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復興」背後:HBO、Netflix等「巨頭們」的亞洲策略

2021-02-08 娛樂產業

作者 / 汀妹

 

史詩級美劇《權力的遊戲》最終季,自開播以來就話題不斷,目前在騰訊播放量已達4.7億,從多部熱播國產劇中謀得一席,躋身全網熱搜榜第五。眼看如此好的成績,作為出品方的HBO,估計內心有點苦澀,因為HBO 一直未能真正進入內地市場,雖然2005年就開始與央視合作,但現在仍然只能借力騰訊。

 

不知道是政策性無緣,還是靜觀其變、按兵不動。身處同樣情況的不止HBO一個,還有Netflix、Amazon等美國的流媒體「巨頭們」。不過從2015年開始,「巨頭們」就集體掉頭,積極拓展亞洲區其他地方的業務,自製劇與買斷劇不斷。變化最明顯的就是臺灣市場,我們可以注意到,近期大熱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前兩年的網紅臺劇《通靈少女》都出自HBO之手。

 

再來翻看今年臺劇片單, HBO、Netflix、FOX福斯在臺的計劃劇就將近20部,加上韓國LINE TV劇,總共約20多部外資劇,而臺劇年產量不過才40-50部,外資劇佔了將近一半。一度萎縮的臺劇市場,似乎正在被外來資金盤活。

 

不僅如此,原本封閉的日劇市場也正在被改變, Netflix、亞馬遜、hulu三大流媒體巨頭自製劇、合拍劇越來越多,而且爆款頻出,比如被國內翻拍的亞馬遜網劇《東京女子圖鑑》。為什麼「巨頭們」能夠在這些市場「登堂入室」?又為什麼能夠盤活原本萎靡的電視劇產業?這些「巨頭們」與中國市場未來的交匯點又在哪?

 

「引狼入室」的本土電視行業

 

無論是臺灣還是日本市場,敞開大門讓「巨頭們」進來的都是傳統的電視臺。他們之所以會這麼做,都來源於自我焦慮。

 

我們都知道這些年,隨著美國稱為流媒體、臺灣慣用OTT稱呼的在線視頻平臺興起,傳統的電視行業逐漸式微。在大勢所趨的形式下,傳統電視行業也曾積極嘗試發展自己的線上視頻平臺。但大多數的做法都是「串流」,類似於芒果TV,把自家內容放到線上同步播出或是提供在線觀看服務。並非像Netflix一樣砸錢做自己的原創內容,也並非像國內的優愛騰一樣砸錢積累原始豐富的劇庫。

 

於是我們看到了,日本和臺灣地區的流媒體數量上去了,但卻沒有形成一個「巨頭」。

這些在線視頻平臺,要麼是像電視臺一樣,尋了老路子,沒有走上以在線視頻平臺為主力發展的前瞻性路子,要麼是沒有像國內優愛騰一樣,有BAT雄厚網際網路資本支持的曇花一現平臺。於是,國外「巨頭們」乘虛而入,迅速佔領市場。焦慮的傳統電視行業,只好做出改變。一方面,東芝、松下等製造商發售的電視,開始搭配帶有Netflix按鈕的遙控器。另一方面,傳統電視臺敞開大門,尋求與國外的流媒體合作。

 

相比日本的迫不得已,臺灣對於國外資金的接受則顯得更為迫切。因為日本電視劇尚能自給自足,而臺灣電視劇行業早已萎靡不振。

 

曾幾何時,我們還記得新世紀初,華視一部《流星花園》風靡全亞洲,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的黃金時代,《王子變青蛙》《轉角遇到愛》《公主小妹》等等,從此偶像劇與針對本土觀眾的鄉土劇分庭抗禮,逐漸形成臺劇最主要兩大類型主流。

 

據統計,2007年偶像劇在一年的類型製作中,僅佔了四分之一左右,到了十年後幾乎佔了四分之三。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缺乏產業基礎,沒有原始製作經驗積累、沒有健康資金鍊,火急火燎地跟風製作批量偶像劇,這種急功近利的製作模式遲早會有衰落的一天。更糟糕的是,為了資本利益最大化,行業逐漸形成了降低單集成本,卻擴大總集數時長的「趕工」操作。

 

導致十年間臺劇的製作成本幾乎沒有變,平均一集約40萬人民幣,近些年最高規格的《拜金女王》為120萬一集。而這一最高的數字,僅是此時的內地電視劇平均水準,最高規格的類似《武媚娘傳奇》這類古裝劇,成本已經過300萬一集。可見,偶像劇的製作質量逐漸下滑,同時導致市場類型單一。

