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製造刷屏爆款、四年蟄伏後復興,臺劇到底做對了什麼?

2021-02-14 幕後

自從上一部作品《我可能不會愛你》2012年在大陸拿下收視第一,豆瓣評分8.9分之後,再無臺劇可以超越其成績。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臺劇似乎都消失在觀眾視野中。

《我可能不會愛你》

 

曾幾何時,臺劇屢屢佔據內地收視冠軍的位置。九十年代,臺劇《戲說乾隆》在內地創下超過50%的收視率,合拍劇《還珠格格》拿下65%的驚人收視率。

 

之後,從《流星花園》開始,《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等偶像劇風靡臺灣本土市場,也陪伴了內地80、90後一代人的青春。從此,臺劇似乎被深深地打上了偶像劇的烙印。

 

其實就在《我可能不會愛你》熱播的2012年,臺灣本土主流電視臺華視卻被《甄嬛傳》刷新了八點檔收視紀錄。2015年,臺灣年度收視冠軍是平均收視2.24%的《武媚娘傳奇》。這似乎也隱隱預示了臺灣電視劇和大陸電視劇接下來數年的地位轉變。

《武媚娘傳奇》

 

經濟不景氣,臺灣本土市場日漸萎縮,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有限的製作經費,再加上偶像劇本身發展的桎梏,臺灣電視劇開始走向下坡路。而與此同時,大陸電視劇市場迎來資本時代,精良的製作和龐大的市場,讓大陸電視劇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內憂外患」卻讓臺劇逐漸消失在大陸觀眾的視野中。

 

然而,就在我們對臺劇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偶像劇的標籤時,最近兩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接連刷屏,大眾才突然意識到,臺劇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青春偶像劇。


我們驚異於許久不見的臺劇猛然華麗轉身,然而這種涅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幾年時間裡,臺劇究竟經歷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

 

復興的臺劇

撕掉舊標籤

豆瓣9.5分,近三年來最高分華語電視劇,這部被稱為「兩集封神」、「華語最佳」的電視劇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兇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

 

這部劇既不是推理刑偵劇,也不是悲情家庭劇。被無差別殺人案影響的家庭在案件發生後的故事和社會的反應,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注的焦點。短短前兩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涵蓋了社會案件、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的傷害等等極具現實衝擊力的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各方的立場、複雜的人性、無解的善惡,在媒體的漩渦中更加迷離叢生。劇情雖然是多視角探索,但本身對各方並沒有傾向,而是讓觀眾打破關於「善」與「惡」的刻板印象,就像主創曾說:「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標籤。我們沒有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由觀眾自己決定。」立於偌大的社會環境,同時收於個體的價值評判,讓這部臺劇有了不一樣的格局。

 

除了劇情上的張力和立意的深刻,《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各方面的細節都做得十分出色。例如,對女主角工作的新聞編輯室的刻畫,就遠超懸浮的國產職場劇。標題「代駕撞死女大學生」要改成「撞死高材生」才轟動,面對突發新聞的處理都相當寫實,讓觀眾感受到新聞編輯室激烈和緊張的氛圍。

 

而最近熱度頗高的《我們不能是朋友》則講述了一個男女主角雙向出軌的故事,雖然乍一看「三觀不正」,而且不乏「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狗血橋段,但是,這部劇也確實拋出了一些現實的問題:結婚前遇到了真愛怎麼辦?如果兩個人不該成為情人,也不能是朋友,那他們該成為什麼?

《我們不能是朋友》

 

就像導演說的,創作這部劇就是要用偶像劇的華麗外殼,去探討內心的人性掙扎。《我們不能是朋友》對於男女主角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十分細膩,欲拒還迎的搖擺,灰色地帶的掙扎,都把觀眾深深拽入這種情緒之中。這也是《我們不能是朋友》和一些無腦發糖、毫無邏輯劇情拼湊起來的青春偶像劇之差別所在。

 

從曾經的夢幻偶像劇到現在的殘酷現實題材,對現實、對人性、對社會的剖析和觀照,面對發展的頹勢,臺劇決絕地撕下過去舊的標籤,對內容加深立意、擴大格局,對製作精雕細琢、千錘百鍊,至此才真正華麗轉身,走向復興之路。

 

四年的蟄伏

跳出舒適區

其實,早在偶像劇時代,臺劇就已經有了將內容逐漸向現實靠攏的意識,《命中注定我愛你》的「便利貼女孩」形象和《敗犬女王》中的「大齡剩女」形象,都是在偶像劇的載體上,融入了不少對當下社會問題的關注,而這種偶像劇+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

