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了99%,家長卻盯著失敗的1%:天才就是這樣被扼殺的!

2020-12-23 趣評

很多時候,爸媽的視角、眼光,對孩子做出正面還是負面評價,對孩子一生,會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丁俊暉,如果他父母把打撞球當成「玩物喪志」,那世界上會多一個平庸的學生,失去一個斯諾克的天才。

雖然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天才也是後天培養的結果(比如莫扎特3歲就練琴了);但到了丁俊暉這種世界頂尖水平,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得有天賦。

為人父母的,要把孩子的天賦發掘出來,加以培養,而不是瞬間將其扼殺。

在孩子的幼年、童年,這種扼殺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階段,孩子沒有多少人生經驗,也沒有太強的意志力去堅持,更多的是靠他人的評價,去判斷自己做事的價值,並決定自己做不做、堅持不堅持。

一旦爸媽做出負面評價,他很容易相信父母、否定自己,喪失前進的動力。

而這種負面評價,可能就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僅此而已。你不必批評他,只需要身體語言,就足夠動搖孩子的自信了。

做父母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生活等很多方面,你粗枝大葉,沒什麼問題——只要不涉及安全;但在孩子的學習、特長的發掘上,必須謹小慎微,一旦盲目下斷語,就成了蓋棺論定,封死孩子前進的路。

作家劉墉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有點多動症,家長讓他學鋼琴,他學起來三心二意,很不專心。

其實這很正常,多動症——或者說愛動的孩子,讓他非常專心地練琴,是困難的。

他媽媽去請教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專家和她聊了起來。

大概是問道,你覺得這孩子到底喜不喜歡鋼琴啊?家長回憶起一件事情。

有一次,她和孩子外出時,聽到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孩子被吸引住了,回到家就說,「我要彈這首曲子!」

「彈出來了嗎?」專家興致勃勃地問。

「彈是彈出來了,可是錯了好幾個音。」家長說。

「你當時是怎麼說的?」專家問。

「還能怎麼說?」家長疑惑地說道,「就說彈錯了唄!」

專家的嘴巴都快盛得下鴨蛋了:唉,天才就是這麼被家長扼殺的!

多麼難能可貴!一首沒學過的曲子,孩子聽到,感了興趣,回到家,居然能彈下來,了不起!

這說明,孩子不是不喜歡鋼琴,只是沒有培養好專注力,學琴的時候有點障礙。學得不好,不代表不愛學、不喜歡。

可是,家長的視角放在了什麼地方呢?放在了他調皮、愛動上。孩子「一聽就會」天才般的表演,家長的評價不是「你真了不起」這樣的讚美,不是「你竟然聽一遍就能彈出來」這樣的客觀評價,而是盯在了那幾個彈錯的音符上。

孩子進行這種即興表演,他的內心,是十分激動、十分興奮的;能完整地彈下來,對他來講,不啻於完成了一次偉大工程,即便小有差錯,內心也收穫了極大的滿足。

這個時候,家長兜頭一盆冷水:你彈錯了!

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做?他會想,我自己這麼努力,都彈錯了,可能鋼琴真的不適合我,從此放棄鋼琴。

有個鋼琴家名叫餘峻承,經常和郎朗同臺演出。他之所以走上鋼琴這條路,就是因為在2歲的時候,外出聽到了一首簡單的鋼琴曲《瑪麗有隻小綿羊》,回到家,自己彈了出來,媽媽大加讚賞,並開始對他進行刻意培養,最終走上了鋼琴表演之路。

兩歲的孩子,第一次彈這個曲子的時候,就全部正確嗎?恐怕很難。

可能他彈錯了1%,但媽媽看重的不是這1%,而是正確的99%。所以,他成功了,她也成功了。

要想孩子有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做一個成功的家長;要想做成功的家長,首先要用成功的眼光看問題。

