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2021-01-10 騰訊網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自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門被打開了,中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溝通交流,最起碼先要解決稱呼的問題。現在,就來扒一扒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

至那

//

在現存對中國的稱呼用語中,「至那」是歷史最悠久的(

首先插一句,這個詞語最早並沒有任何蔑視之意

),從它翻譯派生出後世許多稱呼中國的詞語,至今還在使用著。

「至那」一詞源於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代印度。

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就已經同古代中國有了悠久的交往歷史。出使西域的張騫曾經在大夏國見到中國蜀地生產的蜀布、邛竹杖,是經過「身毒」輾轉販運到大夏的,這裡的「身毒」就是古印度。由此可見,古代印度與古代中國之間的民間交流歷史悠久,非常頻繁。世界上最早對中國的稱呼——「至那」源於印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至那」,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這個詞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

,因為是音譯,有時候用字同不一樣,有「至那」「脂那」或者「支那」,但都不脫離本音。除了古代印度的佛經之外,在古印度其他古文獻中,比如古印度的國寶級史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和《羅摩衍那》(Rāmāyana),都提到了Cīna這個名字。雖然這些文獻的成書年代聚訟紛紜,沒有定論,但其中最核心、主要的部分,大致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4至3世紀。

Cīna一詞的來源

,歷來很多學者做了許多探究和討論,有的說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後來統一中國的秦朝的「秦」字譯音,也有的說是「荊」字的譯音,又有的說是「錦」字的譯音,

多數人還是比較接受「秦」字的說法。

古代印度人,又常在Cīna一詞前再加上mahā一詞,成為Mahācīna,音譯「摩訶至那」,意思是「大至那」或者「偉大的至那」,含有對偉大的中國尊崇的意思。

唐代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師在其所著的

《大唐西域記》

中記載,當他見到印度的國王戒日王時,戒日王問玄奘:「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亙,去斯遠近?」玄奘答道:「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至那國是也。」玄奘又說道:「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除了「摩訶至那」外,也有的在Cīna後面加上sthāna一詞,成為Cīnasthāna,佛經與中國史書裡譯作「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訶震旦」,意思是「至那國」或「偉大的至那國」。

「震旦」這個詞讀起來、聽起來讓人覺得很古奧,地質學上把距今8-5.7億年前的時代叫做「震旦紀」。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梁啓超給他取了一個「竺震旦」的中國名字,「竺」表示「天竺」,這是古代中國對古印度的稱呼,「震旦」是古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一個名字包含了兩大文明古國的古稱,非常貼切恰當,梁任公不愧是飽學之士。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支那」這個詞語最初是中性的,並沒有輕蔑、蔑視之意思。

唐代僧人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之三《師資之道》中即曾使用過「支那」一詞,其文云:「且如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直到近代,中國人在著述、文章中也有使用的。20世紀初年是「支那」一詞在中國的盛行期,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報刊書籍中,風行一時,在各種書刊的大小標題上經常出現。1905年,黃興等人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的著名刊物。書籍之名中出現此詞的也很多,如《支那文明史》《支那全書》《支那四千年開化史》等。1904年,連一向不願輕易沿用日本名詞的嚴復,也破例使用了「支那」一詞。他批評《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名句即云:「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支那」一詞變了味是伴隨著日本軍國主義逐步對中國的侵略擴張,以及對中國人民的蔑視而逐漸為國人熟知的。從此之後,中國人就不再用這個詞語指稱自己的國家。

不過,「支那」在現代漢語詞彙中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尾巴,就是「印度支那(Indochina)」。在地理上,將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半島」,簡稱「印支半島」,國內出版的地圖上,如果是標註地形,還是用這個詞。

從梵文的Cīna一詞,衍生出今天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中稱呼中國的專名:波斯文的Chīn,阿拉伯文的Sīn,拉丁文的Sinae,英文、德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義大利文的Cina,以及其他語言中指代中國的詞彙。

//

賽裡斯(Seres)

//

據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考證,歐洲人最早對中國的記述,見於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克特希阿斯的著作,其中稱呼中國為「賽裡斯」,他在其所著的《福提烏斯文庫》中記載:

據說,賽裡斯人身材高大,有人見到過他們,有十三腕尺高,可以活到二百歲。(注釋:腕尺為古代歐洲計量單位,自肘至中指末端,古希臘1腕尺合18.22英寸,十三腕尺約為6米多)

