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三百首之九—— 北島詩1首】回答北島:我相信了.

2021-03-04 突圍詩社

.

《中國新詩三百首》欄目之9 北島詩1首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鬥,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北島寫於1976年)


北島:趙振開,又名北島,1949年8月2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學講師。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代表詩作《回答》《一切》。代表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1949年,生於當時的北平(現北京)。
1969年,歷任北京市六建工人,後為北京飛達公司幹部 。
1978年,北島和詩人芒克,創辦了民間詩歌刊物《今天》。
1989年,因故移居國外,一度旅居瑞典等七個國家並進行創作,尋找機會朗讀自己的詩歌。
1990年,移居美國,曾任教於加州戴維斯大學,同年在北島的主持下《今天》文學雜誌在挪威復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發行,其網絡版和論壇也享譽世界各地漢語文學圈。
1994年,返回中國,在北京入境時被扣留,遣送回美國,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後來,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杜倫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
2001年10月,回國為父奔喪,2002年宣布退出中國人權。
2007年,北島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聘書。8月,北島正式搬到香港,與其家人團聚,結束其近20年的歐美各國漂泊式生活。
2011年8月8日,北島獲準入境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並接受了新華社的專訪。
2013年10月30日,「時間的玫瑰——北島詩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邵逸夫堂舉行,600多人入場,創下主辦方同系列活動的最高紀錄。
2014年10月17日,北島闊別45年重回北京四中,並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開課。

《當北島繫上紅領巾》

北島繫上紅領巾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感到荒誕滑稽。

  前幾日,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大陸著名詩人北島,在出席杭州的「大運河國際詩歌節」時繫上紅領巾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據參與者描述,「大運河國際詩歌節」的幕後支持者是杭州市拱墅區委宣傳部,北島、西川等人參加此活動,北島在活動現場還「在藍天白雲下,給大家敬了個熱情洋溢的少先隊隊禮」。

  這樣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感到荒誕滑稽。北島曾是1980年代文學反抗的符號性人物,是朦朧詩派的旗手和著名的《今天》雜誌的創始人,1989年後流亡國外,曾是海外「流亡作家協會」的主席,被作為紅色帝國的敵人多次回國被拒絕入境,近年來開始獲得允許,現身於國內一些文化活動,他的多部書籍也在大陸公開出版。此次北島繫上紅領巾,讓民間輿論為之側目哀嘆,源於北島這個曾經的文化反抗的符號與紅領巾這個極權意識形態符號的疊加,當文化反抗者符號和體制的紅色符號化身為一時,時代的荒誕和反諷瞬間定格。

  資深觀察家、評論家溫克堅兄認為北島最後的繳械與其當年的身份有關,1980年代的從事文化反抗的詩人作家們秉承的是人道主義和人性的信念,並無社會科學家的清晰思想背景,他們的妥協回歸除了顯然的利益外,如著作的公開出版,出席公共活動的資格等,與他們內在人格和知識背景的闕失關係甚大。在微信朋友圈裡,我看到著名詩人、良心犯師濤先生對此的反應,他把北島的詩集從書架上全拿下來了。讓北島的書籍下架顯示了一些昔日的同道對此事的態度。而相對於我這樣的更年輕的一代知識人來說,北島這個文化符號早已模糊不清。雖然我還殘存著一點有關他的精神記憶:10年前,我在杭州住著地下室艱苦考研時,在騎著破自行車去大學自習室備考的路上,還迎風背過北島著名的詩篇: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我沒有留下遺囑,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在1980年代的風雲成為絕響的時候,那些曾經激勵無數心靈的詩篇連同作者一起消失在殘忍的時代洪流裡了。

  拋卻文化情感的哀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北島的選擇觀察到這30年來1980年代的一代精英知識分子的嬗變軌跡,梳理這段軌跡也許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思考。

  1989年的六四成為這代知識分子的轉捩點,一代精英知識分子遭遇集體的清洗,一大批人流亡國外,如劉賓雁、方勵之、陳一諮、王軍濤等,近年來不斷傳來客死他鄉的悲傷消息,另一些在國內的人經歷了牢獄、蟄伏、畸變和返場的變化。

