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偽命題,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

2020-12-23 蔓德育兒

"哥哥,你跟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月亮上沒有嫦娥,只有數不清的坑坑窪窪。""你說的不對!媽媽跟我說了,月亮上有嫦娥有月兔有廣寒宮,還有不停砍樹的吳剛……""那些都是假的,哪個傻子會不停砍樹啊?"

前幾天和閨蜜家視頻通話,閨蜜4歲的女兒和我5歲的兒子搶過手機,自己先聊上了。

可沒想到聊著聊著,出現了以上這段差點讓兩位老母親"友盡"的對話。

哥哥的"科普"工作,做得實在是太失敗了。

眼見著妹妹急得要哭,閨蜜趕緊安慰道"是是是月亮上就是有嫦娥,她偷了王母娘娘的靈藥,被罰在月宮一個人呆著,寶寶的想像力真豐富。"

這一幕像極了經典韓劇《1988》中的名場面,領居家的大姐帶著一臉壞笑,告訴童真的小女孩珍珠,"這個世界是沒有聖誕老人的",差點把小珍珠整崩潰了。

閨蜜女兒的眼神,就和小珍珠一樣驚恐,似乎幼小的心靈中屬於浪漫想像力的某一個區域,被"巫婆們"惡狠狠地敲碎了。

我們明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聖誕老人也不會駕著馴鹿在天上飛。但這又屬於孩子們的童話世界,充滿了五彩繽紛的想像力。

電視劇裡,打碎小女孩幻想世界的鄰居大姐被群嘲。

生活裡,到底該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還是科普知識?成為困擾家長的課題。

科普科學知識,不會破壞孩子想像力

有家長擔心,說出符合事實的科學知識,會破壞孩子難能可貴的想像力。

其中的邏輯思維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孩子明確地知道,月球上只有環形山,沒有嫦娥和吳剛,孩子們一定會局限自己的思維,再也創造不出瑰麗的想像故事。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孩子的想像力沒有那麼脆弱出於對"藝術""靈感"的詞彙的敬畏,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從各個方面去保護孩子的象力。

鄧超和孫儷的小寶貝等等,曾經在家裡的牆上亂塗亂畫,孫儷本想阻止,但鄧超對她說:"牆紙可以買,但靈感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於是,兩口子允許孩子在牆上肆意揮灑塗鴉,完成了對孩子想像力的保護。這份豁達和寬容,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確實有非常多好處。

只不過孩子的想像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他們不會因為不能在牆上畫畫,就停住了拿起筆的手。喜歡畫畫的孩子依然會在紙上、本子上,甚至是廢紙箱上,盡情發揮想像力。

其次,科學知識和想像力不是對立關係父母想在"想像力"和"科學知識"中做取捨,其實是把培養孩子能力當做了二選一的選擇題。

這種教育錯覺類似兒童時期的"二級思維",也就是因為某一價值,而否定另一價值,往往會造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固化認知。

《媽媽是超人》中,節目組讓黃聖依和5歲的兒子安迪分別回答,月亮上有什麼?

黃聖依回答:嫦娥,月兔。

安迪則回答:月亮上有隕石、空間站。

黃聖依本來是想根據兒童的思維來回答,沒想到兒子安迪的思維反而突破了大人理解的束縛,直接到達了成人階段的"科學思維",反而"嫌棄"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啥也不知道。

雖然黃聖依沒有當成超人媽媽,差點還被5歲的兒子安迪一頓"嫌棄"。但網友卻紛紛點讚安迪是"百科全書餵大的孩子",不僅懂得知識多,還擁有不錯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純純的科學少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迪說黃聖依是"黑洞媽媽",將黑洞的特質和媽媽相結合,不正是充分利用想像力的體現嗎?

實際上,育兒是一套"組合拳",不應該孤立地看待其中某一項能力。因為孩子能夠接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輸出方式也不是單一維度。

科學不但不是想像力的阻礙,反而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

科學思維,能讓孩子的想像力達到更高的層次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被廣大家長傳頌的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的成就擺在那兒,不少家長把這句話奉為金科玉律,甚至在心裡產生"保護孩子想像力=保護未來的愛因斯坦",這樣的等式。

可我們首先要明白,"想像力"到底是什麼?

