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之後,你就不再需要什麼朋友了

2020-12-22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小的時候,我們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即使是做世間最無聊的事情,但有了朋友的陪伴,也會覺得很有意義。

可長大不斷使人分離,正如吟唱的那句歌詞:「越長大越孤單。」沒有一段情誼可以相伴終生,特別是在人生分岔路口,我們會因為選擇的道路不同而分道揚鑣。

顯然,對於孤獨這件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習慣了熱鬧的人又怎會甘於寂寞。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朋友源自個體對歸屬感的需要。沒有人喜歡孤獨,我們都是群居的社會人群。

社交需求並非濫交需求

心理學家戴維斯曾認為一段真正的友情是由八個主要元素構成: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交心。

只要你能在相處中體味到這八個要素,那麼恭喜你,收穫了一段真正的友誼。但現實生活裡的友誼,往往不能達到八個要素的完美融合,所以我們總會在各種畸形的友誼中受到傷害。

許多人是為了不孤單而降低自己的身份,融入不屬於自己的群體,這也是俗稱的討好型人格,總會在群體中失掉自己,認為個人價值需要群體認可。

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是被該群體所接納的一員,可一旦他無法滿足群體的需求時,便會被拋棄。

例如《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從小便是一個缺乏主見的人,所以她渴望獲得歸屬感,在工作中,總是無條件幫助同事,做他們一呼即應的小棉襖。小到幫同事們倒咖啡,大到頂同事們都不願意去的爛差事。

本以為這樣就能很好地融入他們,可當她有一天沒有來上班時,本以為大家會因此感到很不適應,可卻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人在意她是否上班,大家的生活還是照舊。

所以,人這一生雖然有社交的需求,但未必是濫交的需求。

自我認同感

人越年長時,會將過往的所求看得越來越淡,將在意他人的評價變為關注自身。正如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只有擁有了高度的、一致的自我認同感,才能合理解決孤獨感的問題。

也就是說,孤獨是個體所要面臨的任務,想要從他人身上尋找自我價值,降低孤獨這是不現實的。只有能正視自我的人,才能獲得被他人正視的機會。

當人到了50歲,已然走過了迷茫和對外界的焦慮期,孩子也長大成人,無需投入過多的心血,此時是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時光。

如果有能夠滿足八要素的朋友,固然是很寶貴的財富,可如果還是年輕時那種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式的酒肉朋友,那麼無疑是對生命的浪費。

我們應該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自身,尋找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與其將餘生都給予生命的過客,不如學著挑選朋友,真正的友誼在於質量而非數量。

王源曾明確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朋友並不多,雖然生在看似雍容華貴的圈子裡,但很多人才第一次見面就稱呼其為親愛的,實際中卻並不認識,也不是真的關心你最近過得如何,只是看你有人氣,想蹭一蹭罷了。

社會互動理論遵從利益互換原則,即人在產生社交時,都會先在腦子裡想一想,對方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出於毫無理由的社交。