 

 

走入死胡同的臺灣電視行業,在流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如履薄冰。收視率逐年創新低,命脈收入廣告招商銳減,斷了上遊資金鍊,許多電視臺已經「揭不開鍋」,很難再製作自家的電視劇,靠不斷重播、購買別家舊劇或是大陸劇、國外劇續命。

 

在嚴峻形勢下,臺灣公共電視臺一炮打響了變革的槍聲,與HBO合作《通靈少女》在全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取得空前成功,真正開啟臺劇多元類型探索的時代。

 

《通靈少女》吹響了變革的號角

「巨頭們」相繼入局盤活市場

 

「臺灣一直不缺有創意的創作者,但因為市場環境不好,大多電視臺都比較保守,他們要麼不敢拍了,要麼只敢套路地拍偶像劇,直到2017年《通靈少女》的出現。」 製片人劉瑜萱透露,自那之後,臺灣新類型劇的市場被徹底打開了,不僅傳統電視臺更敢做了,還吸引了很多國際平臺入局臺劇。為了進軍臺劇市場,Netflix甚至挖走了參與《通靈少女》製作的HBO Asia製作部總監Erika North,擔任Netflix亞太區製作總監。

總的來說,外部資金之所以能「盤活」臺劇市場,也得益於臺灣自身兩股變革勢力促成。

 

第一股勢力,即是電視行業的自我變革。擁有政府背景的公視,一直不曾缺乏資金。那為什麼會身先士卒地帶頭與國外公司合作呢?因為拿著政府資金的公視,背負著輿論壓力,一直在不斷地嘗試著新類型劇。雖然每年都是臺灣電視金鐘獎的常客,幾乎包攬大獎,但大多叫好不叫座,公視一度被貼上了「孤芳自賞」的標籤。

 

其實早在公視之前,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牽頭,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了「植劇場」工作坊,獲得了華碩董事長童子賢95%投資。曾試圖改變臺劇類型單一、市場萎靡的製作環境,開拓靈異恐怖、驚悚推理等新類型劇。但「植劇場」製作的8部劇中,除了《花甲男孩轉大人》取得收視成功,其他遭遇了與公視新類型劇一樣的處境。

兩年下來,燒了2億新臺幣的「植劇場」,只好慘澹收場。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臺灣長期缺乏除偶像劇外的類型劇製作經驗,引入國外資金以及製作經驗,成了必然之舉。

 

第二股勢力,則來自電視行業創作者的變革,臺灣電影培育的一批優質創作者開始向電視行業「倒流」。《通靈少女》的前身作品為一部名叫《神算》的短片,劉瑜萱原本帶著作品四處參賽,獲得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短片獎,目的是想尋覓投資,將其發展為一部電影長片作品。就在這個時候,HBO找來了。

 

「他們有意拓展亞洲市場,一直想要拍華語自製劇,之前HBO海外自製劇都是以預算不高的恐怖片和鬼片為主。而我們這部帶有鬼怪元素的青春成長類型片,剛好符合他們的需求。」劉瑜萱回顧當時的想法,她認為既然有機會與HBO合作,最後電視劇可以被全亞洲更多地區的人看到,那就本著做電影電視劇的心態,試圖衝破臺劇積弊已久的大環境限制。

 

劉瑜萱在搭建班底的時候,專門挑選了有過電影拍攝經驗的創作者。比如有憑藉《血觀音》入圍金馬獎的攝影陳克勤,「他們都知道一部品質電影的標準在哪,然後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我們一起想辦法用創意的方式執行,最終讓電視劇呈現出電影的質感。」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導演林君陽也認為,擁有電影製作背景的這批人支援了現在這場電視劇行業變革,「自2008年《海角七號》以來,臺灣電影的商業類型片開始復興,雖然近些年遇到瓶頸,但十年間,培育了一批優質的創作者,而且公視一直在做電視電影的人生劇展單元(片長80-90分鐘),也培養了一批具有社會寫實質感的創作者,現在這兩批創作者正在進入電視圈。」

 

過去這些年,一直想要變革的創作者失敗的原因,無非兩點,要麼缺乏制度化的產業模式,要麼是缺乏專業的人才。而《通靈少女》前者靠HBO補足,後者靠電影團隊補足。

 

「在美國製片看來,我們大多時候拍片都接近於土法煉鋼。」劉瑜萱說,HBO在整個流程上把控很嚴格,HBO相當於是幫他們建構了一套新的製作模式,在成熟的美國模式與「土法煉鋼」的亞洲習慣之間尋求平衡。

 

