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5後,老家在潮汕,從小在深圳長大。
為什麼要自報家門?
因為在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初相識的人互相交代「你是哪裡人」,實在跟問「中午吃啥」一樣平常。
但誰能想到,我會被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難倒。
我是潮汕人?又不地道。非必要時不會用蹩腳的潮汕話作日常交流,論對潮汕的了解,做過旅遊攻略的人甚至都比我熟悉。
我是深圳人?也不是很正宗。對本地歷史、本地文化同樣一知半解,不過是一直以「非深戶」的身份在深生活求學。
所以,我是哪裡人?
浪流連茄子蛋 - 浪流連
你是哪裡人?
在深圳長大的異鄉人
「深戶」和「非深戶」之間的鴻溝,首先清晰地在每個升學階段顯現。無論是小升初積分入學,還是中考錄取分數線,兩者都有截然不同的標準。
在各個升學階段,「戶籍所在地」這一必填項,一直很敬業地提醒我督促我,作為非深戶,分數要足夠好才能順利升學。而在所謂的擇校費還沒廢除的時候,即使中考分數足夠好,為了省幾萬擇校費,我索性放棄上「四大名校」的機會。
儘管從小在深圳長大,但看著戶口本上的白紙黑字,說自己是深圳人,總有些自欺欺人的感覺。
因此,每當有人問我「是不是深圳人」,我總會在百般糾結中支支吾吾地解釋一通,最終給出的回答還是「不是」。而中間那些兜兜轉轉,只有我知道,不過是在為自己二十多年的在深歲月找容身之地。
「戶籍」是阻擋我在深圳立足的絆腳石?不僅僅是。對眾多父母來深打拼的非土生深二代來說,即使在深圳長大,即使是深戶,甚至家有房產,在深圳生活也會有在異鄉的感覺。
「老家在xx,從小在深圳長大。」
分兩個半句來回答一個問題,是我們共同的默契。但可能沒有多少人細想回答背後隱藏的心理,包括回答者本人。
「為什麼不直接說自己是深圳人?」
「這點是挺奇怪的。」沉默了幾分鐘後,「老家在湖北」的閔諾解釋道:「直接說自己是深圳人還是有點負擔。不說自己的故鄉,有種忘本的感覺。確實怕別人以為我有一種深圳比湖北好的優越感,感覺還是不應該忘本,把老家抹掉。」
閔諾是覺得「有負擔」,「老家在湖南」的爽爽則覺得是「怕尷尬」。
「直接說深圳人,會被直呼富婆。」
是的了,即使落戶了,能名副其實地說「我是深圳人」,話一說完,往往還要補充一句「不是本地的」。
五個字,就能省去許多解釋的麻煩。
例如許多市外乃至省外的朋友都非常好奇的,在深圳長大為什麼不會說粵語?
其實只要來過深圳就會知道,這裡是普通話的天下。再深入了解,也會知道,深圳除了有廣府民系,還有客家民系,即使是本地人也未必會說粵語。
對於非土土生深二代而言,童年在翡翠臺和明珠臺之間橫跳的學習成果,只夠聽懂和看懂粵語,要多花點心思,才能勉強聊幾句甚至哼首粵語歌。
五個字,也能省掉被誤認為家裡是收租的富二代的困擾。
儘管「深二代≠富二代」的話題已被討論過N遍,但「深二代=富二代」的刻板印象仍然先發制人。比起深究不對等關係背後複雜的可能性,人們顯然更樂於接受標籤化的簡單判斷。
其實,急於否定自己是本地人並能取得他人理解時,也在固化「本地人=有錢人」這一重刻板印象。
但事實上,在深圳,有人每月坐等收房租,也有人每日為生計憂愁,有人抓住時代的機遇發家致富,也有人守著一個角落兢兢業業。即使是本地人。
回歸正題,你是哪裡人?
對非土生深二代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可能不亞於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
我,他們,與他人,就此問題一遍一遍打交道的過程,其實是一步一步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也是一點一點認識自我的過程。
我是哪裡人?
