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清仁宗睿皇帝(1760-1820年),愛新覺羅氏,原名永琰,後為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顒琰,年號嘉慶,世稱嘉慶皇帝。
【歷史功過】
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顒琰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時大奸臣和珅,將和珅的金銀財寶等價值連城的物品全部歸屬自己所有。嘉慶帝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的勢頭。雖然嘉慶皇帝是一個不錯的君王,勤政愛民,但他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許這是嘉慶帝最為無奈的感慨,他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所有的努力都變成徒勞。嘉慶帝始終找不到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一個奮發圖強的出口,而且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國家,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解決的,所以,他也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但這並不是他的錯,這是歷史要前進須經歷的必須階段,嘉慶帝只不過是被推上歷史前沿的一個人物而已。嘉慶帝時期,官吏貪汙,政治更加腐敗,執政時革除積弊,努力振興清王朝,但仍未能改變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自此,清朝國勢日非。
【名言名句】
嘉慶帝的罵貪官詩
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
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
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
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
【人物傳說】
嘉慶和盤龍糕
在鄂菜(特別是湖北天門、仙桃等地)有一道名菜叫「盤龍糕」。說起這「盤龍糕」還有一道典故:
據說,明嘉慶帝父皇臨終前指定兩個王子繼承皇位,其中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湖北天門為封王。並說這兩個王子誰先到京誰就繼承皇位,這當然是偏袒天津的那位王子。因為天津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裡,而天門離北京有一千多公裡,誰先進京是明擺著的事。
當嘉慶聽到這消息後,異常著急,他的一個謀士便出了一個奇謀,叫嘉慶裝成欽犯(皇帝點名的重案犯)輕車簡從火速進京。裝成犯人容易,只是這路上幾天吃什麼就成了問題,總不能讓欽犯吃大魚大肉吧。而吃慣山珍海味的王子又吃不下粗茶淡飯,怎麼辦?這時候王室中的一個廚師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魚、肉斫爛混在一起加些味料做成一塊塊,放在籠中一蒸,這樣的塊狀物是「吃肉不見肉」、「吃魚不見魚」,且不易腐壞。於是嘉慶吃著這塊狀物,坐著囚車,日夜兼程往北京奔,各州府的官員也不敢怠慢,換馬換車,幾天就趕到北京。可笑的是,天津的那位王子以為皇位到手,每過州縣,各官員為巴結「未來皇上」而迎進送出,吃喝玩樂,竟落在遠在千裡之外的天門王后面。
嘉慶認為這塊狀的東西對他登龍位有功,欽命名這道菜叫:「盤龍糕 」。
【生平大事】
幸為皇儲,曲折親政
乾隆帝曾立過兩位皇太子,都幼年夭折了,乾隆帝為此十分傷心,命令大臣不準提立太子之事,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62歲了,已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永琰是乾隆的十五子,原本沒有多大希望被選為太子,但乾隆的理想太子人選兩個嫡子永璉和永琮(子以母貴,生母為孝賢皇后)早夭,這時乾隆帝在世的皇子只有6位,兩個兒子永珹(嘉妃生)、永瑢(純妃生)被過繼他人,可選擇的只有4位,都不太成器,相對而言永琰為人比較忠厚,學習比較努力,行為舉止也比較得體。最終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秘密立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又封為嘉親王。
