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幫忙鋪好了自來水管網,免費安裝了自來水入戶,家裡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往後遇到天旱也不用怕了。」在梅縣區丙村鎮鄭均村,村民郭國強擰開家中新安裝的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汨汨流出。
鄭均村是原省定貧困村。多年來,村民的飲用水大多取自各家各戶打的水井或天然山泉水,水質較差,使用起來也不方便。經過共同努力,全村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和部分村民家中都裝上了水龍頭,自來水隨取隨用,飲水用水問題迎刃而解。
近年來,梅縣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終把保障鎮村集中供水作為實施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著力點,重點聚焦水源、提升鞏固質量,全面推進鎮村集中供水攻堅行動。
通過「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全區18個鄉鎮355個行政村已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行政村集中供水100%覆蓋,自然村集中供水覆蓋率約為87%,32個原省定貧困村130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已全面完成。
●何苑妮 劉洪橋 曾健鋒 張敏 劉文健
全力推進用水工程 「用水難」成歷史
今年12月6日,對於梅縣區扶大高管會三豐村的村民們來說,絕對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村裡的自來水管道和加壓泵機順利安裝完畢,距離自來水到戶只剩「最後一公裡」。
12月7日,三豐村委會裡擠滿了來報裝自來水的村民。「終於接通了!我們大伙兒盼自來水好多年啦!」村民黃姨說。
黃在國是村裡第一批報裝自來水的村民之一,筆者見到他時,他正手拿著自來水管在自家院子裡澆花。「現在不僅用上了乾淨水,水壓還很大!」黃在國說,全家人一年多前搬進了新建的樓房,本該安享天倫之樂,但用水困難卻成了幸福生活最大的障礙。
黃在國回憶,因為水壓不足,無法使用熱水器,全家人只能燒熱水洗澡;因為沒有自來水,無法使用洗衣機,衣服妻子只能用手搓洗……未通自來水前,停水是家常便飯,最長的一段時間更是長達一個月。
三豐村黨總支書記黃躍進介紹,三豐村雖然離城中心不遠,也不算偏僻,村中常住人口有1500多人,用水需求大,但因為地勢較高、鎮村自來水供給難等問題,村中未通自來水,村民們吃飯、拖地、洗衣等全靠地表水,為日常生活帶來了種種不便。
「三角塘片區地勢較高,之前水壓不穩定,目前已由政府安裝加壓泵機。」黃躍進說,此外,全村每隔一段距離便在村民集中居住區域設分散供水點,經技術人員測試,各入戶水壓均達標並保持穩定,確保滿足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
梅縣區地處山區,地形多為丘陵,難以進行大範圍集中供水。長期以來,受資金不足和群眾意願影響,農村自來水遲遲未能全面覆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多採用小型單村集中供水,供水保證率較低,遭遇連續乾旱天氣時容易出現村民飲水困難問題。與此同時,圩鎮水廠制水設備落後、管道老化問題均未能完成整改。
據梅縣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前,梅縣區通過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部分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安全的問題。
由於農村村莊分散、水源條件差、施工難度大等因素,梅縣區長期難以實現自來水全覆蓋。通過「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全區18個鄉鎮共355個行政村已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行政村集中供水覆蓋率達100%,自然村集中供水覆蓋率約為87%,其中32個貧困村130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已全面完成集中供水。
目前,各鎮村供水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通過對口扶貧、村民集資入戶等形式,「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成的供水站陸續實現運行,自然村集中供水覆蓋率和入戶率將進一步提高。
多措並舉優化水質 保障用水安全
抽水、反應、沉澱、過濾、消毒。走進位於梅縣區丙村鎮的錦發自來水廠,一套全新的500立方米/小時一體化淨水設備正在作業。經以上五道工序後,符合衛生標準的自來水從水廠出發,通過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
據水廠廠長溫桂軍介紹,錦發自來水廠建於1990年,原為鎮級水廠,2006年轉制後引進一套產水、濾水和蓄水設備,日供水量達到4080噸,擁有水庫兩座,供水主管長15公裡,服務人口近3萬人。然而隨著時間的遷移,這套設備老化、能耗大的短板便顯露了出來。
作為肩負著群眾巨大用水需求的自來水廠,2019年11月,梅縣區將錦發自來水廠改造升級項目納入集中供水項目,投入2000多萬元,將該水廠供水能力提升至日供水量1.2萬立方米,可服務丙村圩鎮周邊9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及即將建成的中國·梅州客都人家文旅綜合體項目,可供12萬人正常用水。
「引進新設備後,制水過程中機器可進行自動清洗和過濾,在消毒環節還會自動放入設置好定量的消毒用品,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減少了人工計量的偏差。」據溫桂軍介紹。
在水質監測方面,筆者在現場看到,錦發自來水廠內已安裝自來水水質信息化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與梅縣區水務局進行連接,可實現水質實時監測。
「我們每季度都會對全區45個自來水水源監測點取樣進行水質檢測,看細菌、微生物等含量是否超標。」梅縣區疾控中心公共衛生科主任謝文政告訴筆者,目前,全區45個自來水水源監測點水質達標率超過90%。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建立符合農村供水工程特點、責任主體落實、權責利統一、經費來源有保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供水工程日常運行管理,梅縣區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梅縣區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提出,要明確部門職責,嚴格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其中,梅縣區環保部門對全區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根據區環保部門對全區村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調查結果表明,全區18個鎮級已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2022年實現集中供水全域覆蓋 讓更多群眾受益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
近年來,梅縣區委、區政府在百姓「一杯水」上卯足勁頭,將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列為頭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按計劃、分步驟、有重點,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考慮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急迫解決的問題,讓更多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隨著「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的深入實施,過去那些被「飲水難」縛住手腳的人們,生活換了姿態,幸福的喜悅如水般流淌開來。
但與此同時,全域集中供水建設工作仍處於進行時。
今年10月,梅縣區制定印發《實施梅縣區全域集中供水全覆蓋三年(2020—2022)攻堅行動計劃》,明確時間節點,要求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率分別達到79%、94%和100%。
一分規劃,九分實幹。
資金保障方面,梅縣區將加大對鎮村集中供水工程和飲水工程的設施改造、長效管理以及水質檢測等方面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財政補貼機制,穩定運行管護資金來源,爭取將全域集中供水工程維修養護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加強資金使用監督管理和國產資產管理,健全工程驗收移交制度,明晰產權歸屬。
監督考核方面,梅縣區將明確目標任務,嚴格落實責任,定期開展現場督查、績效評價等工作,督查考核結果將與項目資金安排、績效考核評價和單位作風建設等掛鈎。
此外,鎮村供水工程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各鎮(管、辦)需成立鎮村供水工程日常運行管理領導小組,落實運行管護主體。供水工程驗收合格移交後,由當地鎮人民政府確定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單村供水工程驗收合格移交後,由村民委員會或用水協會確定工程運行管理單位。
經鄉鎮人民政府批准,運行管理單位可通過委託、承包、租賃等形式,明確具體的工程運行管護人員,雙方以合同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等事項,並接受區水務、衛生健康、生態環保、市場監管、審計、財政等部門的監督檢查。所有農村供水工程都需要落實專門管護人員。
用水條件的改善,使廣大農民群眾實實在在分享到梅縣區的發展成果,提高了健康水平,也提升了生活質量,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梅縣區將不停歇不止步,持續推進全域集中供水工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