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像力的兇手!

2021-02-18 喲喲辣媽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即可獲得免費育兒親子等課程哦

 喲喲辣媽 / 賦能媽媽的知識社區

每天5分鐘,助力媽媽個人成長。連接全球優秀專家和大咖,匯聚辣媽智慧,講述辣媽精彩故事。歡迎關注。

文 | 窈小窈

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你可曾也對孩子做過?

 

教女兒畫Q版漫畫這事,我一直不能釋懷。當時以為那是在孩子繪畫,後來才知道那是在剝奪孩子畫的能力。

女兒兩歲多愛畫橢圓,她說是氣球,還愛畫點點點,她說是螞蟻。每次畫完就把畫筆遞給我,讓我畫,每次我都畫Q版人物,今天小妹妹,明天小哥哥,一邊畫還一邊告訴她,這是眼睛這是嘴巴這是鼻子。

 

從那以後,女兒不再畫氣球螞蟻了,她開始畫Q版的人頭。雖然畫的歪斜,但我知道,大圓代表腦袋,裡面的小圓代表眼睛和嘴巴。

家人看過女兒的作品後很是雀躍,但我看著女兒的畫很焦急,也很後悔,當初真不應該教孩子畫人型。

畫橢圓點點點,才是她這個年齡筆下該有的圖形啊。

 

在我正為自己愚蠢的繪畫啟蒙懊惱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女兒爬在桌子上,聚精會神的揮動著畫筆,我欣喜若狂的跑過去,原來她是在臨摹!

這種臨摹就像小時候,我們用複寫紙,用薄薄的紙蒙在圖形上,然後依葫蘆畫瓢。

 

我連忙追問女兒,是誰告訴你這麼畫的?

 

女兒邊畫邊回答說:「是奶奶教我的。」

 

聽完女兒的話,我像只憤怒的獅子狂奔至奶奶的房間,向奶奶質問道:「媽,別這麼教孩子畫畫,她會失去想像力的!」

 

奶奶詫異的看著我說:「不這麼畫,她畫不出來。」

 

我努力的想用有限的知識解釋為什麼,可湧到喉嚨邊的話還是咽下去了。

 

是的,我沒資格質問奶奶,我曾經也這麼無知的教過孩子繪畫。

 

如果這種繪畫方式,會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作力扼殺掉,我才是第一個「兇手」。

如果按照美國這位媽媽的做法,我可能會被告上法庭。

 

1968年美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內華達州有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聽後非常吃驚,問她是怎麼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母親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驚,竟是說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像力。

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及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她識讀了「O」後,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訴狀遞上去之後,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認為這位母親大概是瘋了,一些家長也感到此舉有點莫名其妙。

3個月後,此案在內華達州州立法院開庭,最後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都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這位母親說:

 

「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園裡見過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隻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裡,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裡。當時我非常不解,那裡的管理人員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他們的解釋是,剪去一邊翅膀的天鵝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後就會掉下來,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裡。

而在小水塘裡的天鵝,雖然沒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因沒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會老實地呆在水塘裡。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於東方人的聰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幼兒園的一隻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隻翅膀,一隻幻想的翅膀,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26個字母的小水塘。」

 

這個故事讓我很內疚。

女兒就像水塘裡的天鵝,被媽媽和奶奶剪去了幻想的翅膀,老老實實的呆在那片只有「標準畫法」的小水塘裡。

好在醒悟有時。

孩子的想像力不局限於繪畫,或許我還有翻盤的機會,想到這點,似乎心裡又不那麼懊惱了。

 

想像力還有什麼?我需要尋找更多的可能。

蒙臺梭利教室的觀察結果,讓我想到了女兒其他方面想像力的表現:

 

比如模擬現實。女兒喜歡玩「假扮」遊戲,類似過家家。她曾拿起一個玩具,放在耳邊說:「喂,媽媽嗎?」「你在哪?」「拜拜,我要去玩了。」自娛自樂的遊戲中滲透著幻想的影子。

比如聯想。女兒還喜歡把東西比喻成另外一件東西。她蹲完廁所,會指著便盆裡的便便說:「我拉了一條蛇」「我拉了一隻大烏龜」,雖然不那麼優雅,這也暗藏著她想像的能力。

比如通感。與過家家有些相似,女兒看到繪本書裡的草莓,會低頭假裝去聞:「酸酸的草莓」「香甜美味的草莓」。

 

據說孩子1歲時想像力、創造力高達96%。女兒16%的繪畫想像力被我破壞了,生活中的其他,我只想竭盡所能的保護好它們,讓剩下的80%,能發揮到極致。

在摸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方法可尋:

 