作者也是道聽途說,沒有親眼見到,虛構成分多於寫實(身高超過6米,壽命為200歲)。即使這樣,這也是西語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關於中國的記載。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時期,執政官凱撒穿著一件華麗中國絲袍去看戲,豔麗華貴的中國絲綢吸引了戲場觀眾,人們紛紛站立圍觀,讚嘆不已。

而後中國絲綢不斷輸入西方,立即博得了西方各國富裕階層的高度讚賞,都把中國絲綢視為無上珍品,稱之為「東方絢麗的朝霞」,成為貴族階級引以為榮的稀世之寶。但西方人並不了解絲綢產於何處,也不知道是如何生產的(當時認為絲綢是從樹葉中結實,摘下來之後沾水製成),後來從販綢者那裡得知,這種名貴的絲綢來自東方的一個大國,由於不知如何稱呼,

就命名為「賽裡斯」,希臘語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4世紀的希臘史學家馬塞裡努斯在其所著的《史記》一書中,根據曾經到過中國的商人的描述,以及通過其他途徑的道聽途說,設想了他心目中的中國:

賽裡斯國疆域遼闊,沃原千裡……物產也很豐富,有五穀雜糧、乾鮮水果、牛羊牲畜,真是應有盡有,品繁而量眾。那裡的城市較為稀疏,但規模較大,物產豐富,人煙稠密。

他更讚美中國人熱愛和平的本性:

賽裡斯人完全不懂得進行戰爭和使用武器。賽裡斯人最喜歡安靜地修身養性,所以他們是最容易和睦相處的鄰居。在他們那裡,晴空萬裡,皓月明朗,氣候溫和宜人,即使颳風也不是凜冽的寒風,而是和煦的微風。

這與其說是歷史記載,更不如說是對中國這個生產絲綢的美麗國家的完美設想。

從拉丁文的「Sinae」這個詞,派生出了「Sino」這個表示「中國、東方」的前綴詞,例如表達中美、中日、中歐關係,使用Sino-US,Sino-Japan,Sino-Euro等詞語。國內一些大企業的英文翻譯也使用了這個詞語前綴,比如中國石化sinopec,中國重汽sinotruck,中儲糧sinograin,等等。希臘語中還有一個表示中國的形容詞「Sinaean」,這是一個非常褒義的詞,詞根除表示中國的外,還有「神居住的地方」之意。新浪網英文「sina」即取此義。

//

秦尼斯坦(Tzinisthan)

//

公元545年,希臘人科斯馬斯寫成了《世界基督教諸國風土記》,書中稱中國為「秦尼策國(Tzinitza)」,又名「秦尼斯達國(Tzinista)」。古代印度也稱中國為「秦那斯坦那(Chinasthana)」,都是發音相近的同根詞的不同音譯,但這些都沒有確鑿的實物佐證。

到了唐代,在外國人嘴裡,中國也妥妥地加入了「斯坦」的行列,被稱為秦尼斯坦(Tzinisthan)。

您還別不信,「秦尼斯坦」石證如山,就在古代的長安、今天的西安。說起「秦尼斯坦」不得不說記載這個名詞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在安身於西安碑林第二室,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國寶級文物。此碑是唐建中二年( 781年)來自中亞的吐火羅人景淨撰,呂秀巖(呂洞賓)書並題額。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

「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公元五世紀創始於敘利亞聶思脫裡,又稱「聶思脫裡派」。唐太宗貞觀年間傳入長安。碑額上楷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額上三角處、蓮花座上刻十字架圖案。碑側及碑身下部刻有七十餘個敘利亞文字的景教僧名及其職稱。

碑文主體文字為漢字,起首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大秦寺僧景淨述,秦尼斯坦教父、區主教兼長老亞當(亞當,其名源於《聖經》,即前文景淨的不同譯名)。」除了漢字外,碑文上還有古代敘利亞文,在這種文字中,稱呼當時的中國為「秦尼斯坦(Tzinissthan)」, 巴基斯坦的友人們知道之後一定會覺得更加親切了。

//

契丹(Китай)

//

在俄羅斯等眾多斯拉夫國家中,現在仍然稱呼中國為Китай,直譯過來是「契丹」

,稱中國人為「Kitaitsy」,直譯為「契丹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俄語名稱,直接翻譯過來是「契丹人民共和國」。

