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艾慶瑋帶著年輕人在做好事 攝影:郭武輝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做好事。在艾慶瑋的人生信條裡,只有一直堅持做好事,人生才會更有價值,而這樣的人生信條他一直堅持了10年。
在昆明市官渡區關上街道關上社區為民服務站裡,艾慶瑋都是每天到崗最早的那個人,也是工作最熱心的那個人。幾天前,他的家庭獲評「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說起這個難得的殊榮,同事們似乎一點也不意外,艾慶瑋獲獎的消息對他們而言早已是老生常談,而他早已活成了同事心中的「活雷鋒」。
11月25日,筆者來到了關上社區,初見艾慶瑋,他並不擅言辭,話語不多,臉上經常洋溢著笑容。很難想像眼前這個右手殘疾(手指殘缺)的43歲漢子卻能爆發出如此大的力量。
「艾慶瑋同志自2010年開始就在社區做殘疾人專幹,工作非常認真踏實,責任心非常強,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熱心,社區搞什麼活動他都會主動站出來,看看自己能幹什麼,社區這邊幾乎每次搞活動的照片都是他來拍攝,而這些都不是他的工作職責。」社區黨委書記段利坪說。
「他是大好人啊,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我們社區他的口碑是非常好的,我們是相當佩服他的,只要見到別人有困難,他就會去幫助。」說起他這個人,同是關上社區關坡村的村民王能滿滿都是讚譽。
十年如一日,公益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一次上網徹底改變了我的世界,當時在彩龍社區上看到了召集令,是『昆明之美』這個公益組織發出的召集令,當時整個雲南旱情都比較嚴重,看到很多地方的人沒有水喝,需要愛心人士送水。當時下定決心要去做這個事情。」說十年前加入公益組織的初心,艾慶瑋記憶尤為深刻。
古人言:「達則兼濟天下。」在艾慶瑋的觀念裡,不達照樣可以兼濟天下,只不過他的「天下」是自己力所能及微薄之力。從此他的公益行動一發不可收拾,每個周末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在做公益的路上。「起初我愛人不是很支持,我在社區上班,我愛人在官渡大酒店打工,兩個人的工資都很低,她總是勸導我就這點杯水車薪的工資,自己尚且活不好,又怎麼去幫助別人。」說起自己對公益事業的執念,艾慶瑋對妻子有不少虧欠感。自己周末都是去做公益了,家務幾乎全都丟給了妻子。
昆明本地的環衛工人,流浪乞討人員,孤寡老人,哪裡有困難人群,哪裡就有艾慶瑋的身影。自從做了公益他幾乎變了一個人,在他日復一日的感染下,妻子李俊萍從反對到了加入了其中。10年來,夫妻倆為做公益累計投入了6萬多元。而現在他倆到手的工資都是3000元左右,加上有點房租收入,一家子的生活本身就有點緊巴巴的。
而在他看來,只有經常做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會有價值。「每年元旦我們都會採購500公斤左右的魚苗,大概1萬尾左右,到滇池邊進行放魚,每次放魚多者上百人,少的時候也有五十多人參加,已經堅持10年了。」說起自己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艾慶瑋滿臉洋溢著自豪感。
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艾慶瑋在轄區幫助別人 攝影:郭武輝
做公益讓曾經頹廢的自己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年少時,由於自卑心,讓他曾經像個蝸牛一樣,成天蜷縮在城中村的老宅裡,大多數時間靠上網打發。與人交談時,會習慣性地把缺失的右手藏在褲兜裡。
這樣渾渾噩噩的日子,一直到2010年。那一年艾慶瑋33歲,他的兒子4歲,已逐漸懂事。在孩子面前,要成為一個怎樣的父親,成為艾慶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再加上家裡遇上城中村拆遷,沒有了租房的收入來源,艾慶瑋問自己:「我這輩子就一直這樣過下去嗎?」
這一年,昆明遇上極端乾旱,很多地區需要送水援助。喜歡上網的他,便在各種論壇裡尋找,希望跟著公益組織一起為缺水地區做些事情。
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公益。在參與公益活動期間,他發現自己是能為別人做些事的。夥伴們也樂意把活計都交給他做,他也完成得很好。
「那是我第一次不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生活的另一扇門打開了。」隨後,艾慶瑋聯繫上官渡區殘聯,報名成為官渡區殘聯關上社區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有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並且也是幫助他人的工作。
每當看到自己幫助的對象渡過難關,他心裡也得到了最大的滿足。81歲的流浪者蔣某,2011年流浪到青年路雲南美術館樓下,艾慶瑋一家和志願者逢年過節都去看望他。每次老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顫巍巍地說「你們比親人還親」。 73歲的農民繆某年紀大幹不了農活,他只好來昆明乞討還債。2012年10月31日,艾慶瑋和志願者募捐2100元幫他還上了為下葬老伴欠下了4年的債。
最讓他難忘的是一個50多歲的婦女,其養女(在昆明打工)在出租屋晾曬衣物的時候,不慎從5樓的陽臺墜落,造成頭顱、脊椎、盆骨等多處嚴重受損。經搶救保住了性命,但是高昂的醫療費,讓患尿毒症的婦女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得知情況後,艾慶瑋夫婦同「昆明之美」的志願者共募捐到4.6萬元。當這位婦女接過捐款時,激動得滿眼淚花,瞬間跪倒在地上,用顫抖的聲音說:「這世間只有父母給的錢不用還,而你們給了我這麼多錢,你們比我的父母還要親!」
說起自己幫助過的對象,不善言辭的艾慶瑋滔滔不絕。
身體力行之教誨,兒子也成了公益少年
說起自己的兒子,艾慶瑋滿滿都是自豪感。今年上高一的兒子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社會實踐和思想品德都讓人感到驕傲。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身體力行的教誨,從5歲開始,他就帶著兒子做公益,和自己一樣一做就是10年。
「娃娃是自己的,更是社會的。」「我從來沒有教育他做一個成功的人,而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帶他做十年的公益活動,就是要讓他找到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艾慶瑋告訴筆者,和他自己一樣,公益也成了兒子生活的一部分,每到周末兒子都會問他有沒有活動,有活動幾乎都會參加。
「用『不以善小而不為』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為孩子樹立積極向上向善的生活態度。每次帶孩子做一點點愛心公益活動,只要堅持就一定能聚沙成丘,聚愛成河。」說起孩子的變化,艾慶瑋很是欣慰。10年公益路讓孩子變得更加懂得真善美,懂得奉獻和愛,兒子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穩重,更加有愛心。
一路走來,兒子的行為也獲得了不少社會讚譽。2017年被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春城晚報評為「中國好少年」、2018年被雲南省文明辦授予「新時代雲南好少年」、2019年被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春城晚報選入全國「正能量志願者」。
最近幾年,艾慶瑋也成了「名人」。2015年被昆明市文明辦評為「昆明好人」;2016年被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春城晚報評為「十佳志願者」,他的家庭2019年分別被昆明市總工會評為「和諧家庭」,昆明市婦聯評為「最美家庭」,獲2020年雲南省「最美家庭」,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
「許多人問我,堅持這麼多年做公益到底圖個啥,我不圖名也不圖利,這些名利都不過是過眼雲煙,我只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多少能量就發出多少光芒,活出自己的價值。」艾慶瑋說。
十年公益之路,艾慶瑋一直在用行動「丈量生命的價值」,從青壯年到中年,至今,他那份回報社會的赤子之心,依舊熱烈赤誠。(郭武輝)
(責編:木勝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