想像力:指人的思維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現代漢語詞典》

正像詞典中解釋的一樣,想像力不是憑空出現的,"天馬行空"也要有材料依據。

而這些材料的來源,正是科學思維

有的父母會拿"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畢卡索作為想像力的範本,這位藝術大師的畫作,充滿了瑰麗的想像,那種立體主義繪畫至今仍讓人著迷。

上圖為《帶花環的瑪麗·泰蕾茲·沃爾特》,沒有強大的想像力,無法理解畫作的內涵,當然更不用說創作出來了。

可是,這些作品,不是憑空飛來的,更不是異想天開。畢卡索在成為立體主義大師之前,寫實畫作已經超凡入聖。

有人說想像力是畢卡索的油畫,充滿了不穩定匪夷所思

但這些不穩定和匪夷所思,來自於畢卡索年輕時,竭盡所能的完善對人像和景物的細膩刻畫,最終才達到了返璞歸真,隨心所動的境界。

這才是想像力之大成,他通過觀察和洞悉人物、事物的細節,發現了結構形象的新表達方式,最終形成了他的風格

換句話說,豐富的想像力,是基於充分的知識積累。

現在再回過頭看愛因斯坦說的這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因為想像力是知識的進階內容

真正能直灌心靈的想像力,往往就是來自這些邏輯嚴密、思維科學的科學家們。

"科學思維"應該是想像力的翅膀,而不是掣肘。

如果說科學家們的案例離我們太遠,學生群體的對比同樣也能說明問題。

在2013年,由丹麥廣播電臺和哈爾濱某中學聯合舉行了一次比賽,從數學、英語、閱讀理解、創造能力等方面展開比武。

丹麥人自信滿滿地認為,"在創造力和想像力上,中國孩子肯定不如我們"

在他們眼裡,中國學生應該都是"書呆子",缺乏想像力,除了做題什麼都不會。

但事實上呢?

中國學生以總比分4比1的懸殊差距贏得了比賽,在創造力比拼上,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比拼創造力環節,有一題是在一對"C"上作畫,比誰更有想像力。

中國學生的作品普遍層次更豐富、內涵更深刻,常常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而丹麥學生大多數只是畫的蝴蝶或更簡單的線條。

結果出來後,丹麥人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創新能力,中國學生也比丹麥學生好。

由此可見,科學思維不僅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相反還是搭建更高層次想像空間的基石。

什麼是"科學思維"?

無論是科學家們,還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在知識儲備和想像力等各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優勢,都是源於"科學思維"。

我們所知的科學家,有怎樣的品質?他們擁有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探索欲望,一生都在追尋"為什麼"。

正是這種追尋事物本質的能力,才讓飛機飛上天空,讓火箭衝出雲霄。這些才是想像力最強烈的表達,所以想要讓孩子擁有想像力,不是把他們和嫦娥一起禁錮在月亮上,而是讓他們去求真,探索。

聽起來好像很玄幻?可"科學思維"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和企及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索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

具體的表現為:

· 勇於問為什麼

· 試著做一下猜想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形成總結和歸納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它分4個階段來理解:提問、假設、嘗試以及反思

家長有意識地將科學思維的方法,加入到孩子的思維模式中,就像給電腦加裝了超級cpu,會讓孩子整個思維活躍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更有求知慾望,用更符合邏輯而不是情緒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擁有科學思維的孩子,有潛力迸發出更強烈的創造力,展現想像的真正力量。

正如說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愛因斯坦,是一位科學巨擘一樣,他站在科學和知識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以想像力,才獲得了最終的成就。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呢?

思維是一項後天習得的能力,只要父母有心去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就會逐漸向科學性靠攏。

提問——要源於興趣,卻不止於興趣我記憶中有幾個印象非常深刻的孩子:

一個是很多年前從報紙上看到的10歲男孩,可以聽發動機聲音,辨人是什麼牌子幾型號的汽車,汽車知識儲備令大人們嘆為觀止;另一則是網絡上看到的,一個七八歲大的男孩,一邊把玩著茶杯、一邊記錄品茶寫日記,說出來的詞彙讓無數網友都汗顏;還有身邊親戚家的娃,四五歲能認識上百種恐龍,堪稱我們家的"恐龍小百科"……