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通稱,在俄語(Kitay)、希臘語(Kitala)和中古英語(Cathay)中,整個中國都稱為「契丹」。元代來華的馬可·波羅在其著作《馬可·波羅行記》中即稱中國為「契丹」,稱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為「汗八裡」。在該書第 83 章《大汗之宮廷》到第 104 章《契丹州之開始及桑乾河石橋》詳細描述了「汗八裡」的繁華。明代來到中國的利瑪竇,經過實地考察,證實了《馬可·波羅行記》所稱「契丹」(Cathay)即中國,所稱「汗八裡」即中國北京。

斯拉夫國家裡「契丹」一詞,源自13世紀至15世紀統治俄羅斯的金帳汗國,是繼承自蒙古人的叫法。

除了斯拉夫國家外,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Khatay」,均源於「契丹」一詞的不同音譯。

「契丹」在中國史書中也稱為「遼」,是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定國號為「契丹」。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後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983年復更名為「大契丹」。遼朝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從突厥語「Kathay」演化出一個拉丁語詞彙「Cathay」,也有表示中國之意。香港「國泰航空」英語為Cathay Pacific flies 即源於此。

//

桃花石

//

「桃花石」這一漢譯詞彙,最早見於元代丘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公元1221年,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亞的索格底亞那,途經阿里馬城(今新疆伊犁霍城縣境內)。丘處機的隨行弟子李志常後來記述當地見聞時說:「農者亦決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具,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這是迄今所見到的稱中國為「桃花石」的唯一漢文史料。

「桃花石」源於「喀喇汗王朝」。從公元九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在現在新疆塔裡木盆地西部及帕米爾以西以北地區,出現了一個以喀什噶爾為都城 ,由蔥嶺西回鶻聯合其他民族建立的突厥地方政權,史稱「喀喇汗王朝」,該政權的許多汗王,都喜歡冠以「Tabghaj」的稱號,今通譯作「桃花石」,如「桃花石布格拉汗哈森」「桃花石汗摩訶末」等,意思是桃花石是喀喇汗朝時期的錢幣。1980年3月於新疆阿圖什縣出土的喀喇汗王朝的錢幣,背後銘文中有「蘇來曼卡得爾桃花石可汗」字樣。

//

陶格司(Tagus)、唐格司(Tamghaj)

//

陶格司(Taugas),這是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文獻中記載的對中國的稱呼。公元七世紀初的東羅馬歷史學家西摩卡塔在其所著的《陶格司國記》中有如下記載:

陶格司(Taugas)國主,號泰山(Taissan),猶言上帝之子也。國內寧謐,無亂事,因威權皆由國君一家世襲,不容爭辯。陶格司中央有大河,分國為二部分。先代全境,裂為二國,以河為界,時相攻伐。二國衣制不同,尚黑者號黑衣國,尚紅者號紅衣國。當今莫利斯皇帝君幸羅馬之際,黑衣國渡河,攻紅衣國,克之,遂統治全帝國。……國中有蠶,絲即由之吐出。蠶種甚多,各色皆有。

如果不詳細解釋一下,很難讓人明白這是對古代中國歷史的記載。這裡「陶格斯」(Taugas)據學者考證為當時統治中國北方的「大魏」(北魏)兩字的轉音(也有學者認為是「拓跋」的轉音),指代整個中國,國主號泰山(Taissan)是漢語「天子」兩字的轉音。文中所稱中央大河即長江,江北為隋朝,兵服尚黑,江南為陳朝,兵服尚紅,後來隋文帝渡長江滅陳,統一中國,即書中記載的黑衣國渡河滅紅衣國之事。

東羅馬帝國歷史學家描述的中國隋朝滅陳之戰,讓人覺得怪怪的

西摩卡塔《陶格司國記》實際上記錄了中國自東晉之後南北分裂,直到隋文帝重新統一中國的史事。

中世紀伊斯蘭學者阿爾比魯尼(973-1049)在其所著的《地理書》稱中國為「唐格司」。

揚州為發克富爾(Faghfur)之王居,其稱號曰唐格司汗(Tamghajkan)。

發克富爾(Faghfur)為古代阿拉伯及波斯著作中對中國皇帝的稱呼。馬可波羅在在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中也以此稱呼宋朝皇帝。

桃花石、陶格司、唐格司為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中的轉音。

除了西方世界之外,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也各不相同。

緬甸語稱呼中國為「德祐」,意思為「同樣」,指的是緬甸人看到中國人後覺得和自己人一樣。泰國語言中,稱呼中國為「昆真(Kon jin)」,寮國稱中國為「Chin」,柬埔寨稱中國為「Chen」,大概都與「秦」發音相關。

以上所列是歷史上外部世界曾有過的對中國的稱呼,其中「至那(China)」和「契丹(Китай)」還在使用著。一番比較之後,還是覺著我們自己的「中國」這個稱呼最好。順便說一下,「中國」兩字最早出現是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尊」,尊內底部鑄有銘文122字,其中有「宅茲中國」四個字,你能找出來嗎?