盯著失敗,盯著短處,永遠不會成功。

#教育優選計劃#

相關焦點

  • 高智商的孩子,都有此類「怪癖」,家長別把「天才」扼殺在搖籃裡
    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總有自己別出心裁的想法,把玩具拆開再裝上;再比如經常會盯著地上的螞蟻看,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一看就是好久。 很多家長平時觀察不到的小細節,孩子總是能一眼發現……這大多都是高智商孩子的表現。
  • 高智商的孩子,都有這3個「怪癖」特徵,家長別把「天才」扼殺了!
    ▼望子成龍是父母的共同心願,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小孩的聰明,除後天培養外,先天遺傳也起著重要作用。一些高智商寶寶會在幼齡階段展現出「怪癖」,家長們需要耐心觀察,別把「天才扼殺在搖籃中」。有些高智商的嬰兒會在他們的幼年時期表現出「怪癖」,父母需要耐心觀察,不要把「天才扼殺在搖籃裡」。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像愛因斯坦這種記憶力差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往往因為這種偏見,錯過了培養「天才」的機會。其實,智商高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通常都會表現出一些「怪癖」,父母要細細觀察,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 愛因斯坦:孩子都是天才,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天賦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選擇「恐懼」症,無法獨立作出決定。 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往往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像愛因斯坦這種記憶力差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往往因為這種偏見,錯過了培養「天才」的機會。其實,智商高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通常都會表現出一些「怪癖」,父母要細細觀察,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許多科學家、名人小時候都會有一些「怪癖」行為,常常難以被人理解。比如愛因斯坦,小時候竟然常常被人說是「笨小孩」,因為他記性太差,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愛因斯坦成名後,在一次採訪中回答了關於自己記憶力差的問題。原來在他的認知裡,並不是記憶力差,而是根本不想記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比如書本上的知識或別人說的話。他會控制自己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上,不被外界幹擾。這種超凡的掌控力成就了他偉人的行為。像愛因斯坦這種記憶力差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
  • 《天才少女》:當「天賦」變成束縛,家長要如何幫孩子解脫?
    在生活中,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展示出了過人的天賦,或者是在某個領域像宛如神助一般,能夠完成其他同齡孩子做不到的事。那麼,這時候家長會選擇對孩子展開什麼樣的教育呢?前幾天,朋友給我推薦了一部有關孩子天賦和教育的電影——《天才少女》。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關於一個有著極高數學天賦的小天才瑪麗的故事。
  • 天才是99%汗水加1%靈感,而孩子幸福人生,是爸媽那1%的推動之手
    天才是99%汗水加1%靈感,而孩子幸福人生,就是爸媽那1%的推動之手說起天才,很多人都覺得智商很重要,實際上天才的組成只需1%的靈感,剩下的99%汗水才是重中之重,若沒有肯於吃苦、敢於挑戰的上進心,即便是從小天賦異稟也會被懶惰荒廢,靈感只是發揮實力上的錦上添花,真正的實力運作應體現在逆風翻盤的勇氣上
  •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汗水」,其實這句話還沒說完
    相信許多讀者有著和小編相同的經歷,從小學起,老師們便勉勵我們讀書要刻苦努力,常常引用愛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汗水。」天才總是極少數的,而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更應該努力,那麼努力真的起關鍵性作用嗎?然而,作者今天可要打掉各位手中的這碗雞湯了。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壟斷教育的權威們扼殺了孩子的四種先天本性,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四種天性就是,主動學習的天性,創造的天性,交流感情的天性,不怕犯錯誤的天性,學習是人的天性,人有主動學習的天性,孩子的探索發現好奇心最強,就是學習的天性。
