內富含血竇,並且腫瘤組織很脆。常規的止血方法效果不好。以往這種手術都需要大量輸血,甚至有不幸的患者因失血過多不得不終止手術或手術後繼續大出血出現生命危險。
西安交大一附院整形美容頜面外科主任舒茂國
在完善了各項檢查後,舒茂國主任向醫院醫務部提請重大手術實施計劃。醫務部邀請了全院相關科室進行術前討論,協助制定治療方案。在劉昌副院長及醫務部領導的組織協調下,交大一附院麻醉手術部、血管外科、影像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生殖醫學中心、輸血科、皮膚科、腫瘤科等十餘個學科的幾十位專家教授一起共同評估了病情,確定了手術方案。
西安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主任劉建林
此次手術,專家們經過多次商榷,創造性地提出借用交大一附院複合手術平臺,麻醉後先採用DSA血管造影技術確定瘤體動脈供血,同時採用超選擇性血管栓塞技術栓塞腫瘤瘤體供血血管,血管栓塞完成後立即進行整形外科手術切除部分瘤體,實施整形手術。這樣做的好處是極大地減少手術出血,便於充分暴露手術視野,使相關學科精心配合分步實施手術,最大程度減少手術創傷,使患者儘快恢復。
為了解決患者治療費用問題,醫院開通了治療的綠色通道,科室黨、團支部決定為患者捐款,大家利用眾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適時發布了患者情況,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多的幾百,少的幾元,都是愛心,都是溫暖,為保障患者治療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一切準備就緒,5月30日一大早,患者就被接到了交大一附院複合手術平臺,在這間配備極為先進的兼具介入和外科手術功能的複合手術室裡,進行手術。由於先前預估準確,準備充分,麻醉平穩後,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劉建林主任帶領的血管外科團隊通過DSA技術對瘤體的主要供血血管包括:顳淺動脈,頜內動脈以及瘤體供血的動脈進行了超選擇性栓塞;然後舒茂國帶領的整形外科醫生團隊登場,根據患者站立位的標記線設計切口,並於瘤體周圍連續環形縫扎阻斷血液供應,然後開始切除瘤體。在經過多學科醫務人員7小時的緊張操作後,下午15:30,患者手術順利結束。
傳統手術切除神經纖維瘤的時候,術區出血相當厲害,醫生為了減少出血往往會加快手術速度,迅速切除和迅速縫合。加上術野不清晰,切除範圍往往不夠精確,修復也會比較粗糙,術前曾經根據預估,醫務人員為患者手術備血紅細胞:10單位、血漿:1000毫升。但由於此次手術採用了國際領先的手術理念,舒茂國教授等醫務人員從容地將腫瘤和松垂的皮膚予以切除,手術非常順利,術後測血色素為110克每升,這從客觀上也減少了患者的手術花費。
術後患者安全轉移至交大一附院外科ICU繼續復甦,並於術後第二日安全轉回整形美容頜面外科病房繼續治療。經過術後早期的抗感染、營養以及止血等綜合治療,小楊已經於2018年6月10完全拆除手術縫線。
患者小楊目前恢復良好,手術過程及手術效果均較滿意,考慮到小楊家庭困難,醫院決定對其墊付部分手術費用。但是,即使術中術後儘可能減少花費,現在患者實際已經花68573元,但是募集到的費用為46607元,剩餘部分在患者合療報銷一部分後,先由交大一附院進行墊付。
當天是術後第12天,順利康復後的小楊已經迫不及待想回到家鄉,在醫院的精心安排下,我們期待他未來的道路越來越平坦。在今後的日子裡,醫院會時刻關心小楊的恢復情況,定期隨訪並做好後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