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這篇是《浮士德》比較容易出現的大題考點,屬於個人整理總結,或有遺漏不足,歡迎補充建議。另外,對原著不熟的同學請結合前文《一本寫了六十年的書》(詳見文末連結)一起閱讀,那篇對劇情內容有詳細的講解,了解劇情內容才有助於理解這些論述題。最後,主頁回復「浮士德」也可獲取txt版《浮士德》,閱讀原著效果更好。
浮士德的悲劇歷程及意義
1.知識悲劇。靈魂衝突的第一個階段。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但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裡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
(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
2.生活悲劇。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瑪甘淚相愛,遭到封建和宗教勢力壓制,他們的私生子被溺死,瑪甘淚被投入監獄,判處死刑。
(否定了僅僅迷戀情慾的愛情。)
3.政治悲劇。寫浮士德到羅馬帝國宮廷服務,企圖有所作為,但以失敗告終。
(否定了與王朝相妥協的道路。)
4.美的悲劇。經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後,他終於明確了地獄映照後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頻繁衝突的世界給予他豐富經驗的汲取,事業的「大我」追求是經驗積累後的總爆發,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否定了以古典美來改造世界的理想。)
5.事業悲劇。寫浮士德帶領人們在國王賞賜的一塊封地上用勞動開闢了萬畝良田,創建了一個人間樂園。徵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無比滿足,於是倒地而死,結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靈魂並未被魔鬼帶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意義:浮士德創建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它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美好社會的嚮往,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社會的美好願望。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宏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係,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複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淨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
《浮士德》的藝術特色。
歌德創作的《浮士德》在藝術上有它獨特的風採:
1.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是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
3.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