  值得注目的現像是,1980年代的那批精英的知識分子,近年來開始浮現活躍於話語場中,藉助逼仄的市場化媒體空間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曾經流亡的一些人開始回歸,如朱嘉明、北島等,而蟄伏於國內的一些人也開始返場,如陳子明、周舵、榮健、吳稼祥、周其仁等。回歸是在一定的妥協條件下實現自不待言,而返場的這些人,除了陳子明先生堅持著相對連貫的系統性的思想論述立場外,其他如周舵等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異,榮健等所持的改革話語雖然活躍於一時,但也面對新極權剛性殘酷的語境喪失了解釋能力,而吳稼祥式的瘋癲囈語更是屢屢成為眾人嘲諷的笑談。

  今天格外讓人心酸的精神圖景是:當長期堅守的陳子明先生身患重病輾轉於病榻時,流亡歸來的北島卻繫上了紅領巾。在回歸與返場之間,一代精英知識分子的不同的命運燭照出30年來大陸的思想精神變遷史。

  (編輯:王日立)

25年來第一次在杭州朗誦詩歌詩人北島奉上「給孩子的詩」2014-10-06在北島眼裡,詩歌更像一份生命的禮物,他說:「孩子有天生的直覺和悟性,總之接觸詩歌,越年輕越好。每個孩子都有某些偶然機緣,一旦錯過,就不可逆轉。」

「在我和世界之間,你是海灣,是帆,是纜繩忠實的兩端。你是噴泉,是風,是童年清脆的呼喊……」昨天下午,運河拱宸橋畔的舒羽咖啡館戶外庭院內,一場特別的詩歌朗誦會在進行。

橋上、河邊、圍欄旁,到處都「堆」滿了圍觀粉絲,讓人有一種參加明星演唱會的錯覺。稚氣的琅琅童聲中,夾雜著一個磁性的男聲,音量不大但有力,現場幾乎所有人都是衝著他而來,不惜被擠成「肉餅」。

這個聲音來自詩人北島。

記者 潘卓盈 攝影 陳榮輝

25年來,北島第一次在杭州朗誦詩歌

這是北島第一次在杭州公開舉辦詩會,他今年選編了一本新書《給孩子的詩》,所以這場朗誦會是為了「所有杭州的孩子」,主題也是「給孩子的詩」。

一開場,北島就和杭州學軍小學的幾位孩子朗誦了自己寫於1973年的作品《一束》,這首詩也被北島選編進了《給孩子的詩》裡。披上紅領巾,站在孩子中間的北島,似乎有點害羞,他笑笑:「我算了下,這應該是我25年來,第一次在杭州朗誦一首詩。」

一旁的小男孩天真地問北島:「我有個發現,我的同學在朗誦時,眼睛會特別亮,大家就好喜歡他。我也想以後做個詩人,我想應該不會很難吧?」

北島似乎被問住了,他沒有回答。

詩歌,對一個小孩,真的難嗎?在新書《給孩子的詩》自序中,北島寫道:「我和你們走在一起,未曾相識,如果遇上詩歌,恰似緣分。在人生的路上,你們正值青春年少,詩歌相當於路標,辨認方向,感悟人生,命名萬物,這就是命運中的幸運。」

北島還將編一本《給孩子的散文》

在詩人北島眼裡,詩歌更像一份生命的禮物,他說:「孩子有天生的直覺和悟性,總之接觸詩歌,越年輕越好。每個孩子都有某些偶然機緣,一旦錯過,就不可逆轉。」

北島在現場分享了自己之所以想到為孩子編一本詩集的原因,「三年前,我的兒子兜兜剛上小學一年級,被選入普通話朗誦組,準備參加香港學校朗誦節比賽。那天下午,他帶回一首詩《假如我是粉筆》,這首詩讓我大吃一驚——這類普通話訓練教材不僅濫竽充數,還反過來傷害孩子們的想像空間。我試著朗誦了《假如我是粉筆》,把鼻子氣歪了。從此便下了決心,我花了兩三年的功夫,編選了這本書,就是送給兜兜和孩子們的禮物。」

北島還透露,除了為孩子編詩,接下來,他還將出爐一本《給孩子的散文》。

最後,北島一個人朗讀了自己的那首《日子》,「用抽屜鎖住自己的秘密,在喜愛的書上留下批語,信投進郵箱,默默地站一會兒,風中打量著行人,毫無顧忌……」這首《日子》創作於北島20多歲時,今年65歲的北島,已經40多年沒有讀過這首詩,他解釋:「當年隨手寫完,我就再沒有翻開讀過,更別提背下來。今天之所以選擇朗誦這首,因為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讀著《日子》,如同在追溯我自己的經歷。」