乾隆帝即位時發誓在位不超過祖父康熙,於是他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布了永琰的皇太子身份。第二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禪位稱「太上皇帝」,永琰即位,改名「顒琰」,改元嘉慶。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後改名「繼德堂」)。隨著太上皇乾隆逐漸衰邁,受乾隆寵信的和珅逐漸攬權,嘉慶帝投鼠忌器,只能不露聲色,韜光養晦,和和珅巧妙周旋。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太上皇死後,嘉慶帝開始親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國喪期間拘禁,誅殺了乾隆晚年寵幸的貪官、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福長安等人,但沒有進一步擴大化,維護了王朝的穩定。
鎮壓起義,不遺餘力
乾隆末年以來,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大清帝國已經開始由盛轉衰,國內起義此起彼伏。乾隆剛退位就在川、楚、陝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到乾隆去世前,朝廷多次派兵圍剿,起義軍雖然受到一些打擊,但仍然如火如荼。嘉慶親政後,他通過誅殺和珅,緩解民怨,並把幾年來鎮壓起義不力的責任推給和珅,說他欺罔擅專,以至將領在他庇護下虛冒功績,坐糜軍餉;另一方面更易統兵大員;獎懲分明,逼將領用命;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推廣寨堡團練,堅壁清野的做法,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經過六年艱苦努力才在嘉慶十年(1805年)將起義鎮壓下去,在歷時九年多的戰爭中,白蓮教起義軍佔據或攻破州縣達204個,抗擊了滿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400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由於清政府對民眾的壓榨加劇,東南沿海部分民眾被迫下海為盜,從乾隆五十九年起蔡牽在東南海上劫船越貨,封鎖航道,收「出洋稅」,後來進一步發展為反清起義。清政府命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赴閩造大艦,鑄炮負責鎮壓,後來李長庚陣亡,直到嘉慶十五年(1810年),起義才被鎮壓。
嘉慶十八年(1813年),趁嘉慶帝離京前往熱河圍獵,北京防務空虛,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當時正在宮內的皇次子綿寧用鳥槍打死了兩個天理教徒,鎮國公奕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被全部消滅。獲悉事變後,嘉慶帝下詔罪己,同時嚴令對衝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並誘捕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隨後,各地的天理教起義陸續被鎮壓。
狂瀾既倒,徒喚奈何
在政治上,面對乾隆末年的種種弊端,嘉慶帝也努力扭轉:
乾隆末年權臣當道,言路堵塞。嘉慶帝首先「詔求直言,廣開言路」,鼓勵大家向皇帝提意見,翰林洪亮吉上書直言不遜,激怒了嘉慶帝,先判處斬首,後改判流放伊犁。第二年京師大旱,無論如何祈雨就是不下,嘉慶帝最終決定赦免洪亮吉,結果下詔當晚天真的下雨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嘉慶帝決定結束文字獄,還褒獎起復了部分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
