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劇之星」到藝術家,這條路有多長?

2021-01-08 騰訊網

在歲末年終之際,由北京青年報社主辦的「談藝說戲話北京」也迎來了第三季。12月26日,北青報攜手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邀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國,優秀中生代演員傅希如、譚正巖、張兵來到梅蘭芳大劇院。這四位藝術家,作為2021年度「談藝說戲話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的開篇戲曲人,向我們講述「際會風雲,中國京劇『星』故事」。

張建國

傅希如、譚正巖、張兵都參加了剛剛結束的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活動,參加展演的總共15位演員,包括王越、常秋月、詹磊等。這次展演集中體現了當今中生代優秀京劇演員的實力,而同時一個問題也出現了——這些京劇之星,在未來,如何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敢於挑起藝術家的責任。

從京劇之星到京劇藝術家,這條道路會有多長?

挑起「藝術家」的擔子

談到當選第三屆京劇之星,傅希如表示既開心,又惶恐。「回顧當年第一屆、第二屆的京劇之星們,如今都是戲曲界的大咖大腕,是大家心目中的男神女神們。」但是,既然能夠當選,他們也會責無旁貸地挑起這份責任。

傅希如

傅希如給大家講了一個細節:12月25日,全國政協京昆室與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懇談會上,京昆室主任盧展工說參加「中國京劇之星」展演的15位演員們都是藝術家。此話一出,大家紛紛擺手連說「不敢」,覺得自己離大師和前輩們都差得很遠,不敢稱自己為藝術家。但盧展工說:「你們可以謙虛,可以在藝術上覺得自己永無止境。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能、還不敢挑起藝術家這個擔子來,那誰來挑呢?」

傅希如說,這番話也讓他們這些青年演員感受到了責任的重大。畢竟,「藝術家」這個稱呼所展現的不光是舞臺上的業務水平,更包含了一位演員的德行,他對於行業所做出的的貢獻,以及對於整個戲曲行業所能擔起的擔子。張兵也說,他們現在依舊在朝著「藝術家」這個目標努力,「相信再過十年,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績來。」

張兵

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青年演員」「新生代演員」們也開始逐漸背負起了責任,正如張兵所說,「京劇這門藝術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好好去練,好好去做。」 2020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尋常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為了疫情防控而選擇的居家隔離,更是給舞臺工作者們帶來了考驗。但也正如傅希如所說,「災難有時也蘊含著機遇。」無法實地登上舞臺,不能見到觀眾,戲曲工作者們選擇將舞臺搬到線上,進行了新的嘗試。

之前因為演出行程太滿而無法鑽研的網絡平臺開始出現在戲曲人和觀眾們的視線中,直播排練、網上教學、新戲錄製等等一系列活動紛紛登上現在流行的諸多視頻網站。「傳播也好,弘揚也好,都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傅希如說,「對於我來講也是一種嘗試和突破,也會對我以後的傳播工作帶來更多元化的一種思潮。」

傳承是裝東西,創作是掏東西,順序決不能亂

2020年下半年劇場重新開放,許多經典劇目得以回到舞臺,而在這一年,也同樣有許多優秀的新編戲與觀眾們見面。在此次京劇之星展演中,傅希如出演了經典劇目《秦瓊觀鎮》,受到了戲迷們的一致好評,而今年他也同樣參與了新戲《梅蘭芳蓄鬚記》的排演。在被問及是更喜歡排演新編戲還是傳統戲目時,傅希如強調關於創新和守正,決不能憑演員的喜好決定,「這是演員的責任」。

傳承是京劇演員的第一責任,「前輩留下的藝術若是到我們這兒斷了,我們就是罪人啊」,他表示如何學習和傳承京劇是最重要的,「演員也需要經歷從死學到巧學,然後到活學的這個過程。但原封不動的傳承、原汁原味的傳承是第一步,也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有非議和異議的。」

傅希如

傅希如同樣提到在研討會上,藝術家老師們就犀利地指出:「排傳統戲、演傳統戲、學傳統戲是往口袋裡裝東西,而創排新編戲,則是在從口袋裡往外掏東西。如果你的口袋裡東西不夠多,怎麼往外掏?」

這則比喻生動地描述了傳統戲目與新編作品的關係,而傅希如在同李浩天老師學習《野豬林》時同樣被教導,學這齣戲必不可少的就是其他武戲和文戲的積累沉澱。「學《野豬林》絕不是有了嗓子有了腿就能學習的,」在講述自己學習《野豬林》這齣戲時的經歷,傅希如描述道,「要先學習《文昭關》《烏盆記》《擊鼓罵曹》等等一系列的文戲,然後再加上武戲的積累與沉澱。一定要一步一個臺階。」

