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熟悉的詩出自《警世通言》,常用於比喻在逆境中堅持奮鬥必定會有所收穫。我國當人詩人北島便是如此,他成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年代中堅持與主流背道而馳的創作方向,又曾在國外漂泊多年,只能對著鏡子說母語。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常能發人深省,還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詩作尤其簡練而有力量,傳遞出他對世界的思考。北島曾寫過一首最特別的詩,全文只有一個字,卻擁有直擊人心的力度。有人對其讚嘆不已,有人卻抨擊是譁眾取寵,這首詩究竟該褒該貶?
對於詩歌,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按照現代文學的分類標準,中國的詩歌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散曲和現代詩五大類。
以《詩經》等為代表的古詩體,一般可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漢代有獨特的樂府詩,典型代表就是樂府雙絕《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唐初開始形成格律詩,也被稱為近體詩,一般分為絕句和律詩,例如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至於現代詩,更是流派眾多,著名詩作有《再別康橋》《雨巷》《致橡樹》等。
總體而言,詩篇大多文筆流暢、語言精煉,可以在短短幾十字之中講述一段歷史,或抒發詩人的心情。有些經典詩句,只需寥寥數字就能讓人感受到其精妙之處,例如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短短九字便通過誇張和比喻的方式勾勒出一幅險峻畫面,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然而論起字數少卻能震撼人心的詩句,還要數當代詩人北島的一字詩——《生活》。
01
北島,本名趙振開,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出生於北京,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1965年,北島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不到一年後輟學。據北島自己所說,由於數學不好,高中時期的學習壓力特別大,最後只能選擇放棄。當然,他也坦言高中經歷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從1969至1980年,北島曾在北京市做了11年建築工人。
1970年春天,北島與幾個朋友在頤和園划船時,有位朋友朗誦了一首「朦朧詩鼻祖」食指的詩,他深受震撼,自此開始文學創作。1970年他曾在海邊度過一段時間,這段日子中他的詩作也以海岸、船隻、燈塔等意象為主。1973年前後,北島經常參加文學沙龍,並與史鐵生等人保持密切文學接觸。在文學創作初期,除寫新詩外,他還創作了很多中短篇小說,如《波動》《在廢墟上》等,並於1978年與芒克(原名姜世偉,同為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等人合作創辦《今天》雜誌。
《今天》是一本典型民間詩歌刊物,是朦朧詩派匯集所在,其中刊登小說、詩、評論和少量外國文學。1980年該刊物被查禁,後在挪威出版海外版,北島繼續擔任主編,逐漸在世界各地都有了影響力。這本雜誌對於北島來說有特殊的意義,因為他的筆名「北島」就來源於此。芒克認為他作為南方人,一直生活在北方,又是清冷、獨立的人,像是他筆下所寫的孤島,於是提議他以「北島」作為筆名,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
02
作為七十年代後期興起的朦朧詩派代表人物,北島的作品震撼了一代國人,表達了這特殊的一代人對人性、社會、世界的思考,其中有懷疑和批判,卻也不乏清醒和理智。他曾說過:「詩人應該通過作品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北島詩歌中的世界冷峻而思辨,批判性很強,卻又十分真誠,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衡量人和世界。這些精神,在他的代表作《回答》和《一切》中都有所體現。
在這種真實而深刻的思辨之下,北島寫下了自己最特別的一首詩《生活》,全文只有一個「網」字。此詩被收錄在《太陽城札記》中,這組詩中還有很多篇章,如《藝術》《命運》《祖國》和《自由》等。由「網」這一字,可以展開無盡聯想——漁網是魚掙脫不掉的束縛,球網是球員拼力爭取的目標,關係網是我們為人處世時的依靠,法網是對犯罪行為的震懾;一張網上密密麻麻的結點相互連接,相互影響,網又常常可以鋪開很大很大……生活中既有那些有形之網,更有著大量的無形之網,從這裡又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了「束縛」之意,誰的生活沒有束縛和不自由呢?
每個人在看到「網」這個字時,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聯想和理解,都能體會到那種直指人心的力度,不得不心生嘆服。其實這一首詩理應與《太陽城札記》中的這一組詩聯合在一同理解,才能進入詩人所構建的世界,理解詩人所要形容的「網」。然而,詩歌乃至文字的魅力也正在於此,能夠讓每個讀到它的人有著自己的理解,這樣的詩作才更鮮活,更有生命力,更能給人以強烈的內心震撼。
結語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爾特曾把文本區分為「可讀的文本」和「可寫的文本」,其中可讀的文本拘泥於規範的解釋,意義往往單調,很難給人啟發;可寫的文本則向讀者開放,在其中作者和讀者可以實現交流。顯然,《生活》就是可寫的文本,每個人都可以用這首詩對自己的生活做出解讀。在這個意義上,這首詩顯然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譁眾取寵」,反而值得我們稱讚,也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參考資料:《警世通言》《詩經》《太陽城札記》《北島詩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