乾隆後期吏治敗壞,貪汙腐敗嚴重。對此,嘉慶帝一方面繼續重用乾隆後期重用的王傑、朱珪、董誥等清廉的老臣,他還聽從老師朱珪「身先節儉,崇獎清廉」的建議,限制地方向他呈送寶物,「詔罷貢獻,黜奢崇儉」,平時生活也比較節儉,五十大壽禁止民間演戲慶賀,六十大壽又禁止給他送金珠玉器。另一方面,他「整飭內政,整肅綱紀」,除和珅及其黨羽外還陸續懲治了好些貪官:嘉慶五年,處死了向糧道、衛弁索取數萬兩銀錢的漕運總督富綱,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革去勒索錢財的河東河道總督職務,十一年九月,查處了直隸司書王麗南侵吞帑銀31萬兩大案,獲銀萬兩以上的斬首,萬兩以下的遣戍黑龍江。十四年五月,巡漕御史英綸以貪汙卑汙處以絞刑,七月處死貪汙救災款並殺害前來查賑官員的安徽山陽縣知縣王伸漢,為此還革職流放了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
對於官員的玩忽職守之風,嘉慶帝首先從自己做起,學習先帝,勤於政事。每天一大早就起身閱讀祖宗實錄,批閱奏章,早飯後還召見大臣。對於拖拉延擱的現象嚴斥不貸。十三年四月,皇孫出世,內閣考慮到嘉慶帝正高興,怕送奏摺影響他,他知道後就對這種做法進行了斥責。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帝在從圓明園回宮時在神武門遇刺,隨從上百名侍衛只有幾位反應過來出手相救,所幸嘉慶帝未受傷,刺客陳德當場被擒,後被凌遲處死,兩個兒子也被處絞。事後嘉慶帝懲罰了失職的官員,侍衛,加強了紫禁城的門禁制度。十五年正月嘉慶帝斥責部院衙門因循怠玩,二十三年十一月,嘉慶帝又下令查部院疲玩現象,十二月初九規定了部院行查時間逾限處分:嗣後逾限11~20案,罰俸6個月;逾限21~40案,罰俸2年;逾限40~60案,降一級留任;……他還多次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
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發嚴重,人民普遍吃不飽飯。對此嘉慶帝能採取的只是限制菸草,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鼓勵漁獵活動,彌補口糧不足;進一步推廣精耕細作,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種植等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其實當時東北大片土地沒有開發,但滿族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等原因,禁止漢人遷居東北,嘉慶帝也未改變這一政策。
嘉慶時期皇族墮落嚴重,他們受國家包養,不思進取,犯法後還不受司法制裁。嘉慶帝一方面嚴懲皇族不法行為;一方面還親自作了《宗室訓》用於教育皇族。
另外,這個時期八旗生計問題也愈發困難,由於八旗子弟由國家供養「以清語騎射為本務」,不仕不農不工不商,時間一長便腐化墮落,一無所能。對此,嘉慶帝也只能延續祖先的做法,一方面用政府的錢替八旗子弟還債;一方面感化教育;嘉慶帝還試圖採用「京旗移墾」的辦法,把部分北京的八旗子弟遷往東北,但由於八旗子弟的抵制而很難推行。
雖然嘉慶帝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做出了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來清代社會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二是嘉慶帝受時代的局限,束縛於傳統觀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願,也沒有能力從體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調整,其對內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整頓,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王朝的衰落。三是嘉慶帝個人的性格過於仁慈和謹小慎微,對貪汙腐敗等問題打擊還不夠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沒能推行。
