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發表《語文教材「朦朧詩」:王小妮忝列朦朧詩人,徐敬亞是理論代表之一》。許多讀者私信,希望能專門介紹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北島及其代表作。我學力不足,為滿足友友們的要求,再寫這姐妹篇。
一般教科書大多認為,上述10位,食指、北島、顧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楊煉、芒克、海子、牧野等是朦朧詩派創作上的代表詩人。
北島(上圖第一排居一者)是朦朧詩創作上的領軍人物。
講到朦朧詩,繞不開北島;講到中國當代詩歌,繞不開北島。選編中學語文課文,也繞不北島。
北島(1949年8月2日—),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一一北方的島,孤獨與冷峻。出生於北京,當過建築工人、畫家;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北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定居香港。
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含大學語文),普遍選入北島詩歌代表作《回答》和《宣告一一給遇羅克烈士》。
語文教師要講好北島的詩是有極大難度、極大挑戰性的!以前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說NO,提出要「一條河」置換「一桶水」了。
北島雖然是一個詩人,但他的風格最接近魯迅。正如他的筆名所蘊一一北島,北方的島,孤獨而冷峻!
中國詩歌,有詩經楚辭,有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現代新詩,即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說法。
五四風起的新詩,風行天下,旋即成為詩歌創作的主流。新詩其內容其功能勝在於它直接表達現代人的情感和經驗;形式上不講究格律,追求自由體,語言既可以端莊典雅,也可以「白話」入詩。新詩的活力體現在自由、清新、活潑上;一句話,就是自由的美。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有四座裡程碑:胡適、郭沫若——開創自由體新詩;聞一多、徐志摩——規範自由體新詩;戴望舒、艾青——承前啟後推進自由體新詩;北島、顧城、舒婷等「朦朧詩派」——標誌著自由體新詩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
回答(節選)北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回答》創作於1976年清明前後,初刊於《今天》。後作為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朦朧詩,刊載於《詩刊》1979年第3期。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是妙喻警句,已風行40多年!2020年抗疫中,也被人引用無數次。
這兩句好在哪?比喻原本是如李金髮說的,應「遠取譬″一一遠,才新穎。「我長得太像我爸爸啦!」太近,只是形容,不是比喻。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二句,比喻的本體和喻體的字根是相同的,但直逼本質特徵一一「卑鄙」二字,就是那些卑鄙的人,一路暢通一路卑鄙到底的通行證一一卑鄙和卑鄙者是劃等號的。「高尚」,是高尚的人一直恪守到死,哪怕死了也要刻入石頭、給子孫做個榜樣的墓志銘!其他句子,都較好理解,這裡不贅述。
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這十年,隨著全球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被證實,隨著北京空氣微塵PM2.5的汙染被揭示,隨著「打虎拍蠅」的反腐、「掃黑除惡」的開展,尤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和「兩個100年」的圓夢,大家猛然驚嘆40年前,北島咋有「我一一不一一相一一信」和「我不相信夢是假的」那樣驚人的發現?
這裡,就是「我」的審美表現的美學問題一一美學意義上的「三個我」的一一審美表現問題。
詩歌最本體的特徵是言志抒情。沒有「我」就沒有言志抒情主體、沒有審美主體,就沒有詩歌、沒有審美表現。
筆者認為,美學意義上的「我」有三個——「自我」「大我」「超我」。美學意義上的第一個「我」——「自我」;美學意義上的第二個「我」——「 大我」;美學意義上的第三個「我」——「超我」, 即弗洛伊德所謂的「超我」、 恩格斯所稱的「天才的預言家」。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就因有這詩句,被恩格斯譽為「天才的預言家」!每個作家腦裡,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蹦出「超我」,成為「天才的預言家」。
上述美學意義上的這三個「我」,是有機聯繫統一的。「自我」是基礎,大寫的「我」是「自我」的升華,「超我」是「自我」、大寫的「我」的飛躍。它們統一於審美主體的作家身上。
在北島身上美學意義的這「三個我」修養、發育得很好,才有詩哲的靈光閃現,發出驚世駭俗、振聾發聵的吶喊一一「我一一不一一相一一信!」北島,如同雪萊,也可稱為「天才的預言家」。
宣 告一一給遇羅克烈士北島/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我沒有留下遺囑只留下筆 給我的母親我並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寧靜的地平線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選擇天空決不跪在地上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好阻擋自由的風/從星星的彈孔裡將流出血紅的黎明
解讀這首詩的第一步是知人論世。
1970年3月5日,北京青年遇羅克因批駁荒謬的「血統論」而遭鎮壓,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遇羅克無罪。
(遇羅克塑像)
在這個背景下,北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宣告一一給遇羅克烈士》。
第二步,文本解讀。
本詩以「最後的時刻到了」的心理獨白為載體,深刻地揭示了烈士為追求真理而殉道的勇敢精神以及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烈士「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筆」這個意象代表說話——言論自由——對真理的追求。
「寧靜的地平線/ 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選擇天空/ 決不跪在地上/ 以顯出劊子手們的高大/ 好阻擋自由的風」,這些詩句彰顯烈士不屈的精神和誓死捍衛自由的決心。
「從星星的彈孔裡/將流出血紅的黎明」一一烈士的鮮血必將染紅黎明,表達烈士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全詩以遇羅克烈士遇害前的這個特定時空聚焦,以烈士的自我內心獨白為詩河,詩河翻卷的浪花中跳躍著烈士的心律。全詩中,詩人自身與詩歌人物形象同構一一 一個是追求真理的勇士,一個是洞悉未來的預言家;當他們的精神融為一體時,就成就了這首《宣告》。由於新詩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情調」正遭到文化界的批判,因而這首詩一誕生就成為一篇「投名狀」。
是啊,要給學生「一杯活水」,教師要有「一條河」一一 一條大河、有源頭活水來的流動的河!
愚見,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文/殷勇團隊;編/俊華、殷勇。
附往期好文連結——
視點丨要保護教師們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積極性!
胡錫進精彩時評,若進課堂入考卷,將有助學生「有創意的表達」!
考場作文用書信體,爽!練習給南山爺爺蘭娟奶奶寫信,這裡支招!
3.26海子忌日,我們以讀懂《亞洲銅》為香儀紀念海子!丨讀詩解詩