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中國高度。
電影《攀登者》以歷史背景為題材,主要講述中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事跡。
對於中國的攀峰史不是職業攀登者可能對這方面不是很了解,看完電影後,相信大部分觀眾對當時中國隊員攀登珠峰的史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電影是根據歷史而改編的,那麼中國真實的攀登史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攀登者》電影背後的史實,讓我們一同向祖國的英雄致敬,學習攀登的精神。
首先,我們先了解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環境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在中國境內的北坡,始終無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巔,包括馬洛裡在內的英國人數次在北坡折戟,以至於他們得出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1923年,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被《紐約時報》問到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回答說:「因為山在那裡。」留下這句傳世名言的馬洛裡,最終沒能徵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徹底失聯。
電影中的臺詞也多次提到馬洛裡這個名字。
中國的現代登山運動自上世紀50年代中起步,經歷了從顯示國力的國家行為到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民間運動的轉變。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亟須在各方面證實自己的力量。登山是眾多率先發展起的運動項目之一。
1955年,在蘇聯發出的邀請之下,中國派出兩名隊員去蘇聯學習。次年的3月,中國登山隊開始組建,以後的數年,他們與蘇聯運動員一道,陸續攀登中國高山。
後來,中國登山隊請求爭取在1959年3月至6月間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就在這一年6月,國家體委正式成立中國登山協會。成立僅4年的中國登山隊,去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而且是從人類從未上過的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第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為了選拔攀登珠峰的隊員,登山協會在北京香山公園舉辦了中國登山營第一期訓練班,共有學員90名,其中科學工作者20名、大學生25名、解放軍官兵26名、廠礦職工11名及其他人員8名。他們中的許多人,日後都成了中國登山運動的骨幹。
最終經國家確定,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時間在1960年春單獨從北坡攀登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樣的登山活動早已超出了單純體育運動的範疇,成為了一次顯示國家實力的行動。
正如電影所演的那樣,為了培養專業高素質的攀登隊員,從1958年10月開始,登山隊各類人員160餘人以國家體委參觀團的名義分批進藏,訓練對高山惡劣自然條件的抵抗能力和冰雪作業技術,然後又攀登了一些7000多米的山峰。
當時的政府和國家體委,為了組建攀登珠峰的隊伍付出艱辛的努力,為隊員籌備物資有近百噸,達200多種。政府特別為登山隊準備了兩架飛機,並抽調大批工人完成了定日機場的修建、從日咯則到登山大本營修築起長達380公裡的公路。氣象工作者在大本營建起的氣象臺,相當於一個省級氣象臺的規模。
電影中我們看到有後勤保障隊伍、先遣隊,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為了高效保證攀登珠峰的主力隊員物資齊全。國家派遣部分隊員組成先遣隊,建立起大本營及位於5400米、5900米和6400米的三個高山營地,隊員們把幾千公斤的高山裝備、食品和燃料等先行運到這些營地。這支先遣隊就有192人,他們的名字都沒有出現在後來登頂成功的新聞裡。
在國家的鼓勵和支持下,選拔的百名隊員夜以繼日的艱苦訓練,為的就是向世界證明珠穆朗瑪峰屬於中國的高度。在外人眼裡從北坡為起點攀登珠峰的不可能,在中國這兒行得通。
最終,中國攀登隊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終於到達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