他表示,傳承和創新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傳承,根本無法談創新,而如果沒有創新,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缺乏生命力的。」現在的人民處在新社會,新時代,有了新的審美和需求,對於戲曲人們來說,這意味著戲曲、舞臺藝術,也同樣要跟上時代。

比賽中的切磋交流,對年輕演員是必不可少的

張建國表示:「這屆評選出來的京劇之星們,實際上已經是各家挑梁的、挑班的人了。」第一屆京劇之星的評選舉辦於1993年,第二屆在1996年,如今,距離上一屆京劇之星的評選已經過去了24年。

張建國

「那時評選的時候,還有許多藝術家老師們在前面演戲,」張建國回憶道,「當時的我們還在成長階段,而現在的這些『星星們』已是各地各自舞臺上當家的了。」面對這種活動越來越少的局面,張建國到基金會任職之後,也在努力改變。「我們那時候有梅蘭芳金獎大賽、全國青年電視大賽等等各種比賽,我就想慢慢恢復一些,也讓他們這些年輕人有一種奔頭。」

張建國相信,在比賽中的切磋交流對於青年演員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提升機會。「比賽中舞臺上的演員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門派,共同排演一部經典劇目。演出時無形之中就是一種團與團藝術風格碰撞交流的過程,演員們開闊了眼界,也能提升自己的認知度。」

現在評選出的京劇之星們已然是「角兒」了,但張建國認為光是「角兒」還遠遠不夠,而是要將這些演員們培養成「藝術家」,培養成京劇界乃至戲曲界的頂梁柱。而這個過程就是「守正創新」的過程,在舞臺上,將經典和老師多年的傳承演出來,奉獻給觀眾,交由觀眾評判。有平臺,有觀眾,有比賽,張建國他們那個年代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打拼和較勁中走過來的,所以現在他也希望能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到這種平臺上一次一次地歷練打拼,挑戰自我。

譚正巖

不光要創造平臺,還要同臺,甘於做綠葉

每一個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形象和社會環境,不論是什麼時候,「成角兒」都不容易。張建國說,真正重要的是理念,是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角兒」。「成名未必是成就」,有人或許有很高的名氣,但他能演多少場戲?師承於誰?創造了什麼?留下了多少讓人可以流傳的藝術財富和藝術價值?在這一個個問題背後,也是無數演員、藝術家們為之努力的目標。

張建國堅信這次京劇之星評選出的15位演員都會在京劇的事業發展當中,甘於寂寞,甘於吃苦,甘於奉獻在舞臺上。同時這次的評選也遠不是全部,優秀的戲曲演員們猶如星星,這次只是選擇了其中的「15顆」。

現場觀眾

談及前輩與青年演員的關係,張建國表示:「我們也是在前輩藝術家、老師們的提攜下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要向前輩那樣,設置多個平臺,將後輩們提攜起來。而且,不光要創造平臺,還要同臺,甘願給他們唱配角,當綠葉。」他強調道:「只有這樣,才能薪火相傳,京劇也不會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沒落,走向消亡。」

而老藝術家依舊願意給年輕演員當配角也一直是梨園行的一個傳統,張建國也講到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張建國有一位老師,當時他跟這位老師學了《捉放曹》《文昭關》《碰碑》等戲。在學完《碰碑》之後,團隊安排張建國來唱主角,當時缺了一個配角楊六郎,這位老師就主動提出給張建國配演。演這麼重要的角色,自己的老師卻來做配角,那種緊張的心情自是不難猜測。而戲中,張建國更有一句戲詞,要向這位老師喊一句「兒啊」,就這短短的兩個字,當時在臺上的張建國卻怎麼也唱不出來。「當時我的老師就在旁邊小聲叫我:『說!』我才硬著頭皮唱出來。」這樣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經歷也影響著張建國,現如今,他也開始給團裡的年輕演員演楊六郎。

