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幾個大題

2020-12-24 騰訊網

友情提示

這篇是《浮士德》比較容易出現的大題考點,屬於個人整理總結,或有遺漏不足,歡迎補充建議。另外,對原著不熟的同學請結合前文《一本寫了六十年的書》(詳見文末連結)一起閱讀,那篇對劇情內容有詳細的講解,了解劇情內容才有助於理解這些論述題。最後,主頁回復「浮士德」也可獲取txt版《浮士德》,閱讀原著效果更好。

浮士德的悲劇歷程及意義

1.知識悲劇。靈魂衝突的第一個階段。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但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裡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

(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

2.生活悲劇。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瑪甘淚相愛,遭到封建和宗教勢力壓制,他們的私生子被溺死,瑪甘淚被投入監獄,判處死刑。

(否定了僅僅迷戀情慾的愛情。)

3.政治悲劇。寫浮士德到羅馬帝國宮廷服務,企圖有所作為,但以失敗告終。

(否定了與王朝相妥協的道路。)

4.美的悲劇。經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後,他終於明確了地獄映照後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頻繁衝突的世界給予他豐富經驗的汲取,事業的「大我」追求是經驗積累後的總爆發,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否定了以古典美來改造世界的理想。)

5.事業悲劇。寫浮士德帶領人們在國王賞賜的一塊封地上用勞動開闢了萬畝良田,創建了一個人間樂園。徵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無比滿足,於是倒地而死,結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靈魂並未被魔鬼帶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意義:浮士德創建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它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美好社會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社會的美好願望。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宏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係,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複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淨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

《浮士德》的藝術特色。

歌德創作的《浮士德》在藝術上有它獨特的風採:

1.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是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