不超支超時完成一個有相當質量的東西,目前在產業體系不太完善地區都不太可能。《通靈少女》這次,從劇本大綱開始,都定期向HBO匯報。每一個流程都儘量按照國際慣例來,出現問題再及時溝通,「實在不行,就切換回我們的亞洲style。比如有時候等審批時間來不及,我們就先拍了,不然成本更高。」

 

HBO不僅幫助《通靈少女》製作更加模式化、流程化,還幫助其內容的類型製作更加國際化。劉瑜萱舉了一個拍攝例子,「HBO Asia製作人Erika North全程坐在現場監視器後面,她會不斷提醒我們,特寫特寫,我們是電視劇,要有特寫,你的長鏡頭要清楚表明你的場面調度,不然無畏的長鏡頭,觀眾會轉臺。」

 

林君陽在拍攝《我們與惡的距離》也遇到類似情況,所以他不斷提醒演員在遇到長鏡頭時,念臺詞的速度要加快,增加戲劇性衝突,不然觀眾會轉臺。臺灣電影長久以來,都有受到以侯孝賢為代表的電影大師影響,呈現出慢節奏長鏡頭的拍攝風格。但這也是商業類型片製作的大忌,《通靈少女》《我們與惡的距離》能夠實現突破,離不開制度化類型化的製作模式。

 

公視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還仿照網際網路平臺大數據模式,通過關鍵詞「無差別殺人事件」,搜集整理全網資料與網友觀點,幫助編劇編寫故事劇情。原本編劇沒有注意到的立場和觀點,都通過大數據而變得更加全面、完整。

 

就這樣,眼看這兩年外來資金注入臺劇上遊端、盤活了臺劇市場,等不及按兵不動的「巨頭們」行動,內地市場的創作者們已經躍躍欲試。

 

內地製作方躍躍欲試 但卻寸步難行

 

 「我最近有接觸到很多內地的案子,他們都想要來幫忙搭線,跟HBO、Netflix這些國際平臺合作,但很遺憾,都很難推進。」劉瑜萱很無奈地說。

 

想要合作的內地方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的創作者。他們拿著自己的劇本,想要尋求與國際平臺的合作。但大多沒繼續談下去的原因是,國際平臺有意買下劇本,但拒絕這些創作者參與後續製作事情。

 

劉瑜萱認為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雙方對於劇本最終呈現的想像有差,也就是拍攝目標不一樣。《通靈少女》之所以能夠談成,是因為兩方拍攝目標是一致的,「我們腦子裡想要呈現的畫面是一致。」

 

第二類是大平臺方。他們大多迫切想要輸出文化,「我之前有接到一個案子,武俠玄幻神怪類型,對方想要做東方的《魔戒》。但這些國際平臺,考慮到西方觀眾,不僅觀看門檻很高,而且要他們接受黃皮膚觀眾來演,真的很難接受。」

 

HBO Asia中國區執行總經理範貝貝也曾指出中外合作的難點,「中外結合,融會貫通」這句話,幾乎所有來中國拓展市場的外國公司都會說,然而並不可能真正做到。

 

「再加上,兩邊都認為自己是大佬,互不妥協的話,真的很難推進合作。」 劉瑜萱透露,其實在《通靈少女》的合作上,她也有所妥協。但是只要確定你最想要的部分,與對方想法是保持一致的,那就沒有問題。

 

以《通靈少女》來講,它雖然故事講的是一個可以看見鬼的少女,但劇中幾乎沒有什麼驚悚或是鬼怪鏡頭,因為她想要讓整部劇的重點回歸少女的成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這就是劉瑜萱最想要保留的部分,經過與HBO商討後,確保目標一致。

 

的確,溫情的戲碼是臺劇最擅長的部分。《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如此,雖然故事探討了「無差別殺人事件」,但是整部劇的呈現風格,並沒有導向美劇《真探》《心靈獵人》這類真正探討「惡」的犯罪類型劇,同樣是回歸聚焦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所以導演林君陽說「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重點不在『惡』,而在『我們』上面。」

 

不知道,躍躍欲試的內地市場,將會在何時誕生第一部,與HBO、Netflix等「巨頭們」合作的自製劇。但從萎靡走向「復興」的臺劇,儼然已經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近期熱文

虛擬偶像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358894069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爆料尋求報導加微信號:358894069