【秘聞軼事】
嘉慶皇帝逼和珅殉葬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也是嘉慶皇帝的眼中釘。他曾經多次在和朝中權貴私聊天時盛讚太上皇,而全然不把嘉慶放在眼裡。為此嘉慶召見和珅,問道:「太上皇對你好嗎?」和珅說:「太上皇對我的恩惠,比天還高,比地還厚。」嘉慶又問:「那麼我待你如何?」和珅說:「皇上給奴才的恩惠,不同於太上皇,奴才定要誓死報答。」嘉慶接著問:「太上皇和我相比,誰更好?」和珅接連叩頭謝罪道「不敢說」,在嘉慶的逼迫下,不得己才說:「太上皇有知人善任的明察,陛下有寬厚容人的氣量。」嘉慶笑著說: 「好個寬厚容人的氣量,你等著瞧吧!」和珅聽到這話,嚇得冷汗流遍全身。
乾隆駕崩之後,嘉慶秘不發喪,反而假傳太上皇的旨意召和珅入宮。嘉慶讓和珅穿上一件衣服,那衣服後身很短,袖子很窄,和珅的胳膊伸不進去,幾乎要把衣袖都撕破了。嘉慶說:「袖子本來不小,是你的拳(權)太大了。」和珅一聽,知道不好,請求面見太上皇。嘉慶這才告訴他乾隆皇帝已經駕崩了。接著嘉慶皇帝說太上皇臨終要求他做殉葬大臣,問他是否願意陪葬。和珅十分驚恐,跪地哭訴家中尚有老母。嘉慶笑著說: 「你說過的話還在耳邊迴響,可是今天的話卻辜負了先帝的恩德。」說完把他放走了。
雖然嘉慶沒有逼著和珅殉葬,但是乾隆駕崩不久以後,便撤了他的官職,查抄了他的家產。
嘉慶皇帝大內遇刺之謎
嘉慶八年(1803年),嘉慶帝在皇宮內遭遇民人陳德犯駕行刺的突發事件。這在明清500年紫禁城宮廷史上,空前絕後。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二日,為嘉慶帝顒琰到先農壇親耕耤田日。所謂親耕耤田,就是為表示皇帝重視農耕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嘉慶帝於本月二十日自圓明園回宮齋戒。這一天,陳德帶著年僅15歲的長子陳祿兒,進入東華門,繞到神武門,潛伏在順貞門外西廂房山牆後,等待嘉慶帝鑾輿的到來。嘉慶帝一行,從圓明園回皇宮,乘輿進入神武門後,剛要進順貞門時,陳德由西大房後面跑出,手持小刀,衝向乘輿。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守衛神武門、順貞門之間的侍衛百餘人,神情惶愕,呆若木雞,竟然沒有人上前攔阻、抓捕。緊急之時,只有定親王、御前大臣綿恩(顒琰之侄)首先奮力推卻;繼是固倫額駙、乾清門侍衛、喀爾喀親王拉旺多爾濟(顒琰的七姐夫),乾清門侍衛、喀喇沁公丹巴多爾濟,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等六人尚屬鎮定,機智勇敢,衝前捉拿。嘉慶帝的乘輿,迅速進入順貞門內。經過一番搏鬥,綿恩的衣服被刺破,丹巴多爾濟身上被刺傷三處。陳德奮力搏鬥,但寡不敵眾,被捉拿。陳德長子祿兒,則乘亂溜走回家,後來被捕。嘉慶帝本人雖然沒有受傷,但在大內被人行刺,受到驚嚇。這一事件對宮廷來說,如同一場政治地震,驚動朝野,人心惶惶。
陳德是何許人?陳德,47歲,北京人,父陳良、母曹氏,曾典與鑲黃旗、山東青州府海防同知松年家做奴僕。他本人從小隨父親在山東一帶為奴。松年故去後,陳德從14歲開始,跟隨父母在青州、濟南等地給人服役,或做傭工,辛勞度日,勉強餬口,多次失業,幾易僱主。陳德22歲娶妻,29歲喪母,30歲喪父。他在父母雙亡後,攜嶽母、妻子到北京,投靠到堂姐夫、內務府正白旗護軍姜六格家。陳德先後在侍衛、宗室僧額布家,內務府造辦處于姓家傭役。他的大兒子祿兒15歲,給崔家當僱工,小兒子對兒13歲無事。他後跟內務府一個管奴僕的鑲黃旗包衣常索,在內務府當雜役,出入宮中。陳德在內務府服役時,幫辦配送(xián)妃劉佳氏的碗盞等器物。這位劉佳氏是一位資深的妃子,早在顒琰做皇子時,就在潛邸服侍。顒琰做了皇帝,她被冊立為妃,後來被進封為貴妃。在嘉慶朝,除兩位皇后外,冊封為皇貴妃的,只有劉佳氏一人。陳德因給貴妃跑腿,而得以進出紫禁城、圓明園,了解一些宮內情況。後他同妻子一起,被典與孟明家當廚役。嘉慶八年(1803年)二月,陳德的妻子張氏病故,他又被孟家解僱,斷了生活出路,在一個看街的老友家暫時借住。陳德貧窮苦悶,"時常喝酒,在院歌唱哭笑"。他生活在社會底層,做為奴僕,跟官服役,飽嘗人間辛酸,受盡權貴欺凌。陳德看到貴族的豪奢生活和皇室的窮奢極欲,體察到人間不平,激發起反抗情緒。陳德於"實在窮苦難過,要尋死路"之時,求籤說有"朝廷福份"。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十六日,陳德在街上看到黃土墊道,聽說嘉慶帝將於二十日進宮,心想:"犯了驚駕之罪,必將我亂刀剁死,圖個痛快,也死個明白。"由是,便發生上述行刺事件。
