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上映僅兩天,票房就已破億。26日晚9時許票房數據(圖據貓眼電影)顯示,《奪冠》目前豆瓣評分7.4,貓眼電影評分9.2。與《奪冠》有關的話題,也在微博熱搜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這部電影,到底在傳達什麼?在筆者看來,就是用「永不言敗」詮釋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為國爭光」「振興中華」那麼簡單地體現在拼搏上,而是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讓人看到,我們之所以還在拼搏,是因為我們不服輸。冠軍的獎盃更像是一種象徵,立在心頭首位的,仍是永不言敗。就像郎平所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明知道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充滿堅定。
這種精神在郎平身上得到了典型體現。片中有個細節,退役後的郎平在美國生活,因為有次把車停在殘疾人車位而被別人誤會。事實是郎平做過近20次手術,頭部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完好的。在美國旅居期間,郎平不得不申辦了殘疾人證件。但郎平並沒有覺得這是一枚個人英雄的勳章,而是考慮如何用科技賦能,用團隊精神為英雄助力。
郎平成為主教練後,首先就是給女排姑娘們「減壓」,不僅給姑娘們配備了完備的體能師、康復師團隊,也放棄了過去那種透支身體和精神的訓練方法。而電影《奪冠》上映當天,郎平在與中國女排隊員的一場直播中回憶奪冠細節。郎平哽咽著說 「當時我們報了16名隊員,最後卻只能有14個人站上領獎臺。這是個極其艱難的選擇, 無論把誰放在臺下都不太公平。」好在與組委會商量之後 她們全都站了上去「我的內心也釋放了一點兒。」這既是對英雄的敬重,更是對團隊英雄的崇尚,這樣的英雄主義精神才永遠不會過時。
片中郎平的扮演者——女兒白浪接觸到中國女排精神後,不僅對自己的洗禮和啟發極大,也讓她非常希望找到人分享她的感受。不少人在聊到這一代青少年時紛紛嘆氣,女排精神能不能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英雄呢?白浪認為,答案是:能。
聰明的陳可辛在《奪冠》中以三個歷史階段反映中國女排40年來的發展,分別是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6年里約奧運會。這三個歷史階段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拼搏之路。
1981年,媒體首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學習,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揚女排精神,振興中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惜敗美國女排,已經是美國女排主教練的郎平,雖然私心希望中國女排獲勝,但更希望中國女排能從科技助力的美國女排那裡多學到一些東西;2013年,郎平重新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用國際眼光和科學訓練精神重塑中國女排,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隊3:1戰勝塞爾維亞隊獲得金牌。電影中郎平說,「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我說,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價值。」
事實也正是這樣。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們向世界展示的能量越來越多,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一場比賽、一個冠軍來證明自己,但是面對仍然存在的卡脖子的短板,我們仍然不服輸。如果說多年前我們贏了一起狂,輸了還有些喪,那麼今天則是,贏了我們一起狂,輸了我們一起抗。不服輸不是不認輸,不是拿曾經的輝煌來照耀輸後的黯淡,而是用調整後的繼續拼搏再創輝煌。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都遇到了一些困難,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困難,不管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需要繼續發揚永不言敗的英雄主義精神,認清世界真相後,依舊熱愛祖國,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作者: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