2015年開始,金鐘獎獲獎劇集的風向開始發生了轉變。以前幾乎年年是偶像劇,而在2015年,《出境事務所》入圍七項金鐘獎,《麻醉風暴》奪下四項金鐘獎,而兩部劇集都是典型的職業類型劇,《出境事務所》是以殯葬行業禮儀師為主角,《麻醉風暴》則聚焦臺灣醫療體系。


《出境事務所》

而2016年《植劇場》系列電視劇的推出,使臺劇真正在類型上實現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而掀起內容升級的大浪潮。「植劇場」的口號是「臺灣電視劇一場溫柔的革命」。「植劇場」總監製王小棣曾對媒體表示:「『植劇場』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長,有一些爭執,來一點刺激,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 

 

事實證明,這場溫柔的革命成效斐然。《植劇場》第一季的主題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每一個類型有兩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在2017年的第52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中,「植劇場」僅憑前四部單元劇就獲得了24項大獎提名。

 

其中,由楊丞琳主演的《荼蘼》是「植劇場」的第一篇,講述了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面臨事業與愛情的選擇。該劇採用「平時時空」的方式,以AB方案兩種視角同時進行,上線第一集就獲得了9.2的高分。

可以說在「植劇場」之後,臺劇打開了新的局面,源源不斷的新鮮元素注入,為臺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內容上,臺劇開始向現實生活、社會延伸,改編優秀小說,致力於打造優質的類型劇;形式上,臺劇開始進行大膽的實驗性探索,多為短小精悍的單元劇,從一開始學習日韓的套路,到現在頗有英美劇的格局。

 

據悉,《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曾花5個月時間進行了一次「大數據劇本案」,又用了1年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親自拜訪40個樣本做採訪,2年多時間的劇本才成型。製作團隊投資近300萬打造了主場景「SBC品味新聞臺」,內部還原度極為逼真。

 

在整個電視行業的集體努力之下,臺劇這兩年都有拿得出手的佳作,如改編自楊青矗小說《工廠女兒圈》的電視劇《奇蹟的女兒》,講述加工區女工雨鵑,輟學離開農村踏入工廠之後的生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被稱為「臺版黑鏡」,用科幻的手法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這些優秀劇集的累積和鋪墊之下,終於,《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發了,這一次爆發中巨大的力量正是來自這四年蟄伏的積蓄。四年的成長和轉變、內容變革、大膽創新、跳出舒適圈、實現涅槃重生,這些都離不開臺劇創作者們在沒落時期的果敢和初心。

 

多維的合作輸出

化解市場桎梏

雖然臺劇有復興之象,但是僅靠幾部爆發出來的優秀劇集,仍然難以突破臺灣影視市場存在的硬傷。

受經濟發展影響,臺劇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再加上地域限致,臺劇的本土市場十分有限,而且臺劇基本只能在棚內拍攝。隨之而來的,是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從陳喬恩、林依晨等金鐘視後,到「偶像劇教母」柴智屏,優秀的演員、製作人仍然在逃離臺灣,來到大陸發展,這種惡性循環依舊是臺灣影視業面臨的困境。歸根結底,市場的桎梏是經濟發展滯後的併發症,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現狀。

 

本土市場弊病繁多,臺灣影視業目前的化解之道是積極尋求外在的合作和輸出。「植劇場」推出的同年,8部劇都售至Netflix,在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紐西蘭,以及歐洲、亞洲部分國家播出,這極大地開拓了臺劇的海外市場,擴大了臺劇的影響力。

 

2017年的《通靈少女》是臺灣公共電視與HBO Asia、新加坡聯合制播的劇集,在臺灣本土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最終發行至亞洲19個國家和地區。而這次爆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與HBO合拍的,在臺灣公視、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三大平臺同步播出。

《通靈少女》

 

這種積極的合作與臺灣OTT市場的繁榮不無關係,Netflix、愛奇藝臺灣站、LiTV、酷瞧和CHOCO TV等播出平臺的紛紛入局,雖然在短期對電視行業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但長遠來看,OTT混戰下日益激烈的競爭,正是對製作者提高臺劇質量的有效推動力。

 

與大陸合作方面,《荼蘼》和《麻醉風暴2》等臺劇被騰訊視頻採購。愛奇藝也買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奇蹟的女兒》等劇集,還在臺灣成立專門的工作部,未來不僅在播出上,在製作上也將進一步加強與臺灣方面的合作。

而能夠成功的輸出的基礎是以劇集質量為保障的,「很高興我們的會員能透過如植劇場的高品質作品,親眼見證到最優秀的臺灣影視敘事功力。」Netflix內容採購副總裁對臺媒表示。找到輸出渠道和合作方的臺劇製作方,將更加潛心保障劇集的質量,因為這才是一切向好的開端。

 