聰明反被聰明。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成人,就像剛過去的聖誕節,孩子不知道耶穌是誰,他們只記得聖誕老人的美好。

 

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問:「世界上真的會有聖誕老人嗎?」

 

「聰明」的回答是:沒有。

「裝糊塗」的回答是:有。

 

聰明的回答,會讓孩子失去童心和憧憬。裝糊塗的回答,會讓孩子對聖誕節有所期待。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過一個場景,小女孩和媽媽走著走著,突然指著雲朵說:「媽媽,我想吃天上的棉花糖。」孩子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那是雲朵。」

 

孩子當然知道聖誕老人是假的、雲朵不能吃。他們仍然明知故問,是他們還存有一份童心和幻想。

太陽為什麼不可以是藍色,月亮為什麼不可以是粉色,在童話裡,這些都存在。孩子的童年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將「標準」答案告訴他們,那麼我們並不是在教育,是扼殺教育。

教育的意義,並不是把我們幾十年鑑定過的真理,直接披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意義是啟發孩子更多的可能。太陽是黃色月亮是白色,這些顯而易見的答案,孩子會在成長中自然知曉。

然而想像力卻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漸漸減少。

在童年時代的孩子,父母糊塗一點,笨一點,孩子才會更聰明。

想像力來源於過往的所見所聞,孩子天馬行空,也必須具備一定幻想的素材。如果孩子從未見過大海、蝸牛、城堡...孩子幻想的腦袋裡就不會出現這些素材。

孩子的想像力不是憑空捏造,他只會在遇見過的物體裡,通過想像加工變形,最終得出新的物體。

想讓孩子的想像力豐富,父母需要先往孩子的大腦中輸入新的物體。去大自然接觸水鳥魚蟲,去動物園觀看各類動物,去書本裡聆聽遙遠星空...。

孩子見識過的物體,會存留在他們的大腦硬碟裡,在幻想啟動時,這些物體就會悠然而出。

 

所謂留白,就是減少我們所說的,所做的。

 

與孩子看繪本講故事,適時的反問孩子:「猜猜接下來會怎麼樣呢?」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大膽的猜。

孩子猜測的結果會有些無聊,甚至荒唐。用一句常用的網絡用語釋然:「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孩子的荒唐是他幻想後的結果。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想像力的鍛鍊。

多問孩子如果。

 

如果你有一隻魔法棒,你想變出什麼?

如果貓咪會說話,你會和它說什麼?

如果你明天能長大,你想做什麼?

 

我記得問女兒最後一個問題時,她是這麼說:

 

「如果我長大了,我要自己倒水洗澡,還要和媽媽一起去工作,還要自己做甜甜圈,還要去很遠很遠的草坪…」

童言無忌卻是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樣的「白日夢」會讓孩子處於思考狀態,也是幻想的開啟。

黏土、泥塑、摺紙、繪畫...這些都算是手工活動。

手工看似是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實則是在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折,做成什麼樣,小物件如何表達?每個問題都需要啟動孩子的思考。

前段時間我和女兒比賽用紙盤做小丑魚,我用百度搜出一堆圖案,對照著做。女兒則坐在一邊自己搗鼓,我們兩互不打擾的做了30分鐘。結果,我的小丑魚很標準,女兒的小丑魚卻變成了大鯊魚。

我問她:「你是怎麼想到的?」

她說:「媽媽,這是生氣時候的小丑魚,它生氣了嘴巴就變大了,牙齒也露出來了,然後就變成大鯊魚啦。」

對於女兒這個創作作品,我非常雀躍,這才是孩子發揮想像力的結果啊。

哲學家狄德羅說過:「想像,這是特質。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

馬雲在一堂演講上呼籲: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這兩年BAT的大佬們都在談智能化,這是未來發展的風向,以後越來越多的流水線與重複性質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未來,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人機共存。

教育部副局長杜佔元在12月16日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中,對於「如果機器能夠思考,我們需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這一論題上,給出了前瞻性見解,其中一點便是創新思維。

無獨有偶,與機器比計算比數據,我們的孩子會失去生存的餘地,比創新比思維,才是他們的出路。機器畢竟是編程所致,是刻板的,而人是鮮活懂得變通的。

養育孩子也需要順勢而行。

作為父母,保護好孩子的想像力,比畫的像,答的對更重要。

標準的邏輯會把孩子從A帶到B,想像力能帶他們去任何地方。

包括未來的工作。

快來關注「喲喲辣媽」跟著專家學習最先進最科學的育兒知識,點擊「大咖講堂」,一系列免費專家課在等著你,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家長!

1.塑造完美身材:孕期媽媽該增重多少

2.塑造完美身材:生了孩子,也要當美少女

3.塑造完美身材:產後什麼時候瘦身最好?1個月、45天還是半年?