陳德"犯駕"動機何在?背後指使者是誰?嘉慶帝命對陳德嚴加審訊。嘉慶帝先命軍機大臣等,會同刑部尚書,對陳德進行初審。但是,陳德"所供情節,出乎意料",就是拒不招供其背後的指使者。嘉慶帝又加派滿、漢大學士和六部尚書等對陳德進行會審。在審訊過程中,對陳德施盡酷刑,逼供、誘供,諸如"徹夜熬審"、"擰耳跪煉",以至"掌嘴板責"、"刑夾押棍"等。陳德雖"備受諸刑",卻是"仍如前供",且始終如一,"矢口不移"。經過幾個晝夜的嚴刑審訊,陳德沒有吐露其指使者及同謀者。無奈之下,嘉慶帝命九卿科道等對陳德再進行會審。
陳德招供:我就是因生活無路,一家老少,沒有依靠,實在情急,要求死路。我又想,自尋短見,無人知道,豈不是死。聽說皇上今日進宮,我就同祿兒進東華門,從西夾道走到神武門,混在人群裡,看見皇上到了,我持小刀,往前一跑。原想我犯了驚駕的罪,當下必定亂刀剁死,圖個痛快,也死個明白,實在沒有別的緣故,也沒有別人主使。所說是實。
最後定陳德"罪大惡極",先受諸刑,再行磔死。於二十四日,先將陳德的長子祿兒(15歲)、次子對兒(13歲)絞死,又將陳德凌遲處死。有學者認為陳德是林清黨人,但根據不足。陳德事件可能屬於個案,卻是社會矛盾的一個縮影。
皇宮驚變
嘉慶帝處理完陳德突發事件十年後,又發生天理教眾攻入紫禁城的更為嚴重的皇宮驚變。
先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嘉慶帝秋獮木蘭,原定進哨以後,行十三圍,但因持續陰雨,"溪水驟溢,沙漬泥淖,人馬皆不得前",僅行五圍,便於九月初一日,下令減圍出哨,自避暑山莊返回北京。嘉慶帝令皇二子旻寧等先行回京,他隨後迴鑾。嘉慶帝在歸途中,接到奏報:天理教在滑縣滋事:"滑縣已失,縣官被戕。"為此,嘉慶帝在當天連發數諭,調兵遣將,進行堵剿。各方大員在接旨後,加意防範堵截。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嘉慶帝正駐蹕在丫髻山行宮。這一天,紫禁城內發生震撼宮廷的大事變。
這起皇宮驚變是怎樣發生的呢?它的根源是天理教的傳播與流行。事變經過要先從天理教說起。
天理教屬於白蓮教支派,是京畿大興縣人林清和河南滑縣人李文成等,將分散在京畿的紅陽教、白陽教、坎卦教等,同直、魯、豫就是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地區,以震、離二卦為核心的八卦教,聯合組成的一個民間秘密宗教組織。
天理教的教民多是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也有少量的中農和下層官吏。天理教的教眾很多,僅北京黃村一帶,就有一萬餘家。在天理教起事之前,其首腦林清、李文成等編造"單等北水歸漢帝,大地乾坤只一傳"和"若要紅花開,須要嚴霜來"等讖(chèn)語,製造輿論,蠱惑群眾。讖語是巫師迷信的說法,為將來會應驗的隱語。林清又稱劉林,前一句讖語的意思是:漢帝姓劉,暗示"北水歸漢"、"乾坤傳劉",就是姓劉的要坐天下;"嚴霜"為李文成的暗號,後一句讖語的意思是:暗示李文成來,紅花便開。他們揚言:星象示變,要動幹戈,為起事造"天意"依據。
嘉慶十七年(1812年)正月,各地天理教首腦聚會於河南滑縣道口鎮,決定"應在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時起事",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起事。會後,李文成到北京會見林清。林清是北京大興縣宋家莊人。他們約定:李文成先在滑縣舉事,河南、山東、直隸同時揭竿而起,共同進逼京畿;林清則在京師城內響應,與李文成的教眾裡應外合,奪取京城。
嘉慶十八年(1813年)八月底九月初,滑縣天理教徒在大伾(pī)山中打造器械,被知縣強克捷偵知,將李文成等逮捕入獄。為營救李文成,天理教眾提前於九月初七日起事。這一天,天理教眾5000多人,頭纏白布,身著白衣,攻佔滑縣城,殺死縣令強克捷,救出教首李文成。李文成在滑縣衙署內設羽帳,豎大旗,上書"大明天順李真主"。他們攻下附近軍事據點道口鎮等,因清軍堵截攔阻,隊伍未能迅速北上。而林清在北京大興,對李文成提前舉事的消息一無所知,仍按原計劃,進攻紫禁城。