通過對優質內容的堅持、對外部市場的開拓,讓小體量的臺劇在被「市場低迷、資金不足、人才流失」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頹勢下,暫時扭轉了局面,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而僅靠這幾部優質劇集想要完全重回臺劇的巔峰時刻,是不太現實的。未來臺劇還需要根據現下的市場局勢,重新確定自身的定位,探索長遠發展的模式。

相關焦點

  • 接連製造刷屏爆款,臺劇到底做對了什麼?
    但近期,幾部爆款臺劇在大陸接連刷屏,讓人在恍然之中思考,臺劇的爆發式復興背後,究竟經歷了什麼?自從上一部作品《我可能不會愛你》2012年在大陸拿下收視第一,豆瓣評分8.9分之後,再無臺劇可以超越其成績。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臺劇似乎都消失在觀眾視野中。
  • 臺劇《想見你》憑藉什麼成為年末爆款劇?
    作者 / suad 誰也沒料到,臨近年末,臺劇又出了一部爆款《想見你》,豆瓣評分一路漲到了9.0。 臺媒有消息稱,已經有韓國、南美洲買家接洽版權,該劇有望繼《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再次有臺劇被翻拍成韓國版。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俗女養成記》,臺劇今年給人帶來的驚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前,不發有文章討論過臺劇的復興,以及劇集類型的革新。在提及臺灣偶像劇時,大部分文章都認為,曾經紅極一時的偶像劇已經是「過去式」了,套路爛俗、粗製濫造成了偶像劇的代名詞。
  • 臺劇復興啟示錄
    如今藉由《想見你》的火爆,更多有思考價值的話題也被順勢推到我們面前——所謂的「臺劇復興」究竟是厚積薄發的戰果,還是一出過譽的神話?在重回大眾視野之前,臺劇都經歷了哪些蛻變?除了羞恥橋段、土味情話,當初那些古早臺偶劇憑什麼讓人慾罷不能?
  • 國際流媒體一抓就靈,臺劇以最不「臺劇」的方式走向復興
    雖然尚不如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其他市場鼎盛,但在海外資金和配套模式的影響下,臺劇的作品風格與未來命運似乎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流媒體入局,臺劇「變奏」 在90後觀眾的記憶裡,臺劇是「偶像劇」的代名詞。
  • 《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近兩年一度勢微的臺劇開始破冰式「復興」。 尤其剛完結一個月的《想見你》,超過47萬的粉絲在豆瓣打出了9.2的高分,劇情一直被觀眾津津樂道,成為難得的開年刷屏劇集。
  • 臺劇四十年,何以崛起?何以低迷?何以復興?
    那麼為何臺劇能從低迷的狀態中復興,出產如此多的佳作?原因值得深入探討。臺劇四十年:崛起、低迷、復興在臺劇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臺劇經歷了崛起、低迷以及如今的復興三大階段,出產了古龍武俠時代、瓊瑤言情時代、臺偶劇時代等中國電視劇史中的光輝時刻,然而自2011年後臺劇就陷入了低迷階段,出產的故事只稱得上是老梗的排列組合,而今臺劇又以多部高口碑佳作重新殺了回來,達成了自身的復興
  • 專訪導演黃天仁|《想見你》的成功與臺劇的復興帶來了哪些思考?
    以《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想見你》等為代表的臺劇在內地播出,不僅口碑過硬,在豆瓣均位列9分陣營,引起高討論度和熱議。題材多樣,製作精良,臺劇似乎擺脫了過往偶像劇霸屏的態勢,走入另一個階段。 尤其剛完結一個月的《想見你》,超過47萬的粉絲在豆瓣打出了9.2的高分,劇情一直被觀眾津津樂道,成為難得的開年刷屏劇集。
  • 從小透明劇到2020開年爆款,9.2分《想見你》做對了什麼?
    到最後,一部既沒錢,又沒大牌頂流撐場,而且過去從沒成功先例的燒腦偶像劇引領了臺劇復興,這本身就是一個偶像劇式的浪漫故事。《相見你》相信觀眾智商,我相信臺劇值得復興在《想見你》的豆瓣評論區中,排在首頁的高贊短評是:「從它開始,臺劇有了超越韓劇的可能」。但對於內地觀眾來說,劇集對於臺劇偶像劇來說最直接的意義還是兩個字:翻紅。
  • 一年三部9分+,臺劇復興有盼頭了
    與高分相呼應的,是人們由此引出的新思考——臺劇或將就此復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三部高分劇。雖然就題材來看,它們各有不同,但就內容來看,它們卻不約而同的都與現實高度呼應。它們都不同程度地顛覆了內地觀眾對臺劇的固有認知,將臺劇從狗血偶像劇中拉出,踏上了現實劇的變革正軌。直到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般地發現,或許這次臺劇復興,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在此之前,臺劇已經沒落了很長時間。