相關焦點

  • 「這首詩把北島嚇了一跳!」 | 可能是最好的一套文化啟蒙書
    有一天,北島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的兜兜被選入普通話朗誦組……他要朗誦的詩叫《假如我是粉筆》:假如我是粉筆 / 我會很樂意犧牲自己 / 讓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我不需要你們保護 / 但求你們不要讓我粉身碎骨。這首詩把北島嚇了一跳!我們的教育不僅在傷害孩子們的想像空間,更可怕的是從小就教唆孩子去犧牲自己!
  • 北島一字詩《生活》,短短一字卻直指人心,是傑作還是譁眾取寵?
    有人對其讚嘆不已,有人卻抨擊是譁眾取寵,這首詩究竟該褒該貶?對於詩歌,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按照現代文學的分類標準,中國的詩歌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散曲和現代詩五大類。
  • 視頻:《回答》——北島,崔永元等
    請別哭泣/我怕淚水打溼了我的箋紙/筆尖/以及沉默的嘴唇.(北島/1981年/無題----大意如此,原載《四川文學》。以下引詩未署名者均為北島作)。         「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過眼煙雲/.一切語言都是多餘的.」(見《一切》)。這顯然不是一般的教義上的宿命論。
  • 不管北島食指的評價是對是錯,餘秀華這首詩都夠水平,感動不少人
    只有餘秀華的詩,讓他們不敢輕視。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詩壇巨匠北島先生,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先是肯定了餘秀華的一些詩句是能打動他的,但同時也表示:「但是作為一個詩人我覺得不夠,她畢竟沒有認真地閱讀,反省自己」。個人認為北島老師這個話,其實是作為前輩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 北島的詩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 北島的詩《進程》遭謾罵,評論區被迫關閉,究竟寫的什麼惹來攻擊
    當年那個寫出「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北島,也選擇了退後。三度在這裡就不譴責了,因為一譴責,心中義憤填膺,難免言辭激烈,成為另一種語言的暴力。對語言的暴力,既是北島反對的,也是三度一直痛恨了。三度作為文藝青年,早年也曾寫了上百新詩,今天就從一個半吊子詩人的角度,來嘗試著解析一下:北島的《進程》一詩,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遭到大規模的謾罵?《進程》的具體寫作年月不詳,大概是在上世紀89-93年。
  • 龐德、北島、聶鑫森,三位詩人的地鐵詩呈現了現代詩美的多樣性
    在這眾多詩篇中,尤以龐德的《在一個地鐵車站》、北島的《地鐵車站》的和聶鑫森的《地鐵》最為有名。儘管它們都以地鐵作為表現對象,但它們的手法卻各不相同:《在一個地鐵車站》重在意象的選擇;《地鐵車站》重在直覺表現;《地鐵》則重在描寫和哲理的呈現。三首詩可謂各有千秋,各有長短。
  • 《中國名詩三百首》值得關注
    《中國名詩三百首》是由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召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界的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撰寫。該書精選中國文學史上305首經典詩歌(廣義的詩歌概念,包括部分詞和散曲小令),予以詳細注釋和獨到鑑賞,發掘中國詩歌的境界之美和技藝之精。總體來看,該書具有作者隊伍強大、視野貫通古野、鑑賞專業獨到等特點。這些年的詩歌選本多於牛毛,很少有人感興趣,也不值得感興趣。為什麼我認為這部《中國名詩三百首》值得關注呢?
  • 語文教材「朦朧詩」: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北島及其代表作
    北島雖然是一個詩人,但他的風格最接近魯迅。正如他的筆名所蘊一一北島,北方的島,孤獨而冷峻!中國詩歌,有詩經楚辭,有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現代新詩,即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說法。五四風起的新詩,風行天下,旋即成為詩歌創作的主流。
  • 北島的詩,你是他詩中的家雀,還是候鳥,抑或不歸的旅客?
    中國著名當代詩人、作家,朦朧派代表人物之一:北島,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至今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北島,祖籍浙江湖州人,1949年8月2日出生於北京,北島為美籍華人,他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定居香港。