正是這樣在舞臺上同臺演出,藝術家對於年輕演員的刺激和傳授才是最直接的,也正是這樣一代一代的薪火相傳,才讓京劇藝術發揚下來。

相關焦點

  • 與名家暢聊京劇「星」故事
    最近,來自全國的15位優秀京劇演員相聚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參加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活動。這些演員可以稱得上是今天中國京劇中生代之星,廣為戲曲愛好者所熟悉,這些京劇之星包括王越、田磊、張蘭、張兵、周婧、張建峰、常秋月、詹磊、譚正巖、王豔、呂洋、傅希如、藍天、凌珂、金喜全。
  • 名家名段輪番上演 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傳承經典
    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12月23日晚間,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正式開幕,包括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常秋月、譚正巖、詹磊、張建峰在內的多位著名京劇藝術家,為京城戲迷接連奉上多場精彩演出,此次展演將持續到12月27日。
  • 【訃告】又一京劇藝術家逝世!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李金棠先生(1921—2020)京劇前輩名家,「臺灣四大鬚生」之一,中華戲校「金字科」學員,李金棠先生,於5月6日逝世,享年99歲。李金棠先生,1921年出生,臺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平人,十歲入北平戲曲學校習藝,專攻老生,走馬、言戲路。
  • 原來這些京劇老藝術家是夫妻
    有許多京劇老藝術家是夫妻這個或許我們還不知道,其實這些傳統的老藝人也有浪漫的一面。後來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童祥苓扮演的"楊子榮"英姿颯爽又再一次火遍了大江南北,而他的夫人就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南雲,張南雲師承梅蘭芳大師又兼學荀派,在樣板戲時代張南雲沒有了演出的舞臺,便甘於做幕後,童祥苓也不離不棄。近些年二人也會偶爾上上節目來一段《武家坡》。
  • 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系列演唱會將在石上演
    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系列演唱會將在石上演——助力青年演員傳遞國粹薪火「優秀的青年演員可以通過匯演、競賽等平臺脫穎而出,有利於我們發現新人傳承戲曲薪火。」12月11日,在石家莊市演藝集團召開的京津冀京劇「未來之星」系列演唱會之青衣專場新聞發布會現場,石家莊市演藝集團負責人杜學瑜表示,舉辦此次演唱會的目的,就是為京津冀青年京劇演員提供平臺,助力國粹傳承。「過去舉辦的京劇演唱會,基本上都是名家演唱會,而這次演唱會均是年輕人,是未來的角兒。」
  • 津臺藝術家線上「唱響國粹」 傳承京劇藝術
    央廣網天津7月23日消息(記者褚夫晴)7月22日,由天津京劇院承辦的「唱響國粹」津臺京劇線上交流活動在天津、臺北同時拉開帷幕,80餘位津臺藝術家線上同臺獻藝,並探討京劇藝術傳承、發展與合作交流。讓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豔感慨道:「京劇通過線上的形式(表演),以前我們也沒有嘗試過,大家通過雲上,能夠在不同的地方見面,組成一臺戲,我覺得是一種創新。」活動期間,藝術家們各自演唱了京劇《赤桑鎮》、《野豬林》《穆桂英掛帥》《大登殿》及崑曲《清輝朗照》等經典劇目名段,特別是津臺藝術家線上共同合作《將相和》選段,讓國粹之聲穿越時空,實現了同聲同調。
  • 「場館推介」聽京劇、看京劇、體驗京劇
    易地新建後的長安大戲院是古典民族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其設計裝潢具有典型的明、清風格,以上演經典劇目為主,尤其是以京劇為代表的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在長安大戲院80多年的歷史中,曾展現了許多不同流派的劇目和許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如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等人的藝術風採,同時近年來也有一些老戲曲藝術家在逢年過節的喜慶之日前來助興。
  • 《京劇表演藝術論語》(50條)
    (13) 我不排斥翻、撲、跌技巧,有的戲必須要有翻、撲、跌,如《伐子都》、《周瑜歸天》,這類戲沒有翻、撲、跌不完美。我的意思是,平常練功拉戲的時候,要根據每出戲的風格趨勢,恰當的處理,安排得當,不落賣弄技巧之嫌。(14) 武生藝術要有品位,表演要具韻味。
  • 楊一輝:漫談京劇與歌曲的區別
    京劇與歌曲雖同屬藝術化的語言音樂體系,但卻存在許多不同之點,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旋律不同。京劇音樂特別是唱腔,是特徵性、體系性非常強的。西皮、二黃兩大系列統貫全局,其旋律雖可以有無窮變化,也可摻入其它劇種及民族音樂的成份,但基調不變,必須遵循固有的板、眼起落規律。而歌曲的旋律的設計卻無所謂框框,比京劇「自由」得多,因而「空間」也大得多。二、字韻不同。京劇語言的特定性、專用性很強,它是多種方言的提煉、融合。
  • 憑這條微信,明晚跟小松一起免費看京劇→