1.美國媽媽如何培養雙語寶寶

2.模擬動物聲音也能英文啟蒙

3.如何通過觸摸學雙語

4.如何和寶寶進行簡單的雙語互動

1.正確抱寶寶的姿勢

2.如何戒掉寶寶吃手的壞習慣

3.如何協助寶寶學習走路呢

4.嬰幼兒常見牙齒問題

1.史上最詳細的嬰兒洗澡教學視頻

2.寶寶常見症狀的家庭護理

3.畫生長曲線,隨時了解寶寶的生長情況

4.家庭急救知識

1.兒童心理學:孩子天性圓滿具足

2.兒童心理學:透過孩子認識生命

3.兒童心理學: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4.兒童心理學:教養模式愛的語言

動動小指頭,長按掃描二維碼,開始學習吧

賦能媽媽的知識社區「喲喲辣媽」,致力於連接3億(準)媽媽和相關領域全球優秀的專家和大咖,助力媽媽成長。

相關焦點

  • 別用這樣的書扼殺孩子想像力
    上期親悅讀中,跟大家聊了孩子看漫畫書的問題,什麼是好的漫畫書,好漫畫跟差漫畫到底差距在哪裡?今天結合一個普遍的現象,繼續跟大家談談漫畫的選擇與閱讀。經典漫畫書中,德國作家卜勞恩的《父與子》是很多家長的選擇。遺憾的是,國內一些出版商為迎合市場,把這本傳世經典搞得不倫不類。
  • 幾歲送孩子學畫畫不會扼殺孩子想像力?專家建議,9歲前不要培訓
    剛看到一個帖子,說「孩子4歲了,很喜歡畫畫,老婆想給孩子報名學畫畫,但是覺得孩子年齡太小了,問有沒有必要?」很多網友說可以送孩子去培訓班學習繪畫,但我的建議恰恰相反,4歲還是不要送孩子去學什麼繪畫,甚至9歲前送孩子去學畫畫都要慎重。
  • 從「塗鴉期」到「圖示期」的重視,關乎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孩子做得不好我們自然要點明或者批評,但是我們也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看,不能夠拿「專家」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就拿畫畫這件事來說,要是過於嚴格,那麼不僅會讓孩子喪失對畫畫的興趣,還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美術或者說藝術就是和想像力與創造力有關的。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好奇心就是學習興趣,好奇就是探索發現未知的事物,就是學習,父母只需要因勢利導,不要用傳統的聽話當個老實孩子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強大的主動學習才能產生「創造天性」,教育要用探索發現研究問題的語言思維方式保護好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不要用自己代表正確的權威逼孩子被動學習,應試教育就是用絕對權威標準答案,逼孩子被動學習,扼殺了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天性。
  • 千萬別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孩子這麼做的時候要小心!
    建議大家不要這樣說。你可以說,「是啊,你真的把娃娃餵得很飽喔。」因為在這個階段,成年人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對表象的認知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這個階段還有另一種情況,比如一個孩子突然趴在地上喊:我是一條蛇!
  • 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想像力跟不上科技水平"
    「很多孩子的想像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像力甚至沒有達到我們科技發展的水平。」2020中國科幻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前夕的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威海紫光實驗學校校長李凌己提到了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11月3日《中國新聞網》)  多年來,中國的學生想像力不足的話題反覆被提及。
  • 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往往智商高,父母別亂糾正,當心扼殺天才
    孩子和我們大人的思想不一樣,他們總是做一些自己認為很對,但是我們覺得無釐頭的事情,家長通常把這種行為稱為「怪癖」,但是小編今天要告訴各位父母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往往高智商,別扼殺天才,很多父母還傻傻糾正!
  • 想像作文扼殺想像力?淺談如何寫想像作文:遇見未來的自己
    我覺得這個主題很好,也很難,鑑於很多孩子都是初次接觸想像作文,比如說很多同學就不會寫冰墩墩和雪容融的童話故事。於是,我和孩子各寫了一篇,這是本文的背景。我們聊了很久,通過聊天,我知道未來的我做了我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工作。「雖然不是你小時候的夢想,可同樣很優秀,不是嗎?」我用力地點了點頭,猶豫再三還是問出了我一開始就打算問的問題:「可是,她還記得我小時候的夢想嗎?發明一個機器人老師?」「當然記得。」
  • 「鍾美美」模仿老師走紅引爭議:無論如何請不要扼殺孩子的天賦
    很多網友們紛紛評論說「簡直就是老師附體」、「和記憶中的老師一模一樣,將我帶回了學生時代」,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說鍾美美這樣做是在醜化教師群體。對於這些聲音,網絡上的自媒體人紛紛發文支持鍾美美,斥責老師和學校以「正能量」為藉口,扼殺了鍾美美的天賦。那麼對於這件事,您持怎樣的態度呢?是支持鍾美美拍視頻,鼓勵培養他的模仿天賦,還是支持學校的決定,制止鍾美美拍這些「醜化」老師的視頻?