相關焦點

  • 國際流媒體一抓就靈,臺劇以最不「臺劇」的方式走向復興
    事實上,隨著HBO、Netflix、FOX等國際影視「巨頭們」的到來,原本「垂死病中」的臺劇,慢慢恢復了生氣。雖然尚不如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其他市場鼎盛,但在海外資金和配套模式的影響下,臺劇的作品風格與未來命運似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流媒體入局,臺劇「變奏」 在90後觀眾的記憶裡,臺劇是「偶像劇」的代名詞。
  • 臺劇四十年,何以崛起?何以低迷?何以復興?
    那麼為何臺劇能從低迷的狀態中復興,出產如此多的佳作?原因值得深入探討。臺劇四十年:崛起、低迷、復興在臺劇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臺劇經歷了崛起、低迷以及如今的復興三大階段,出產了古龍武俠時代、瓊瑤言情時代、臺偶劇時代等中國電視劇史中的光輝時刻,然而自2011年後臺劇就陷入了低迷階段,出產的故事只稱得上是老梗的排列組合,而今臺劇又以多部高口碑佳作重新殺了回來,達成了自身的復興
  • 臺灣電視劇的「復興」(1897期)
    而《植劇場》播出方式的變化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臺劇內容製作「復興」的背後,是制播方式的又一次轉變。《植劇場》系列的8部電視劇均出售給Netflix播出,打通面向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紐西蘭,以及歐洲、亞洲部分國家傳播的途徑,擴大了電視劇的影響範圍。其中《荼蘼》在大陸的首播權被騰訊視頻買下,劇集獲得7900萬播放,②豆瓣評分8.6。
  • 臺灣電視劇的「復興」:內容和製作的雙重突破
    而《植劇場》播出方式的變化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臺劇內容製作「復興」的背後,是制播方式的又一次轉變。《植劇場》系列的8部電視劇均出售給Netflix播出,打通面向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紐西蘭,以及歐洲、亞洲部分國家傳播的途徑,擴大了電視劇的影響範圍。其中《荼蘼》在大陸的首播權被騰訊視頻買下,劇集獲得7900萬播放,②豆瓣評分8.6。
  • 臺劇復興啟示錄
    如今藉由《想見你》的火爆,更多有思考價值的話題也被順勢推到我們面前——所謂的「臺劇復興」究竟是厚積薄發的戰果,還是一出過譽的神話?在重回大眾視野之前,臺劇都經歷了哪些蛻變?除了羞恥橋段、土味情話,當初那些古早臺偶劇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 《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近兩年一度勢微的臺劇開始破冰式「復興」。那麼臺劇《想見你》爆款是如何產生的呢?其背後是否代表著臺劇「復興」的普遍性規律?對內地劇集有哪些借鑑之處呢?
  • 一年三部9分+,臺劇復興有盼頭了
    與高分相呼應的,是人們由此引出的新思考——臺劇或將就此復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三部高分劇。雖然就題材來看,它們各有不同,但就內容來看,它們卻不約而同的都與現實高度呼應。它們都不同程度地顛覆了內地觀眾對臺劇的固有認知,將臺劇從狗血偶像劇中拉出,踏上了現實劇的變革正軌。直到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般地發現,或許這次臺劇復興,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在此之前,臺劇已經沒落了很長時間。
  • Telefonica和Atresmedia組建生產合資企業,將與Netflix展開競爭
    netflix憑藉西班牙語驚悚片《金錢搶劫》(money heast)在全球大受歡迎,該片最初是一部atresmedia製作的。這家50/50的合資公司可以讓netflix在為當地和國際市場生產西班牙語產品的同時獲得資金。
  • Netflix三部華語劇將上線,海外巨頭如何「鏖戰」華語地區
    這種情況下,這些海外平臺紛紛開始大力擴張全球市場,而華語地區龐大的人數規模自然也吸引著「巨頭們」趨之若鶩,從目前各家動作來看,推出華語劇集,或許正被他們視作用戶數量的新增長極。1 Netflix一路上的磕磕絆絆一直以來,Netflix對中國市場及東方元素的興趣顯而易見。
  • 當HBO和Netflix開始製作華語劇集
    苦情的臺劇以此為標誌,開始在大陸流行開來,瓊瑤劇更是在之後成了內地觀眾的必看之選。後來,越來越多俊男靚女開始成為臺劇的主演,偶像劇的男女主演們內化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流星花園》《薰衣草》《惡作劇之吻》等偶像劇製造了一大批娛樂偶像。當然,在這一段時間內,動輒長達幾百集的臺灣家庭倫理劇也一度成了中老年觀眾消磨時間的最愛。
