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區的邊界是怎麼劃分的?

2020-12-24 歷史研習社

作者:禹貢行者

行政區劃是指一個國家將自己的疆域領土進行有層次的劃分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即政區邊界的劃分,究竟以什麼來作為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邊界?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曾提出過,中國行政區劃的有三個組成要素,即:幅員、邊界與層級,而邊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基於邊界這個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國古代的邊界劃分往往呈現「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兩種模式,它們往往是中央與地方相互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統治者在劃分政區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果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為首要原則,就應該以自然山川與河流為邊界來劃分政區。若從自身統治利益出發,為了避免造成地方割據,就應該讓有的政區跨越大山的阻隔,而這就形成了政區邊界線的犬牙交錯。

▲今天中國行政區劃圖

一、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的博弈

西漢時期,劉邦的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在給南越王趙佗的使者的信上說:「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問吏。」

文獻中所記載的犬牙相入,就是漢王朝為了監視獨立於嶺南的趙佗,防止南越政權形成獨立的勢力,特意在嶺南以南的地區設置了一個縣,而這個縣在行政劃分上並不屬於當時獨立的南越國,而是歸當時的長沙國,其大致的範圍相當於今天湖南湘江流域一帶。長沙國能夠跨南嶺而制,成為行政區劃犬牙相入的典型。

▲南嶺

不過,長沙國的行政區劃設置是一個特例。總體來看,漢朝繼承秦制,依然還是以自然的界限作為政區邊界的劃分依據。東漢末年,各個地方形成了具有行政實權的州牧,中央的權威也因為州牧權力的擴大而日益縮小。

董卓篡漢以後,各個諸侯都借著山川與大河的優勢獨霸一方,中央的皇權也開始變為一個空殼。這給了後來的統治者一個經驗教訓,那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勢力再次出現,就必須改變以自然界限劃分行政邊界的原則。

例如在隋代,揚州因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一躍成為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隋文帝為了鞏固這個經濟中心,便在揚州設置江都郡。該郡橫跨長江南北,就是為了防止揚州在沒有長江之險的庇護下形成割據勢力。

▲今天的揚州

但是,真正讓統治者意識到行政區劃不能隨便劃,而應該遵循犬牙交錯原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的血淚教訓。安史之亂,源於地方割據勢力的做大做強,亂局平定後,中央政府普遍在地方設置方鎮,希望用犬牙交錯的方法來限制各個地方節度使的勢力。

然而,現在這麼做已經太遲了,唐王朝權利衰微,節度使根本不允許改變自己勢力範圍的邊界。這種局面一直拖到黃巢起義,朱溫篡權,曾經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們紛紛建國,五代十國便由此開始。

二、犬牙交錯的利與弊

從秦到唐,犬牙交錯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慘痛歷史,估計後世統治者還是會以山川形便來作為劃分政區邊界的原則。宋王朝充分吸取了漢唐王朝的衰敗教訓,從立國之初便大範圍調整政區的結構,絕對不讓割據勢力有萌芽生長的可能。

例如,河南府跨越黃河,管轄黃河以北的河清縣,而處於黃河以北的孟州,又管轄黃河以南的河陰縣;

例如,宋代的淮南道跨越了淮河南北;

例如,漢代時所設的豫章郡,還有唐代所設的江南西道,這兩個政區的面積都與今天江西省的範圍相當,宋代為了防止其割據,將江南道劃為了江南東道、江南西道與黔中道。

元代也繼承了宋代劃分行政的原則,甚至過猶不及。統治者將環境差異大的地區拼成一個又一個行省,作為最高級別的政區單位。例如江西行省已經跨越了今天的南嶺,湖廣行省則統轄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以及嶺南的部分區域,陝西行省更是史無前例地跨越了秦嶺,控制了一直由四川所管轄的漢中。

正如魏源在《聖武記》中記載,元代「合河南河北為一,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錢塘之險失。」

▲今天陝西省依然跨越秦嶺管轄著漢中

不過,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並非完全有利無害。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的割據勢力,但是卻大大阻礙了一個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導致了行政管轄成本的上升。

尤其是元代,由於省區幅員過於龐大,忽必烈不得不將每個行中書省劃分為六十個宣慰司,每個宣慰司下轄大約180個路(州)。宣慰司起著上行下達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政區的管理成本。據元史記載:「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

▲元代的行省圖

到了明初,完全按照犬牙交錯原則來劃分政區的做法,得到了一些改善,明代將元代的幾大行省進行了分拆,如江西省重新回到唐代時的範圍,江浙行省一分為三,讓原來的福建重新回歸唐時的政區範圍,以武夷山作為其天然的屏障。

不過,明代總體上還是堅持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只是不像元代做的那麼極端。如河南省跨越黃河以北,貴州省的遵義市則歸屬於四川,陝西省仍然沿用元代的政區劃分方式,跨越秦嶺管轄漢中。都城南京所屬的南直隸,則跨越了長江與淮河。