  • 看完火影才發現,成功就是99%汗水加1%天才,這句話純屬放屁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努力,你就會成功,所有人的成功都是靠辛勤的汗水換來的!當時這句話絕對是學校裡老師拿來激勵學生最好的口頭禪,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其實這句話並不完整,因為後面還有一句:那一分天才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句話是愛迪生他老人家說的,大多數人都被他為了找到更適合當燈絲的材料做了上千種實驗這種壯舉感動,認為成功離不開努力。
  • 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往往智商高,父母別亂糾正,當心扼殺天才
    孩子和我們大人的思想不一樣,他們總是做一些自己認為很對,但是我們覺得無釐頭的事情,家長通常把這種行為稱為「怪癖」,但是小編今天要告訴各位父母有這3個怪癖的孩子往往高智商,別扼殺天才,很多父母還傻傻糾正!
  • 圍棋天才少女黑嘉嘉: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家長的不執著
    就這樣,17歲的黑嘉嘉成為了全臺段位最高的職業女棋士。紀伯倫在《先知》裡曾說,「你可以給孩子所有的愛,但不要給他們你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黑嘉嘉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孩子可以和你在一起,但不是永遠屬於你。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天才孩子背後,有怎樣的父母?家長們都看看
    曾經有位清華學生的家長在教育經驗分享會上說,他們家孩子的學習全靠自覺,連報培優班這樣的事都是自己做主,和同學去各大機構試聽,根據自己的薄弱點選定合適的老師,父母只用接了電話趕去交錢就行。這樣的孩子養十個都不累。臺下的家長滿懷羨慕地小聲說,我們家要是能有個這樣的孩子就好了。
  • 《魯冰花》:天才往往被失敗的教育扼殺,請用公平目光看待每個人
    他記憶中努力拼湊起媽媽的樣子:梳著高高的髮髻,眼周有深深的陰影,略顯憂愁的神色裡也有藏不住的溫柔……「什麼都能忘記,但就是不能忘記媽媽。」茶妹每次為阿明講完媽媽的事後這樣叮囑。教育的失敗失敗的教育多種多樣,有的教學墨守成規,有的老師嫌貧愛富,更多的是以單方面的成績來評價學生……《魯冰花》中便呈現了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 「鍾美美」模仿老師走紅引爭議:無論如何請不要扼殺孩子的天賦
    很多網友們紛紛評論說「簡直就是老師附體」、「和記憶中的老師一模一樣,將我帶回了學生時代」,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說鍾美美這樣做是在醜化教師群體。今天我們不去過多討論這件事情本身,而要通過這件事情,看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 4歲「天才男孩」曦曦走紅網絡,這樣的教育,讓我毛骨悚然
    問: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呢?答: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無論這些成年人問什麼問題,「天才」曦曦都能給出答案。從未經世事的孩子嘴裡,你卻聽到了成功學慣有的雞湯語句,不會覺得彆扭嗎?更搞笑的是,每次回答完問題,他都要在爸爸的提醒下問一句:這樣你懂嗎?如果說讓一個孩子說出不符合自己的年齡的語句,坐在臺上給一群中年人當「人生導師」就能稱之為天才,那天才的門檻也真是變得太低了。
  • 孩子愛「找茬」?或是因為家長表揚不當,天才也靠人「捧」!
    1,表揚的意義在於體現存在的價值(1)人應當自尊,人也需要被認可。尊重分為內外兩種,一種是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而另一種是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當一個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時,這個人就會變得十分自信,對社會和他人呢,也是滿腔熱情!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曾經的鄰居李阿姨就是個信奉打罵教育的母親,李阿姨對她的女兒小美非打即罵。曾經我只記得在家中就能聽到小美哭泣的聲音和李阿姨罵人的聲音,但是李阿姨並不覺得自己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是不好的,反而李阿姨覺得打罵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成才。的確在我沒搬家之前,小美的成績在學校是頂尖的,因為她不敢讓成績滑下來。
  • 當5歲孩子要的生日禮物是一臺真的吊車,你給嗎?天才少年泰勒·威爾森的成長故事
    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父母起著一定的作用。「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和「滿足孩子想要怎麼做」的教育結果是不同的。泰勒成為科技天才,除他本身的熱情之外,更源自他的父母——開明的能由著孩子「折騰」的家長。試問中國哪個家長會滿足一個5歲孩子要真吊車的願望?但是泰勒的父母做到了,所以泰勒能夠自由地發展他的個性,實現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