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丨貴定縣新巴鎮幸福村村民...

2020-12-28 天眼新聞

「大錢,怎麼這麼早啊?天氣冷了,注意身體哦!」「習慣了,沒關係的,馬上就掃好了!」我叫羅大錢,是黔南州貴定縣新巴鎮幸福村沙坡組的村民。以前,我把自己貧困的原因歸結於沒能成功接替父親的工作,所以經常去「上訪」,向政府要吃要穿。2019年6月,貴定縣委辦駐村工作隊下沉到我們村裡開展工作,同時還明確了一名駐村隊員對我家進行包保幫扶。 一開始,我很牴觸幹部來家走訪。在幹部多次走訪後,我們變得熟悉起來。他們給我宣傳政策、開導我的思想,還給我找了一份公益性的崗位——幸福村保潔員。

羅大錢給村裡的綠化公園澆水

也是在駐村隊員和包保幹部的陪同下,我到有關部門了解了相關的政策,查閱了有關的資料,弄清楚了關於父親工作的具體情況,多年「上訪」的心結也終於打開了。以前我一個人,懶,什麼都不想做,現在駐村幹部不但關心我們,而且還帶頭來和我們一起做,什麼都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 大家一起努力,沙坡寨也越來越好,我心裡就想,如果我再什麼都不做的話,自己都覺得羞愧、沒有臉面。而且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也要努力靠自己脫貧,光想著靠政府扶持我也不好意思。

羅大錢發展蜂蜜產業,整理自己的蜜蜂箱

起初,駐村幹部來動員我發展養殖,我很樂意,但如果養豬,我家糧食也不夠。後來,駐村幹部幫我出謀劃策,告訴我養蜜蜂簡單方便、投入小,等幾個月就能賣蜂蜜掙錢了。 如今,再來我家的院子裡,大家就會看到我家的「新成員」——兩箱蜜蜂。在幸福村開展「三小工程」發展致富的過程中,我報名申請了發展蜜蜂養殖。