丟失了故鄉的深圳人
「潮汕話都說不標準,你真的是潮汕人嗎?哈哈。」
「不是吧,作為潮汕人竟然不喜歡喝番薯粥?哈哈。」
「潮汕女生都很會做家務吧?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別人看來不過是玩笑話,我聽來卻尷尬又刺耳。雖然大多時候也不得不捧場地笑笑,但一笑而過?不存在的。成長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因此感到迷茫和自我懷疑。
一年只回一趟老家,一趟只待一個星期,一待就只走個親戚。「潮汕美食多」對於我而言只是一個常識,而不是一個能深聊的話題。如果要硬聊,我會推薦牛肉丸和綠豆餅,真心實意。
遇到不少妄圖讓我當導遊,帶著吃遍潮汕的朋友,我都只能禮貌而不失尷尬地說,抱歉啊,我不熟。理由?在深圳長大。臉皮一厚,甚至反向邀請他們帶我玩。
對於「你是哪裡人」的靈魂發問,我真心希望「老家在潮汕,從小在深圳長大」能成為終結話題的完美模板。事實是,它難擔重任,有時甚至會更刺激別人的好奇心。
慶幸的是,即使不得不繼續話題,這個回答也能過濾掉大部分令人尷尬的提問,交談者願意多給我身上的無知和彆扭幾分理解。
坦白說,當我這樣說的時候,自豪之餘,更多的是羞愧。因能與兩處我熱愛的土地沾關係而自豪,也因我既不是百分百的潮汕人或深圳人而羞愧。潛意識裡,我試圖從兩邊尋求歸屬感。
年紀漸長後,我才從這略顯曲折的表達裡,理解自己這份矛盾又孤獨的情感。
但我不是一個人。
就像閔諾害怕被指責「忘本」,爽爽也害怕自己被嫌棄。「不會說湖南話,又不怎麼回去,我感覺如果我稍微和湖南那邊多點聯繫,我在省外也不會說自己是深圳的。如果碰到湖南的,自己又不會說家鄉話,就很尷尬。」
爽爽、閔諾、我等非土生深二代,不過都是在試圖抓住與故鄉不多的一點點聯繫。
深圳是我們生長的土地,但父母生長的土地,才是我們最初來的方向。我們管那叫作「故鄉」,卻又在成長的路上一點一點丟失與它的聯繫。
我羨慕能在故鄉土生土長的孩子。
他們沒有浪費孩童時代的語言天賦,憑方言就能在異地找到組織;他們在深圳之外還有第二處地方落腳,過年回家能找得到兒時玩伴,拼搏累了也能有退路;他們熟悉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自由地走街竄巷,相遇就能談天說地……
他們中怎麼就沒有我呢?
在深圳長大的我,丟失了自己的故鄉。
我是深圳人
深圳是第二故鄉
「來了,就是深圳人。」
我不是沒有質疑過這句話的真實性,在深圳長大的我,都時常有種在深圳漂泊的感覺,那些來深打拼的深漂一代,又將從何處找尋歸屬感?
「你是哪裡人?」
大學期間去省外旅遊的時候,熱衷於與陌生人閒聊的我,也常常逃不過這一問。
哭笑不得的是,在省外,原來「深圳人=有錢人」是共識。每當我提到「深圳」,對話者總很自然地為我貼上「有錢有閒」的標籤,險些被當作「二世祖」輕視。
除了第一次有些措手不及,後面每逢誤會,我都能很麻利地分享我是如何打了一學期的兼職才攢夠錢出來溜達。
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我還順帶普及了一番「深圳人有多努力」,深圳人的錢也不是白來的(不少人是用頭髮換來的)。
不知道你看到此處有沒有覺得異樣,當時的我,每當開啟這個頗為勵志的話題,異樣的感覺總是很強烈的。
後來我明白了,在深圳,我哪用那麼努力地證明我是一個努力的人?見過太多努力生活的人,我甚至覺得「努力」對深圳人而言,是標配,而不是什麼值得宣揚的事。
同一片蒼穹之下,深漂們在尋覓一座名叫「夢想」的島嶼落腳。土生土長的深二代,在不收房租的日子,也在加班加點地工作。
夜幕降臨後,摘下眼鏡仰望燈光璀璨的玻璃大廈,會有墜入銀河的錯覺。街頭巷尾的各味美食,則牽絆住歸家人的腳步,要讓他看人間最熱鬧的煙火。
凌晨四點的深圳,有人剛剛入眠,有人剛剛甦醒,交班的人互不相識,卻在一片靜寂中,將一座城市的生機從昨夜延續到今朝。
這座城市,就是大道兩邊的路燈都在努力,努力照亮夜歸人回家的路。
我就這樣後知後覺的,在深圳市外找到了在深圳的歸屬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緊攥住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勇氣,一直向前走,不後退。深圳,也能成為如同第二故鄉的存在。
「對於我來說,湖北是故鄉;對於我未來的孩子來說,深圳就是故鄉,因為我在深圳。」
視湖北為故鄉的閔諾,情感上還是更親近深圳,畢業後,她選擇回到這個令她感到親切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還記得高考填志願那會兒,我們都迫切地想要逃離這座「呆膩了」的城市,誰能想到,遊走一遭,才發現自己對這片土地異常眷戀。
雖然承認自己是深圳人仍然是一件頗有「負擔」的事,因為不努力就追不上這座城市成長的速度,但將負重放下的那一天到來時,我想,步履一定格外輕盈。
內容 | 深圳百事通原創
文案 | 魚丸
攝影 | 老謝 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