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隻熊走在路上
一個奶油派打到他頭上
兩個
三個
…
然後,
熊就變成獅子了!」
(這句郎朗上口的廣告語來自臺灣美術用品品牌雄獅,他們致力於推廣想像力和創造力)
將想像力當成是「超能力」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想像力具有無限可能。
在某個學校的考試中,有一次,老師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雪化了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簡單,同學們大部分都可以直接回答,無需考慮,因而,大家毫不猶豫的填寫了答案,然後繼續和剩餘的題目拼搏。
但是,有一個孩子看著題目,想了很久,很久,他把教室掃描過一遍,又望向窗外凝視許久,最後,帶著微笑,他興奮的寫下了答案,然後心滿意足的交出考卷。
老師在閱卷時發現,全班都寫了正確答案:水。
唯有這個孩子給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
「雪化了是春天。」
然而,這個別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個鮮紅的叉,至於原因,自然是跟標準答案不符。
孩子氣餒嗎?當然。
下一次考試,全班考卷裡再也沒有如此創意的答案了。
我開始想像這個孩子後來的發展:當他回家後,他左思右想,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答案不對,老師的講解他明白了,可是仍困惑於「春天」這個詩意的回答為什麼不能答對。
還來不及多想幾天,周圍的同學,還有他的爸媽,都告訴他:遵循著標準答案準沒錯。
於是,年紀還小的他,不想了,在下一次考試,下下次考試,進入大學的考試,還有出了社會以後的那些考試裡,他都遵循著「標準答案」,絕不脫離軌道。
這個孩子可能會成績優秀,走上菁英之路,可是,標準答案已經扼殺了一個孩子的想像力。
這些孩子成為了很完美、很標準、有質量保證的複製品,卻再也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我們需要這麼多標準答案嗎?
標準答案重要嗎?
在過去,可能是的,因為我們透過複製大量的成功模型來快速達到均衡的成就。過去的成功模式是這樣的:一個成功的結果產生了,然後整個社會都動起來,一起模仿,實踐,直到這個成功的結果變稀鬆平常,這時,人們就會繼續尋找下一個成功。
然而在未來,「獨特」和「創意」才是成功的關鍵。
最近,阿里巴巴集團的馬雲發表了一個演講,題目就是:《想像力是未來社會最大的動力之一》。馬雲期待這個社會想像什麼?想像未來,至少看見20年以後;想像一個現在看來瘋狂的計劃,然後儘可能的實現它。
當這個社會越來越熟悉想像力的運用時,就會帶來更好的變革。因為「不一樣才會產生對話」。
我們都有一個共識:未來的許多種工作,現在還未存在。
未來的工作將會打破傳統,具有更多的彈性與自由,不再具備標準化作業程序,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感性與理性的搭配,是靠著「記憶點」來抓住人們的視線,「獨特」取代了「標準」。
這樣的未來,就是孩子們將要面對的世界。
(在罵孩子搗蛋之前,先讚美他的創意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曼(Rotman)商學院院長羅傑‧馬汀(Roger Martin)指出,未來人才競爭的關鍵因素,
「比別人更好還不夠,你必須和別人不一樣。」
如何和別人不一樣,答案就在於想像力智商(Imagination Quotient)。
想到別人沒想到的問題,
發現別人所沒發現的可能。
「我們要培育的是具備T型思考的人才,也就是同時具備理性思考以及感性思考的人:直覺力、實驗性格、以及同理心。」
理性讓你有方向可循,感性讓你在大方向之下開拓各種的可能。
不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什麼職務,想像力都將是必備的工作能力之一。
不要讓思考被各種的規則、公式、或是數據給框住了,創意通常發生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因為想像力,才有了差異和獨特性。
(美國壁紙公司Cavern發明的「I see you」壁紙,可以貼在家裡的任何地方,上面有著數百對眼睛,讓小朋友拿起畫筆發揮想像力把這些眼睛變成牆上靈活靈現小人物,不需另外找相框、買畫紙,貼上壁紙的地方就是塗鴉牆。)
想像力只有如此嗎?
為了找到好工作,讓孩子擁有競爭力?
當然不只有這些。
我們期許我們的孩子不僅僅是將自己活得好,還要具備「改變世界、擁抱社會」的夢想與企圖心。在地球村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他的影響力,使世界變得更好,
而改變社會的關鍵之一,就是「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
The tru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not knowledge but imagination.
