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知妄想為空

2021-01-18 西天谷

【南懷瑾《觀無量壽經大意》連載】

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了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否則,像我們平常,頭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作不了身子的主,連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經常胡思亂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麼,知道了亂想的無謂,卻怎麼也停不住。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就這麼糊裡糊塗地做了出來,因此「至可憐愍者也眾生」——就成了釋迦牟尼的口頭語。

其實,凡聖所不同的就在於前者迷糊而隨境流轉,後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國道家說了句很美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說有異曲同工的會意之妙。

這麼看來成佛豈不太尋常?的確,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轉的我們,收回「放心」,歸真返璞地做到「和光同塵」的平凡境界,真是談何容易!因此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徑,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於是佛家就為此提出了種種修行法門,諸如念佛、止觀、參禪、觀想等等。

懂得了這層道理,學佛修道的行者無論在日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時,才知道如何心平氣和地陶化這顆野馬塵埃之心。久而久之,他們自會「無事不登三寶殿」。再度出現時卻是「水月道場,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韋提希一語問出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顏微笑,即時從口中放出五色寶光,灑照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

這才是真正的灌頂,記得引導我學禪的大師袁先生曾說:「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給我灌頂,我也時時給他們灌頂。」不明理的人聽了不是以瘋狂視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實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來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頂嗎?

