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讀回執」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阻止它繼續摧毀我的生活?
呵,「已讀回執」這個磨人的小妖精足以將你從信息交流的快樂中拉回現實。
多數社交平臺在發出的消息被閱讀後都會立刻通知發送者:在Facebook Messenger(臉書發布的即時聊天應用)上,聊天列表右側會出現接收者的頭像;Snapchat(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上,箭頭顏色會由不透明變為透明;WhatsApp和推特中,「√」會變為藍色;在iMessage上,「送達」會變為「已讀」,甚至還會告訴你接收者閱讀的精確時間。
聽上去十分直白,甚至可以用「簡單」來形容。如果這只是一來一回的的信息交換,那也確實如此。但是,當你的消息在「被閱讀」後的幾分鐘裡都沒有得到任何回復,你就處於一種「被晾著」的狀態了。這時候,就連最自信的人都要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了。
難道是你說錯話了嗎?你覺得沒有,但顯然是自己哪裡做錯了,不然為何他們讀完了消息卻不回復呢?
你從未想到過,他們可能在開車,洗澡,或是和不喜歡邊吃飯邊玩手機的親戚在一起。此時此刻,你只會懷疑他們私下裡對你反感,或擔心對方的回覆很可能讓你失望,儘管真實情況沒那麼嚴重。
反之亦然:若是你收到了一則不能或不願立即回復的消息,倒計時也就開始了。你讀完信息卻不回復就是間接說明你在忽視對方——即使你們最終展開了對話,這種行為也顯然不能作為一段對話的良好開端。
「被晾著」的焦慮雖然看似有點傻,但卻十分真實,這是數字時代特有的焦慮,沒有其他任何情感與之相似。這就像你出門順便拜訪友人,而且確定他們就在家裡,卻莫名其妙地沒人為你開門——那樣的話,我倒覺得你不如幫他們找點藉口,比如他們可能在洗澡時摔倒了之類的。
在Web 2.0時代,人們不再這樣善解人意。人人都應該隨時在線,誰不在線,那就是他的問題。想想現在社交工具總是在提醒你朋友的「最近活躍時間」(最近一次上線時間)和「對方正在輸入」(開始回覆你的消息),你就不會疑惑Y世代的焦慮為何如此普遍了。
人們對「已讀回執」的恐懼如此之深,以致於想出了一些對策,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為了避免被人發現自己閱讀了消息,人們情願多繞些圈子。在Snapchat和Facebook上,只要下載消息,然後在飛行模式下閱讀,就能逃過「打開」消息這一劫。
很多時候,不用打開社交軟體,只看鎖屏上顯示的前幾個字就足夠了解一條消息的大意了(比如,「我想我們該分……」)。iPhone用戶可以將通知欄的「信息」設置為「顯示預覽」打開這一功能。
有人折騰自己,只是為了悄悄地看消息;而有人卻為了個人目的,故意讓他人焦慮。(更複雜的是,沒人知道「read receipts」中的「read」究竟是「已讀」還是「在讀」。)尤其是那些打開「已讀回執」功能就是故意想讓對方擔心的人,更證明了焦慮存在的真實性。
Tinder(交友軟體)已將用戶的「最近活躍時間」移至個人信息中。我問過Tinder,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先發起會話卻未得到回覆的用戶會很有壓力,這對Tinder「有趣的交友平臺」的形象非常不利;二是這樣可以幫助用戶欺騙好友,說自己最近沒登陸。
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大概是因為人們在「已讀回執」上耍的花招太多,多到讓我失去了對人的信任。
這些貨真價實的事例表明,人類之間的交流質量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有所進步,但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我們已經習慣了各種突如其來的好消息,花太長時間斟酌出一個深思熟慮的回覆反而顯得不太真誠。我怎能告訴你,我已將你的消息來來回回看了千百遍,苦苦思索如何回復,反覆刪刪改改,才點了「發送」!
就個人而言,我想取消「已讀回執」功能。忽略有時是種幸福,尤其是忽略你讀取我消息的具體時間和你暫不回復的決定。
我已經關閉了推特、WhatsApp和iMessage的「消息已讀」提醒,可這個功能已是Facebook和Snapchat的一部分,選擇關閉此功能似乎意味著你在掩飾什麼。
或許正因為「已讀回執」給人們帶來的焦慮,有些人將打開這一功能視為交流透明化的一種延伸,甚至是一種承諾的體現,可見現代社會中所謂「承諾」的標準有多麼低。
一個折衷辦法是,社交媒體讓用戶自主選擇「已讀回執」的發送對象,如果有人要求或值得你這麼做的話,那就給他看好了。iMessage的最新版本就能讓你自主選擇「已讀回執」的開啟對象:點擊右上角的「i」,選擇「發送已讀回執」即可。
原文選自:衛報(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Elle Hunt
譯者: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