智力的真正標誌不在於知識,而是想像力。
要不是因為貝爾有感於通訊的困難,他也不會突發奇想發明電話,好跟遠方的親友直接聯繫,甚至聽到對方的聲音;要不是人類羨慕鳥兒飛翔的夢想,萊特兄弟也不會發明飛機,好讓人類升空的願望實現;要不是瓦特看到煮沸的水壺一直冒煙,他也不會突發聯想,發明蒸氣機,而後來的史帝文生也不會從蒸氣機聯想到交通工具的運用,而發明了火車……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窮的,無論學習再多的知識,都只是無意義的積累,唯有添加了想像力,才能充分的運用知識。
想像力是促發改變的最關鍵因素。
傑克.安佐卡在15歲那年,第一次聽說胰臟癌。
他的叔叔和一位熟人因為發現身患癌症時已屆晚期,因而相繼離世。
傑克在網絡上搜尋了胰臟癌的各種資料,開始自學。
他發現了一個關鍵:
胰臟檢測體系有很多不合理之處,現在的胰臟檢測技術,一直延續60年前的老方法,多年來一直沒有突破,所以從未更新過。
不僅單次檢測費用非常高,測試結果也十分地不準確,因此很多胰腺癌患者被發現時都已經是晚期,死亡率高達75%!
傑克認為,如果能夠將檢驗胰臟癌的結果效度提高,並且大幅度降低費用,那麼將造福更多受到癌症所苦的人。
他關於胰腺癌的測試想法的靈感,
來自高中的某次生物課堂。
那天,他上課時開著小差,偷看碳納米管的文章,碰巧聽到老師正在講抗生素,
於是這兩者在他腦海中產生了關聯!
他發現檢測人體血液或尿液中間皮素 (Mesothelin)含量,可以間接了解是否患有胰腺癌!不過這些都只是他的想像而已。
隨後,他寫信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等200多名教授,附上了他的研究計劃,經費需求和時間表,希望得到實驗室的幫助。他一心期待「你是天才!」「你拯救了全人類」這樣的讚揚,卻只收到199封拒絕信。教授們根本不相信他的想法,認為他天馬行空、不切實際。最後,一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Anirban Maitra教授,看了他的計劃後,願意相信他一次。
傑克在實驗室裡發明出一種小小的試紙,
該方法不僅比現行的診斷方式快168倍,
便宜26000倍(只需要3美分),
準確度更提升了400倍,
只需5分鐘就可以得出結果。
更重要的是,除了胰臟癌,卵巢癌、肺癌、愛滋病的檢驗也同樣受惠!
有時,機遇帶給我們的線索重要性十分明顯,但有時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很有造詣的人,其思想滿載著有關知識並已發展成熟,才能看到這些小事的意義所在。
這,就是想像力。
當頭腦中充斥著一大堆相關的但尚未緊密聯繫起來的數據,或一大堆模糊概念的時候,一件小事可能有助於形成某種清晰的概念,而將數據聯繫起來。就好像落下的蘋果為牛頓的想法提供了雛型。
蘇特 (Henry Souttar) 爵士指出:正是由於觀察者的大腦是多年工作積累而成的,它使得那勝利的瞬間能夠到來。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都同意想像力有著巨大影響力,也是未來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不過,我們還需要知道,想像力的原理。了解原理之後,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就再也不是天邊一朵夠不著的雲了!
想像力是天生的。
進一步說,人人都會想像,而其中的區別在於熟練度和衍生性。
想像是一種腦中活動,它將我們腦中已有的知識翻轉、排列、組合,使之發生改變,這些想像不受限制,但是受控制。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再說一次,
想像不受限制,但是受控制。
這是什麼意思呢?
想像行為要靠著對腦中知識的提取和變化。在提取知識和變化它的過程中,變化來自於增加、減少、翻轉。增加和減少是要素的數量多寡,而翻轉則是觀看的角度和操作的角度。
如果A+B會怎麼樣?如果B+C會怎麼樣?如果A+B+C會怎麼樣?
如果豎著用會怎麼樣?如果用A功能帶出B功能會怎麼樣?
每一次嘗試加入或是減少一個因素,每一次換個角度思考,都會發生改變。
在不斷的改變中,最為關鍵的,是控制改變的方向。
想像行為必須要受控制。如果任由想像力隨意奔馳,最後會過度發散,難以收攏想法,導致失去想像的目標。在想像時,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最初的目的和想像的課題本身。
所以,在想像的時候,先確立目標與範圍,尋找可以改動的部分和需要固定不變的部分,並且試著改動那些可改的,就會產生有效的想像。
一般所謂擁有想像力的人,其實就是了解這些原則和方法,並熟悉實踐的人。
( 葡萄牙藝術家Victor Nunes先把主題物品如糖果包裝紙、腰果、火柴等排列在白紙上,然後,觀察它的形狀並且想像增加上去的圖案,最後,一幅幅充滿想像的畫作就被創造出來了)
想像的步驟,包含觀察、聯想、整合、創造。
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時間練習。
下一次,Peer將分享一些訓練孩子想像力的方法,和一些容易導致想像失敗的習慣,幫助爸爸媽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回復「雙語新聞」就能收到最近一周的學生新聞哦!】
【回復「活動」看孩子們參加了哪些有趣的英語派對!】
【回復「閱讀」了解Peer推薦的超級棒英語書單!】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Peer國際致力於發展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增加國際視野,培養有多元文化適應能力,個性化發展的孩子。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Peer國際」獲取更多教育科技資訊,每周都有適合親自一起閱讀的雙語新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