這些能自己去探索學習的孩子,都說明了一件事:孩子吸收知識能力非常強,就像海綿一樣,而興趣就是他們強大的動力

人生來就有非常自然的好奇心"這是什麼""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培養孩子的興趣,也就是多問"為什麼"的過程。

可僅僅只是把興趣培養起來還遠遠不夠,父母如果不去強化和引導他們活學活用科學思維,那興趣的有效力只能是曇花一現,依然沒法像這些孩子一樣能在一門興趣裡玩出花樣來。

不挖掘,不知道孩子擅長什麼;不培養,興趣無法長久。

假設——啟發推測,允許質疑假設就是在沒有驗證之前、腦海中所做的"設想",需要運用到一些與推測相關的詞彙,例如"我覺得""我想""我認為"。

假設和推測也具有一定的條理,家長和孩子交流時,經常用到"首先、其次、最後"或"第一、第二、第三"這樣具有層次感豐富的詞彙,也能啟發孩子去做推測思考。

另外,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會讓父母覺得不合常理、不和邏輯。

我們需要做的是要引導他們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而不是否定他們提出質疑的權利。

嘗試——實驗出真知,行動起來最重要如果假設只是停留在口頭,那麼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實驗才能出真知,行動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有父母可能會苦惱,我又不是專家,更不是科學家,有些東西我也不懂,能怎麼辦?陪孩子一起嘗試,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翻書"。翻書是學習原理,不懂的就去翻書;沒有書,就去買書;書本買不到,就去圖書館等地方去查閱。做到這個程度,要說難也挺難的,要說簡答也很簡單,就是看父母的用心程度。

二是"做實驗"。很多科學原理都是源自於生活,現在網上有很多配套好了的科學小實驗器材,非常適合孩子理解。既能激發孩子的動手嘗試欲望,又能讓他們通過這些實驗,親眼見證科學原理。

我們不需要什麼都懂,但是我們需要陪伴並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答案。

反思——不斷復盤才會有深入發現提問——假設——嘗試,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還有一步我們成年人也經常忽視,那就是"反思"。

李湘的寶貝女兒王詩齡,往往因為養育花費過大、身形過胖等負面消息而上熱搜。但是我卻很喜歡這個孩子,從她身上能看出父母精心教育的影子。

王詩齡最常去的地方,是博物館和美術館。與大多數家長帶孩子"到此一遊"不同的是,父母會帶著她去一遍又一遍,不只是眼睛看,還要認真做筆記。

每去一次博物館,都會發現以往沒有發現過的精彩;每記下一個筆記,就是一次思維的復盤。

當孩子能把以前發現的舊知識,和後來發現的新知識融會貫通,才會有一步步的深入發現,知識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撒貝寧在節目裡說:"科學家要是浪漫起來,根本受不了。"

普通人表達情感時,磕磕絆絆地說:我好稀罕你。

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說:"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你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充滿了科學思維之後的想像力,有著豐沛的情感,直灌人心

"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一條偽命題,我們可以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讓孩子們擁抱科學,幫助他們的想像力展開雙翼,衝向雲霄。