3.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

相關焦點

  • 浮士德
    浮士德腦子停止了片刻,剛的陰霾飄走了,看著媽媽發過來的消息,浮士德沒有立即回復消息,他要等一會才能去回復消息,因為他在自習室,如果他立刻回復消息的話,那媽媽會不會以為他一直在玩手機,所以回消息那麼快。浮士德又揉了揉眼睛,把頭放在靠椅的邊上,仰起頭看著白色的吊頂。
  • 裡馬斯·圖米納斯的「中國浮士德」是這樣起源的:
    近600個日夜後,我們終於可以站在了這裡,告訴世界:由裡馬斯·圖米納斯導演的、在中國製作的、中國演員表演的《浮士德》即將誕生了!《浮士德》發布會現場 《浮士德》的創作團隊,榮幸加入其中但當雷婷聽我提過說裡馬斯曾經想排《浮士德》卻遲遲沒排,她毅然決然地要求:我要《浮士德》,我要屬於中國的浮士德!我不要任何的拷貝、中文版,我就要他全新創作的、全部用裡馬斯創作團隊、和中國演員一起工作的《浮士德》!因為中國需要這部戲,這部戲也最適合終歸!  此後漫長的日子裡,無數次談,無數次做,夥伴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壯大。此中艱辛,外人不得而知。
  • 《造物法則2》浮士德如何獲取 浮士德獲取方法介紹
    導 讀 造物法則2浮士德怎麼獲取?
  • 浮士德是一個人,他有著神魔交織的一生|歌德的《浮士德》
    畫面來到浮士德的房間裡,此時的浮士德正陷入到某種難言的苦悶之中,浮士德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博士,花費大半輩子時間投入哲學、法學、醫學、神學的研究中,但卻依然未得到滿足,既沒有看到世界的真理,也不敢自詡擁有真知,雖然沒有犯過罪孽,但也沒有歡樂,沒有產業沒有金錢沒有榮耀沒有盛名。
  • 歌劇《浮士德》
    瑪格麗特,這個純潔天真的少女,將要成為浮士德的情婦。不久後,瑪格麗特懷孕了,但浮士德已經將她拋棄。悔悟的浮士德試圖回到愛人身邊,但卻遭到瑪格麗特的兄弟瓦倫丁的責罵,只把他看成一個強姦犯。       梅菲斯託菲勒斯於是鼓勵浮士德殺了瓦倫丁。浮士德急忙趕到瑪格麗特等待執行死刑的監獄,因為在惶恐和錯亂中,她謀殺了自己的孩子。
  • 【賞析】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詩劇,取材於德國中世紀一個鍊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民間故事。詩劇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關於人的爭論、賭賽為開端,引出作為賭賽對象的浮士德博士,並進而引發了浮士德與魔鬼的賭賽。
  • 馬雲的浮士德難題與浮士德精神
    二者都是上天下地不斷求索者,求索真理求索理想,期望有所得有所成就;於個人一面實現生之意義,於社會一面,能為自己所處的時代謀福利;同時在求索的歷程中又同樣充滿誘惑、矛盾、糾結、內心的爭鬥與得失的取捨。《浮士德》是長劇,我想引用落拓狼的博客《浮士德與魔鬼的對話》摘要描述這個歷程。
  • 《浮士德》— 魔鬼的誘惑
    在《浮士德》的故事中,滿腹經綸、卻總覺得學而無用的大學士浮士德,在暮年用靈魂與「魔鬼」墨菲斯特進行交易,換取現世的榮華與享樂。而在其追求受重創後,浮士德最終從「惡」的經驗中脫胎換骨,轉而捨棄一己之私,投身於為人類造福的事業。《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正因如此,它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導演來對其進行挑戰,來自立陶宛的戲劇導演裡馬斯·圖米納斯也是其中之一。
  • 《最強蝸牛》浮士德怎麼獲得 浮士德獲得途徑分享
    導 讀 最強蝸牛浮士德貴重品怎麼解鎖,浮士德有哪些屬性加成,浮士德的悲劇新幻境怎麼解鎖呢,下面就和九遊遊戲網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 歌劇《浮士德的懲罰》
    (視頻時長:02:26:00)(1999年 柏林國家歌劇院 中文字幕 版)路易·艾克託爾·柏遼茲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浮士德的懲罰》(又譯作:《浮士德的天譴》《浮士德的沉淪》《浮士德的劫罰》)(La Damnation De Faust)四幕戲劇傳奇歌劇
  • 浮士德的前世今生
    於8月10日首演的古諾作品《浮士德》就是其中重頭的一部。薩爾茨堡藝術節成立96年以來,這部作品終於第一次登上薩爾茨堡的舞臺。《浮士德》的亮相讓世界再一次感嘆,法國歌劇真的不僅只有《卡門》。今天小編從這裡說起,扒一扒浮士德的前世今生。 2016薩爾茨堡藝術節《浮士德》海報圖片來自salzburgerfestspiele.at中世紀的「浮士德」浮士德確有其人,但確切身份不詳,江湖騙子、鍊金術士是人們慣用的猜想。
  • 通覽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少年時看過有關浮士德的木偶戲和故事書,上大學時萌生創作詩劇《浮士德》的想法。《浮士德》第一部於1806年完成,到1832年他快去世時,第二部才完成。一般認為,著名的「浮士德難題」(兩難選擇)是人類共同的,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無法逃避的難題。而「浮士德精神」則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
  • 董問樵 | 《浮士德》戲劇的舞臺史
    劇寫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他籤署了一份協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升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將在浮士德死後拿走他的靈魂作為交換,歌德讓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浮士德終於得救。董問樵先生(1909-1993)於1930年代先後求學於柏林大學、漢堡大學,他追憶與《浮士德》研究結緣的過程,正是由於留德期間看過《浮士德》的電影,「雖然只是第一部,而且對原著改動甚大,但劇中人物形象一直縈繞我的腦際,數十年來不能淡忘」。可見《浮士德》舞臺魅力之一斑。
  • 第五章 如果你爸的情人讀過浮士德
    他沉默了一會,「我爸的情人看過浮士德。」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他似乎又不想多說,我只好尷尬地站在一邊,看著他粗壯的兩條大腿似乎隨時要把電腦椅的扶手給擠爆掉。本來對於情人這種事我早早就瞭然於心了。我爸的情人,他爸的情人,都不是一回事麼,我只是不明白看了《浮士德》跟沒看《浮士德》有什麼區別。
  • 《浮士德》西安站回顧:我見識了話癆魔鬼和精神小夥浮士德的愛恨情仇
    結束了南京站的世界首演,話劇《浮士德》劇組一路向西北行進來到第二站西安,演出前一晚,浮士德的扮演者——西安人尹鑄勝與主演曾泳醍、製作人雷婷一起做客陝西大劇院,和觀眾分享了《浮士德》臺前幕後的故事。在它再次遠航之前,不妨來看看西安觀眾對它的評價:以下內容轉載自公眾號:別克陝西大劇院X西安音樂廳說真的,決定去看《浮士德》之前,我壓力挺大的:我擔心這部經典名著看起來會吃力;我擔心裡馬斯·圖米納斯這個立陶宛導演與中國班底合作會水土不服;我擔心尹鑄勝和廖凡用中文詮釋德國名著文本會生澀,我擔心這部鴻篇巨著改編的3個多小時的戲,看起來會太累人…
  • 《浮士德》:追求生命的貨真價實
    隨著耳邊傳來的復活節的音樂,浮士德少年時期的美好生活記憶被喚醒,熙熙攘攘的復活節人群幫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轉變。   魔鬼和上帝之間打了一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自己卻尚未知曉這件事。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他籤署了一份協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將在浮士德死後拿走他的靈魂作為交換。體現出了文藝復興之後的人們所追求的精神狀態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我生前當及時享樂,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 為什麼人人都是浮士德?
    但這些,腿子們必須知道~從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完成,《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穿了歌德的一生,可謂是其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在《浮士德》的故事中,滿腹經綸的大學士浮士德,沉淪在知識海洋的底部,意識到這是一場悲劇。
  • 浮士德精神追求的實質是什麼?
    摩非斯陀引誘浮士德墮落,與浮士德籤下靈魂契約。「宮中的寬廣前庭」一場中,靡非斯陀與浮士德形成對比關係。浮士德晚年雙目失明,他在海邊聽到的鐵鍁聲是小鬼在挖掘墳墓。靡非斯託的誘惑,體現了否定的精神,是惡的代表。浮士德是善與希望的代表。浮士德首先是人類的一個象徵,這就意味著人類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是不斷清明的,人類也是有七情六慾的。
  • 《崩壞學園2》浮士德圖鑑 浮士德武器屬性資料一覽
    導 讀 崩壞學園2的浮士德是個放置型武器,在造型上就很奇異,人形魔法師的樣子,雖然它的屬性整體看起來不是很好用
  • 【雙11】馬雲的浮士德難題與浮士德精神
    二者都是上天下地不斷求索者,求索真理求索理想,期望有所得有所成就;於個人一面實現生之意義,於社會一面,能為自己所處的時代謀福利;同時在求索的歷程中又同樣充滿誘惑、矛盾、糾結、內心的爭鬥與得失的取捨。《浮士德》是長劇,我想引用落拓狼的博客《浮士德與魔鬼的對話》摘要描述這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