  • 35萬成本一集的《想見你》帶領臺劇復興,我們呢?
    「其實我覺得說復興真的不敢當。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讓內地觀眾失望了一陣子,突然有一些新火花,大家覺得『哇,臺劇好像起來了』,可其實我覺得倒不至於說是復興。」在《想見你》製片人麻怡婷和導演黃天仁看來,他們完全沒想到這部劇能在兩岸引起如此高的討論度。
  • Netflix的「亞洲模式」
    從第一部製作的女性職場題材劇《內衣白領風雲》,到現在引起熱議的懸疑罪案劇《誰是被害者》,從日韓、印度、泰國、再到華語劇集,這家流媒體巨頭,對亞洲市場熱情不減。 進入亞洲市場5年時間,Netflix的對手變多了,中國內地市場上優愛騰形成強勢壁壘,更主要的是受到監管等客觀因素影響,這家流媒體巨頭還沒有大舉進攻,轉而望向另外一個亞洲大市場:印度。
  • 與HBO、Netflix、FOX合作,穿越、復仇、同性、犯罪,如今的臺劇越來越敢拍
    作為Netflix首部華語局,《罪夢者》的試水不算成功,但它讓臺劇變得越來越「敢拍」,復仇與暴力,同性與人性,都給人新鮮感。 這並不是臺劇的全部,早在2017年的時候,HBO便與公視合作了第一部臺劇《通靈少女》,這也是HBO首部華語劇,只不過因播出效果並沒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而被大家忽視。
  • 專訪導演黃天仁|《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近兩年一度勢微的臺劇開始破冰式「復興」。
  • 想見你,臺劇的復興
    原以為臺劇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可2019年,蓄勢待發的臺劇迎來崛起之年。當然成功復甦有多方面因素,今天我們就從《想見你》來談談這一華麗轉變的背後原因。上周因為最終集提前洩露,主創們十分痛心,於是他們加緊時間又補拍了彩蛋,算是給苦苦等待正版的觀眾一個意外驚喜。
  • 顛覆偶像套路、直擊社會議題,《想見你》背後的臺劇復興
    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風靡被認為是臺灣偶像劇最後的輝煌,此後,盛極一時的臺劇開始走向沒落。近十年,臺劇影視市場空間受到來自韓國、大陸的擠壓,本土演員流失,投資收緊,創作題材趨於保守,賣方市場沒落。反觀大陸,投資高昂、製作精良的古裝片、年代片備受臺灣觀眾追捧。《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等開始頻頻霸佔臺灣螢屏並成為收視之冠,大陸引進臺劇的模式發生反轉。
  • 9.2分《想見你》大結局,再度吹響臺劇復興的號角
    從去年開始,臺劇的表現就令人側目,上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譽為「近十年最好的臺劇」,豆瓣評分高達9.5分;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的《俗女養成記》評分也有9.1分;再加上《想見你》,臺劇一年之內有三部衝進「9分俱樂部」。這三部臺劇都刷新了內地觀眾對臺劇的傳統認知,早期盛產狗血偶像劇的臺劇正在駛入變革之道,創新題材、反映現實、主題深刻的臺劇愈發受歡迎。
  • 沒落的臺劇,不得不尋求變局
    說起臺劇,它給大家的一貫印象都是偶像與愛情。此番,臺劇經過長達8年的低谷之後,以顛覆的形象,再次衝進觀眾的視野。騰訊、愛奇藝兩大視頻網站在購劇播出後,引得觀眾們直呼「真上頭」,追劇熱潮不減。《流星花園》是臺劇的轉折點,從瓊瑤「言情時代」步入了「偶像時代」,自此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的「黃金十年」。從這部劇開始,臺劇向海外輸出,打破了日韓劇在亞洲影視劇行業的壟斷地位。
  • 接連製造刷屏爆款、四年蟄伏後復興,臺劇到底做對了什麼?
    復興的臺劇撕掉舊標籤豆瓣9.5分,近三年來最高分華語電視劇,這部被稱為「兩集封神」、「華語最佳」的電視劇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從曾經的夢幻偶像劇到現在的殘酷現實題材,對現實、對人性、對社會的剖析和觀照,面對發展的頹勢,臺劇決絕地撕下過去舊的標籤,對內容加深立意、擴大格局,對製作精雕細琢、千錘百鍊,至此才真正華麗轉身,走向復興之路。
  • Netflix的困境與挑戰:爭霸亞洲的史詩戰略
    全球最具有潛力的亞洲市場,是最大的一塊蛋糕。2015年,Netflix開始積極拓展亞洲業務,2019年訂閱總數為1600萬,但這片肥沃土地,還遠待開發。Netflix在亞洲的最大阻力,來源於難以撼動的流媒體競爭者。韓國流媒體巨頭Viki,擁有超過4000萬活躍用戶。此外,Viki還暢通無阻地打入了中國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