相關焦點

  • 我要月亮:精彩的人文暢想普及月球知識,夢幻插畫發散孩子思維
    我能回答上來的也只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肚子裡的這點墨水根本招架不住她的各種追問。前段時間朋友送了繪本《我要月亮》極大的滿足了我的需求,拿到這本書,本以為是一本枯燥的理論科普繪本,然而翻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我要月亮》真的是集顏值與知識一體的高質量繪本,繪本內容全面,繪畫精美對於孩子和大人而言都很容易閱讀。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隨後,聯合低音又推出了兒童版的月亮科普書《我要月亮》,讓大人有大人的「月亮」可看,孩子有孩子的「月亮」可看。《我要月亮》的護封設計成炫酷的銀灰色,就像月球的表面。剪出的滿月形窗口,透出內封面充滿童趣的動物插畫,插畫內容正是書中「奶酪月亮」的童話故事。《我要月亮》延續了詩意科普的方式。
  • 幼兒園孩子認字會破壞想像力?有道理!用錯方法還會留下心理陰影
    結果孩子上了一年級,才懂得後悔的苦澀,只能焦急如焚的「雞娃」,逼著孩子認字,孩子的想像力依然沒有得到保護。  過來家長都表示,孩子上一年級前一定要認字,否則苦不堪言,學語文、學數學、閱讀、寫作業都需要認字。
  • 月亮的故事,夢幻又有趣
    猴子撈月講的是月在水中的倒影,嫦娥奔月和吳剛砍桂樹隱藏著人們美好的想像和對向善的規勸。歌曲和影視作品也不含糊。《城裡的月光》成了一代人的經典記憶。電視劇《延禧攻略》裡的富察皇后被譽為人們心中的「白月光」。可是,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心中的月亮又有哪些故事呢?
  • 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像力的兇手!
    這種臨摹就像小時候,我們用複寫紙,用薄薄的紙蒙在圖形上,然後依葫蘆畫瓢。 我連忙追問女兒,是誰告訴你這麼畫的? 女兒邊畫邊回答說:「是奶奶教我的。」 聽完女兒的話,我像只憤怒的獅子狂奔至奶奶的房間,向奶奶質問道:「媽,別這麼教孩子畫畫,她會失去想像力的!」
  • 林青霞結婚原因和月亮有關?中秋將至,關於月亮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為了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義大利「安徒生獎」最佳插畫作者與登上國際空間站的歐洲第一人,聯袂推出了《我要月亮》的科普繪本,在書中,關於月亮的人文軼事和科學介紹紛至沓來,為孩子奉上了一堂精彩絕倫的月亮科普與人文暢想課。
  • 朱亞文的女兒太好玩了,看她畫的《嫦娥奔月》,真是想像力豐富呀
    在媽媽分享的哈哈的畫中,她講述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而且,把自己的想像力充分發揮,不僅還原了嫦娥和后羿的故事,還進行了創新。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哈哈的故事吧!第一幅講述的是故事的主題和開端,當時天上出現了9個太陽。第二幅講述的是,后羿把多餘的太陽射下來了,上天為了獎勵他,派嫦娥給他送去了神藥。第三幅講述的是嫦娥很開心,把神藥送給了后羿。
  • 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想像力跟不上科技水平"
    「很多孩子的想像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像力甚至沒有達到我們科技發展的水平。」2020中國科幻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前夕的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威海紫光實驗學校校長李凌己提到了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11月3日《中國新聞網》)  多年來,中國的學生想像力不足的話題反覆被提及。
  • 趣玩】快跟孩子說: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是舔出來噠!
    認識月亮可以先讓孩子觀察月亮,然後把看到月亮用奧利奧餅乾來表現出來,再對照圖板找到相應的月亮(這八個月亮的名稱是我們自己獨家翻譯的);也可以用一個紙盤把中間掏空,在紙盤的邊緣貼上月亮的形狀和名稱,讓孩子把月亮放在紙盤中間來觀察是哪一種月亮。
  • 想像力如此天馬行空,好怕孩子會笑瘋
    劉先生在給叮噹講故事,我正在哼哧哼哧地碼字,沒忘每周要交的童謠作業。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英文兒歌,古老到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英國的歷史才有多長,可見這首歌的生命力之強啊!這首歌謠非常有想像力,每一句歌詞在現實世界中都不可能發生,但正是這種爆棚的想像力,無釐頭的風格,擬人的故事,像給歌謠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特別值得一遍遍聆聽,想像,研究。孩子們一定會為這首歌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痴迷,也會因為它捧腹大笑。講的什麼故事呢?
  • 月亮上沒嫦娥!嚇得我趕緊放下了手中的月餅
    月亮上沒嫦娥!幾千年來,月亮滿足了人們對於宇宙的無限遐想。50年前人類終於登上月球,那人名叫阿姆斯特朗:Ladies and 鄉親們,月亮上沒嫦娥,但真的不是我的錯!什麼!沒嫦娥?沒關係!至少「玉兔」還活著。