時滿洲正黃旗漢軍曹福昌已投靠林清,他透露嘉慶帝將於十七日返抵白澗行宮,到時留京大臣出城迎駕;是日乘虛而發,成功把握較大。但林清認為九月十五日的舉事日期為"天定",不宜更改。於是決定:如期舉事,攻打皇宮。最初打算派出數百人,但內應太監認為"禁中不廣,難容多人",並恃天理教眾有"神術",可以獲勝。林清倚恃內應太監熟悉宮禁,決定派200人,分作東西兩隊,太監王得祿、閻進喜則居中應援。他們約定以"白帕"為標誌,在十四日,化裝成小商販等,各備兵器混雜於酒肆、行商中,分別在菜市口、珠市口、鮮魚口等處會齊,待十五日午時,即向皇宮發動進攻。林清則坐鎮大興黃村指揮。
十五日,早晨,林清派出天理教眾,約定分頭行進,由宣武門潛入,然後200多名天理教眾,分成東、西兩隊,喬裝改扮,潛伏在東華門、西華門外。午時一到,由宮內太監接應,開始攻奪皇宮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
東華門一路。攻打東華門的一支,由陳爽帶領,劉呈祥押後,太監劉得財、劉金為嚮導內應。他們快要攻進東華門時,有賣煤的人爭道,有人暴露了兵器,被守門官兵察覺,門衛關閉了城門。結果僅有陳爽等少數人闖入東華門內,其餘都逃逸。署護軍統領楊述率領護軍,御天理教眾於協和門下,殺死數人,有的教民則衝到內廷的側門蒼震門。
西華門一路。攻打西華門的一支,陳文魁居首,劉永泰押後,太監張太、楊進忠、高廣福為嚮導內應。太監王福祿、閻進喜在內接應。他們率領50餘人,全隊進入西華門。爾後,他們反關西華門,以防清護軍進來。陳文魁等天理教眾,邊進邊戰,殺死守衛數人,由尚衣監、文穎館,衝進到隆宗門外。由於時間耽擱,護軍得到警報,關閉了隆宗門。雙方激戰在隆宗門外。天理教眾由隆宗門外小房,登上高牆,窺視大內。這時,有幾名天理教眾,由廊房越牆,衝向養心殿。正在上書房讀書的諸皇子聞變,皇次子旻寧(即後來的道光帝)「急命進撒袋、鳥銃、腰刀,飭太監登垣以望」。有的教民手舉白旗,攀牆登殿,近養心門。旻寧立於養心殿下,「發鳥銃殪之,再發再殪」,以鳥槍擊斃牆上二人。皇三子綿愷,緊隨皇兄旻寧之後,衝到蒼震門,也發槍射擊。留京的禮親王昭槤、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等,聞警後「急率禁兵,自神武門入衛」。時諸王公大臣已從神武門急入,聚集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城隍廟前。隨後火器營的1000多人也調入紫禁城。正當天理教眾準備放火焚燒隆宗門時,火器營官兵趕來阻擊天理教眾。
天理教眾以幾十個人的短小兵器,去對付強大的護軍,又有諸王大臣督戰,自然必敗無疑。最後教眾退到武英殿前,寡難敵眾,或遭擒或被殺,無一倖免。後經過一番搜索,內應太監七人也全被擒獲。
在紫禁城裡潛藏的天理教眾,熬過一夜。第二天清晨,又下了一場雷陣雨。天理教徒,飢無可食,渴無可飲,夜不可歇,神不得寧。他們熬過兩晝夜,直到十七日,才被搜查出最後的十幾人,但沒有一個主動投降的。
此時的紫禁城內,一片混亂,甚至鎮國公永玉、護軍統領石齡等,竟要準備車輛逃跑。翰林院編修陶鳧卿遇襲,僕人駱升以身遮擋,駱升被砍幾刀,陶鳧卿才保住了性命。他後藏於櫃中,到十八日才被發現。
十七日晨,清廷派番役到南苑黃村西宋家莊林清家中,佯稱:城中事已有成,奉相公命,延請入朝。林清信以為真,繼而被誘捕。朝廷又派人逮捕了林清家屬和太監劉得財、劉金等。至此,天理教眾進攻皇宮的行動失敗。嘉慶十八年(1813年)是癸酉年,這一事件又稱為「癸酉之變」。
此時的嘉慶帝呢?他在丫髻山行宮,於十六日獲得皇宮驚變的急報,派吏部尚書英和,先行回京處理善後事宜。嘉慶帝隨後返京。
十八日,嘉慶帝命大臣起草《罪己詔》。十九日,當他路經京東燕郊時,傳聞「有賊三千,直犯御營」,扈從大臣、兵丁都嚇得面如土色。嘉慶帝此時強作鎮靜,說:「不必驚懼。俟賊果至,汝等效力御之,朕立馬觀之可也!」事後證明,這是謠傳,一場虛驚。他當天回到北京,諸王大臣等迎駕於朝陽門內。嘉慶帝非常感慨,眾大臣也都嗚咽痛哭。
二十三日,嘉慶帝在西苑(今中南海)豐澤園,親自審訊林清和太監劉得財、劉金等人。廷訊開始,命先將劉得財、劉金二人帶來,斥問為何「萌此逆謀」,將二人夾打後處決。接著提審林清。林清在重刑之下,承認此次進攻紫禁城之目的,就是要把皇帝趕回關東。嘉慶帝惱羞成怒,命將林清凌遲處死,並將其首級送到直、魯、豫地區示眾。此後,嘉慶帝派兵火燒起義據點大興縣宋家莊,林清的姐姐、妻子,按律緣坐,均被處決。嘉慶帝再三嚴令對其他被捕者,嚴加審訊。在審訊中,施用了各種酷刑。最後,嘉慶帝命將被捕者及其家屬共300多人,或處死,或流放,或為奴。他們的房屋、土地、財產被抄沒,分賞給八旗官兵。後又在太監中進行了嚴格地清理,對相關太監或發往黑龍江給官員為奴,或撥給親王、郡王名下管束使用。
這次事件使清朝皇帝第一次認識到自入關170年來,大清的江山社稷發生了危機。嘉慶帝回宮後頒布《罪己詔》,聲言要把與事者斬盡殺絕。