相關焦點

  • 古希臘稱中國賽裡斯,俄羅斯稱契丹,阿拉伯人如何稱呼中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一千個國家眼中也有一千個中國!眾所周知,「China」是現代英語國家對中國的通稱,「賽裡斯」是古希臘對中國的稱呼,「契丹」是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那麼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阿拉伯文明,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 張國剛:從秦奈到賽裡斯,古代西方對中國的想像
    「秦奈」或「秦那」作為西方對古代中國的最早稱呼,到底是如何形成?目前學術界基本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該詞為「秦」的譯音。後來這個以「絲」之複數稱中國的詞又從印度傳入希臘。而大約公元前四世紀出現在希臘文獻中另一個對絲國的稱呼Seres則是「絲」在中亞的單數稱呼傳入希臘後的演變結果。「賽裡斯」的故事如果說對於「秦奈」的原意在學術界還有爭論的話,對於西方另一個有關中國的稱呼「賽裡斯」(Seres),則大家都普遍認同就是指中國絲綢。
  • 在古代,外國人怎樣稱呼中國?三個王朝的國號烙下印記
    現如今,外國人都稱呼我國為China(中國)。中國一名,它是中國人自創的名字,並且把它確認為我國的專有名詞。實際上19世紀中葉之前,外國人稱呼我國有他們自己的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印度古梵文——Cīna回顧歷史,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早的記載是Cīna來自於印度梵文。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語言之一,而Cīna在印度各種著作出現的頻率很高,像《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都提到了它。當然身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佛經也是用梵文書寫的也含有Cīna。
  • 古羅馬給中國取了個「小清新」名字,網友:雖不霸氣,但美到心醉
    這些稱謂都是跟封建王朝的影響力有關,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天下,雖然秦國在中國歷史上歷程很短,但也有「秦斯坦」一類的稱呼,漢朝開通的絲綢之路,實力強盛的大漢也打出了自己的招牌。
  • 在古代,外國人都怎麼叫中國?四個稱呼中唯有清朝的是負面稱呼
    而我們中國,作為其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斷層,擁有完整文明的超級文明古國,從古至今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就非常大。既然如此,那在中國還不叫中國的時候,在古代,外國人都是怎麼稱呼中國的呢?最早時中國聞名世界是秦朝時期,當時被世界各國稱為「qin國」,中國人也被稱為「qin人」。
  • 中亞國家都稱「斯坦」,到底啥意思?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這絕對是一個大誤會,契丹雖然也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契丹所處的時代是宋朝,由於契丹實力強盛,一路開疆擴土到了日本海、阿爾泰山附近,以至於外國人誤以為這個強大的國度就是中原王朝。中國歷史上的國名很有意思,古羅馬給古代中國取了一個小清新的名字,叫「桃花石」,聽起來完全不符合中國任何一個朝代,不過在東羅馬的諸多文獻當中都記載中國為「Tabgac(桃花石)」。古代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秦那斯坦」。這個稱呼最早出自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考古學家在翻譯上面敘利亞文時,發現了這個稱呼。
  •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
    古代外國到底叫中國什麼?有些朋友問,到底我們中國China的稱呼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古代外國人到底如何稱呼我們的呢?在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敘述。Chin=China?現在很多人都把秦的英文為是Chin,做為中國Chin的詞源,主要理由有兩個方面:一是當時的秦國身處中國西部是連接歐亞的門戶,當西亞波斯等外族與中國接觸時,自然就整個中華大地的稱呼用秦來統稱。二是就單純認為這兩個詞很像,而且,秦的韋氏英語就是Chin,所以就把China 和Chin當成一回事了。貌似這兩個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是還是缺乏嚴謹的考據態度。
