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對於秦獻公為何傳位於老二嬴渠梁,有了比較詳細的回答。當時秦獻公在臨死前,先後召集了老大嬴虔,老二嬴渠梁會見。
對於老大的評價,秦獻公是八個字,即:「臨難不亂,臨危不懼」;而對於老二,秦獻公也是八個字,即「錚錚鐵骨,定國柱石」。
從老父親對於兩個兒子的評價,我們應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為何選擇老二做國君。畢竟處理問題能夠鎮定自若,臨危不懼,這才是一國之君該有的品質。
國君要保護的是一個天下,尤其是當時秦國還比較貧弱,面對強大的魏國虎視眈眈,尤其需要一個臨危不亂的人出來撐場子,這個人只能是老二嬴渠梁。老大剛烈、勇猛,他只能做一個有威懾力的將軍,輔助君王穩定秩序的人,而不是君王。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是這樣,但在真實歷史上是不是這樣就很難說了。在真實歷史上,他沒有列傳,因此戲份並不多,只是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出現。
大體事跡如下:
公子虔在秦孝公時期,是太子嬴駟的右傅。當時正處商鞅變法,太子犯了法,依新法處罰太子。而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
後他又犯了新法,受到了劓刑,即挖去鼻梁。受刑後的他,感覺商鞅在針對自己,於是自此閉門不出八年。孝公死後,他聯合老世族告商鞅,秦惠王將商鞅處死。
自此沒有了記載。
從這稀疏的記載我們看不到他為何沒能繼位,但可以管中窺豹看到公子虔性格,他給人的感覺是有些跋扈,這也是當君王的大忌。
而《史記》中記載,秦孝公在繼位後是一個有恩德的君王,他廣施恩德、救濟貧苦,還頒布求賢令以求人才,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為人十分謙遜、仁慈。
身為人父,這兩人的性格,他應該最清楚,所以選誰繼位最合適,自然是一目了然。
其實還有一個十分現實原因,那就是受當時嫡長子繼承制影響。公子虔是庶長子,即庶妻所生,而嬴渠梁雖然是二兒子,但卻是嫡妻所生。立嫡不立長,嬴渠梁繼位實屬名正言順,毫無爭議。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