嘉慶帝派陝甘總督那彥成為欽差大臣,率兵前往滑縣等地追剿;又採取了分化瓦解政策——下令對起義地區蠲免錢糧,賑濟災民,區別首從,教徒不究。在「剿撫兼施」的政策下,直、魯兩地天理教軍主力,僅兩個月,基本瓦解。
嘉慶帝遭遇紫禁城兩變後,為吸取教訓,防患於未然,決定加強京師特別是紫禁城的防衛措施:嚴密保甲法;搜繳了1000本「奸盜邪淫」書籍,披閱後於殿廷燒毀;對太監嚴加管束,禁止隨便出入紫禁城;不準八旗宗室、旗人居住城外;在京師城內及紫禁城、圓明園增設哨卡,添置、整修防禦工事和設備;增加駐防軍隊;嚴格紫禁城內值班王大臣的交接班制度,等等。
平定天理教起義後,九月十七日,嘉慶帝自白澗回蹕燕郊,特頒《遇變罪己詔》。其大意說:猝於九月十五日,變生肘腋,禍起蕭牆,天理教逆匪,犯禁門、入大內。大內平定,實皇次子之力也。我大清國一百七十年以來,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朕雖未能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總緣德涼愆積,唯自責耳!然變起一時,禍積有日。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舌敝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較之明季梃擊一案,何啻倍蓰!思及此,實不忍再言矣。予唯返躬修省,改過正心,上答天慈,下釋民怨。諸臣若願為大清國之忠良,則當赤心為國,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則當掛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筆隨淚灑,通諭知之。(《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七四)
「二弦」惹怒嘉慶險些絕響
作為繼古琴之後中國民族樂器之王的二胡,與古琴有著截然不同的品質和身世。古琴音色清空寥落,幽遠深沉,與志存高遠卻往往為俗世不容的文人雅士契合,而二胡不但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市井樂器,而且還是出自「化外之邦」的北方奚族之手。在二胡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出現過人間神器般的「焦尾」、價值連城的「春雷」。
由於種種因素,二胡在中國古典音樂史上,非但缺乏古琴那龕壁供奉般崇高的地位,而是流落民間,潦倒街巷,更曾幾起幾落,備受政治風雨摧殘。滿清王朝入關後,中國民族鬥爭異常激烈,對異族統治的刻骨之恨與統治者的殘酷鎮壓在清朝中前期達到了高峰。這種嚴酷的政治氣候不光表現在刀光劍影的沙場,更反映在對字意、語音的無邊臆想甚至是歪曲和捏造上。清仁宗嘉慶即位之後,太上皇乾隆久未還政,一時形成二皇共政的局面,這成了平庸的嘉慶的一大心病和隱痛。戲曲唱腔中的「二簧」似有影射「二皇」之嫌,就被看作是對嘉慶的不敬;二胡上的老弦、子弦——亦稱二(兒)弦,又沾惹了「二皇」。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過程中斷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簡直是要遭殺頭的大禍。於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胡琴聲喑,樂師改弦,二胡在中華大地幾近絕跡,二胡創作史留下了一段觸目驚心的空白。直到晚清各種矛盾激化,朝廷無暇顧及這些細枝末節時,咿咿呀呀的胡琴聲才從梨園的高牆內重新傳了出來。
嘉慶仁的一面
嘉慶做一個皇帝來說,他是有仁的一面。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大理寺卿叫楊懌會,受嘉慶召見,夏天很熱,他呢,挑簾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一看,嘉慶是汗流滿面,搖著扇子揮汗,他先跪下請安,完了嘉慶跟他問詢很多的問題,談的時間比較長,嘉慶汗流滿面,始終沒有揮扇,始終沒有扇扇子,這個問題說明什麼問題呢,當然說明嘉慶皇帝的自尊,也說明他尊重臣下,這麼熱你沒用扇子我也不用扇子,所以嘉慶做一個人來說,還是可以的。
第二個例子就是嘉慶蠲免天下的錢糧,安徽有個巡撫,上報三百萬兩銀子,他一看各地報的銀子三百萬兩,他就說數太多,裡頭有水分,吩咐各府州縣,一律砍40%,重新造冊上報。下面就反映時間太急,時間太緊來不及,嘉慶知道後就說了八個字:「損上益下,朕之願也」。蠲免就是上面有點損失,下面老百姓得到點利益,這是我的本意,我的意願,你幹嗎要砍40%?這個巡撫,叫姚祖同趕緊就把三百萬造冊上報了,就蠲免了三百萬兩銀子。