  • 怎樣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裡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人類智慧的翅膀,想像力也是一種能力,想像的功能及建立在感知記憶判斷的基礎之上,沒有想像人的腦力的發揮也不是全面的。離開了想像,人既不可能有什麼遇見,也不可能有什麼發明,人們的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想像科學家的聯想工程師的設計,畫家的繪畫創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術改革都要有豐富的想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成見,正在扼殺我們對生活的想像力
    出乎意料地,收到一些對這本書,或者說對作者一家這種方式的評論:「這父母得多有錢有閒才能帶孩子做這事」「有錢就是好咯,可以帶小孩出國耍,普通父母哪有這個條件」「這麼小的孩子旅遊了也記不住在有些人看來,是別人先有了名,有了錢,才能做的成這件事。也許沒仔細想過這其中的因果關係,有時候,是先做了事,才慢慢收穫了更多的資源。況且,這些事,不見得是有了金錢和時間精力就能做成的。老極說過,他們這些旅行,一共花了60來萬。算起來一家三口,在外環球旅行一年,這個花銷不算誇張。
  • 靜待花開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想像力培養的方法大公開(上)
    這個孩子可能會成績優秀,走上菁英之路,可是,標準答案已經扼殺了一個孩子的想像力。這些孩子成為了很完美、很標準、有質量保證的複製品,卻再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我們需要這麼多標準答案嗎?標準答案重要嗎?在過去,可能是的,因為我們透過複製大量的成功模型來快速達到均衡的成就。
  • 值得和孩子一起看的電影
    導語:沒有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和電影一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激發觀看者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鳴。 孩子需要尊重與信任:《小孩不笨》 以幽默的方式探討了家庭和學校給孩子們帶來的壓力,也表現了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的代溝,和父母與子女之間永遠有解決不完的矛盾等種種社會問題。這
  • 貧窮和善良限制我想像力,看到兒童脊柱手提包,這想像力我不要了
    我想,不僅僅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善良也限制了我!今天看到這樣一條兒童脊柱手提包的新聞,我直接震驚了,整個人都不好了!據4月13日英國《每日郵報》消息,一位印度尼西亞富二代小夥設計了一個原料中包括鱷魚舌頭和兒童脊椎的手提包,引起爭議。
  • 青少年的想像力何以跟不上科技發展
    □何勇海 「很多孩子的想像力非常好,但是更多孩子的想像力甚至沒有達到我們科技發展的水平。」2020中國科幻大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李凌己提到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
  • 不想被取代,擁有想像力,可從2個方面進行日常訓練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愛因斯坦他的另一句名言是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往往只是用到數學或實驗上的一個技巧,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 讀一遍,再玩一遍,跟隨大師用形狀遊戲點燃孩子的想像力!
    他們觀察雲朵,創作出《夏天的天空》《雲娃娃》《七號夢工廠》……拼貼落葉而成《落葉跳舞》等想像力豐沛的圖畫書。《七號夢工廠》內頁童年時代,孩子的想像力是無拘無束的。帶領孩子閱讀創意無限的圖畫書,對於開發他們想像力和創造力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許多科學家、名人小時候都會有一些「怪癖」行為,常常難以被人理解。比如愛因斯坦,小時候竟然常常被人說是「笨小孩」,因為他記性太差,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愛因斯坦成名後,在一次採訪中回答了關於自己記憶力差的問題。原來在他的認知裡,並不是記憶力差,而是根本不想記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比如書本上的知識或別人說的話。他會控制自己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上,不被外界幹擾。這種超凡的掌控力成就了他偉人的行為。像愛因斯坦這種記憶力差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
  • 孩子成功了99%,家長卻盯著失敗的1%:天才就是這樣被扼殺的!
    為人父母的,要把孩子的天賦發掘出來,加以培養,而不是瞬間將其扼殺。在孩子的幼年、童年,這種扼殺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階段,孩子沒有多少人生經驗,也沒有太強的意志力去堅持,更多的是靠他人的評價,去判斷自己做事的價值,並決定自己做不做、堅持不堅持。
  • 高智商的孩子,都有此類「怪癖」,家長別把「天才」扼殺在搖籃裡
    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總有自己別出心裁的想法,把玩具拆開再裝上;再比如經常會盯著地上的螞蟻看,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一看就是好久。 很多家長平時觀察不到的小細節,孩子總是能一眼發現……這大多都是高智商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