  • 海子和北島的詩都各有什麼特點
    在中國當代詩壇,海子常常被評價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徵」和「我們祖國給世界文學奉獻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詩人」。二、 北島北島,原名趙振開,北島是他的筆名(「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出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朦朧詩代表人物,是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
  • 北島一首經典的現代詩,題目兩個字,內容僅有一個字,卻廣為流傳
    北島,是詩人芒克給起的名字,如今早已成為朦朧詩派的中國標誌,北島取得過很多成就,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瑞典筆會文學獎等等。但是很多人不太關注北島的詩,因為他的詩太安靜了,安靜得讓人無所適從。
  • 北島:那時我們有夢
    該書全面盤點和系統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國,是一部屬於中國人的斷代史,一部全新的八十年代辭典。它帶領讀者重回八十年代,採訪四百位八十年代的啟蒙者、藝術家、企業家、學者,重新審視一個時代與它的潛在影響。本文由胡赳赳撰寫。《今天》的昨天《今天》分老《今天》和新《今天》。老《今天》從1978年創刊到1980年出了九期。
  • 漫談「詩與高貴」:從賈淺淺與北島開始
    其實通過一兩首的斷章取義來對一個作家整體評價,真的就是網際網路、自媒體做派了,需要謹慎呀。我覺得她算是個詩人,不算是個文學家。比如她詩句中的:「溫柔的吻著他的臉」、「咕咕地叫著」——雖然現在語委也提倡對「的、地、得」模糊化處理,為了便民之類的緣由。但是以文字為業的話,還是得考究一下吧。我每次寫文章為了這個都得審三五場,斟酌許久。文章尚且如此,詩作為最凝練的文體,更是如此。
  • 北島最經典的一首詩,細細讀來 老淚縱橫!
    有人說北島的詩歌是晦澀難懂的,我想說其實和詩人所處的時代有關,是當時的大環境決定的,北島的時代是你可以根據歷史想像得到的。《回答》 作者: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冰川紀過去了
  • 北島木歌,婉轉吟唱生活的詩與遠方
    作者: 名雕裝飾北島木歌自然肌理的詩意於紛繁憂擾中尋一方心靈的棲息地看雲捲雲舒賞花開花落>客餐廳 / The Restaurant萊頓橡木與暖白亞克力清冷與溫馨的對立平衡成就了現代風的簡約與品位餐廳Restaurant食人間煙火方知人生百味
  • 北島為什麼叫北島——中國當代作家的筆名由來
    有一次他們倆在晚上騎車,芒克想起北島是個南方人,但是一直生活在北方,那時候北島剛出了一本詩集叫《陌生的海灘》,裡面也提到很多島,芒克覺得北島是那種外表看起來很冷、很獨立的詩人,叫「北島」這個名字是非常合適的。而芒克原來有個外號叫「猴子」,猴子的英文不是「Monkey」嗎?音譯過來就變成了「芒克」。北島中國當代作家,起筆名是司空見慣的事。
  • 中國最短詩歌被北島用一個字寫出來,讀者能讀出百萬字的含義
    不論職業和身份如何變化,對詩歌的摯愛,北島從來沒有放棄,通過苦心孤詣地探索,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已經成為「朦朧詩」流派的領頭羊,帶領顧城、舒婷、芒克、楊煉等一幫詩人,為中國新詩開啟了一個輝煌時代。之後,詩名在國內文壇一枝獨秀,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北島:詩歌是我的信仰。餘秀華:詩歌是我的拐杖
    剛看了一個餘秀華訪談視頻,臺下觀眾問:「劉年說『詩歌是人間的藥』,北島說『詩歌是他的信仰』,你認為詩歌是什麼?」餘秀華後面的回答證明了別人對她聰明的評價,因為她沒有按套路出牌,而是製造了一個焦點,她說她無法理解「詩歌是信仰」,更進一步說北島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廢話。臺下鬨笑。然而,我卻覺得這話說得好極了,真的。
  • 在國外漂泊近20年的北島,是凜冽的孤島,也活成了黑暗中的向陽花
    「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有詩集《北島詩歌集》《太陽城札記》等,散文集《失敗之書》和小說《波動》等。「朦朧詩」是新時期詩壇上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學現象,一些年輕一代的詩人,不再熱衷於傳統詩歌中的創作模式,而是探索一種以象徵、隱喻、通感等藝術手法來達到朦朧隱晦的詩境,這類新的詩潮很快成為一股勢力,影響著詩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