這個時候,大王雖然被幽閉在禁室裡,「心、眼」卻無障礙,遙遙地望見世尊,五體投地施以禮拜。見地、功夫自然增進,立刻修成了阿那含,進入了初禪之門。

平常打坐時心裡風起雲湧的妄想,乃至於妄想不起了,心裡還有一個「空」的「念頭」,這都屬於「心障」。

至於眼前黑洞洞的一片無明,就是「眼障」的緣故,如果用功到忘身,而進入非肉眼所見的清淨無邊之境,就是眼無障的一端。

我們所以不能成道,就因為心、眼有障,如果心、眼障消就能見佛,也可以說是初入明心見性之門了。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
    南懷瑾|國學大師從《金剛經》與《心經》來講述我們煩惱與執著國學的智慧,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源泉,這些悠遠的歷史是每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食糧。凝聚了儒釋道的傳承經典,滲透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中。說國學,在現代國學領域,我們免不了說到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如果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評價,「功德圓滿」四個字不足為奇。南懷瑾先生的尊稱有許多,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宗教家、哲學家、大居士等。他是現代為數不多,能把儒釋道精髓融會貫通的一人。他的言語句句精髓,無不讓人讚嘆不已。
  • 南懷瑾:念誦金剛經感應實例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我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若能達到這三句話所說的境界,前程不可限量。」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南懷瑾老先生在一次《金剛經》的講座中說過:《金剛經》所講的,無非也就是三句話,你能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了。第一句話: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首次公開的秘密【南懷瑾先生】
    我知你只能承受五十斤,我把五百斤壓在你身上,不是害了你嗎?於是只好保密。你不到那個程度,不能講!公開講沒有關係,因為大家都是聽到五百斤,你是矮子沒有力氣也壓下去,那叫做「活該」,跟我沒有關係,我此心是為「大公」( 無私 )講出來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所以,灌頂並沒有神秘,不要總愛找個活佛、老師灌頂。有些學生說:「老師啊,你一定要給我灌個頂。」
  •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 南懷瑾
    南懷瑾: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南懷瑾: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7.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南懷瑾: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南懷瑾告誡大家: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01見地南懷瑾大師說:「學佛第一個到達的點,是見地,沒有見地,就說明自己學佛的路線是錯誤的。」見地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就是見道,是對於萬物真相的了解。
  • 南國熙先生「道不遠人--說不盡的南懷瑾」主題巡講活動預告(溫州站)
    屆時南國熙先生將與讀者見面,聊一聊對大家來說親切又模糊的南老師,和大家分享與南懷瑾老師相處的經歷。>世上蒼生架上書                                                                        ——致南懷瑾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懷瑾先生才二十歲出頭的時候
  • 學佛者最容易犯這三個毛病,南懷瑾因此幾十年都不講真正的佛法
    南懷瑾先生曾說:「我從離開臺灣之前到現在,差不多十年時間,不講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人修的,包括你們諸位。儘管標榜自己在學佛,都不是真的,都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沒有真正學佛的人。」
  • 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 ◎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魏承思(左)與南懷瑾南懷瑾的飯桌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窗口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給孩子們上課9月30日,中秋月圓時,正是南懷瑾先生荼毗之夜。我不忍看恩師化為一縷青煙,從廟港回到香港家中。 初識南懷瑾最初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剛剛開始接觸佛學。香港何澤霖老居士寄來他的佛學著作。1988年,友人向我介紹劉雨虹老師,說她是代表南懷瑾來接洽復旦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懷師的書,我這才知道他在香港定居。當時出版海外圖書需經宣傳部審批,而我正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工作。
  • 方知人世中,萬事皆為空
    方知人世中,萬事皆為空」主播:TAKO 黃瓜很多聽眾朋友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百鬼系列>的更新是如此頻繁?其實歸根到底,我們很喜歡每個鬼怪它們背後的故事,每做一期新的節目,就好像認識了幾位新朋友。
  • 南懷瑾:我曾在四川求仙問道,有人揮手成劍,松樹應手而倒
    慢慢的南懷瑾也長大了,即便是家中已不比當年,可是南懷瑾的父親甚至教育改變人生,於是就花了大量的心思讓南懷瑾到學堂裡面去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十分厭惡學堂裡面的教學環境,於是產生了厭學的狀況,這也導致了南懷瑾小學還沒有畢業。他的父親眼看自己的孩子讀不出書,於是也沒有夙夜憂嘆,他就想著既然不願意讀書,那麼以後有門手藝養活自己也是不錯。
  • 南懷瑾與「九二共識」
    而「九二共識」的達成,則是在1992年的香港,這其中,離不開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他便是在兩岸享有廣泛文化聲譽的南懷瑾先生(1918.3-2012.9)。作為促成「九二共識」的一位重要親歷者和見證人,南懷瑾先生發揮其在臺灣、大陸兩岸間特殊的人脈資源和獨特的橋梁作用,居間聯絡、積極建言,才使得積怨已久、疏於往來的兩岸、兩黨之間,重新建立了聯繫和溝通的渠道。
  • 20萬字的《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先生究竟說了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是南懷瑾完整講授《金剛經》的講演整理,全書20萬字。從書中精選出以下八段,是《金剛經》和南懷瑾老師,共同告訴我們的八大人生真相,一起來感悟:03 心如鏡,才知人生如夢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
  • 南懷瑾先生:永嘉大師《證道歌》把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禪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變成中國文化的佛法.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還同赫日銷霜雪。南懷瑾先生:永嘉大師《證道歌》,全部佛法都包括在裡面了。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台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 ——上集—— ——下集——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但是,南懷瑾的父親及其爭氣,在他的一己之力下,雖未能重新光耀南氏門楣,但撐起南懷瑾這個小家的生活卻還綽綽有餘。所以,南懷瑾童年的生活還算過的順風順水,不愁衣食,也有學上。但是南懷瑾的讀書成績並不盡人如意,在他小學畢業的那一年,他考了全校倒數第一。
  •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經常吃些什麼?飲食規律,常喝濃茶
    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經常吃些什麼?飲食規律,常喝濃茶,吃的極少導語回憶起南懷瑾老師,淵回總是有很多東西想和大家分享。無奈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只能抽空簡單寫點東西,分享給大家。有不少人對南懷瑾老師的飲食習慣非常感興趣。今天淵回就給大家說說南懷瑾老師的飲食習慣。
  • 南懷瑾先生:夢的解析
    想者,意識起思想作用;憶者,於人事物慾,或見、聞、覺、知之事,習慣已深,無須意識運思,不期然如有事存心。例如陸放翁詩云:「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唐人詩云:「行過疏籬到小橋,綠楊陰裡有紅嬌。分明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未肯消。」此等所謂心頭未肯消者,即憶念現象也。復如李後主詞云:「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