從這兩件小事情看出來,嘉慶還是有儒家仁愛為君的這個思想。
嘉慶提倡穿補丁衣服
清嘉慶皇帝初登大寶之時,國庫空虛,便率先節衣縮食,甚至提倡穿補丁衣服。滿朝文武中有誰穿了補丁官服,不管能力口碑如何,總會讓嘉慶賞識。很快,京城裡便出現了專門做補丁官服的裁縫鋪,補了的衣服比新的售價還高。
【歷史遺蹟】
昌陵
昌陵是清朝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泰陵以西2裡,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
嘉慶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歷史啟示】
「不讓老實人吃虧」不妨學學嘉慶帝
提起不讓老實人吃虧,就想到貪官都是「調皮」人,提起貪官,就想起清代大貪官和珅,提起和珅,俺就想起「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謠。
和珅的膽大與不老實是出名的,貪墨的錢財和金銀珠寶也是空前絕後的。一個官員的財富,竟然是富可敵國,相當於清廷政府十幾年的財政收入。如此巨貪,儘管他入獄之後像目前一些巨貪一樣,寫了悔過書,什麼「夜色明如許,嗟餘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絏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什麼「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夜月,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絏有孤臣。」
要是如今一些貪官,即使是有上百萬、上千萬的貪墨,或許會因為有坦白悔罪表現或有重大立功表現,會慶幸自己能倖免於極刑。但嘉慶帝不搞這一套。貪了這麼多,不死為何謝天下?
不是說不讓老實人吃虧嗎?那麼,就先得拿大不老實人、拿大奸大惡大貪之人開刀,就得先讓他們吃虧。於是,和珅並沒有因為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而免死。一束白練,算是對他法外施恩了。和珅只得在絕命前哀嘆:「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撤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 認取香菸是後身。」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吃飽了的嘉慶帝,並沒有感謝貪官帶來的財政收入,而是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大有如今我們所說的「與腐敗現象水火不相容」,在黨內絕不容許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的意思。
而這個意思中最有意思的事,莫過於嘉慶封清官王爾烈為「老實王」的故事:提起清代清官王爾烈,人們一定記起「兩袖清風」之典故。
王爾烈實在是堪稱「兩袖清風」。嘉慶帝剛繼位時,王正從江南主考回來,嘉慶問:老愛卿家境如何?王答:依然幾間茅房。嘉慶帝既感到欣喜,又如今天的官場上倡導不讓老實人吃虧一樣,或許是讓其得點利?或許讓他經受「組織考驗」?於是,嘉慶帝又命其去安徽銅山負責鑄錢。三年後王爾烈鑄完錢回京復命。嘉慶帝問:這回足可安度晚年了吧。王答:依舊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嘉慶帝這時可是不大信了。你想想,靠山吃山,現代的藥監局鄭筱萸局長一干人等還管藥吃「藥」呢,嘉慶帝當然有理由不信。這時,但見王爾烈從袖內甩出三個銅錢,都已磨得光滑,分別是「當十錢」、「五銖錢」、「嘉慶國寶」,是鑄錢之樣錢。嘉慶帝一了解,果然是說老實話,不敢多貪一分錢的老實人。
於是,嘉慶稱其為「老實王」,便封其:「老實王」。有人送了王爾烈一副對聯:雙肩明月,兩袖清風。「兩袖清風」從此成為為官者的座右銘。嘉慶帝這種不讓老實人吃虧的獨特做法,是不是值得一些口頭上說不讓老實人吃虧,實則是葉公好龍式的人深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