▲今天的江蘇就連續跨越了長江與淮河

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完全是從鞏固中央勢力為出發點制定的,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避免天下大亂。今天中國很多省的邊界劃分都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產物,如江蘇與安徽跨越了長江、淮河等地,陝西跨越秦嶺管轄漢中,河南跨越黃河,管轄黃河以北的鶴壁、安陽、新鄉與濮陽。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不是一個一刀切的命題,它需要根據統治者具體的需求來定。

三、山川形便的利與弊

即使如此,山川形便的模式也沒有被完全拋棄。「州郡有時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表明山川等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政區的重要標誌作用,不是歷代統治者可以改變的。

我們在今天的省界劃分中可以看到,黑龍江與吉林省以拉林河為分界,而新疆與西藏則是以崑崙山為分界,青海與甘肅大體是以祁連山為分界,都是典型的山川形便劃分模式。

▲黑龍江與吉林省的分界拉林河

古代統治者為何要以山川形便作為其政區模式的劃分依據呢?在中國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山大澤縱橫的區域之間,這些地方往往因為大山與河流的阻隔,逐漸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習慣,其經濟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統治者採用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有利於本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這個道理很簡單,相同的地理區域內的政區,交通比較便利,有利於經濟的互通有無。同時從文化屬性上來看,在一個政區區域內,語言上的障礙相對較少,這樣就可以提高彼此間溝通的效率。

▲高大的山脈阻隔了經濟的交流

高山與大河除了可能會造成地域間的差異外,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往往會成為文化傳播的自然障礙。有句話叫:「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這句話不單單形容山脈間氣候變化的無常,有時也形容山與山之間、人與人之間風俗的差異。所以以山川形便來劃分政區是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區劃原則。

中國古代政區山川形便區劃的原則與邊界的概念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至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國之間的邊界就是以山川或者大河作為分界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非常有利於這一區域內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所以在政區開始設置之時,統治者們都會考慮將山川形便作為政區劃分的首要原則,但是後來大量地方割據勢力,佔據險要的山川與大河而成為一方政權,獨霸一方與中央抗衡,這樣的勢力在中國屢見不鮮。

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就意識到了山川形便的不利之處,就開始選擇另一種政區劃分方式犬牙交錯來維護自己統治。

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只有因時制宜的選擇,這就是政區邊界劃分背後的歷史邏輯。

參考文獻

1.周振鶴、李曉傑:《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2.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商務印書館,2013年。