羅大錢和村民一起投工投勞參與打造「思想扶貧點」

在黨員和群眾的帶動下,我從原先不參加村寨活動到現在積極投身參與公益事業,還參與了村寨裡掏溝渠、抬石、打掃衛生、綠化保養。現在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幸福村村寨面貌煥然一新,大家都在踴躍參與和投工投勞。「羅大錢現在可是我們這裡的『名人』呢,勤快、熱心腸,養蜂、當保潔員、打零工,不僅自己的事業搞起來了,而且還經常幫助鄰居做事,特別是幫年紀大的老人們無償搬柴扛草,做家務。」我的鄰居羅國斌看到現在的我,都高興地跟大家說著我的轉變。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虞思滔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創造財富,定能讓自己走上小康路|貴定縣昌...
    我叫袁家金,是貴定縣昌明鎮良田村毛慄樹組的村民,家有人口4人。俗話說,人窮並不可怕,怕的是志短。對於我們貧困戶來說,缺的不是技術,更不是勞力,而是缺乏脫貧的信心,缺乏一次通往成功之門的機遇。 2017年,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我通過電視以及幫扶幹部了解到脫貧致富的一些政策,都是通過創業走出貧困,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我的內心羨慕不已,便有了想創業的心思。後來,我就主動與幫扶幹部探討研究發展道路,駐村幹部了解到我的現狀後,便來向我講解了相關政策。在幫扶幹部的鼓勵和幫助下,同時得到了駐村工作隊及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我認真研究扶貧政策,思考如何發展扶貧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貴定縣新巴鎮...
    我叫陶國順,是貴定縣委巡察辦副主任。作為全縣2100名駐村幹部之一,我於2018年5月與縣委辦24名同事一起,下沉到新巴鎮幸福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按照駐村工作隊工作安排,我與張薇、柏雲飛、羅世龍組成「四人小組」,共同負責幸福村石頭寨的脫貧攻堅工作。   駐村後,我們從村幹部的口中得知,石頭寨共有3個村民小組127戶591人,其中,貧困戶33戶119人,低保戶16戶29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踐行初心使命|貴定縣新巴鎮樂邦村第一...
    我叫張勁松,是貴州省檔案館(省地方志辦)工作人員。2019年11月,根據工作需要,我被選派到貴定縣任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同時擔任貴定縣新巴鎮樂邦村第一書記。張勁松在樂邦村重陽一組組織村民召開院壩會,宣傳相關政策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就在村支書的陪同下走訪了樂邦村2019年脫貧的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會像葡萄一樣甜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村民...
    我叫李興菊,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六組的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我家的產業得到了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走上了致富路。這些年,我家的聯親幹部朱曉露和駐村工作隊的龍廷壽隊長向親人一樣幫扶我們。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我和愛人仍然全力支持我的兩個兒子讀書。  後來,通過我家的聯親幹部張承茂和村第一書記董相法到我家走訪,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他們的幫扶下,孩子讀書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也幫助家裡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喝上放心水丨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駐村隊員...
    我叫莫德金,2018年5月,我很幸運地成為貴州黔南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扶貧工作隊中的一員。我負責的網格是茶山村破桐山組,該組共26戶,105人,10戶貧困戶36人,低保戶5戶17人,特困供養2戶2人。原本以為自己對茶山村多年的了解,能夠輕鬆的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可當自己走訪群眾以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我第一天到破桐山組入戶走訪組裡的群眾毫不避諱地向我抱怨:「我們破桐山組的路不好走不要緊,能走就行,但沒有水吃是不行的呀,希望黨和政府能給我們破桐組解決水的問題。」  聽到村民們的意見後,我入戶走訪群眾和貧困戶,每走到一戶,村民們都會提到水的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奮鬥才能脫貧丨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農信壯
    我叫農信壯,是望謨縣蔗香鎮蔗香村村民。以前因為家裡貧困,成了貧困戶。有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但我卻覺得並不開心,想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自從全村因龍灘電站建設集體搬遷上來後,鎮政府就連續三年統一給每家每戶種上芒果樹苗,在屬熱帶、亞熱帶氣候下生長的芒果每公斤的批發價可賣到5元,我成了其中一名果農。種植芒果成為我脫貧的第一步。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了各種幫扶政策帶來的穩定收入後,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一件件小事 為村民帶去溫暖丨貴定縣沿山鎮和平...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駐村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經過將近兩年來的駐村扶貧工作,我很肯定地回答他們:「駐村幹部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村裡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駐村後,針對每戶貧困戶,我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設想如果我是村民家中的一員,那麼我家有哪些困難、需要什麼、需要扶貧幹部為家裡做什麼。時刻站在貧困戶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再以幫扶幹部的身份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 「我的脫貧故事」勤奮拼出好日子丨開陽縣永溫鎮雙合村袁昌權
    我叫袁昌權,今年50歲,是貴陽市開陽縣永溫鎮雙合村上寨組的村民。我的小兒子在2017年查出白血病,2018年在醫院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雖然有部分醫藥費可以報銷,但是還需要自費十幾萬,我們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了很多錢。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扶 更離不開農戶自己勤勞...
    我是何健博,是務川自治縣涪洋鎮永和村的一名駐村書記,作為遵義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一名幹部,我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場脫貧攻堅戰,在駐村期間也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初來永和村,給人第一印象到處都是大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道路崎嶇,出行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我叫楊文軍,是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慶豐村村民。今年,我種植的10餘畝魔芋喜獲豐收,純利潤收入達到了5萬餘元。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黔西縣林泉鎮務工,看到當地魔芋收購市場好、效益高,於是有了種植魔芋的想法。當時的我完全沒有種植魔芋的經驗,又缺少技術和啟動資金,搞魔芋種植業對我來說是無疑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挑戰,萬一失敗了……我不敢繼續往下想。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健康是我最深的牽掛|貴定縣新鋪幼兒園教師黃飛
    我叫黃飛,是貴定縣新鋪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也是德新鎮新鋪村對門坡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包保幫扶新鋪村對門坡45戶農戶,其中6戶是建檔立卡,全組有在校生28名,其中7名是貧困學生。大家訪的目的,就是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坐到教室,都能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為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年,在一次與村兩委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了竹鼠養殖,市場前景廣闊,養殖過程簡單、見效益快,而且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肉類,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級食品。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好似春風暖 輪椅上脫貧增收奔小康丨獨山縣...
    我叫楊昌奎,今年52歲,是獨山縣下司鎮新同村村民。因為從小不幸落下了殘疾,10歲起我便只能坐在輪椅上度日。 家庭一貧如洗,父親早年英逝。讀書時,母親每天風雨無阻的背送。濃濃的母愛撐起了我的信念。坎坷的生活,也歷練了我的堅強。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我的脫貧故事丨湯吉倫:只要精神不殘疾,美好生活不是夢 2020-11-26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