因此,如今許多人會感覺友情是不值錢的,根本無法經受時間錘鍊,利益紛爭便可打倒一切。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也會產生眾多過客,那些真正能夠陪伴你到人生最後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未必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交心好友,如果沒有遇到,更應該挖掘自己的價值,好好面對生活,而不是向低質量的廉價友情妥協。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1958.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人到五十歲之後,就不再需要什麼朋友了?有三點原因
    在心理上,朋友來自於個體對歸屬感的需求。誰也不喜歡孤獨,我們都是社會性的群體。社會需要並不是濫交的需要心理學家Davis曾經認為真正的友誼由八個要素組成:快樂,互助,尊重,自由,接受,信任,理解,交心。如果你能體味到相處中的這八個要素,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一份真誠的友誼。
  •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
    02. 朋友小青,喜歡一個男人整整三年,雖然男人對她不冷不熱,對於她的示好也一直視而不見。 但是在小青看來,只要她對他好,總有一天會感動他。 所以她一直在苦苦堅持,並且堅定的認為,自己一定會堅持到感動他的那一刻。
  • 易經提醒你:五十歲之後,這四種人和我們的緣分已經盡了,別強求
    當一個人達到五十歲時,就知道了命運。在這個年齡,我們知道如何放下很多東西。對於某些人,我們會突然發現:他和我們的緣分已經盡了,尤其是以下四個人,讀完以後我不禁感嘆。第一個人:逝去的親人。五十歲了,我們已經老了。目前,我們的一些親戚和朋友正在變老。也許有一天,我們的一些親戚和朋友,甚至我們的父母,會突然離開我們。當一個愛我們的親人突然離開我們,尤其是我們的父母,當他們突然離開我們時,再也見不到親人的悲傷常常使我們陷入長期的痛苦。有一天,我們突然看到親戚的照片,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和這個世界上已故的親戚已經死亡。
  • 你總有一天會懂,女人的人生,是從四十歲開始
    在媒體採訪四十歲的俞飛鴻時,問她如果有選擇的話,你想回到哪個時間段。俞飛鴻毫不猶豫的說,我現在就挺好,沒有以前的我就沒有現在的我,現在的我不再迷茫,自己想要什麼很堅定,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很多人以為以前的日子是最好,其實只是沒有得到的一直在騷動而已。有人說,一個人經常回憶過去,不是因為她有多念舊,只是她現在過得不好。
  • 五十歲之後,女人還有沒有必要再婚?
    作者:胡楊映月 五十歲,在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裡,我們認為是一個已經接近老年的年齡了。並且,在我們的傳統思維模式裡我們還認為這個年齡的人是需要找一個「伴」的時候,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 總有一天你會死去,來看看你是怎麼死的
    我怕你會被嚇死。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本是一部4分鐘恐怖短片,但不潔以身試法的時候確實是被嚇到了,所以選擇用文字的方式告訴你究竟發生了什麼。短片的開始是一個男人坐在電腦前,可能工作了一天很累,也不知道這種累持續了多久,黑白鏡頭下的男人看起來對生活很絕望。鏡頭分別切換到他的盆栽、他手拿著一條魚的照片還有一隻猴子雕塑。
  • 流行音樂|顏人中《總有一天你會知道》
    人中的這首《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從歌名來看,就已經帶有有苦難言的感覺了,曲調更是讓人容易沉默的,換個詞語來說,應該就是感同身受了,在戀愛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無法訴說的事,而這種感情往往會被自己消磨掉,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等,就算你後來再請求解釋,也沒用的,因為絕大部分人的觀念都是為什麼你當時不解釋而要等到現在?
  • 白鹿:總有一天會讓你愛上我的
    活潑可愛的白鹿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熱衷於看韓劇,並且萌生了要去韓國當練習生的想法。媽媽也尊重女兒的想法,2012年小白鹿在媽媽的陪同下前往了上海參加韓國SM公司的海外練習生選秀,但最終落選。在選秀的夢想結束之後,白鹿異於常人的表演欲並沒有隨之打壓下沉,於是,白鹿開始做模特。做模特的同時,白鹿也參演了一些MV的錄製,並在其中擔任女主角。
  • 當你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你會看清通訊錄的朋友
    不要說借錢這件事,就一些一時解決不了的事,需要朋友幫助,你會發現朋友那麼多,真的不知道要找誰,就算有聯繫的,都是關於工作上的事,或是聊玩聊吃的,你可以隨意找一個朋友幫忙,但朋友是否幫你才是重要。也許那時經歷比較淺,不清楚人與人之間是有著距離,直到有次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於是去請求平時經常聯繫的朋友,可只換來幾句好聽的話。那一刻,真的讓我看清朋友的「真面目」,再看看通訊錄的朋友,翻看了好幾次,發現根本不知要找誰幫忙。我把朋友太當一回事,而朋友從來沒有把我當一回事,如果不是遇到困難時,還會傻乎乎把朋友當成是知己什麼的。
  • 一個退休老人的傾訴:退休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什麼朋友