3.張偉然:《歷史與現代的對接:中國歷史地理學最新研究進展》,商務印書館,2016年。

4.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5.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星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劃分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劃分體系,類似現代天文學中的星。星空區劃:星官:    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歷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體,早在殷周之際就有了將赤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二十八宿的方法。
  • 歷代政區沿革述略——山東歷史
    政區劃分,比較切合地理情況。山東地區,分屬於河南道和河北道,而以河南道所佔面積為大。河南道所轄山東境內的州計十三處。即登州(治蓬)、萊州(治掖縣)、密州(治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齊州(治歷城)、濟州(治盧縣)、濮州(治濮陽)、鄆州(治鄆城)、曹州(治定陶)、宋州(治商丘)、徐州(治徐州)、兗州(治瑕丘)、沂州(治臨沂)。
  • 王培利:明清時期天津地域型政區研究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經濟形式,國家為了統治的需要,實行「重農輕商」的政策,工商業主要集中於城鎮,「城鄉合治」的地域型政區成為國家控制城鎮的有效的行政區劃方式。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只有城鎮沒有城市,「20世紀初期開始將市作為行政建制而設立」,城鎮被完全納入到「城鄉合治」網絡之中。地域型政區中的城鎮,沒有行政區劃上的獨立性,地位不突出。
  • 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總結!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中國古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間接統治,即劃分行政區域,由各區域的代理人代表最高統治者實行統治。對古代君王來說,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間接統治的方式,然後才是依山川形便、風土民俗劃分行政區域。 夏、商兩代實際上還處於部族統治階段,夏、商兩族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都比周邊部族要強,但它們直接控制的區域其實很小。
  • 【東歐研究】王曉菊:波蘇邊界劃分與波蘭人口遷移
    蘇東劇變以後,基於蘇聯檔案的大批解密,波蘇邊界劃分和波蘭人口遷移問題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國外學者在該領域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我國史學界在該領域有不同程度的涉獵,但是對波蘇邊界劃分與波蘭人口遷移之間的關係卻缺乏深入研究。
  • 中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的來龍去脈
    這似乎意味著土司制度使得國家邊界明確化,鄰邦和土邦被清晰地劃分出來。但到了明朝,緬甸阿瓦王朝又被設置為緬中宣慰司,後改為緬甸宣慰司,寮國瀾滄王國也被設立為寮國宣慰司,泰國北部的蘭納王國則設置為八百宣慰司。
  • 明朝的南直隸這個政區設置有多奇葩?
    明朝的政區設置基本沿襲了元朝時的行布政使司,但它和元朝以及其後的清朝最大的不同是擁有南北兩個京師直隸的區域,這就是以南京為中心的南直隸和以北京為中心的北直隸。自朱元璋時期開始,南京周邊眾多州縣都有一個直屬於中樞的超級政區,這就是南直隸,它包括了後來的安徽、江蘇和上海兩省一市,幾乎囊括了今天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一帶地區。
  • 古代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今時間對照!
    古代的有多少個時辰呢?每個時辰都叫什麼?古代的「時辰」和今天的「24小時」對照一下,體會古人的時間表與時間觀。下面就來看一下吧!時辰,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所以,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一划分方法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 雜談 | 中國古代的星空文化
    我們如今知道的全天八十八星座,其實是在1928年時國際天文學聯合統一繁雜的星座劃分的結果。正因為這個方式,我們才能通過運用精確的邊界劃分天空,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不會出現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科學的隔閡。我們可以在Stellarium中了解不同地區和時代的星空文化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古代中國文化中的星空體系——三垣二十八宿。
  • 古代世界可劃分為幾大文明體系
    亞歐大陸的地勢四周低,中部高,全洲的中心是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三國的帕米爾高原。帕米爾在塔吉克語是「世界屋脊」之意,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其平均海拔比青藏高原還高,中國古代稱之為蔥嶺,也有學者考證得出中國傳說中的天柱不周山就是帕米爾高原。
  • 1984年對越老山作戰,戰後中越雙方在邊界劃分問題上的不同心態
    06 03:20:10 來源: 樂語天際 舉報   1984年對越老山作戰,戰後中越雙方在邊界劃分問題上的不同心態
  • 解密中越邊界談判內幕
    本文作者李家忠長期在外交部亞洲司和中國駐越南使館工作,對於中越談判解決邊界領土問題,是一位見證人和直接參與者。中越邊界領土問題緣由    中越邊界領土問題包括陸地邊界、北部灣劃分和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等三個方面,本文主要講述已談判解決的前兩個方面。    中越陸路邊界全長1350公裡。
  • 中國古代星宿
    漸漸的,各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對星空的認識。如今的我們似乎很習慣用西方的星座解讀生活,卻忽略了我們中華自己的智慧,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我們頭頂的星空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探索。 中國古代的對星空的認識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個社會,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在天上對應的找到,那裡有皇帝,有皇后,有軍隊,還有房屋、馬車……,在天上形成了一個與地面上類似的人間體系。
  • 雍正當年犯下的糊塗,後來在中越邊界劃分時挽回,越南至今都不服
    我們都知道,越南在獨立之後,其實中越兩國的邊界也一直還是含糊不清的,而且對於邊界上一些小的村莊也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誰都不願意做出讓步。到了明末時期,國內十分混亂,越南也便趁此機會將國界向北推移個80裡。
  • 中國古代的全能「奇才」 人稱「北宋達文西」
    常有人開玩笑說,西方的達文西是「從未來穿越過去的人」,因為他不僅會畫畫,還身兼哲學家、音樂家、發明家、工程師、解剖學家、地理學家……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過這樣的「奇才」,比如宋代的沈括。在古代,多數讀書人以熟讀四書五經為正途,但沈括卻「多棲發展」,他對天文、氣象、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地理、醫藥、文學、音樂、農學等都有著深入研究,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評價,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究竟有多厲害?
  • 萬古至尊小說等級怎麼劃分 萬古至尊等級劃分
    萬古至尊小說中等級是怎麼劃分的呢?小編相信很多玩家都不清楚吧,此次就為各位玩家們帶來萬古至尊等級劃分的詳細一覽,一起來看看吧!  萬古至尊手遊QQ群:301535608 正版IP授權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張明揚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演義小說啟發了我對古代戰爭史的興趣, 這說明,中國古代雖然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敘事傳統,但就「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這一點,其實連歷朝歷代的歷史學家也弄不明白,更別提以訛傳訛的演義小說了。 正史有意無意忽視戰爭細節 正如李碩在《南北戰爭三百年》的前言中所寫,「中國古代的戰爭究竟怎麼打?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這說明,中國古代雖然有著極其偉大的歷史敘事傳統,但就「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這一點,其實連歷朝歷代的歷史學家也弄不明白,更別提以訛傳訛的演義小說了。正如李碩在《南北戰爭三百年》的前言中所寫,「中國古代的戰爭究竟怎麼打?史書記載的往往不是那麼詳細。譬如楚漢之間著名的垓下之戰,雙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陣列多長、多寬?是不是和挖出來的秦陵兵馬俑一樣?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是怎麼死的?
    中國向來喜歡用四來形容一些人或事物,比如四大天王、四大美女、四大醜男、四大發明、四大美男等等。
  • 古時候的「三教九流」是怎麼劃分的?來瞧瞧你是哪一流
    本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現代用一個詞形容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常用的就是三教九流,稍微有那麼點貶義,那麼這個三教九流到底是哪三教,哪九流呢?古代職業的排序「士農工商」大家都聽過,因為古人認為商業是一種低進高賣的倒賣行為,不產生實際的物質和價值,所以許多人會認為在九流中,商人是屬於下九流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甚至商人還是上九流中的。第二種說法,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