  • 中國人叫外國人「老外」?美國卻用2字稱呼我國人,小日本用3字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出國留學或出國旅遊,許多外國人也開始進入中國並愛上了中國,因此,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外國人,你不會感到驚訝,這也是中國經濟和文化進步的表現。
  • 如何看待外國人翻拍中國故事
    老外講不好中國故事?】 由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等共同出演的電影《花木蘭》從準備以來都備受關注,如此超強的卡司陣容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是一部質量早已受到保證的電影。 可《花木蘭》一上映評論就發生了不可逆的偏移,中國觀眾評價為「史上最差的花木蘭」,西方觀眾評價為「一部迪士尼出品的超級大爛片」。 一個靈魂西化的花木蘭無法打動東方觀眾,而一個本質上中化的花木蘭當然也無法讓西方觀眾為之動容。
  • 中國人把美元叫做「美金」,那外國人怎麼稱呼人民幣?很少人知道
    那麼在國外,外國人是怎麼稱呼人民幣的呢?望周知。1、 人民幣。正如我們在非正式場合叫「美元」,在正式場合稱美元為「美金」是一個道理,外國人在非正式場合,喜歡直接稱呼中國的錢幣為人民幣,而在文字資料、官方回答中,幾乎不用人民幣。2、 RMB。
  • 美國的錢在中國被稱為「美元」,那中國的人民幣,外國人怎麼叫?
    美國的錢在中國被稱為「美元」,那中國的人民幣,外國人怎麼叫? 錢, 說到這個東西,想必大家也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大家都想要多多的錢,因為錢其實大家都是不嫌多的。其實一種等值量化的交換工具,它是促進社會繁榮發展的一種金融流通工具。
  • 美國錢叫「美金」,日本錢叫「日元」,那老外們如何稱呼人民幣?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個方面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令世界各國為之矚目,而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更是成為了各個國家眼中的「佼佼者」,這一點在去外國旅遊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眾所周知,到任何一個國家消費,都要首先兌換當地貨幣,就比如去了美國換美金,去了日本換日元,那麼問題來了,老外們是如何稱呼人民幣的呢
  • 知道外蒙如何稱呼中國嗎?讓中國人憤怒!漲知識了
    中國人稱蒙古國為「外蒙」,那蒙古國是怎麼稱呼我們的?中國自古以來土地面積遼闊,但歷史上因某些原因割讓了部分土地,至今仍未收回。當人們談論中國北方廣闊的草原時,人們會想到蒙古。其實我們現在說的蒙古是內蒙古,還有一部分中國領土,就是外蒙古在此之前獨立出去了,不再屬於中國。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它與中國的內蒙古緊密相連。現在我們獨立了,在一些外交關係上,蒙古和中國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他們都生活在一群群的牛馬之中,每天都有牛羊在藍天草原上陪伴,看起來很舒服。雖然這種生活很安逸,但是當地經濟發展不是很好。
  • 外國人到中國坐高鐵,稱什麼都好,這兩點難以接受,網友:說的對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許多領域也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在所有領域中我國最出名的一項技術就是我們的基建技術,我國近些年來的建築奇蹟一直在不斷的刷新其他國家對我們國家的看法,他們也是送給我國一個親切的稱呼,叫我們基建狂魔。
  • 日本人的錢叫日元,美國的叫美元,人民幣在國外卻是「這個」稱呼
    作為全球GDP排行第二的國家,中國的發展也一直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弦。很多對中國文化比較有興趣的外國人,也開始痴迷於收藏中國錢幣。 關於GDP排行第一的美國,他們的錢幣被叫做美元、美金,而作為GDP排行僅次於中國的日本,他們的錢幣被叫做是日元,那麼中國的人民幣到了外國人的嘴邊會被如何稱呼呢?
  • 為什麼外國人在中國住久了都不願回國?
    首先,我們得把這些外國人給區分開來。外國人在中國的,比較多的有哪幾類呢?第一,留學生。第二,外企高管。第三,打黑工或者外教等等。大致,外國人在中國都是這幾類,像什麼諸如記者一類的還是非常少的。現在我們挨個來分析。首先是留學生群體。留學生這個群體,這幾年有很多報導出來,這裡我再多說兩句吧。
  • 古希臘眼裡的中國,猶如「神族」一般,中國人看了都要臉紅
    作為世界五大古文明之一,古希臘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等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是歐洲文明的起源之一。那麼,這樣一個文明如何看待中國的呢?根據文獻記載,古希臘眼裡的中國,猶如「神族」一般,極盡崇拜的文字描述讓中國人看了都要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