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夏宇欣,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民政局派駐到貴定縣德新鎮四寨村的駐村工作隊員。2018年7月,在收到駐村工作任命的第一時間,我立馬做好準備,奔赴扶貧「第一線」。
正式駐村的第一天,四寨村的18戶貧困戶42個貧困人口成為了我的包保對象。在他們之中,有長期患有慢性病、勞動能力弱致貧的,有天生殘疾致貧的,有突發大病致貧的……為了儘快摸清楚每一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我每天都會去貧困戶家裡走訪。 在四寨村,很多村組由於地勢偏僻,沒有修通村級公路,我只好靠雙腳丈量村寨。 通過走訪我感受到,一群缺經濟、缺技術、缺生活能力、缺精神支柱的貧困戶非常需要一支來落實政策、宣傳政策的扶貧工作隊。只有把相關政策牢記心中,加大對貧困戶扶貧業務方面的知識宣傳,才能更好地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夏宇欣(左一)和農戶一起到田間地頭商討發展種植產業
走訪結束回到辦公室後,我迅速將了解到的貧困戶情況整理成冊,並時刻向鎮扶貧辦、民政局了解扶貧業務知識,針對每一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落實扶貧政策。 四寨村的陳小江夫婦屬於計生困難家庭,2016年被納入精準扶貧對象。了解到該戶情況後,在產業扶貧摸底時,我和村兩委一班人,結合貧困戶意願,想點子,找路子,積極為該戶脫貧出謀劃策。在徵求本人意見時,他們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養雞!」 考慮到成本低,周期短,風險小,效益高,該夫婦的想法得到了我和村兩委一班人的鼎力支持。接下來,修雞舍、送雞仔、打疫苗、運飼料、傳技術……我們能助力到的各個環節絕不隨意應付。 我在走訪慰問過程中,做好「三員」工作,即協調員、協管員、銷售員,幫助該戶好好發展養雞產業。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該戶的養殖規模逐漸擴大,高峰期每天可以撿蛋200餘枚,日收益280餘元。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只有把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精準定位,才能確保真扶貧、扶真貧。 為了深入了解每戶貧困戶的真實情況,在做好辦公室各項工作的同時,我每天抽出時間到所包的汪橋村進行深入調研,走家串戶,推心置腹地與村民談心談話,設身處地與群眾算帳對比。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雖然我的工作經驗還十分有限,但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群眾認可的扶貧幹部,做好基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我想做的,就是做好一個平凡的包村幹部要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講述平凡的故事。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虞思滔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周文君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