    憑這條微信,明晚跟小松一起免費看京劇→ 2019-11-20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京劇藝術家''小常寶''留美不歸,逃離祖國背叛家庭,真另有隱情?
    同時,也有一些「背棄」祖國的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誰也不知道小常寶,她曾經背叛過祖國,拋棄了家人,選擇留在了美國。你對她的事跡了解多少,對她堅持留美這件事有什麼不為人所知的隱情?事實上,這一切也都要從小常寶的成名之路說起。起初,她還是一個一心為國的藝術家,但隨著聲望地位的提高,她的初心也發生了變化。
  • 民國梨園盛世之十三位頂尖京劇名角兒
    國粹名角兒這期間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為代表的10餘位京劇名家百花齊放,梅派花旦,程派唱腔,尚小雲的青衣,荀惠生的表演,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雲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暱柔媚"四大流派"。
  • 一部電影《野豬林》,使李少春成為盡人皆知的京劇藝術家
    這部電影使李少春的名聲大噪,立刻成為全國知名的京劇藝人,那麼《野豬林》這齣戲也成為他的代表作。其實《野豬林》這齣戲,並不是李少春編演的。最早這齣戲的編演和演出者,是武生宗師楊小樓先生,是他與清末的著名劇作家溥緒,共同編了這麼一出京劇,開始起名《山神廟》,後來覺得不響亮,就改名為《野豬林》,這齣戲首演是在上海,上演就轟動了劇壇。當時由楊小樓扮演林衝,郝壽臣扮演魯智深,此劇他二位藝術家還錄有唱片傳世。
  • 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要求張雲雷向程派藝術家道歉
    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微信號11月26日發表《關於張雲雷用低俗語言褻瀆程派藝術家的聲明》,內容如下:日前,相聲演員張雲雷用低俗語言,調侃京劇程派藝術大師李世濟、程派藝術名家張火丁,本會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 京劇油畫,美到心底,國粹京劇超寫實油畫第一人薛海濤作品欣賞
    京劇油畫,美到心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今日推薦:一支勾勒眉角的筆,一襲染盡紅塵的衣,一段花腔婉轉的唱詞,一篇死別生離的曲藝……這就是京劇魅力,在外國人眼裡,京劇更是中國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京劇臉譜、京劇唱腔、京劇表演五彩紛呈,絕妙新奇;京劇演員服裝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美不勝收。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1908年在喜連成借臺練戲,又向秦稚芬、胡二庚、路玉珊、陳德霖、丁蘭蓀、王瑤卿、錢金福、李壽山、喬蕙蘭、謝昆泉等京昆名家學藝,廣採博收,使梅蘭芳在這一期間學習了京劇的青衣、花旦、刀馬旦和崑曲的正旦、閨門旦、貼旦等各行當的劇目,進而,又通過舞臺實踐,在唱、念、做、打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靳文泰:京劇應先自重而後人重之——對京劇現狀的兩點思考
    京劇自形成並發展到現在這種形態,雖經歷了兩百多年的考驗,但依然能立在舞臺上,沒有走進博物館成為人們爭相詢問的古董。不是由於它曾經是一種「時尚」,而是它沒有在「時尚」的光環退去之後了無聲息地退出歷史舞臺,在幾代京劇藝術家的藝術積澱中,它形成了一種古典藝術,並在當今的時代和社會中找到了它應有的地位。
  • 著名京劇小生表演藝術家張春孝去世,享年83歲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春孝。資料圖張春孝在京劇武戲宗師李萬春誕生百年紀念會上講話。資料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田超)2月10日上午9點15分,著名京劇小生表演藝術家張春孝先生因病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3歲。  張春孝是著名的京劇茹(富蘭)派、葉(盛蘭)派小生,妻子劉秀榮是著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兩人不但在舞臺上塑造了諸多經典角色,近些年還致力於京劇人才的培養和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基本功紮實,文武兼長,颱風瀟灑,表演大方,代表劇目有《平貴別窯》《黃鶴樓》《群英會》等。  張春孝生於1935年,北京人,本名張德山。
  • 人生沒有下半場,你永遠不知道路有多長
    人生沒有下半場,你永遠不知道路有多長。如果給自己的人生確定一個下半場,那麼很有可能迎來一個劇情的反轉。人生下半場何時開始,在於自己的心態。 人生沒有下半場,你永遠不知道路有多長 這些年,關於前半生、下半場的話題時常出現在我們面前
  • 京劇吊嗓子
    同樣的唱腔,在具體每個人演唱時,在具備同樣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體現出京劇藝術家個人不一樣的體會。京劇流派唱腔的魅力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京劇流派唱腔的規範性與個人風格多樣性的完美統一結合。 京劇唱腔不同於流行歌曲:過眼雲煙、過期作廢。同樣的玉堂春蘇三起解流水:梅之大氣、張之高亢、程之委婉,歷久彌新、各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