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裡,臺劇都未在大陸攪起風浪。但近期,幾部爆款臺劇在大陸接連刷屏,讓人在恍然之中思考,臺劇的爆發式復興背後,究竟經歷了什麼?
自從上一部作品《我可能不會愛你》2012年在大陸拿下收視第一,豆瓣評分8.9分之後,再無臺劇可以超越其成績。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臺劇似乎都消失在觀眾視野中。
《我可能不會愛你》
曾幾何時,臺劇屢屢佔據內地收視冠軍的位置。九十年代,臺劇《戲說乾隆》在內地創下超過50%的收視率,合拍劇《還珠格格》拿下65%的驚人收視率。
之後,從《流星花園》開始,《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等偶像劇風靡臺灣本土市場,也陪伴了內地80、90後一代人的青春。從此,臺劇似乎被深深地打上了偶像劇的烙印。
其實就在《我可能不會愛你》熱播的2012年,臺灣本土主流電視臺華視卻被《甄嬛傳》刷新了八點檔收視紀錄。2015年,臺灣年度收視冠軍是平均收視2.24%的《武媚娘傳奇》。這似乎也隱隱預示了臺灣電視劇和大陸電視劇接下來數年的地位轉變。
《武媚娘傳奇》
經濟不景氣,臺灣本土市場日漸萎縮,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有限的製作經費,再加上偶像劇本身發展的桎梏,臺灣電視劇開始走向下坡路。而與此同時,大陸電視劇市場迎來資本時代,精良的製作和龐大的市場,讓大陸電視劇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內憂外患」卻讓臺劇逐漸消失在大陸觀眾的視野中。
然而,就在我們對臺劇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偶像劇的標籤時,最近兩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接連刷屏,大眾才突然意識到,臺劇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青春偶像劇。
我們驚異於許久不見的臺劇猛然華麗轉身,然而這種涅槃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幾年時間裡,臺劇究竟經歷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
復興的臺劇
撕掉舊標籤
豆瓣9.5分,近三年來最高分華語電視劇,這部被稱為「兩集封神」、「華語最佳」的電視劇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兇手在影院中開槍隨機射殺觀眾,導致9人死亡。
這部劇既不是推理刑偵劇,也不是悲情家庭劇。被無差別殺人案影響的家庭在案件發生後的故事和社會的反應,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注的焦點。短短前兩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涵蓋了社會案件、媒體亂象、少數群體汙名化、原生家庭的傷害等等極具現實衝擊力的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各方的立場、複雜的人性、無解的善惡,在媒體的漩渦中更加迷離叢生。劇情雖然是多視角探索,但本身對各方並沒有傾向,而是讓觀眾打破關於「善」與「惡」的刻板印象,就像主創曾說:「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標籤。我們沒有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由觀眾自己決定。」立於偌大的社會環境,同時收於個體的價值評判,讓這部臺劇有了不一樣的格局。
除了劇情上的張力和立意的深刻,《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各方面的細節都做得十分出色。例如,對女主角工作的新聞編輯室的刻畫,就遠超懸浮的國產職場劇。標題「代駕撞死女大學生」要改成「撞死高材生」才轟動,面對突發新聞的處理都相當寫實,讓觀眾感受到新聞編輯室激烈和緊張的氛圍。
而最近熱度頗高的《我們不能是朋友》則講述了一個男女主角雙向出軌的故事,雖然乍一看「三觀不正」,而且不乏「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狗血橋段,但是,這部劇也確實拋出了一些現實的問題:結婚前遇到了真愛怎麼辦?如果兩個人不該成為情人,也不能是朋友,那他們該成為什麼?