  • 爸爸媽媽讀給孩子的天文繪本
    人們對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改變,有時候在想如果真的有穿越這回事兒,古代的人穿越到現代,估計會嚇一跳,因為人類飛上天空,一小時到達幾百公裡以外又或者是實時的視頻通話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古人看來都是他們聽到的神話傳說裡才有的。唐朝詩人李白就有一首詩是描寫月亮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 中秋故事+最美月亮詩+嫦娥兒歌動畫,陪娃過一個充實浪漫的中秋佳節!
    這次回到國內過中秋,常爸可是早早就開始準備上了!前幾天給大家物色好了舌尖上的美味大閘蟹,趁著假期大家都有時間,就想著趕緊再送上一份讓頭腦也能充實起來的特別福利!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賞月、祭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南北各地豐富的風俗習慣流傳至今,嫦娥奔月、蟾宮折桂的神話傳說經久不衰,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的無數的詩詞名篇……帶孩子過中秋,讓小朋友們輕鬆理解和記住中秋節的含義和典故……常爸想了想,還是要通過它們最喜歡的兒歌和故事來
  • 三星攜手 TEDxTaipei、CCKids 嘻嘻玩科普,科技啟發孩子的想像力
    三星(Samsung)宣布與 TEDxTaipei、CCKids 嘻嘻玩科普合作,透過一系列實作課程,讓各領域的傑出講者與三星智能教室學童能夠面對面學習和互動,以豐富的課程內容開啟學童們更加寬廣的視野,持續為臺灣的教育注入更多可能性。
  • 兒童音樂劇《月亮上的媽媽》溫暖來襲
    兒童音樂劇《月亮上的媽媽》以關注關愛現實生活中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鄉村」為表現主題,將中華傳統故事裡廣大小朋友耳熟能詳的「嫦娥奔月」故事,跟現實生活中和「打工媽媽」和「天上月亮」進行巧妙嫁接,載歌載舞地講述了三位可親可敬可愛的留守老人,為了紓解留守兒童李想「思念媽媽」的痛楚,進行一番鬥智鬥趣鬥樂鬥愛的奇幻故事。
  • 拯救孩子的好奇心!科學大咖們特意來西瓜視頻上了場科普直播課
    一批科學家、科普大咖、科幻作家,被請進了這個科普公開課的「課堂」。  在科幻小說、腦機接口和天才少年這三大主題的直播課堂上,嘉賓們從不同視角,分享了自己專業領域的看法和觀點。他認為,科幻文學和科普知識展現給大眾的,是最易懂的道理和最光鮮的成果。但恰恰是故事裡略掉的那些艱深原理和複雜計算,才是科學真正的價值所在。通過扎紮實實、逐步推進的科學研究,通過研究中一點點的思路改變和提升,人類才不斷打開連科幻小說都想像不到的新世界大門。  三位嘉賓也通過審視當下的科技水準,作出了「大膽預言」。
  • 積木育兒:激發孩子想像力!令孩子腦洞大開的創意動物摺紙畫!
    美國權威諮詢機構公布的一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1歲時想像力、創造力高達96%,可這種情況在7歲上學以後發生逆轉。到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只剩下4%。可見,學齡前孩子的想像力有多重要!如何呵護孩子的想像力呢?以下這些小方法供爸爸媽媽們參考:1、 注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比如畫畫、摺紙、捏泥等,孩子的創作過程,是盡情揮灑想像力的過程。父母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傑作」,不要過多幹預,少一些指點和評判,多一些欣賞和稱讚。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解釋權。
  • 都住在月亮上,為啥吳剛和嫦娥沒發生點什麼?
    而與其他傳統節日相同,關於中秋節,也有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兩個故事。 「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 我們都知道,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為了保護長生不死藥而不得已吞下,才飛仙奔月;而吳剛則是因為殺了炎帝之孫伯陵,被炎帝發配到月亮上去,砍伐一棵不死神樹。
  • 豆瓣9.0的短片《月神》:在月亮上打掃星星的成長童話
    月亮遙不可及,觀眾認真地研究小男孩如何從地球到達月球是沒有意義的。只要你足夠大膽,就應該相信有朝一日架起梯子能夠摸到月亮。《月神》的最大創意在於,它結合了人們對星星和月亮兩者的想像,以孩童的視角解釋了月球發光的原因。從科學角度來說,月球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了太陽光。但是孩子見到的月亮確實是明亮的,他們會猜測光源來自哪裡。大人知道光源來自哪裡,所以會對這樣的猜測會心一笑。每一顆流星來到月亮上,都會為它多添一分光芒。
  • 【家道文化】中秋與孩子一起閱讀月亮的漫畫
    中秋佳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月亮的足跡、一起去去品嘗月亮的味道、一起去參加月亮的生日宴會……1.月亮繪本之--《松鼠先生和月亮》主題:兒童哲學啟蒙 樂觀 塞巴斯蒂安·麥什莫澤的松樹先生系列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