  • 2019,臺劇在大陸播出的「復興」之年
    2019年,臺劇的大爆發之年。一度在大陸已被漸漸遺忘的臺劇,在大陸的播出平臺完成了「破冰」式的「復興」。
  • 臺劇有《想見你》,韓劇有《愛的迫降》,我們有什麼?
    到底是黃雨萱先穿越,還是李子維先穿越;到底是誰先愛上誰,劇中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兩人是互為因果,一起好像都是命中注定。 《想見你》也被臺灣電視劇圈奉為「臺劇復興」的標誌,許光漢也是臺劇沒落近10年來第一位在內地走紅的臺灣男演員
  • 顛覆偶像套路、直擊社會議題,《想見你》背後的臺劇復興
    在臺灣中視播出5集後,愛奇藝、騰訊視頻買下版權引進大陸,在幾乎零宣發的情況下,《想見你》在豆瓣獲得9.2分的超高評價。嚴格意義上,《想見你》並不是引發全民觀看的收視爆款,在兩個平臺的播放量排名剛好擠入前十,觀眾平均年齡為22歲。不過,根據云合數據,在大結局播出後的第三天,《想見你》的輿情熱度仍然保持前三。
  • 35萬成本一集的《想見你》帶領臺劇復興,我們呢?
    「其實我覺得說復興真的不敢當。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讓內地觀眾失望了一陣子,突然有一些新火花,大家覺得『哇,臺劇好像起來了』,可其實我覺得倒不至於說是復興。」在《想見你》製片人麻怡婷和導演黃天仁看來,他們完全沒想到這部劇能在兩岸引起如此高的討論度。
  • 推薦5部豆瓣超過9分的好看臺劇!事實上,臺劇復興早就開始了
    它的出現,讓不少人感嘆臺劇真的不一樣了,連偶像劇都能拍的這麼恐怖又燒腦,不愧是臺劇的文藝復興之作。《想見你》不僅讓我們熬夜通宵追劇,還讓伍佰的《last dance》重出江湖,再次火了一把。不過這些年,好看的臺劇可不止一部《想見你》。
  • 想見你,臺劇的復興
    原以為臺劇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可2019年,蓄勢待發的臺劇迎來崛起之年。當然成功復甦有多方面因素,今天我們就從《想見你》來談談這一華麗轉變的背後原因。女主柯佳嬿是金鐘視後,她參演的《渺渺》《艋舺》《小資女孩向前衝》等均反響不錯;在《想見你》這部劇中,她表現出了一種現實才會有的真實:無論是文藝腔的內向陳韻如,還是積極樂觀的外向黃雨萱,又或者是故作堅強的黃,還是假扮黃雨萱的心機陳…
  • 臺劇「復興」背後:HBO、Netflix等「巨頭們」的亞洲策略
    製片人劉瑜萱透露,自那之後,臺灣新類型劇的市場被徹底打開了,不僅傳統電視臺更敢做了,還吸引了很多國際平臺入局臺劇。為了進軍臺劇市場,Netflix甚至挖走了參與《通靈少女》製作的HBO Asia製作部總監Erika North,擔任Netflix亞太區製作總監。
  • 9.2分《想見你》大結局,再度吹響臺劇復興的號角
    在沉寂多年之後,臺劇復興勢頭已然顯現。《想見你》憑什麼火?看《想見你》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心路歷程:這就是普通的小清新的偶像劇嘛,許光漢好帥——咦,穿越了,那也沒什麼特別的,穿越劇多了去了——不行了,搞不懂了,有點燒腦了——我去,編劇太牛了,這整個就是個莫比烏斯環——戰歌起,「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
  • 36萬人「真香」的《想見你》,是臺劇蓄謀已久的「復興」縮影
    的確,超過36萬人在豆瓣打出的9.2分,讓我們看見了臺劇在摒棄偶像劇路線之後的另一種爆發可能。自2001年《流星花園》橫空出世風靡全亞洲後,偶像劇在接近十年內都是臺劇最大的標籤。但從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播畢後,臺劇銷聲匿跡了很久。
  • 從《想見你》看臺灣偶像劇:從黃金十年到蟄伏復興
    其實讓我們回看2019年,臺偶的復興早有苗頭。《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都被評為9分以上,到《想見你》熱播時,也已有超過30萬人評分保持在9分+,臺劇以高品質的面貌捲土重來。事實上,受到製作成本、演員出走、創新不足等掣肘,臺偶的復興是種不得已的市場倒逼結果。
  • 豆瓣飆到9.2,臺劇要重回「黃金時代」?
    《想見你》的出現,是否標誌著臺劇要重新崛起了? 這些年臺劇經歷了什麼? 說起臺劇的經歷不免要往前翻個幾十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瓊瑤風」成功把臺劇吹到了大陸市場。 以《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為首的經典瓊瑤劇讓大陸觀眾看到了言情劇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