《我們不能是朋友》
就像導演說的,創作這部劇就是要用偶像劇的華麗外殼,去探討內心的人性掙扎。《我們不能是朋友》對於男女主角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十分細膩,欲拒還迎的搖擺,灰色地帶的掙扎,都把觀眾深深拽入這種情緒之中。這也是《我們不能是朋友》和一些無腦發糖、毫無邏輯劇情拼湊起來的青春偶像劇之差別所在。
從曾經的夢幻偶像劇到現在的殘酷現實題材,對現實、對人性、對社會的剖析和觀照,面對發展的頹勢,臺劇決絕地撕下過去舊的標籤,對內容加深立意、擴大格局,對製作精雕細琢、千錘百鍊,至此才真正華麗轉身,走向復興之路。
四年的蟄伏
跳出舒適區
其實,早在偶像劇時代,臺劇就已經有了將內容逐漸向現實靠攏的意識,《命中注定我愛你》的「便利貼女孩」形象和《敗犬女王》中的「大齡剩女」形象,都是在偶像劇的載體上,融入了不少對當下社會問題的關注,而這種偶像劇+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
2015年開始,金鐘獎獲獎劇集的風向開始發生了轉變。以前幾乎年年是偶像劇,而在2015年,《出境事務所》入圍七項金鐘獎,《麻醉風暴》奪下四項金鐘獎,而兩部劇集都是典型的職業類型劇,《出境事務所》是以殯葬行業禮儀師為主角,《麻醉風暴》則聚焦臺灣醫療體系。
《出境事務所》
而2016年《植劇場》系列電視劇的推出,使臺劇真正在類型上實現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而掀起內容升級的大浪潮。「植劇場」的口號是「臺灣電視劇一場溫柔的革命」。「植劇場」總監製王小棣曾對媒體表示:「『植劇場』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長,有一些爭執,來一點刺激,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
事實證明,這場溫柔的革命成效斐然。《植劇場》第一季的主題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每一個類型有兩部作品,全系列一共8部52集。在2017年的第52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中,「植劇場」僅憑前四部單元劇就獲得了24項大獎提名。
其中,由楊丞琳主演的《荼蘼》是「植劇場」的第一篇,講述了任職泡麵公司的鄭如薇面臨事業與愛情的選擇。該劇採用「平時時空」的方式,以AB方案兩種視角同時進行,上線第一集就獲得了9.2的高分。
可以說在「植劇場」之後,臺劇打開了新的局面,源源不斷的新鮮元素注入,為臺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內容上,臺劇開始向現實生活、社會延伸,改編優秀小說,致力於打造優質的類型劇;形式上,臺劇開始進行大膽的實驗性探索,多為短小精悍的單元劇,從一開始學習日韓的套路,到現在頗有英美劇的格局。
據悉,《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曾花5個月時間進行了一次「大數據劇本案」,又用了1年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親自拜訪40個樣本做採訪,2年多時間的劇本才成型。製作團隊投資近300萬打造了主場景「SBC品味新聞臺」,內部還原度極為逼真。
在整個電視行業的集體努力之下,臺劇這兩年都有拿得出手的佳作,如改編自楊青矗小說《工廠女兒圈》的電視劇《奇蹟的女兒》,講述加工區女工雨鵑,輟學離開農村踏入工廠之後的生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被稱為「臺版黑鏡」,用科幻的手法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這些優秀劇集的累積和鋪墊之下,終於,《我們與惡的距離》爆發了,這一次爆發中巨大的力量正是來自這四年蟄伏的積蓄。四年的成長和轉變、內容變革、大膽創新、跳出舒適圈、實現涅槃重生,這些都離不開臺劇創作者們在沒落時期的果敢和初心。
多維的合作輸出
化解市場桎梏
雖然臺劇有復興之象,但是僅靠幾部爆發出來的優秀劇集,仍然難以突破臺灣影視市場存在的硬傷。
受經濟發展影響,臺劇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再加上地域限致,臺劇的本土市場十分有限,而且臺劇基本只能在棚內拍攝。隨之而來的,是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從陳喬恩、林依晨等金鐘視後,到「偶像劇教母」柴智屏,優秀的演員、製作人仍然在逃離臺灣,來到大陸發展,這種惡性循環依舊是臺灣影視業面臨的困境。歸根結底,市場的桎梏是經濟發展滯後的併發症,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現狀。
本土市場弊病繁多,臺灣影視業目前的化解之道是積極尋求外在的合作和輸出。「植劇場」推出的同年,8部劇都售至Netflix,在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紐西蘭,以及歐洲、亞洲部分國家播出,這極大地開拓了臺劇的海外市場,擴大了臺劇的影響力。
2017年的《通靈少女》是臺灣公共電視與HBO Asia、新加坡聯合制播的劇集,在臺灣本土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最終發行至亞洲19個國家和地區。而這次爆火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與HBO合拍的,在臺灣公視、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三大平臺同步播出。
《通靈少女》
這種積極的合作與臺灣OTT市場的繁榮不無關係,Netflix、愛奇藝臺灣站、LiTV、酷瞧和CHOCO TV等播出平臺的紛紛入局,雖然在短期對電視行業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但長遠來看,OTT混戰下日益激烈的競爭,正是對製作者提高臺劇質量的有效推動力。
與大陸合作方面,《荼蘼》和《麻醉風暴2》等臺劇被騰訊視頻採購。愛奇藝也買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奇蹟的女兒》等劇集,還在臺灣成立專門的工作部,未來不僅在播出上,在製作上也將進一步加強與臺灣方面的合作。
而能夠成功的輸出的基礎是以劇集質量為保障的,「很高興我們的會員能透過如植劇場的高品質作品,親眼見證到最優秀的臺灣影視敘事功力。」Netflix內容採購副總裁對臺媒表示。找到輸出渠道和合作方的臺劇製作方,將更加潛心保障劇集的質量,因為這才是一切向好的開端。
通過對優質內容的堅持、對外部市場的開拓,讓小體量的臺劇在被「市場低迷、資金不足、人才流失」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頹勢下,暫時扭轉了局面,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而僅靠這幾部優質劇集想要完全重回臺劇的巔峰時刻,是不太現實的。未來臺劇還需要根據現下的市場局勢,重新確定自身的定位,探索長遠發展的模式。
文:代晴;來源: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