    導語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的意義很重大。因為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到朋友幫助的時候,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光也是很快樂的,但卻有些人直呼,退休之後,發現自己根本就不需要朋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心裡話)
    不是我厭倦了,而是我看清了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不是因為我厭倦了,而是因為我看清了。看清了,在你的生活裡,我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我對你付出再多,你也視而不見。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打擾你了,不是因為我無情,而是因為我心寒了。你需要幫助時,我義無反顧;我需要幫助時,你卻猶猶豫豫。如此,多麼讓人寒心。
  • 與冥王星共處(二)|無論你建造了什麼,總有一天會消亡的
    不斷吃瓜之後,形成自己對這些瓜所代表的主題的看法,非常重要。否則確實我們會被各種抄來抄去譁眾取寵的自媒體淹沒。不是自媒體的問題,而是我們「心甘情願」的,「偷懶的」想要聽聽看別人(有觀點的人)怎麼說,並不願意沉澱下來想一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似乎我們也越來越不能好好說話,狹隘甚至毫無思考的同時狂熱的情緒攻擊越來越厲害。大家不由自主地迴避爭論、辯論。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不合群」的女人,越厲害
    本文是《女性課堂:自我發展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解決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讓你更懂女性心理,尋找到屬於你的人生真諦和感悟。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性格越是"不合群"的女人,反而越是厲害,我們往往低估了獨處的力量。有些高度不是合群就能有所達到的有的人合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滿足自我的"虛榮心",人通常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態,就是覺得自己站在怎樣的人身邊自己就處在怎樣的一個層次。
  • 五十歲之後,誰是你身邊最親的人?(心酸)
    五十歲之後,誰是你身邊最親的人?誰給你肩膀依靠?誰對你左右不離? 五十歲之後,孩子成家了,從雛鳥變成了雄鷹,遠離了我們的身邊。 五十歲之後,老人年邁了,腿腳不大靈活,走路互相攙扶,春蠶到死絲方盡,他們再有心,也沒余力為我們遮風擋雨。
  • 再見,總有一天.
    《再見,總有一天》電影原著的作者,即是女主角中山美穗的丈夫,日本音樂家兼作曲家寫的愛情小說。電影播出之後,中山美穗也追求自我,另覓真愛。戲劇,不如人生精彩。 在電影的開頭,未婚妻在寫詩,片末才完結。
  • 有一天,當你真的累了,你會發現又有誰會心疼你呢
    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釋;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評論,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做人,無需人人理解,只求自己,問心無愧。活在當下,做好自己,無懼他人,沉默 是金!有時候,不要太糾結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後,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只要我們一直向前走,天總會亮!
  • 人總有一天要死去,那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生命是父母給的,你沒有選擇的權利,每個人都希望出生在大富大貴的家庭,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出生在普通家庭,還有人出生在窮苦的家庭;死去是一種自然規律,任何生命,都不會永恆,即便你有一萬個不願意,但還是改變不了事實。 人總有一天要死去,那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有人說:「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錢越多,越有意義。」
  •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聯繫你了,我想放手了
    假如有一天真的不再聯繫,我想你也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會牽掛你,而我只是其中卑微的一個,我會遠遠地離開你,也會不停的靜靜的想著你,直到那盞燈滅。留存的希望都是美好的回憶,如果我們不再聯繫,我想懷念我們曾經。我也知道,保持距離並不總是相互依存,而是彼此留念。青春的激情,中年的穩定以及晚年的沉澱,從相識到相愛再到相念,終究不容易。
  • 相信你的愛,總有一天,會春暖花開
    她可能不漂亮,但足夠溫柔;她可能不夠精幹,但非常賢惠;她可能丟三落四,但對你一片忠心,沒有人比她更懂你、更愛你。愛是一種胸懷,需要勇氣,需要智慧。只有我們用一顆包容的心去交另外一顆心,愛才會和諧。真正包容一個人,不僅僅是接納她身上的不完美,還要去欣賞,把她當作一件藝術品來對待,去享受她給你帶來的一切快樂。從此之後,會發現:她是你心目中最適合的人。她犯傻的樣子是最美的!
  • 總有一天,你會遇到那個彩虹般絢爛的人
    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之後,會覺得其他人只是浮雲而已。這是電影《怦然心動》裡的臺詞,最近卻越來越覺得有道理。這樣的人和理想社會一樣珍貴而稀缺,但卻永遠讓人心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