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耍猴的(耿浩)和一個賣酒的(大飛)拯救了地球。其實電影有明暗兩條線,明面上的故事是把外星人當猴耍,耿浩和大飛通過耍猴和喝酒搞定了探訪地球的外星人,在人類面臨毀滅的時刻,最終還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及處事方式化解了危機,拯救了地球。
說起我們的民族文化,大家都會想到京劇書法詩詞歌賦之類的,但其實還有兩樣也很重要,就是耍猴和喝酒,電影中就多次說到「耍猴是國粹」,我查了查,耍猴真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外星人來了,美國人對付不了,但我們拿它當猴耍,拴上鏈子,戴上帽子,銅鑼一響,你給我騎車翻筋頭金槍刺喉,後來不行了,制服不了,我們再跟它喝酒,稱兄道弟醉一場,終於握手言歡,外星人和中國建交,帶著一飛船白酒滿意而歸。
另外,電影還潛藏著一層故事,就是把美國人當猴耍。就美帝那點水平還想稱霸宇宙?一個世界公園就把他們整蒙了,海陸空都給你們調動起來,讓你們暈頭轉向滿世界找不著北,然後一群特工和一群科學家更是被一個耍猴的玩的團團轉,下跪、吃屎等各種整蠱,最後終於學到了我們克制外星人的神技——敲鑼,然後特工們拿著銅鑼去非洲抓外星人……。這可是好好把美國人耍弄了一番,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在愛國主義宣傳中,自然是非常的政治正確。
但寧浩的境界顯然不能僅止於此,他其實又有著更深層的調侃。就說這戲弄美帝吧,美國人會怎麼看呢?他們會抵制嗎?聯想到不久前義大利人拍攝筷子視頻的辱華事件,這個電影是何其的「辱美」啊,而美國人不僅不在乎,還有那麼多人參演呢,所以這裡其實透著一種自我調侃。你耍猴看似是被你耍了,你覺得你牛嗎?其實你也被人耍,誰耍誰還不一定呢。「耍猴」這個意象本身就很有哲理意味,魯迅先生在《現代史》中就曾諷刺中國歷史無非就是耍猴,相互的耍弄與被耍弄,電影中也是如此,耿浩大飛把外星人當猴耍,外星人反過來又把他們當猴耍,世事無常,造化弄人,剛剛笑看他人戲,轉眼已是戲中人,這種荒誕感使電影更加深刻。而這再跟喝酒聯繫起來,那就更奇妙了,「酒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要說中國文化中最厲害的可能就是酒文化了,其內涵可謂博大精深,社交、娛樂、辦事、學習、提升等等,「一切都在酒裡頭」,那種秘而不宣的學問豈是美帝所能懂的(那個太空人只會失敗了就酗酒,然後再去戒酒),因而其功能強大到足以降服外星人。咦!不是喜劇嗎,說著說著怎麼有點悲的感覺呢,這正是其高超之處,喜劇僅是外殼,內在裡是現代主義荒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