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小的時候,我們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即使是做世間最無聊的事情,但有了朋友的陪伴,也會覺得很有意義。
可長大不斷使人分離,正如吟唱的那句歌詞:「越長大越孤單。」沒有一段情誼可以相伴終生,特別是在人生分岔路口,我們會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而分道揚鑣。
顯然,對於孤獨這件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習慣了熱鬧的人又怎會甘於寂寞。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朋友源自個體對歸屬感的需要。沒有人喜歡孤獨,我們都是群居的社會人群。
社交需求並非濫交需求
心理學家戴維斯曾認為一段真正的友情是由八個主要元素構成: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交心。
只要你能在相處中體味到這八個要素,那麼恭喜你,收穫了一段真正的友誼。但現實生活裡的友誼,往往不能達到八個要素的完美融合,所以我們總會在各種畸形的友誼中受到傷害。
許多人是為了不孤單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不屬於自己的群體,這也是俗稱的討好型人格,總會在群體中失掉自己,認為個人價值需要群體認可。
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是被該群體所接納的一員,可一旦他無法滿足群體的需求時,便會被拋棄。
例如《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從小便是一個缺乏主見的人,所以她渴望獲得歸屬感,在工作中,總是無條件幫助同事,做他們一呼即應的小棉襖。小到幫同事們倒咖啡,大到頂同事們都不願意去的爛差事。
本以為這樣就能很好地融入他們,可當她有一天沒有來上班時,本以為大家會因此感到很不適應,可卻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人在意她是否上班,大家的生活還是照舊。
所以,人這一生雖然有社交的需求,但未必是濫交的需求。
自我認同感
人越年長時,會將過往的所求看得越來越淡,將在意他人的評價變為關注自身。正如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只有擁有了高度的、一致的自我認同感,才能合理解決孤獨感的問題。
也就是說,孤獨是個體所要面臨的任務,想要從他人身上尋找自我價值,降低孤獨這是不現實的。只有能正視自我的人,才能獲得被他人正視的機會。
當人到了50歲,已然走過了迷茫和對外界的焦慮期,孩子也長大成人,無需投入過多的心血,此時是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時光。
如果有能夠滿足八要素的朋友,固然是很寶貴的財富,可如果還是年輕時那種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式的酒肉朋友,那麼無疑是對生命的浪費。
我們應該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自身,尋找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與其將餘生都給予生命的過客,不如學著挑選朋友,真正的友誼在於質量而非數量。
王源曾明確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朋友並不多,雖然生在看似雍容華貴的圈子裡,但很多人才第一次見面就稱呼其為親愛的,實際中卻並不認識,也不是真的關心你最近過得如何,只是看你有人氣,想蹭一蹭罷了。
社會互動理論遵從利益互換原則,即人在產生社交時,都會先在腦子裡想一想,對方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出於毫無理由的社交。
因此,如今許多人會感覺友情是不值錢的,根本無法經受時間錘鍊,利益紛爭便可打倒一切。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也會產生眾多過客,那些真正能夠陪伴你到人生最後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未必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交心好友,如果沒有遇到,更應該挖掘自己的價值,好好面對生活,而不是向低質量的廉價友情妥協。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