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見麼?
1
「我身邊有個人,感覺跟你挺合適的,要介紹麼?」
這句話對於大多數單身人士來說似曾相識,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是暗流湧動。
能聽得到這句話的,說明,身邊的人仍舊對你心存善念,覺得你還是個可以託付的人。如果已經好幾年沒聽到了,還請自求多福。
說不見,顯得你要麼眼光高瞧不上一般人,要麼有了情況準備被挖掘八卦;
說見,心底裡卻又是隱隱不甘「老子」居然要靠相親解決個人問題(實際上的確是),或又是惴惴不安好似別人託你辦事需要應對。
本著不要白不要的佔便宜精神,就從了吧,要!
2
「行,那先加個微信吧!」
加!
社交、工作拓圈微信加得不假思索,相親對象又有啥可以猶豫的。
有一種相親叫作朋友圈式的相親,意味著刷過一遍朋友圈之後基本掌握個人信息,此種方式也僅限於朋友圈發布相對豐富和權限相對開放的條件。
刷完,容貌、愛好、品味、性格、攝影技術……多維度分析可描述出一個人像。
滿意不?
你見或者不見,那個人就在那裡,不動不靜。
有的人,刷完,就可以石沉大海,你瞧不上或是配不上。
有的人,刷完,還可以做個朋友,發展成利益相關客戶。
3
「聽見你的聲音」
從文字溝通到語音溝通,你終於聽到了對方的聲音,這是個真人了。暗示著碼字的速度已經滿足不了溝通的需求。
對於聲音有偏好的人就可以根據語音信息作出判斷,音色、流暢度、內容、邏輯……這是加分項還是減分項。
因為對方的一曲歌愛慕上,這是經典橋段。聲音的力量可見一斑。
這環節,縱然是你來我往,但探測的信息終究是有限。
見!
相親,聊啥?
終於到了要見面的環節了。
問有房有車,問月入年入,問離否娃否……這信息該由中間人了解到位,要不然多尷尬。
聊工作事業,聊興趣愛好,聊情感經歷……聊得天南海北,聊到哪算哪,一不小心聊崩。
如何優雅又不失體面地聊天,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此時,從未如此意識到工具帶來的好處。
1997年,快速交友理論的提出者,美國亞瑟·阿倫博士在實驗室研究出36個問題,可以快速有效地讓雙方加深了解,甚至陷入愛情。
其中一位參與實驗的Mandy Len Catron教授,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與一位認識但不是很親密的人嘗試輪流回答這36個問題,讓一向理智的Mandy竟不可思議地和對方相愛了。
於是乎,這36個問題,便被冠以「愛情的捷徑」。如下:
這三組問題,層層遞進,越來越私人化,從個人推及到雙方,從愛情、親情、友情乃至三觀,從過往談到今後,還有什麼是你還需要提問的?
甚至在第28個問題,第31個問題,都很巧妙地設置了「表白環節」(有必要的情況下)
28.告訴你對面那位,你喜歡他(她)什麼?必須非常誠實,說一些你可能不會和第一次見面的人說的話。
31.告訴對面那位,你已經開始喜歡ta的一些東西?
而在36個問題結束之後,雙方對視4分鐘。這輩子,能有幾次機會認真地對視4分鐘。
同樣這套工具也存在前提:
1.你有信心表達完全,且不至於讓自己減分;
2.你有興趣了解對方,願意和對方嘗試(沒有見光死);
3.預計耗時1小時起步,做好心理預期;
4.最重要的一點:真誠!
高效高質量,快速預見結果,這不就是相親第一次見面的需求麼?
36個問題,有用麼?
親測,有用。
其實大家關心的問題是有用麼?真的會成功麼?刻意製造出來的愛情能否持久?而是能持續下去的真愛?
這是一套工具,使用的好壞取決於使用者。問題的設計甚至讓你驚訝於,就算是最緊密的好友也不一定完全知道你的回答。
亞瑟·阿倫博士在1997年設計出來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製作愛情,而是增進人際關係,「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雙向的、自我人格剖析」,聽著不是很浪漫麼?
與其說是一次對對方的了解,更不如說是一場自我認知和審視。因此這套問題同樣適用於情侶,適用於任何想要去增進了解對方的人。
一場有儀式感的親密對話,不值得期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